2024年北京市两会于近期开幕。去年秋冬儿科迎来就诊高峰,儿科资源短缺,如何补齐成为热点问题,加强儿科建设写入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北京市人大代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倪鑫认为,加强儿科服务能力,可从盘活现有资源入手,在儿科资源缺乏的地区,由大医院托管当地医院,带动当地儿科发展。
他还建议建立北京市同质化儿科“大药房”,通过统一处方审核、药物配送到家的方式,让各医院都能开出儿科医院的药物,方便家长就近就诊,不必扎堆北京儿童医院、首儿所。
可利用托管模式,补足京西地区儿科资源
新京报:去年9月份支原体肺炎大规模流行之后,儿科迎来了一轮就诊高峰,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儿科建设写入了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北京地区的儿科资源现状是怎样的?
倪鑫:截至目前,北京市建立了以北京儿童医院、首儿所儿童医院、北大一院、北大三院和北京友谊医院为核心医院的35个儿科紧密型医联体诊疗中心,已覆盖除东城区、西城区以外的北京市全部行政区,大大增强了北京市优质儿科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但由于经济以及历史等因素影响,北京市儿科资源总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依旧比较突出。
新京报:儿科医生和床位的情况有调研数据吗?
倪鑫:根据2019年北京市儿科质控中心开展的全市儿科诊疗服务能力调研,北京市16个区实际开放儿科床位4001张,儿科医师共3084人。这些资源不仅是服务北京的本地家庭,也服务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危重患儿。
新京报:区域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倪鑫:从调研的儿科开放床位数及人员配置情况分析,北京市儿科医疗服务资源较为集中的区为西城、东城、海淀、朝阳、昌平,儿科医疗资源不足的区主要为延庆区、石景山区、怀柔区、门头沟区、平谷区。
现有床位中,西城区开放儿科床位1648张,朝阳区开放儿科床位946张,两区占到总床位数的64.8%。延庆区、石景山区、怀柔区、门头沟区4个区开放总床位数55张,占北京市儿科总床位数的1.4%。
儿科医师人数排名前3位的是朝阳、西城和昌平,3个区占总数的63.7%。延庆区、石景山区、怀柔区和平谷区4个区儿科医师人数合计为75人,仅占总数的2.4%。
新京报:怎么解决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倪鑫:可以采取大医院托管的方式,在儿科资源不足的地区发展儿科区域诊疗中心,再用区域诊疗中心去辐射周围的社区,加强基层点位的能力。
去年秋冬季的诊疗高峰中,北京市儿科诊疗量前三是北京儿童医院、首儿所、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和首儿所是北京最知名的两所儿科医院,顺义区妇幼保健院被儿童医院托管8年,服务能力提升,在高峰中发挥了作用。从顺义区妇幼保健院的经验看,托管的方式是可行的,目前儿科资源较少的北京西部、西南部等区域可以选择一所医院,由北京儿童医院、首儿所这样的大医院托管,政府部门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带动当地儿科发展。
家长就医看重医院“招牌”,分级诊疗应由医疗机构推进
新京报:去年儿科就诊高峰时期,卫健委公布了各综合医院、基层医院开设儿科的具体情况,希望家长们就近挂号,但很多家长还是涌向儿童医院、首儿所,你对儿科分级诊疗怎么看?
倪鑫:家长带患儿就医有这样的特点,认“招牌”,希望在儿科医院一站式解决,这背后有不同机构服务能力差异和患者信任度的问题,也有普通家长难以对疾病做出专业判断的原因。我认为分级诊疗不能光靠患者自己,要通过医疗机构对接医疗机构,让基层可直接为患儿挂医联体的大医院号、可开出大医院同样的药物,才能推动家长去基层初诊。
北京现在已经建立了一些区域性的儿科诊疗中心。可以北京儿童医院、首儿所为核心医院,以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首儿所儿童医院通州院区、北京儿童医院亦庄院区等4-5家儿科区域诊疗中心为骨干,以紧密型儿科医联体为依托,建立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供给体系。在该体系内,畅通双向转诊及疑难重症会诊绿色通道。并且依托“互联网+”技术,利用互联网医院、远程会诊等方式,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训和技术指导提供线上服务。
新京报:基层医院要怎样才能开出大医院的儿科药物?
倪鑫:目前北京儿童医院、首儿所儿童医院的院内制剂在医联体成员医院间可调剂使用,能够达到就近就便服务患儿的目的。但大多数医院做不到全面充足地储备所有儿童用药,在流感等就诊高峰期间,一些患儿仍旧需要来儿科医院开药。
从现实角度来讲,各医院接诊的患者数量和结构不同,要求所有医院配齐儿科用药是不现实的。我认为可以建立北京市统一的“儿科药房”,以北京儿童医院、首儿所为核心,建立北京市统一儿童用药目录,在不同区域建设3-5家儿童用药保障大药房,并且统一儿科用药处方审核规则,建立儿科处方审核流转平台,各家医院开出的儿科处方,经过平台审核后,发送到就近的儿童用药保障药房,统一配送到家。
出生率下滑背景下,儿科建设应充分盘活存量
新京报:今年北京市提出提高儿科服务能力,一方面大家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有医务人员提出疑虑,随着人口出生率下滑,会不会将来出现资源冗余?
倪鑫:这确实是大家会担心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更全面的角度去讨论。
儿科资源紧张、分布不均、服务能力不均,作为目前存在的问题应该得到解决;人们的生育意愿与诸多因素挂钩,人口出生率在不断变化之中,我们无法预判未来的出生率情况一定和现在一样,一部分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是觉得购房、教育、医疗、托育等方面的生活压力太大,随着各方资源补足,社会环境对生育更加友好,譬如说孩子看病更加方便,大家的生育意愿多少会随之改变。关于资源冗余的担忧,我认为结合北京的现实情况,可以先从充分盘活存量资源入手,利用现有的医院、人员,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改善大家的就医体验。
新京报:如何提升现有儿科医务人员的能力?
倪鑫:我认为可以实施儿科医务人员在医联体范围内统一管理,儿科区域诊疗中心和紧密型儿科医联体成员医院的医务人员可以定期参加核心医院门诊、病房查房等工作,重点围绕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规范化诊疗、儿科疑难危重症的早期识别和转诊、儿童慢病管理、儿童保健服务等方面,大力开展儿科、全科等相关专业医护技人员培训,提升儿科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双向人才流动,核心医院派驻专家到成员医院现场带教,成员医院定期参加核心医院业务学习和复训,以此打造北京市高质量儿科人才队伍。
新京报:对于儿科人才流失的问题,你认为有哪些解决方案?
倪鑫:单位留人靠的是三要素——薪酬待遇、晋升发展、职业荣誉感。儿科医疗服务有岗位风险高、薪酬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劳动负荷重的特点,区属儿童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医务人员培训体系及儿科医师职业规划不健全,因此缺乏岗位吸引力。
儿科想要留住人,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工作特点,合理确定儿童医院和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推动综合医院儿科专业医师的薪酬水平不低于医院医师薪酬平均水平。如科学制定医保总额,在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结算时,充分考虑儿科疾病特点,优化疾病分组、权重、分值计算;加大儿科领域财政投入,设置专项经费支持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供给体系建设等。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