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卫灵公篇 15.17-21》君子求己不求人

141《卫灵公篇 15.17-21》君子求己不求人

00:00
09:5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君子求己不求人。


我们要介绍《论语卫灵公篇》第17到第21章。


先看第17章,原文是: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意思是︰

孔子说:一群人整天相处在一起,说的是无关道义的话,又喜欢卖弄小聪明,实在很难走上人生正途!


本章显示孔子对某些人的作为深感忧心,因为他们关于自己的人生,似乎只是过日子或打发时间而已。本章最后所谓的难矣哉,不是说这样的生活很难或者什么困难,而是说这样的人很难走上人生正途!


在《论语》一书,孔子两度说到难矣哉三个字,另一次是在〈阳货篇17.22〉孔子说有些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就是整天吃饱了饭,对什么事都不用心思,这样的人当然很难走上人生正途了!现在,本章也提到了终日,就是整天如何如何。如何呢?言不及义,好行小慧


这里谈到的是两方面。

先看言不及义


这里的字范围很广,包括生活中配合身分、角色以及职责所应该说的话,当然也包括:与识者或不识者合乎情感或礼貌上应该说的话,甚至包括与人聊天时交换心得、抒发心情所说的话。总之,说话未必都要有关道义,但总不可无病呻吟,或者说的都是八卦消息,那就真的是言不及义了。


其次,所谓好行小慧就是卖弄小聪明,满足自己小小的优越感。

我们念《论语》,看到君子的理想,会觉得有些高不可攀,但是又不甘心只是做个小人,那么小人不就是本章孔子所描述的样子吗?


接着,看〈卫灵公篇〉第18章,原文是: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xùn)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为内心坚持的原则,然后以合乎礼仪的方式去实践,以谦逊的言词说出来,再以诚信的态度去完成。这样做,真是个君子啊!


本章孔子描写君子的修养,他提到了四点,可以分为两组。


第一组是义以为质

要以行义做为内心的信念,生命的实质。类似的说法是〈颜渊篇12.20〉孔子说:一个人要能通达,必须质直而好义就是品性正直而爱好道义,总是一心存想的全是,就是该做的事。君子所能理解的正是,如果从政的话,就要务民之义”(〈雍也篇6.22),要使民也义”(〈公冶长篇5.15),而最难的是行义以达其道”(〈季氏篇16.11)


在把握了这个原则之后,接着要注意实践的方式,那就是本章所说的第二组了。


第二组是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这里三个字都指这个原则,在具体实践时,要合乎礼的规定;言语表达上,要有谦逊的态度;完成义行时,要有诚信的表现。


能做到以上四点,那真是个君子啊!


接着,看〈卫灵公篇〉第19章,原文是: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责怪自己没有能力,不责怪别人不了解自己。

与本章类似的说法共有5章,重点都是:别人不了解自己,那怎么办呢?譬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篇14.30)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篇4.14);以及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1.16)


综合来看,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时候:第一,不要生气;第二,要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第三,要努力让别人了解自己;第四,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是一个良性的进展,先是为了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心而生气,最后转化为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种胸襟与气度,让人佩服!


这五章类似的说法,虽然是在不同的篇章,就是可能在不同的状况下对不同的人说的,但合而观之,显示了修养的进展。


然后看〈卫灵公篇〉第20章,原文是:

子曰︰君子疾没(mò)世而名不称焉。


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引以为憾的是:临到死时,没有好名声让人称述。

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关怀人间的,要以个人之力服务百姓的。所谓修己以安人”(〈宪问篇14.42)这样的儒家思想,自然会重视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这种贡献有一个明显的效应,就是得到好的名声,何况以行善得到好名声,对于后世也有正面的教化作用。


不过,如果君子担心到了临死而没有好名声,那么,他会不会为了名声而刻意做出什么善行呢?


有些学者根据本章,就批评儒家是好名主义或重名主义,这是正确的说法吗?显然不是。因为孔子在〈里仁篇4.5〉清楚宣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也就是君子如果离开人生正途,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因此成名只有一条路,就是行仁


由真诚而行仁,行仁就是目的,至于名声则是附带的效果。为了行仁而行仁;为了实现自己的人性向善而行仁!不是为了成名而行仁,这两者不能本末倒置。


最后,看〈卫灵公篇〉第21章,原文是: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本章也是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谈到这一类的对比,最基本的差异是〈里仁篇4.16〉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所了解的所在乎的是义,凡事只问自己该不该做,小人呢,他所了解所在乎的是利,凡事只问有什么好处?


如果在乎的是该不该做,那么自然会要求自己想清楚再认真做,只求尽其在我问心无愧;如果在乎的是有什么好处,那么就会要求别人给我更多利益。于是出现〈宪问篇14.23〉所谓的君子总是上达,不断上进实践道义,小人呢,他是下达,放纵欲望追求利益。


这种情况也可以配合孔子在〈宪问篇14.24〉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来一并思考。


综合而言可以说,君子在学习时,是学了之后为了修养自己,要求自己上进,于是总在上进的过程中,一直到知天命畏天命。小人呢,他在学习时,是学了之后为了向人炫耀,要求别人提供利益,于是他总是在下达的过程中,沉沦于欲望享受,根本不可能知天命


这里引申谈到有关天命的说法,将来会在《论语季氏篇》再作进一步的讨论。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终身言行都要恕。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呆呆up

    富贵贫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无终食之间违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