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卫灵公篇 15.35-38》蹈仁而死是正路

145《卫灵公篇 15.35-38》蹈仁而死是正路

00:00
10:18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蹈仁而死是正路。

我们要介绍《论语卫灵公篇》第35到第38章。


先看第35章,原文是: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意思是︰

孔子说:百姓需要走上人生正途,胜过需要水与火。我见过有人为了得到水与火而牺牲生命,但是却不曾见过有人为了走上人生正途而死。


本章非常重要,其中也谈到了为了行仁而牺牲生命,这种观点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杀身成仁”(〈卫灵公篇15.9)。本章说的是蹈仁而死”(〈卫灵公篇15.35)意思相同,比较特别的是以下两点。


第一,孔子认为百姓需要,就是走上生正途,胜过需要生活中不可少的水与火,很多人为了得到水与火这些生活资源而牺牲了生命。第二点,孔子说他未见蹈仁而死者也,也就是他没有见过为了走上人生正途而死的人。


以下稍作分析。

第一点,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人的求财也是为了有食物可吃,再进一步,人间有各种利益都跟钱财有关,像地位、权力、名声,各种生活享受等等。但是只谈最低的生活资源,像水与火,也有些人为了争夺它们而死,因为如果连水火都没有也活不下去了。


换言之,有了水火食物再来谈教育修养,是一般正常的情况,譬如在《管子》这本书里面提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而《孟子滕文公篇上》里面也提到过有恒产者有恒心。如果老百姓没有恒产,他怎么可能会有行善的恒心呢?怎么会走上人生正途呢?这是一般的情况,可以理解的。


第二点,我们把基本的生活保住了,再来追求行仁吗?也就是我满足了基本的需求,再往上提升吗?


但是,在这一章里面,孔子他特别强调:人的生命其实有一个目的,人活着就是为了完成这个目的,忽略这个目的,活着、不活着差不了太多。我们还记得孔子以前说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篇12.7)。老百姓对政府没有信心,不能信赖政府,那么活着也是很痛苦的事。


但是,你要老百姓走上人生正途,为了行仁而牺牲生命,这确实是很难见到的事,因为一般人对于所谓的行仁并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孔子才会感慨,他见过有人为了得到水火而牺牲生命,但是却不曾见过有人为了走上人生正途而死。换言之,为了水火而牺牲是出于本能,但是为了行仁而牺牲,那才是完成了生而为人的目的。


我们接着看〈卫灵公篇〉第36章,原文是: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意思是:

孔子说︰遇到人生正途上该做的事,即使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本章孔子的话乍听之下,让人有些不解,所不解的是:学生对老师谦让是自然正常而合理的,像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为政篇2.8)等等。


现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当仁,不让于师呢?难道比起尊敬老师,对老师谦让是更为重要的大事吗?


是的,的确如此!是个人的人生正途,也就是对个人而言,是他在人生正途上应该做的事。这种应该做的事,对于个人完成人性向善的要求,走向至善的目的是不可逃避的!因此,遇到行仁的机会,遇到人生正途上该做的事,不但不可逃避,还要以正面积极的态度主动去实践,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老师与学生之间必须以道义相期许,孔子的话正是最好的说明,譬如说老师与学生同时坐在公交车上,到了一站上来一位老太太,那么谁应该让座呢?当然是学生要抢先让座,类似的事可以不断引申。换言之,当你了解了当仁,不让于师之后,你也可以说:当仁,不让于父母,不让于朋友。


人生,是要每个人自己负责的!一个年轻人能做到当仁,不让于师,那么一方面他实现了老师的教导,并且达成人生的要求。另一方面呢,他也做到了有事,弟子服其劳,使师生关系更为圆满。


再看〈卫灵公篇〉第37章,原文是: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坚持大的原则而不拘泥于小信。


本章谈到君子的作为应该贞而不谅

是守住正道,坚持下去。这个字在《易经》是〈干卦〉卦辞的元亨利贞之一,《易经文言传》指出贞者,事之干也,又说贞固,足以干事,意思是:守正并且坚持,足以办成事业。


其次,这个字,一般也指守信,如友直,友谅,友多闻友谅”(〈季氏篇16.4)。但是在《论语》也认为它有守信而不知变通的意思,譬如孔子谈到管仲时,认为人没有必要像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宪问篇14.17),也就是有些百姓以为自己是守信而自杀了,这个时候,呢,就变成不知变通了。


因此,所谓的贞而不谅是说:人要坚持正道,但不可拘泥于小信。像言必信,行必果”(〈子路篇13.20)就有不知变通的问题,也受到孔子的批评,这也近似要求一个人守经而达权”(《孟子梁惠王篇上》)的意思。


总之,人的修养首先要注意言语,言语要谨慎,说出的话要设法实践,而实践的时候是否适宜或合乎道义,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考虑。所以言语之难可见一般,也难怪孔子要罕言”(〈子罕篇9.1),又要不语”(〈述而篇7.21)了。


最后,看〈卫灵公篇〉第38章,原文是: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意思是:

孔子说︰侍奉君主,认真做好分内的工作,然后才想到俸禄。


本章孔子谈为臣之道,应该如何侍君。

古代君臣都属于统治阶级,臣的角色比较复杂,他要侍奉国君又要照顾百姓,这两者如果有矛盾或冲突,又该怎么办?孔子认为理想的大臣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篇11.24),就是完全以正道来服事国君,如果国君的命令不合正道,那就辞职。


所谓的不合正道,是指没有照顾百姓而言。换句话说,国君统括全局并非臣子可以全面去了解的,如果君命并不明显违背正道,那么臣就应该敬其事,认真做好分内的事,至于后其食,在字面上是说有先有后。


事实上,是指不在意,不放在心上的意思,譬如在〈雍也篇6.22〉孔子回答樊迟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就是先努力辛苦耕耘,然后才收获成果。


何以如此呢?因为如果你先想到俸禄,就会多方计较而不愿意全力以赴了。那么又如何可能敬其事呢?又如何能实现从政的照顾百姓的初衷呢?


所以,孔子说的有道理:敬其事而后食。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呆呆up

    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 让,礼也。让于师者,何也?当道、当善,让乎?

  • 张文泉zwq

    学习当仁不让有疑惑,静心两天思考依然。跟老师学习夫子,感受最深的不是渊博朴素的知识,而是尊师重道,对,是尊师重道不是重道尊师。事物有多重属性,老师总用最好的那一面去理解夫子,相信夫子,也教给我们这些,同时不忘嘱咐。仁是个人的正途,道是人类的正途,夫子教忠恕之道,忠恕是道,老师说师生以道义相期许,当仁不让会不会是以仁相期许了,这时想到仁和人哪个是根本,珍惜生而为人而行仁,想到下棋,本来它是工具为人相助,但把它当成生命那就是木野狐了,人被控了。想到儒家不惧生死,就是通过把整体这个人类社会的建设来完成人之成,个体是整体的一部分,更大的格局是儒家的修养之一。这些是我的所思所想。

  • J之大盗

    【一隅反三隅】 “敬其事而后其食” 吃苦耐劳,乃事业之根本! 谓“做事”二字,必须“事做活了”,不可“事做死了”。做事赖以生活矣,因得工资,必须事事物物竭力尽心,一心一德,谓之“事做活了”。 如做事挑三拣四且不尽力,心似路人,走一处弃一处,谓之“事做死了”。君子喻义,小人喻利。(善人) 孜孜不怠,融融常乐,人之服务社会国家者,理当如此。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