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不患贫而患不均。
我们要介绍《论语‧季氏篇第16》的第1章。
这一章内容很长,大致可以分为三段来说,我先简单介绍一下。
季氏在鲁国执政,当时他准备对一个附庸属地颛臾用兵,就是要去把颛臾的土地收回来。当时冉有跟子路是季氏的家臣,而孔子是鲁国的顾问,这两个弟子来请教孔子谈到这件事。
第二段,孔子要求他们两个人去劝阻季氏,如果做不到就辞职。换句话说,如果你们不能帮助季氏的话,就好像一个瞎子需要有助手,如果帮不上忙又有什么用呢?
最后一段,就特别强调这个主题“不患贫而患不均”,远方的人不服,就修文德以来之。
在这里有关原文的内容,我们先分三段来念,念完一段,做个大致的介绍可能会比较清楚。
〈季氏篇第16〉第1章。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xiàn)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yú)?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这是第一段,意思简单说明一下。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与子路一起来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
孔子说:“求,难道这不该责怪你吗?这个颛臾,古代君主曾经授权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并且领地在鲁国的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庸藩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是季孙想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赞同。”
这是第一段。在当时冉有跟子路都在季氏手下工作,冉有负的责任恐怕比较大,所以孔子这里直接说“求”,就是直接告诉冉有。那么冉有就把责任推给季氏,说他想这么做,我们并不赞成;不赞成也没用。
所以接着孔子就继续讲一段话,我们看原文。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意思是︰
孔子说:“求,周任说过一句话:『能够贡献力量,才去就任职位;做不到的人就下台。』看到盲者遇到危险而不去保护,快要摔倒而不去扶持,那么这样的助手又有什么用呢?你的话真是说错了。老虎与野牛逃出了栅栏,龟壳与美玉在柜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
冉有说:“眼前这个颛臾,城墙牢固并且离开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占据它,将来一定会给子孙留下后患。”
经过孔子一说,冉有就说出真话了,也就是说:季氏要去攻打颛臾,冉有知道他的理由是这个,为了子孙考虑以免留下后患,代表冉有也并不反对啊!所以孔子特别提到周任说了一句话“能够贡献力量,才去就任职位;做不到的人就下台”。
所以,孔子对于从政做官有很清楚的原则。他以前在别人问他,冉有跟子路这两个人做臣子怎么样?可以算大臣吗?孔子说:他们只能算是“具臣”(〈先进篇11.24〉),就是有具体能力可以负担一个工作的臣子,不是真正的大臣。
那么,真正的大臣应该如何呢?
我们一再强调“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篇11.24〉),跟这里(〈季氏篇16.1〉)周任所说的话一样的意思:能够贡献力量,才去就任职位。而孔子特别提到的“道”代表正道,比这个就任职位要求更高,做不到就下台;如果正道服事国君,国君不听,那就辞职不必勉强!
最后,孔子又发挥了一段话,这段话才是我们的重点。
我们看原文。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段话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大致分析一下。
首先,孔子强调有国有家:诸侯有国大夫有家的,他们都要考虑什么?两句话。
我们以前念的时候都念到“不患寡而患不均”,这里我们特别修正一下,念成“不患贫而患不均”,因为后面提到“均无贫”。这是很简单的一个对照:因为你前面说了“不患贫而患不均”,因为“均无贫”完全对照。
另外,在参考资料的话,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里面,有一篇叫做〈度制篇〉就把“制度”两个字倒过来〈度制篇〉。里面引用孔子的话就是“不患贫而患不均”,所以我们就把它的原文的意思,两个字调换一下。
第二句才是“不患寡而患不安”,因为后面提到“和无寡,安无倾”比较容易对照。这是第一个重点。
第二个重点,就是如果“远人不服”怎么办?
我们还是要把原文的意思说一遍。
孔子说:“求,君子就讨厌那种不说自己贪心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诸侯与大夫不担心人民贫穷,只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太少,只担心社会不安。因为如果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人民和谐相处,就不会觉得人少;社会安定,就不会倾危。能做到这样,远方的人如果还不顺服,就致力于礼乐教化,使他们自动来归。来归之后,就要安顿他们。现在由与求你们二人辅助季孙,远方的人不顺服,却没有办法让他们自动来归;国家分崩离析,却没有办法保全;反而想在国境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孙所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啊。”
原文所说的季孙的忧虑在萧墙之内,“萧墙之内”所指的就是当时的鲁哀公。“萧墙”就是门屏,就好像屏风一样的;在屏风的里面的,就在屏风后面坐着的,就是指鲁哀公。我们今天还用这个成语叫做“祸起萧墙”,就是你不要以为灾祸从很远的地方来。在你身边,可能在你后面,就有这些造成灾难的原因了。
所以这整个一大段,所讲的就是当时的一件具体的事实。
我们从这一章里也可以看得到:当时鲁国执政的大夫,像季氏欲望多得很、贪得无厌的,还考虑到将来子孙。事实上到了战国时代,哪里还有这“三家”(〈八佾篇3.2〉)呢?后面也会看到类似的资料,说后面三家的子孙也就慢慢衰微了。
而在这里,孔子培养的好学生,冉有跟季路去帮季氏工作,结果也可以说是帮不上忙,而孔子做为顾问提供的建议也不见得有效。但是我们学到很多,像学到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而孔子自己说的是“不患贫而患不均”,这句话在今天还是有效。
国家不担心贫穷,但担心分配不均,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那么“不患寡而患不安”,人口少一点没关系,就怕你本身不安定;那远方的人不服气该怎么办?
你希望他来追随你吗?接受你吗?那你就要“修文德以来之”,就在礼乐教化方面提升水平,别人自然而然就来追随你了,既来之,则安之。
所以最后,提到季孙的忧患是在萧墙之内,因为他可能担心的就是鲁君的问题。
当时的鲁国势力分配也非常的不正常,当时鲁国的势力;势力主要是以你占据几座城墙来说,大概分为四分。结果季氏取其二,孟氏、叔氏各取其一。
那么,只剩下附庸的国家还是鲁君的臣子,等于鲁君名义上他是鲁君,而其实呢,已经是被架空的情况。但是,季氏还是对鲁哀公有些忌惮的!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益者损者各三友。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