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聘《明史》答疑1:朱棣为了争取正统名分有多努力?

张英聘《明史》答疑1:朱棣为了争取正统名分有多努力?

00:00
05:20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张英聘,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我们古代的宗法制度,特点就是以血源为基础,很重视“血统”,就是嫡长子制作为“正统”,实际上他就是一个继承制。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以儒家思想为统治的思想,强调的“血统”“正统”还有“道统”,实际上就是强调一脉相承的传统,认为正统才具有合法性,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过去说不“正统”,这个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最早是出于《论语·子路》。只有正统才具有合法性的地位。

“法统”出现的比较晚,它主要是在民国以后,它是建立在这个民主共和,还有一些法律制度观念上。法统“法”就是法律,“统”就是指连续性。所以这个“法统”就是指这个连续不断的依据法律而统治,它既强调连续性,也有一定的规则性。在法统的问题上,只要法律制度不变,不管是谁来掌握政权,只要符合法律规则,那法统就不算断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把建文帝推翻,就不能说后续的明朝只是血缘上的。明朝是朱元璋建立,那他就是正统。靖难之役结束之后,朱棣攻下了南京城,他首先去做的,先到明孝陵去祭拜朱元璋,他继位之后也一直在强调“恢复祖制”。他也有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说重视儒学啊,重视科举啊,重视人才的培养啊,并且他还亲自编撰了《圣学心法》,宣扬的是敬天法祖、道德仁义、敬天保民,就把他自己打扮成儒家政治思想的一个继承者,强调他是正统的继承者。那同时他对靖难的一些功臣也大肆的赏赐,还分封了诸藩,召集才学之士编修了《永乐大典》。他在位期间,对边疆开拓治理,迁都北京,卫所的建设,对安南还有蒙古的北征。很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派郑和下西洋,他在位这个期间,创造了一个太平的盛世,历史上也称为“永乐盛世”。

明朝的时候,还有一个受到质疑的,就是那个嘉靖皇帝,明武宗没有子嗣,没有这个继承人,在当时根据“兄终弟及”的原则,推举明武宗叔叔的儿子,就是兴宪王的儿子朱厚熜继位,他是以藩王的身份来入主大位,他继位之后很快采取一些措施,要获得这个正统的身份的认可,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大礼仪”,就是要从礼法制度上获得这个正统的身份。

明宣宗朱瞻基从他继位到他去世,满打满算不太足十年,他死的时候才37岁,正值壮年,他的父亲就是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了十个月,这两个皇帝加起来还不足12年,时间确实是比较短。但是从明仁宗到明宣宗,对明太祖朱元璋,还有明成祖朱棣建立、拓展的这个基业,他们是采取了一个叫守成之策,不做太大的改变,社会经济的发展仍然保持发展的态势,所以在他们两个皇帝统治期间,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就叫“仁宣之治”。

仁宣时期大大提高了内阁辅政的权威性,也就是说从政治制度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内阁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外他也调整君臣的关系啊,还有整肃吏治啊,提倡节俭啊,这些都是明君作为。在经济上,他们也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比如说蠲免赋税啊,恤贫救灾,还有垦荒屯田,兴修水利等等这些措施,它都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在这个时期,明朝的国事仍然在发展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全盛的时代。在当时在亚洲甚至在世界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好的,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