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聘《明史》18晚明时代的社会转型

张英聘《明史》18晚明时代的社会转型

00:00
12:47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张英聘,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晚明时代指的是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明朝灭亡这一个阶段。在这一个历史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镇繁荣,中国的传统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
  其体现,首先是专制政治出现了松动。在明朝前期,君主专制统治强大,内阁政治不断完善。到嘉靖末年,严嵩专权失败后,内阁权威也受到了空前未有的挑战。在嘉靖、隆庆以后,内阁纷争突起,皇帝的权威也失去往日的威严。在万历初年,经历了张居正的专权及失败后,皇帝与内阁的权威再受创击,带有启蒙意义的“非君”思潮亦由此产生。这与明前期少数大臣的“非君”有所不同。晚明开启的是一次自下而上的“非君议政”的思潮。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1604年,大理寺评事雒于仁上四箴疏,他指斥明神宗嗜酒、贪财、好色、尚气,全没有一点君臣之体,这样的批评当朝的皇帝,这在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而明神宗对于官员的指责,往往是留中不发,或者还加以争辩。当时言官的势力很强大,明神宗很是愤慨,他说:“朝廷但用一人,言官便纷纷攻击,予夺进退,皆不听上主张,是何政体!”
  民间私议朝政的现象也很普遍。在万历二十六年,也就是1598年,内阁首辅沈一贯在一份揭帖中就道出了当时的民众舆论,他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政,人无不乐听者。启奸雄之心,开叛逆之路。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闻耳。”
  晚明时代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时人称之为“山人”。那么晚明的山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隐士,而是活跃于官场边缘的一种特殊的人物。一般来说,山人不具备官员的资格,多数都是仕途中的失败者,于是自命清高,挟才自傲,往往以放肆的批评官员来自高身价,因此就使得一些官员们颇感顾忌。晚明时代朝廷上和民间中的这些现象,它反映出当时专制主义统治开始松动,时政舆论也相对的宽松,相关的言论带有明显的反传统与反君主专制的思想。
  其次是,社会阶层发生了变化。士农工商是传统社会中主要社会阶层的概括。四个阶层基本上是独立的。到晚明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相互渗透。此时,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的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向经营化,也出现了大量经营农业而致富的农民,还有很多农民是从事工商业经营。在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的同时,也有较多的农民沦为富室大户的雇工,或者涌入城市,成为城市中雇佣手工劳动者。晚明时期有人就评价,像何良俊就说:“自四五十年来,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昔日乡官家人亦是不甚多,今去农而为乡官家人者,已十倍于前矣。昔日官府之人有限,今去农而蚕食于官府者,五倍于前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这就说明随着读书人的增多,士的队伍也得到空前的扩大,但是士人入仕途径又日益艰难,他们不得不寻找赖以谋生的职业,更多的读书人开始经商,他也凭借自己的知识的优势,谋取丰厚的利润,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也有读书人从事教书、为吏、为幕僚、做专职讼师、专事写作,还有山人、茶人、酒人、说书人、专业的画师,还有专事出版业、戏曲家、演员、说书人、医生、堪舆家、佛家、道家等等。
  在城镇中还出现了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的市民阶层。这些人的经济地位提高以后,也迫切地要求提高政治和社会的地位,于是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因此在晚明时期,发生的众多民变,其主体都是城镇中的市民。比如像万历时期,临清、武昌、杭州、苏州、松江等地发生的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压榨的民变,苏州、松江发生的反对阉党逮捕周顺昌和民抄董宦之变。这些民变都带有明显的民主政治色彩,部分地方官员、大贾也成为民变的同情与支持者。这种民变的目的,不在于均贫富,而在于改变朝廷既行的政策,是民众力量在国家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其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意义,要远远超过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再次是,社会风尚也发生了转变。比如说像晚明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逐步增加,市民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变化,奢靡之风盛行,就是一个明显的特点。比如万历时期的南直隶通州一带,它的风气就有很大的变化。在过去士大夫家居的时候多服素练衣、缁布冠,白袍青履,到庶民之家,也是羊肠葛,还有太仓的本色布,但是现在他追求的,都是要穿绫罗绸缎,穿吴绸宋锦,等等。这些是价高美丽,从衣服到裤袜皆是。
  这种风气不仅限于南直隶、江、浙,当时的北方各地,甚至是处于孔孟之乡的山东郓城县,也是如此。在山东的郓城县也是追求奢靡。这种奢靡僭越之风渐渐突破传统的禁忌和条规,冲击着贵贱、长幼、尊卑有别的传统社会等级制度。
  最后,在思想领域也出现了新思潮。晚明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出现了一些反映社会变迁的新思想。比如说像明代中期以后,阳明心学广泛传播,程朱之学逐渐式微。王阳明的弟子门人又对心学发扬光大,并有所创新,其中以王艮成就最大。王艮提出“百姓日用之道”的命题,他认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他将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说吃饭、穿衣等等,与圣人之道联系起来,以此来反对理学的禁欲主义。他还提倡“明哲保身”论,强调人的安身立命,突出人的个体地位。
  很多思想家也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像李贽对封建统治者标榜为圣人的孔子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提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他认为儒家的经典不过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所谓的道学家“阳为道,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同狗彘”,都是一些伪君子。李贽还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人人皆可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庶人非下,侯王非高”等等的言论。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更为猛烈,他认为封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他主张提高宰相的权力来分散君主的权力。
  除了哲学、政治思想以外,在经济领域也出现了新的思想,传统的“崇本抑末”的思想受到了挑战,而很多政治家、思想家就认识到工商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比如说像张居正在改革时期就提出农商并重,赵南星也提出:“士农工商,生人之本业,……岂必仕进而后称贤乎?”黄宗羲也进一步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他们对于出现的奢靡之风,此时也不像传统那样视其为祸根,反而从经济的角度解释其对百姓和社会的作用,他们认为:“有千万之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乎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以上这些新思想反映了晚明时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新兴的工商业者、市民阶层的诉求,具有近代启蒙思想的意义。
  好的,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了,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徐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