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聘《明史》答疑3:为何明朝郑和下西洋会赔钱?

张英聘《明史》答疑3:为何明朝郑和下西洋会赔钱?

00:00
08:57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张英聘,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明朝的货币体系,也就是金融的体系前后期是不一样的,前期实行的纸币就是大明宝钞,还有铜钱,就是制钱。过去还能见到,像我小的时候家里边会有一些制钱。中期以后,开始向白银过渡,银子是贵金属,制钱是铜的,铜和银相比的话,肯定银更值钱、更贵重。嘉靖以后,它就成为国家的主要的货币了,大家交易的时候都是用银子,体制就改为银本位。就有一个转换。大家更看重白银,流通当中,白银的这个流通量就增加了,交易当中,白银是占据重要的地位,占有主导的地位,也就促使这种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也有变化。贯穿在生产、生活的方式当中。比如说买一些生活的物资或者生产的物资,我就去用白银来买了,不会用制钱和纸钞了。明朝中后期,由于通货膨胀,纸币不值钱了,铜钱也不值钱了,所以大量的造成雍滞积压。比如说买一个茶壶,你给我纸钞,给我铜钱,可能给我一大堆,我不愿意要,携带也不方便。这是一个因素。

那另外呢,也是和明朝中后期工商业的发展有关系,工商业发展要买卖,那我更愿意用银来交易,因为纸币贬值就不如银保值。所以当时从老百姓到工商业者,都选择用白银来作为交易的货币。从国家这个层面上,他刚开始的时候他是禁止、管控的,他不愿意让你用。因为白银的开采不像那个铜,一大块铜值多少钱啊,白银本来就是贵金属,开采白银也有一定的量,相对难度也大一些。朝廷它是要管,但是又管不过来。明朝中后期,实际上军权皇权约束力也在下降。经济发达了,大家都去这样做,他就法不责众。官府你想处罚我,处罚就处罚,那我还愿意用这样的一个交易方式,因为大家都用,它也罚不过来。

明朝的白银开采,它也是有限度的,量也不会太大,你要流通,社会的需求就增大了,对这个白银的需求也就增大了,光靠国内的现有的这些白银来流通就有一些困难。所以万历时期,就开始采取矿监税使去征税,实际上也是在采取一些措施来弥补,派宦官到那矿里边来监工,加大上交的比例。

在流通当中,白银缺失的情况呢,他就靠着海外的贸易。到了隆庆元年,这种情况很难维持了,就造成隆庆不得不开放海禁,就是允许民间来进行贸易,就带来货币的交流。民间的有正规的这种交易,也有一些走私的贸易,都兴盛起来。开放海禁之后,福建漳州作为对外的一个港口,进行这个贸易,就是和当时葡萄牙啊,西班牙啊,荷兰啊,甚至日本啊,包括南亚的像菲律宾,当时它叫吕宋,等南亚的一些国家贸易就把外面白银带过来。在那个时期中国在对外贸易当中,它是顺差,因为中国的东西太丰富,瓷器、茶叶、丝绸,西方人来的时候没什么东西。这样的话就是大量的白银输入到了这个中国。晚明时期,还有了金融的机构,可以把钱来进行兑换,促使货币的流通比较畅通。货币流通发达,商品经济发达,呈现很繁荣的景象。

晚明时期,开始出现一些地域性商帮,当时号称是十大商帮。这个商帮实际上就是一些抱团的商人的集团,势力也会比较大,排在最前面的徽商,山西的晋商,陕西陕商,洞庭湖的商帮,还有江西、广东、福建、龙游,龙游在浙江的西部,还有宁波商人,宁波靠近沿海,还有山东商帮。这些商帮他有自己的体系,包括经营的范围啊,经营什么的都有他主打的一些东西。从国家管理的层面是允许国内的商帮流动,但是对国外商人管控是比较严的,不能随随便便。比如漳州的港口,允许外国的一些商人到这个地方来进行交易,你不能随便到里面去,到内地。比如说葡萄牙,嘉靖时期他一直上不了岸,明朝就不给他上岸,你找各种理由都不让上岸,他后来也是采取欺骗的方式,通融他上去了。那上去之后明朝也是管控,你就只能在这个澳门活动,你不能随便到其他地方去。他的这个管控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强。所以外国的商人拿白银来购买物品,他对这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并不是太大。

明朝的海禁和后来的清朝还是不太一样的。清朝海禁叫闭关锁国,不管官方的交易,还是民间的交易都禁止。但是明朝实际上海禁是禁止民间的贸易,官方的贸易仍然在进行,就是“朝贡贸易”,就官方贸易。那到明朝中后期,因为国家影响力弱一些,朝贡贸易衰落,但是并不是说它就消失了,都是在官方的监管之下,你才能和国外进行贸易。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也是朝贡的贸易。

郑和下西洋这是航海史上的一个壮举,意味着明朝人已经走出国门,已经有初步的国际视野。郑和下西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所到之地和各个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的一些交流。还有他觉得他是天朝大国出来的,他对有一些小的国家出现了纠纷,他要进行调解。在这样的状况下,增强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当时主要是来扩大中国的影响力,每次船队数量很大,都是几十艘,他带去大量的瓷器啊,丝绸啊,从当地换回来,药材、香料等等,促进各个国家之间交流,甚至是世界文明的一种互动。明朝人站在国际上一个比较高的视野,融入了这个世界的潮流,明朝也走向了世界的舞台。郑和下西洋,他的目的不是说像其他的航海家发现世界,他的目的主要是梁启超所说的一句话,满足雄主之野心,皇帝要建立天朝上国的权威,“欲博怀柔远人”,就是很远的地方的人,你都来我这,采取一种怀柔的政策。实际上他的这种贸易都是不对等的,赏赐的多,换回来的东西远远没有我们带出去的东西的价值要大。希望能万国来朝,这是他一个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考虑政治因素。这些目的,永乐时期已经在很大处程度上达到了。

另外还要从我们国家的天朝的礼制体系来考虑,就是从夏商周时期开始,我们都是要讲礼乐制度,不是说所到国家我们要占领他的土地,我们要侵略他,没有这样的概念。提倡的是全世界、全天下,共享太平盛世之福,主要是建立天下为公、一视同仁的和谐的世界,这是最大的目的。他的目的不是发展经济,也不是扩大国土的范围,所以这种状况就很难持续下去,因为他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之后,最高的统治者他也没有动力了。再加上这样庞大的一个团队花费是巨大的,到明朝中后期,明朝的国力支撑这样的一个庞大的团队都很难。所以在宣德年间就出海过一次,后来就没有了。郑和下西洋有7次,6次都是在永乐时期,因为永乐时期是一个太平盛世,国力最好,到宣德时期就出去一次。

好的,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