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聘《明史》20《明史》的编纂和影响

张英聘《明史》20《明史》的编纂和影响

00:00
10:40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张英聘,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记载明朝历史的纪传体通史。它也是官修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
  《明史》的修撰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在顺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明朝在李自成起义军的打击下灭亡,紧接着清军入关,定鼎北京。在第二年的四月,御史赵继鼎就奏请纂修《明史》。在五月,清廷就命令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人充任总裁官,主持纂修《明史》。他们又提名了副总裁官和纂修官,并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搭建了编纂的工作班子,也揭开了修撰《明史》的序幕。但是,这个时期南方各地的抗清斗争愈演愈烈,清廷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他们无暇顾及修史。一直到康熙四年,也就是1665年,康熙帝再次下诏重修《明史》,又因为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一直到康熙十七年,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康熙帝就下诏征博学鸿儒。第二年,康熙帝就试博学鸿儒143人于体仁阁,取其上等者20人、二等30人,共50人。当时著名的学者,像朱彝尊、尤侗、毛奇龄、吴任臣等人都在其中。他们以翰林的名义进入了明史馆,纂修《明史》。为了加强管理康,熙帝还命令大学士徐元文为监修,总领其事。
  尽管如此,当时一些饱学之士仍然对明朝怀有强烈的感情,他们以明朝遗民自居,不同清政府合作,也并没有应召,比如说像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但是他们又抱有修史的责任,于是让弟子门生参与修史。像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还有门生万斯同,就居住在徐元文的家中,不受职位,也不领俸禄,而是以私人的身份参与。徐元文是顾炎武的外甥,他在修史过程中也多次受到顾炎武的指点。黄宗羲和顾炎武还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贡献出来,用于修史。
  这些人中,出力最多的是清初著名的史学家万斯同。万斯同生于1638年,卒于1702年,他是浙江宁波人,字季野,号石园。此人从小聪颖,博学多才,后来拜黄宗羲为师。他绝意于科举,尤精于经史。康熙帝征召博学鸿儒时,万斯同坚决不应召。后来在黄宗羲的劝说下,他以私人的身份参与了纂修《明史》。史官们修撰的文稿都由万斯同审阅,不合格者就进行修改。他共审定了500卷,称作万氏《明史稿》。在康熙四十一年,万斯同去世之后,总裁官王鸿绪又在万斯同稿的基础上进行删削编撰。到康熙五十三年,也就是1714年,进呈的《明史》,包括了列传部分,有205卷。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的六月,又进呈了《明史稿》纪传的部分,计310卷,这就是王氏的《明史稿》,也就是后来刊刻的所谓《横云山人明史稿》。经过近50年的努力,《明史》的纂修主要工作基本完成。在雍正元年,清廷又重开史局,以隆科多、王顼龄为监修,张廷玉为总裁,在王氏《明史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增损、考订、修改,于雍正十三年十二月,由大学士张廷玉进呈,乾隆四年,也就是1739年,正式刊行,《明史》终于完成了。如果从顺治二年开始修纂算起,那么直到乾隆四年正式刊行,《明史》的纂修至刊行可谓经历了近一个世纪。
  《明史》记载的史实,上启明洪武元年,下至崇祯十七年,全书共336卷,其中目录4卷、本纪有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长、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各史。
  本纪24卷,它以编年的形式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明朝16位皇帝的历史本纪,列于卷首,可以使读者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明朝的历史概况,起到纲领的作用。
  志是75卷,分为15个类目,主要记载明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包括天文、五行、历法、河渠、地理、职官、食货等。这些类目有些是沿袭了前史体例,有的则是创新,比如像礼志、乐志、仪卫志、舆服志等,对研究明朝的礼仪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表13卷,5个类目,有诸王表、功臣表、外戚表、宰辅表、七卿表,以列表的方式列举了爵位的世袭、重要官职的继任情况。其中七卿表是《明史》首创。七卿指的是六部的尚书加上都察院的都御史。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都察院作为最高的行政机构和监察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因此七卿表的出现充分反映了明朝官制的特点。
  列传有220卷,有20个类目,如后妃、诸王、儒林、宦官、土司、外国等,没有标明类目的则基本上是按照传主的所在时代或业绩性质列为一卷,有的人物下面还有附传,记其子孙或部下。其中像阉党传、流贼传、土司传为《明史》所创新,反映了明朝所特有的社会问题。为了解明代宦官、明代农民起义和明代民族关系,提供了比较集中、系统的材料。
  《明史》完成后,以编纂得体、材料详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代的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剑桥中国史》也评价说:“在二十四史中,《明史》被列为编纂的最仔细因而也是最可靠的史书之一。”
  由于《明史》毕竟是清朝统治者主持编修的,是为其政治服务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例如,关于清朝入关的历史,明朝授女直建州三卫、历次战争、贸易等,都隐晦不书;南明政权的抗清活动,记载也十分的简略。还有修撰者大多是明朝末年投降清朝的士人,他们对明朝内部矛盾的记述,讳莫如深,略而不详。又由于这些士人多是江南士人,与明末东林党有密切的关系,或为门生故吏,或为后代子孙,因此他们为东林党人多立佳传,内容也更充实;而其他人则忽略或简略,致使繁简不一。还有对农民起义人物、忠孝人物、烈女的记载,也受到了阶级局限和封建伦理纲常的影响,有失偏颇。
  《明史》最初刊行,是乾隆时期的武英殿本,后来同治、光绪诸朝皆有刻本,在民国时期又有《百衲本二十四史》,现在通行的是中华书局于1974年出版的标点校勘本。
  好的,明朝的历史讲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