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聘《明史》10大礼议

张英聘《明史》10大礼议

00:00
12:48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张英聘,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荒淫无度的明武宗病死,由于明武宗没有子嗣,生前也没有确定继承人,因此明王朝的皇位就空缺下来,要找到一位合适的继承人成为第一要事。张太后就命令太监张永、谷大用等与内阁进行商议。内阁首辅杨廷和,他就根据《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规定,主张立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的从子、武宗的从弟朱厚熜为帝,获得其他官员的认可。朱厚熜是兴献王的长子,兴献王朱祐杬是明宪宗的第四子,被封为兴王,他的封地在湖广安陆州,也就是今天湖北的钟祥,在正德十四年去世,他的世子朱厚熜就承袭王位,这个时期才十五岁。4月22日,朱厚熜到达京师,即皇帝位,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
  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入主大统,这是他从未想到的。因为不是正统继位,因此在他的心理上多少有点自卑,更害怕朝中大臣不能节制。在继位之后,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一点通过提高自己父母的身份来实现。于是在继位后的第五天,朱厚熜就命令礼官商议祭祀他的父亲兴献王的礼仪。由此揭开了长达七年的大礼议。
  礼部尚书毛澄在首辅杨廷和的授意之下,就会同公卿、台谏官员60多人,提出应该效仿汉朝定陶王,也就是后来的汉哀帝,和宋朝的濮王,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的故事,尊称孝宗为皇考,称兴献王及其妃为“皇叔父和皇叔母”,自称为“侄皇帝”。也就是说朱厚熜既“继统”,也“继嗣”。朱厚熜就极为不悦,质问礼部难道父母可以变换吗,下令再议。但是朝中大臣都支持杨廷和的主张。
  到了正德十六年七月,观政进士张璁就上了《大礼疏》,指出汉哀帝和宋英宗都是预先立的皇嗣,养育在宫中,是明确的先帝的后嗣。但是武宗已经承嗣孝宗十六年,其遗诏只说“兴献王长子伦序当立”,并没有说是孝宗的后嗣。这和预先立为后嗣、养育宫中,是截然不同的。如今应该在京师另为兴献王立庙,使得隆尊亲之礼,并且使母以子贵、尊与父同,则兴献王不失其为父,圣母不失其为母矣。明世宗得此奏疏很高兴,他说:“此议实遵祖训,据古礼”“此论一出,吾父子必终可完也”。于是他就下令尊其父为“兴献皇帝”,母亲为“兴献皇后”,他的祖母为康寿皇太后。可是杨廷和等拒不从命。朱厚熜就以退位归乡为要挟,杨廷和见事不得已,提出称本生父兴献王为“兴献帝”,母亲称为“兴献后”。朱厚熜勉强同意,但是他并不满意。
  这个时候杨廷和就利用手中的权力,开始排斥在议礼中意见不同的人。在正德十六年,也就是1521年十二月,授意吏部将张璁安排到南京任刑部主事,远离朝廷。同时他又将支持他的都御史何孟春、林俊等升为吏部侍郎和工部尚书。张璁到南京之后,与南京吏部主事桂萼合作,继续上奏,提出了应该称孝宗为皇伯考,称兴献帝为皇考,在大内另立庙祭祀。而这个时候,朱厚熜又要求在“兴献帝”“兴献后”前面加上“皇”字。杨廷和和群臣反对,再加上清宁宫发生火灾,朱厚熜只得作罢。这个时期的礼仪之争已经演变成为以杨廷和为首多数派和以张璁、桂萼为首的少数派两大政治派别的斗争。南北两京有250多位官员上了80多道奏折攻击张璁、桂萼,但是他们也得到了朱厚熜的支持,也上奏据理力争。
  之后杨廷和屡次不按朱厚熜旨意办事,引起了朱厚熜的不满。杨廷和又见朱厚熜迷恋道教修仙,遂失去信心,于是在嘉靖二年二月辞职。杨廷和去职之后,他的政治派别也失去了领袖,逐渐失势。继杨廷和之后,大学士蒋冕、毛纪,还有礼部尚书汪俊、吏部尚书乔宇等人也先后罢官。朱厚熜就擢升张璁、桂萼为翰林学士,方献夫为侍讲学士,充任身边顾问,席书为礼部尚书,主持议礼。
  三月,朱厚熜下令追尊其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其母称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实现了加“皇”,称“皇考”的愿望。接着又在张璁、桂萼的建议之下,去掉了“本生”二字。这就引起了反对派的极度不满,派别斗争达到了顶峰。张璁、桂萼少数派就攻击杨廷和及其拥护者为“奸权”“朋党”“不道”。他们还积极谋求勋戚贵族的支持和保护,像昌国公张鹤龄、武定侯郭勋等等都是他们有力的“内助”。杨廷和多数派也攻击张璁、桂萼派是奸邪小人,“曲学阿世”,甚至策划待机将其“毙之于庭”。
  在七月,朱厚熜命令礼部立即更改尊号,去掉“本生”二字,朝臣抗争,群情激昂,吏部侍郎何梦春、修撰杨慎等号召百官伏阙请愿。于是群臣有220余人跪伏在左顺门,高呼“高皇帝”“孝宗皇帝”,并且一起哭号,声震阙廷。朱厚熜就非常的生气,命令锦衣卫将参加者的姓名全部登记在册,先将为首者的8名逮捕入狱,接着又将134名五品以下的官员逮捕入狱,其他的戴罪遣散。在几天之后,就做出了判处:为首者戍边,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180余人廷杖。其中编修像王相等17人惨死在廷杖之下。这次的事件被称为“左顺门事件”。
  “左顺门事件”之后,朱厚熜的意志再也没有阻碍,于是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慈寿皇太后为皇伯母,恭穆献皇帝为皇考,章圣皇太后为圣母。终于完成了其父母向皇帝、皇后的转化,也完成了自己认回父母的夙愿。
  嘉靖七年六月,张璁、桂萼等编纂的《明伦大典》完稿,朱厚熜亲制序文,颁布天下,以钦定法典的形式对7年以来的大礼议做了总结。赞襄议礼有功的张璁,晋升为内阁首辅,桂萼进升为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其他各有升迁。杨廷和则遭惩治。朱厚熜命令:“杨廷和为罪之魁,怀贪天之功,制胁君父,定策国老以自居,门生天子而视朕。法当戮市,特大宽宥,革了职着为民。”毛澄、蒋冕、毛纪、乔宇、汪俊、林俊等原来的大学士、尚书也皆被革去官职。大礼议宣告基本结束。
  针对兴献王的祭祀问题,后来也有变化。在嘉靖四年四月,光禄寺丞何渊请立世室,崇祀明世宗的生身父于太庙。席书、张璁、桂萼认为朱祐杬没当过皇帝,不宜入太庙,入则干犯皇帝的统系。为了使朱厚熜便于接受,他们就提议,另建一庙,将朱祐杬的神主迁去,以便“尊尊亲亲,并行不悖”。朱厚熜同意这个建议。在嘉靖五年,于是在太庙之左建立了世庙。嘉靖十五年,又改称为“献皇帝庙”。嘉靖十七年九月,就尊朱祐杬为睿宗,祔于太庙,最终进入了明王朝的帝系。
  大礼议虽然表面是关于礼制的争论,但是对明朝的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争论的双方可以视为守旧派和新贵派的斗争。以杨廷和为首的守旧派极力维护明孝宗、明武宗的系统,试图控制新皇帝,也是为了维护他们的权益。嘉靖帝由藩王入主,极力想摆脱守旧派别的制约,树立自己的权威,这就需要有大臣的支持。张璁、桂萼等人或是入职不久,或是低层的官员,没有政治根基,他们也正是看准了时机,全力支持嘉靖皇帝,官职步步高升,从而成为新贵,反映了嘉靖帝在与守旧势力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在此之后,嘉靖皇帝任用了这些新贵官员进行改革,对明朝的政局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大礼议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它强化了皇权,为嘉靖帝以后的乾纲独断埋下了伏笔。“左顺门事件”中,年仅十八岁的嘉靖帝“以冲龄之主,而举朝元老、卿辅至二百余臣,皆喧呼恸哭,卒不少动,……神武独断,万古一君而已。”另外它也造成了朝廷中的谄媚迎合、趋炎附势之风,使朝政趋于败坏。
  好的,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了,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