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扇窗】01.推荐序 简·赫斯菲尔德:一个优异的诗歌心灵(3)

【十扇窗】01.推荐序 简·赫斯菲尔德:一个优异的诗歌心灵(3)

00:00
18:23

现在,让我简要介绍一下简·赫斯菲尔德的这部诗论集。在《九重门》“论翻译”的章前小引中,她曾引用了钦定版《圣经》前言中著名的一句话:“翻译是这样一门艺术:可以打开窗让光线进入,可以打破外壳,使我们可以吃到果仁。”而她的这部诗论随笔集,正具有“打开窗让光线进入”的效应。它再次展示了简·赫斯菲尔德令人钦佩的深广的视野、敏感的心智,以及从更多角度对诗歌进行阐述和引导的非凡能力。


在《九重门》中,简分别探讨了诗歌与专注的心智、诗歌的“原创性”问题、诗歌的内视与外视、诗歌与记忆、诗歌心智的“迂回性”、诗歌的翻译、诗歌所创造的阈限(或临界)生命状态、诗歌中的阴影与光明,以及诗歌的语言等问题,通过这“九重门”,引导读者进入诗的心灵(也即中国传统文论所说的“文心”),进入诗歌创造的内在奥秘和起源。


而在这部《十扇窗: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中,简从诗的眼光、诗的言说、日本大师的俳句、诗歌与隐藏、诗歌与不确定性、文本细读、诗与惊奇、美国现代诗歌中的美国性、诗歌的变形与“泪柱”、诗的奇异延伸与悖论等角度出发,重在考察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transform)世界,或者说我们如何通过阅读诗歌和创作诗歌,来认识自己并实现我们生命的可能性。


首先我要说,“诗人论诗”在英美已是一种传统,但一位女诗人在这方面如此投入,并创建出一个如此完备、迷人,甚至为我们一时所难以穷尽的诗歌认知世界,这实属罕见。


在这两部诗论集中,简把诗人的热情和敏感,与学者的见识和严谨结合于一身。诗人罗莎娜·沃伦(她是著名诗人、新批评派代表性人物罗伯特·佩恩·沃伦的女儿)代表美国诗人学院授予简“2004年杰出成就奖”,其授奖辞同样适合用来评价简的随笔写作:“赫斯菲尔德阐述了一种感性的哲学性艺术”,“她的诗看似简单,但并非如此。她的语言纯净透亮,构成了一种静谧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谜语。赫斯菲尔德的诗歌以逐字逐句的、意象性的语言,同时带来神秘和日常,为反应和变化清理了空间。它们引起了道德意识,并建立了微妙的平衡”。


的确,如同简自己的诗,她的诗论随笔也属于一种“感性的哲学性艺术”。它们大都由诗人对诗歌听众或大学写作班的讲稿整理而成。它们有娓娓道来的亲切,有具体透彻的分析,当然,还不时给人带来智力的挑战和提升。它们从切身感受出发,文字中跳动着火焰和冰块,洋溢着一种探究精神,但它们却远远有别于一般学者的学术探讨,甚至,它们不仅更感性,也更睿智,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在第五章《除不尽的余数:诗歌与不确定性》中,她就引证并阐述了惠特曼的这样一首诗:


当我听那位博学的天文学家的讲座时


当我听那位博学的天文学家的讲座时,
当那些证明、数据一栏一栏地排列在我眼前时,
当那些表格、图解展现在我眼前要我去加、去减、去测定时,
当我坐在报告厅听着那位天文学家演讲,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响起时,
很快地我竟莫名其妙地厌倦起来,
于是我站起来,悄悄溜了出去,
在神秘而潮湿的夜风中,一次又一次,
静静地仰望星空。


而她自己要做的,就是在借助前人的经验和知识的同时又能打破那些呆滞、乏味的体系,引导读者“出去”,像惠特曼那样“在神秘而潮湿的夜风中,一次又一次,静静地仰望星空”。在本书的“写在前面”中,她这样对读者说:


这也是一种视野的改变。进入一首好诗,一个人的感觉、味觉、听觉、思维和视觉都会发生改变。如果我们不能被艺术的存在和它的神秘之手改变和拓展,那为什么还要求艺术进入生活呢?我们内心渴望更多的事物——更宽广,更深奥,更丰富的感觉;更多的联想自由,更多的美;更多的困惑和更多的利益摩擦;更多形形色色的悲伤,更多无法抑制的喜悦,更多渴望,更多黑暗。在认识自我存在和他者存在时,我们需要更多的浸润和渗透,更令人惊讶的能力。如果没有艺术我们也能存活,那么艺术的存在就扩展了我们生命的总和。


通过逐一改变自我,艺术也改变了自我所创造和分享的外部世界。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时,我从《罗丹艺术论》中抄下了这样的话:“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今天,当我读简的这部诗论集,我又想起了这样的话。


此外,我还想说,除了值得信赖的眼光、心智、感受力、判断力,简让我多少有些惊异的,是她那广博、敏锐而又贯通的视野和阅历。她对欧洲传统和欧洲现代诗歌,对自惠特曼、狄金森以来的“美国家谱”,对东亚古典诗歌和文化,似乎都有一种如数家珍之感。她不像一般的美国诗人,她完全超越了地方性和某一种传统限定,而以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作为自己的背景。比如,在她的《九重门》中我们读到东德诗人、剧作家布莱希特的《我,幸存者》:


我当然知道:这纯粹是运气
在那么多朋友中我活了下来。但昨夜在梦中
我听到有人这样谈论我:“适者生存”
于是我痛恨起我自己。


以及保罗·策兰的诗:


你曾是我的死亡:

你,我可以握住
当一切从我这里失去的时候。


她能关注到这样的诗人和诗,让我在瞬间感到我们之间又近了一步。在《十扇窗》中,除了济慈、霍普金斯、庞德、奥登、拉金、默温、斯奈德、毕肖普、希尼、吉尔伯特等现当代英语诗人,她还多次谈到米沃什、卡瓦菲斯、佩索阿、辛波斯卡、阿米亥、斯维尔等人的诗。日本古典诗歌,除了芭蕉、一茶,她还特意列举并阐述了日本平安时期的女诗人和泉式部(987—1048)的一首短歌(见第五章《除不尽的余数:诗歌与不确定性》):


这里的风虽然
刮得猛烈——
但月光
也从这间破房子
屋顶的木板间漏下


记得布罗茨基当年的朋友、诗人耐曼在回忆录中曾称布罗茨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独一无二性”,他“就像他歌颂过的猛禽一样,知道该往哪儿瞧才能找到猎物”。简·赫斯菲尔德也正是这样一只高度敏感的诗歌猛禽。这是一个优秀诗人必不可少的重要品质。他/她正是以此不断打破原有视野,刷新和拓展自己,进入到济慈所说的“人类的无穷”之中。


同样重要的,是简在“广阔、多变与精确的心灵地形和现实地形”之间相互打通和转化的能力,比如她在济慈的“反天才”(antitalent)、“消极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与禅宗修行和东方
诗学之间所建立的联系。而这也正是简最看重的方法论:“重要的是,当我们以诗的方式言说和观看时,事物就会以相互联系和扩展的方式被言说和被观看。”


岂止是方法,简就是这样的人。多少年的修为,在她身上我起码看到这相互联系的几点:超凡的佛学冥想(同时结合了形而上之思),对他者的深切关注,对世上一切生灵发自生命内里的“体认”和同情心(如前文所引述,这是米沃什在她的诗歌中最看重的一点),跳出自我进入万物、化身万物的诗性能力。简就是这样一位把自己“准备”好了的诗人。在阐述和泉式部那首诗时,她就这样指出:“和泉式部的诗提醒读者:只有内外通达、万事俱备,月光之美和佛教徒式的觉醒才会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渗透必须持久而非暂时。


如果坚固的自我防卫之家被攻破,我们不会知道将会有什么进入。”“重要的就是从傲慢中退出,站在乐于接纳和倾听的角度,获得一个既脆弱又裸露的位置。”


这也就是济慈的“消极能力”、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中国古典诗学的“无我”以及相关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吧。


而简·赫斯菲尔德不仅把它们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也赋予了它们以艺术伦理的维度。


也正是读了这样的“伟大的散文”,我们再次感到了“伟大的诗歌”之于我们的意义。我们为什么写诗读诗?因为这对我们是一种更深层的唤醒。通过习诗,我们不仅认识自我,还得以“转化”我们自己,以朝向更有意义的生命,还得以投入到“天地造化”之中,领受到那种“恩典般”(这是简在谈霍普金斯时用到的一个词)降临的时刻。简言之,成为一个为天地万物和人类文明所祝福的生命:


去年秋天经霜的浆果还结在一棵树上,
春天已在另一棵树上温柔地开了花,充满希望。
从这扇窗子望出去的风景
几乎和十年前一样,甚至十五年前。
但今天早晨却像是
一幅更清晰更幽暗的自画像,
仿佛当我睡着的时候,某个伦勃朗或勃鲁盖尔
曾穿过花园,神情坚毅。


这是简·赫斯菲尔德自己的一首诗《火棘与李子》(舒丹丹译)。梦与醒,内与外,有形与无形,自我与他者,长时间的准备和领受,自然万物和伟大的艺术对我们的“渗透性”(Permeability,这是简的一个关键词,在这部诗论集中她多次运用)……这首诗我已多次阅读,每次读都像是第一次站在了一个美好得像谜一样的窗前!


是的,简·赫斯菲尔德就是这样一个开窗者(然后她会隐去自身,不会让她自己挡住那些珍贵的光线),是一个“伟大诗歌”的领受者、翻译者、转化者、赞颂者。这都是她身上最重要的品质。她永远是谦卑的、满怀敬畏的。她把一个艺术学徒永远带在自己身上。我想,对她自己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诗论集,不如说是一部学艺录,因而在本书“写在前面”的最后她会这样说:“三十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探索也让我获得了快乐,也给予了我一种更接近目的地之感,然而我也深知这个目的地的中心地带永远无法被描绘和抵达。”


而这,也使我再次想起了《九重门》中《秘密二种:论诗歌的内视与外视》最后那个动人的结尾:“一首好诗开始于更清晰的视野与更多元的写作技巧,但另一部分真正的诗感只能从越来越放弃的自我和越来越多的世界中获得。我不知道有任何处方来指导我们这样做。


或许这正是世界为我们所做的,对我们所做的,而无论一个作家怎样抵抗或是挣扎。从婴儿般的将自我视为世界全体的稚嫩篇章,到少数一些作家和艺术家晚期作品所显现的成熟,无论是欢笑、悲伤、平凡或浓烈,生活始终指引着我们。我们无数次地在那些伟大的作品中听到这样的低语:看啊——奇迹,奇迹……而后,即便是这低语,也淹没在更大的协奏中。”


是的,“真正的诗感只能从越来越放弃的自我和越来越多的世界中获得”。


是的,“即便是这低语,也淹没在更大的协奏中……”


2020.8.21,北京望京慧谷阳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哈哈t

    你好,你的声音非常好听,方便互粉吗?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