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凡四训》,悟命运智慧,创美好人生。
喜马拉雅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是喜马拉雅《了凡四训》开讲的第二十二讲。
我们做学生的时候,都参加过不少的考试,面对考试,不少的人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紧张。这一紧张,就会影响正常的发挥和最后的考试成绩。因此,那些心理素质比较优秀,考试的时候能够沉得住气的学生,就能够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这就是定力吧。
进入社会,人们会面临很多困难诱惑,外在的这种力量,也会时常影响我们内心的状态。这定力不够的人们,遇到困难就会皱眉头,会怨天尤人,会产生畏难的情绪。
当然,定力不够的人面对着诱惑,也可能会偏离人生的正道,可能因为一个人、一个事就突然一下子沦陷了。
宋朝的苏洵在《心术》中,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还有一句也特别励志的话,说的是:“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看起来,前面我们所说的这些事儿,都聚焦在一个问题上,那就是人生的“定力问题”。如今,我们很多人都能感受到,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都有点太浮躁了。这个浮躁的心,就是难以安定下来的心,就是很容易被外部环境影响的心。
浮躁的心也是乱的,没有头绪的心,这样的心,当然就会影响我们的心智。所以,也有人把这种现象和问题称之为“现代病”。
中华文化特别强调“定心、定力”的问题。反观历史,审视现实,我们不难发现,能够有大成就者,生活幸福平安的人,他们都是能够定心,并拥有定力的人。
在中华文化经典《六祖坛经》中讲述了一个“风动幡动”的故事。六祖慧能师傅来到一座寺庙前,见几个出家人,正在对着风中飘动的经幡争论:有人说,这是因为风动,有的人说这就是幡动。也许我们现代人听到这样的争论会嗤之以鼻,或者觉得很可笑,这事还用争论吗,这还不简单?这是风吹幡动!
在我们自以为聪明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真正懂得,小案例背后的玄机。实际上,这些出家的师傅们,绝不是简单的在讨论一个纯粹的自然现象。六祖慧能师傅,就走到那几个争论风动幡动的出家人近前,说了一句:“仁者心动”。
如果你笑话一般的出家人,那六祖说的话,你还要笑话,那恐怕就首先要笑话自己了。很显然,在《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早已经看到了了凡先生的这种浮躁之心,于是就给他讲了这样一个道理说:“唯有顺逆不贰,心能够定下来,能够安贫乐道,才能改造自己的命运”。
在这方面,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可谓就是安贫乐道的典型。孔子曾经称赞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就称赞这个安贫乐道的颜回:“这真是大贤德呀!”
也许我们现代人会说:我可过不了颜回那样的贫穷生活。是啊,我们现代人的物质生活确实比过去丰富了很多,尽管也有个别的人放弃了现代生活,又回到了深山去修行,那也只能算是个人的一种选择,他也没有办法,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生模式。
但这不是关键,而真正的关键是这样的:我们生活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中,我们的心还能保持安定吗?人类的一切活动,也包括物质生活,都是为了人类的幸福生活和美好命运而服务的。
如果我们的心被外部环境,外部的物质生活给主宰了,那人生的手段与目的,岂不就是本末倒置了?这一倒置,不就会让我们离着幸福生活和美好命运越来越远了?
即使是物质生活远远不如今天的古代,人们仍然发现了人生中这样一个重要的真理,那就是:自己的心是决定外部的物质,还是外部的物质决定了我们的心呢?
因此,古人说“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意思说的就是:我们心态的变化,可以把逆境转成顺境,坏事变成好事,能做到这样的人当然就是圣贤。而心随境转,那就是心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喜怒哀乐完全由环境来控制,那自己的心也就失去了主导权。
这样的人,当然说的就是一般的凡夫俗子。
关键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失去心灵对外部的主导权呢?古人发现,原来是我们看世界、看万物的认知方法出了问题。于是,云谷禅师就给了凡先生讲解了一个“不二”的法门。
《了凡四训》可以让人们洞察人间好命运的秘密;《道德经》可以让人们的人生更加通透,真正的拥有俯视人间的强者视角与能力,一通百通。我在喜马拉雅平台讲授《道德经》已经五年多了,持续更新超过了500讲。《道德经》+《了凡四训》=中国人的智慧标配。
签个到2023.09.08(白露)日在读,定心定力
心随境转境随心转
多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