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启蒙60讲讲义
27 为什么美学不等于美?
一、知识点:
1、英仙座:(Perseus/Per)是著名的北天星座之一,每年11月7日子夜英仙座的中心经过上中天。在地球南纬31度以北居住的人们可看到完整的英仙座。英仙座位于仙后座、仙女座的东面。每年秋天的夜晚,观察者可在北天找到易见的仙后座,或者找到位于飞马星座大四方形东北方的仙女座,然后沿着银河巡视,很容易找到由几颗二到三等的星排列成一个弯弓形或“人”字形的英仙座。英仙座面积为615平方度,居第二十四位。纬度变化位于+90°和−35°之间可全见,最佳观测月份为12月。
2、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3、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 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可是也许我们并不特别想到要去思考究竟什么是美,我不能够确定跟大家谈到这个字,我能不能把这个词讲得非常的清楚,有时候觉得自己在从事美的教育的工作,或者从事美术的介绍,会感觉到美,常常停留在一种感觉的状态。
2、这个时候我很矛盾,我不晓得要不要把一个学生叫醒,说你不要看外面的落花,你应该听我讲美学是一种分析,是一种理性,可是我相信学生此刻分心了,因为他的视觉陶醉在看春天一大片盛放的花,他在花里究竟看到了什么?春天盛放的花有什么东西是比我所说的美学理性更使它吸引的呢?我想这也许是美学的矛盾所在。
3、我相信发呆的状态是属于美学的,它并不是知识美,并不是一种知识美可能是比知识还要高的一个心灵上的感受。只是在也许近代的人类的教育里,我们为了要让教育变成一个可以被证明的东西,我们一定要让它变成可以分析,变成一个可以传达的故事。因此我想也许很多朋友能够了解我的矛盾,就是美学并不等于美美的学问,并不等于美本身,美的知识也并不等于美本身。
4、但是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我在课堂里放这首乐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当所有的人生的合唱达到一个丰富的状态时候,我记得是学生一句不发的坐在那边热泪盈眶,我看到泪水从他的眼睛里流出来,满面都是泪水,他没有害怕别人看到他这个时候在音乐里面得到的感动,我不知道感动为什么他在他的考卷上他反而写不出来,他也无法回答,我的意思是说美学里有一个90分的学生,可是我不能确定他在美的感受上是不是同样的高分,而美学里也有一个人可能只有60分甚至更低的分数,可是我记得他曾经在音乐里热泪盈眶,我在想是不是他的美学分数并不高,可是他在美的感受上可能是一个高分的学生,也许美根本是一个无法打分数的东西,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们充满了必须被打分数排名次的这样的一个逻辑的分析。
5、我相信美不是给人压力的,美也不应该只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和知识,美反而是一种知识的解脱。
三、全文逐字稿
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常常有机会用到一个字,就是美。美是什么?我们在用到这个字的时候,有时候用来形容大自然里的风景,有时候用来形容一个人身上所呈现出来的表情、姿态或者五官。有时候我们听到一首乐曲,看到一张画,读到一首诗,我们也会用到美这个字,也许我们不会特别的注意,可是如果静下来稍微想一下,在生活里使用到美这个字的机会并不是很少。美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我们的生活里常常用到这个字?
可是也许我们并不特别想到要去思考究竟什么是美,我不能够确定跟大家谈到这个字,我能不能把这个词讲得非常的清楚,有时候觉得自己在从事美的教育的工作,或者从事美术的介绍,会感觉到美,常常停留在一种感觉的状态。所谓的感觉是说感受到了我听到了那首乐曲,可能觉得激动,我可能热泪盈眶,我不知道什么原因,那样的音乐好像触动了我心里面最深的什么东西,可是我说不出来,我也说不清楚有没有可能美是一个说不清楚的东西。我们读到了一篇小说,读到了一首诗,也仿佛被文字或者文学里某一种非常深刻的东西触动了生命里面的一种情怀。我们也觉得激动,可是也往往说不清楚,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习惯用理性来思考,我们习惯把很多的事物分析成一种合理的逻辑的可以诠释的方法,可是美竟然说不清楚。
我相信谈到这里,许多从事科技平常比较用理性思考的朋友,大概会感觉到有一点不耐烦,因为如果我们习惯于理性和逻辑的思考,我们会觉得任何的事情不管再复杂,好像都应该把它变成简单的逻辑。可是我不知道我想我在用我自己从事的美的领域,试图跟特别可能从事科技的朋友,平常比较在理性思考里的朋友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感觉到一种刚开始是一种沮丧,觉得我说不清楚。我刚刚从这个岛屿的东部回来,在那边跟一些年轻的朋友录音,我们在夜晚走到海边去的时候,忽然有人抬头看到满天的繁星、星辰,多到所有人惊叫起来,我相信这些星原来就存在在那里,不知道为什么,是不是因为在都市里住久了,我们的光害这么严重,我们已经习惯了无法在黑暗里去感觉到天空星辰的美丽。
我们到任何地方觉得没有灯就不安全,可是在那样的一个海边的夜晚,远远听到海洋的浪涛的声音,天空的繁星密密麻麻,所有的人的惊叫其实是无法讲清楚的一种心里面的感动。我们有多久没有这样面对一个充满了繁星的夏天的夜晚的天空,所以即使此刻我坐在这里,我还是觉得那一片繁星忽然在我的面前全部都出现了。年轻的朋友会指指点点说那一块是不是银河,银河其实是特别密集的一群星团构成一种光,因为我们把所有手里拿的手电筒全部都熄灭了,在营区里在没有光的地方,你才感觉到天空上的光是这么复杂,每一颗星辰的闪烁你都辨认得出来。稍微有一点点天文学知识的朋友,懂一点星象,开始跟大家提到哪一个是英仙座,也开始提到希腊古代神话里关于英雄仙女的一些故事,谈到应先做这个星座名称的来源,也有朋友开始说银河的两边最亮的可以寻找到牵牛星跟织女星。
这个天空几千年来甚至比几千年来更长久,曾经给人类许许多多神话故事的记忆。可是曾几何时我们因为在都市里住久了,我们的灯光赶走了星辰,我想这样的一句话也许会让我们忽然有一种警惕,人类创造了一种文明,我们也许自豪于我们有了电灯这样的一个文明,我们的城市的繁华好像已经骄傲自大到觉得它可以取代天空的繁星。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一天当我们能够在夏天的夜晚看到天空的繁星的时候,我们还是觉得有一种莫名的心酸,心酸是说也许长久以来人类在整个大自然里面懂得了大自然的美,可是我们所有的文明,我们的城市好像铸造了一个围墙,把自然的美隔离在外面,所以美是不是讲不清楚的?是不是只是那一大片繁星,忽然在你面前的一个显现?有没有可能?我们在某一个夜晚,在没有灯光的地方带着孩子,让他去看天空的繁星,让他惊叫出来,在这样的一个惊叫的经验之后,跟他开始谈美这个字。美究竟是什么?
在我们现代的学科里,会有一个学科被称为美学,也许一般朋友在不同的科系,有些朋友会接触到美学,有些朋友不会接触到美学。以我所了解,大学里现在可能会开美学这个课的,第一个可能是哲学系,第二个可能是美术系,或者跟艺术相关的一些科系,也有可能在一些新闻或者传播的课系里面开美学。我们会发现这些不同的科系在开设美学这个课程的时候,所教授的内容可能略有所不同。
在哲学的系统里面,美学是一个蛮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美是一种判断,美食研究我们生命里面所有复杂的感觉的一个学科,当然对于学美术学艺术的朋友来讲,他要画一张画,他要作曲,他要演奏器乐,他要写诗,都很可能牵涉到审美的问题,所以也要开设美学的课,至于大众传播或者新闻的科系开美学,当然是因为觉得在人类目前传播这样的一个科学,它里面包含着对大众的一种教育,所以也试图着把审美放进去。不管是任何一个科系,当我们开了一个美学这样的课的时候,它的内容究竟包含什么?我自己在大学里开过美学的课,而这个美学也刚好曾经在哲学系,在大众传播系以及美术系三个不同的领域开过美学,那么当时自己也感觉到好像在不同的科系里讲,美这个字的时候会有一些不同的倾向和态度。
我们大概知道美学这个字其实是透过日本翻译出来的一个汉文,大概在18世纪左右的时候,在德国特别开始在哲学上有一个系统希望能够整理人类所有身体里面对感觉的一种学问,就是感觉知识停留在一种暧昧不清楚,不够逻辑不够理性的状态,它无法被称为科学。所以当时德国的哲学界希望能够针对感觉做一些研究探讨。那么像大家所知道美学上最早开创的一些人物像博卡特,这些人一直到后来知名度很高的像康德,他们都在哲学的领域里面做了很多什么是感觉的探讨。
那么所以这个学科原来的德国的名字,德文上的名字叫做ecstatic,aesthetic直接翻译过来,其实应该是感觉学,也就是说把一种科学整理出来,用来研究我们的视觉是什么,我们的听觉,我们的味觉嗅觉跟触觉。那么这样的一门学科我们叫做感觉学。那么这样的学科传到了日本以后,日本把它翻译成汉字就定名为美学,为什么用美来替代了感觉?因为我们大概可以知道,我们即使在听音乐,我们在看绘画,都是在动用我们的感官。我们看到一张画觉得很美,是因为我们的视觉上喜欢这张画里的色彩、线条或者造型,所以我们大概了解到美是我们感觉里被人类判断认为是舒服的,感觉美好的,这样的感觉我们把它保留了下来。
因此我想大家可以了解到,美学里面所研究的范围不只是艺术,当然也包含了在大自然当中,我们可能看到美和丑,我们听到我们称为音乐的东西跟如果不是音乐,是不是被称为噪音?那么所谓音乐是说他找到了和谐,找到了秩序,它是我们在听觉系统里面接受的时候,感觉到有一种情绪上的安静、祥和、舒畅。这个时候我们称它为是音乐,因为它是美好的声音。可是如果我们走在街头,听到一些高音背的声音,听到一些吵架的声音,听到一些冲突,没有秩序的声音,我们称呼它为噪音。那么噪音的意思是说不美好的声音还没有找到秩序的声音。
所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学它的研究是希望能够经由科学的方法,对人类的感觉,人类的感官做非常多细密的研究,那么也希望能够经过这样细密的研究以后,人类能够对自己的感觉世界,对自己的感官世界做多一点的了解,那么使得感觉不只是停留在一种有一点神秘,有一点直觉的暧昧的状态,就是我们提到可能看到满天的繁星,那种身体上的感受到了热泪盈眶,可是你说不出来说不清楚。
我想德国在哲学里面希望找到一个非常理性的思考过程,能够把说不清楚的东西稍微整理出一个秩序出来,那么这样的学科也就成为今天在大学里面所说的美学这个字的个最早的来源。可是从这样的一个记忆来看,美学实在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问,他也不过才几百年的历史,至于美学是不是帮助我们真的把感觉学整理出来了,把我们的感觉整理得很好,我想当然还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我自己有一个经验是在大学里面教美学教了很久,然后界定了美学的范围,希望一个在大学里面美学的学生他来修学分,他一定要有一些基本的训练,所以可能要讲德国的Bogota,讲黑格尔讲康德,可是最有趣的事是你上课讲这些可能听起来其实蛮理性,甚至有一点到枯燥无味的美学的时候,你会发现我在教书的大学教室外面就在窗外一大片的繁花盛放,然后发现学生没有办法专心听我讲课,他们常常转头去看外面从空中一朵一朵飘下来的落花。这个时候我很矛盾,我不晓得要不要把一个学生叫醒,说你不要看外面的落花,你应该听我讲美学是一种分析,是一种理性,可是我相信学生此刻分心了,因为他的视觉陶醉在看春天一大片盛放的花,他在花里究竟看到了什么?春天盛放的花有什么东西是比我所说的美学理性更使它吸引的呢?我想这也许是美学的矛盾所在。
我们提到了在德国近代,特别在哲学的领域里开始发展出了美学的系统,希望经由比较理性科学的方法,把美作为一种可以分析可以解剖的学问,希望美不要只停留在一个非常感觉的状态,一种朦胧的一种心情上的陶醉,而能够把美做比较多的分析。可是我们提到了美本身是一种感觉,我们一旦把这个感觉拿来做非常严格的理性分析的时候,是不是已经破坏了美本身?一个在春天无法专心上课,看到窗外一片繁花盛放的年轻人,他在看花的时候,是不是从一朵一朵盛放的花里感觉到他自己生命也是一个青春的绽放。他所感动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是不是我一个在教美学的老师有能力去分析的,其实到目前都还没有最好的答案,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应该打扰他,告诉他说可不可以回来专心听我讲美学,还是我应该鼓励他更沉醉在他自己视觉跟花的一种直接的对话里。也许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我们带一个孩子去看一朵花的绽放,可能我们会给他很多植物的知识,告诉一个孩子,这一朵花叫做紫薇,它是紫色的,它的每1个花蒂有6个像星星一样的尖角,从每一个尖角会有一个紫色的花瓣生长出来,然后它在几月开花,它在植物的分类是什么?
当我们跟一个孩子讲这朵花的很多的故事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分析,我们也希望把这朵花归类在植物学上,做一个很科学的定位。我相信这样的知识,我们可以把一朵花保留在类似像植物学这样的一个学科里面去做分析,甚至如果你需要的话,你可以去翻开一个植物的词典或者花卉的词典去做很多的整理,你可以找到这个知识。可是我们知道当一个孩子在他还没有受到很多的知识跟教育之前,其实他就会看一朵花看到发呆的状态。
我相信发呆的状态是属于美学的,它并不是知识美,并不是一种知识美可能是比知识还要高的一个心灵上的感受。只是在也许近代的人类的教育里,我们为了要让教育变成一个可以被证明的东西,我们一定要让它变成可以分析,变成一个可以传达的故事。因此我想也许很多朋友能够了解我的矛盾,就是美学并不等于美美的学问,并不等于美本身,美的知识也并不等于美本身。我用再多的分析,我用再多的论证,我用再多的逻辑都无法让我们感觉到有一天在夏天的夜晚,看到那个满天繁星时候,你心情上的激动跟复杂的变化。所以我一直相信美学有它存在的理由,它的理性,它的分析,它可以使美变成一个被研究的学科。可是我们大概也应该知道美的限制,美学的限制,美学无法真正取代美本身。所以在比较长时期的教授美学课程的过程里,自己有很多的反省,有很多的调整,可能最后也有很多的领悟。
也许过去急于再放一首乐曲,比如说可能是贝多芬的第九,我们会说贝多芬的第九,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交响曲?他最后的合唱,他用什么样的对位法,用什么样的一种技法?里面包含了多少的乐曲?这是哪一年贝多芬写作的贝多芬跟浪漫主义音乐之间的关系。我们会查很多的资料,也让学生去查很多的资料,把贝多芬第九的所有的知识性的东西都找到,可是我还是要强调,也许当我考美学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考了非常高的分数,九十几分可能接近100,因为他把所有知识性的东西全部找到,做了非常详尽的回答。
可是也许我要说一个很奇特的故事,是有一个学生他可能在考卷上并没有写太多的东西,你可能会给他比较低的分数。但是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我在课堂里放这首乐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当所有的人生的合唱达到一个丰富的状态时候,我记得是学生一句不发的坐在那边热泪盈眶,我看到泪水从他的眼睛里流出来,满面都是泪水,他没有害怕别人看到他这个时候在音乐里面得到的感动,我不知道感动为什么他在他的考卷上他反而写不出来,他也无法回答,我的意思是说美学里有一个90分的学生,可是我不能确定他在美的感受上是不是同样的高分,而美学里也有一个人可能只有60分甚至更低的分数,可是我记得他曾经在音乐里热泪盈眶,我在想是不是他的美学分数并不高,可是他在美的感受上可能是一个高分的学生,也许美根本是一个无法打分数的东西,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们充满了必须被打分数排名次的这样的一个逻辑的分析。
可是只有美这个领域,也许是使我们逃开了现实世界里面所有的排名次跟分数,我还是觉得我希望有一天带很多的青年朋友们到夏天的夜晚在海边看满天的繁星,或者在春天看满山盛放的花朵,那个时候我们都不要为美打分数,在长期从事美德教育的工作里,其实慢慢开始知道美的工作如此艰难,美的工作如此艰难的原因,其实不在于我们要把美变成非常繁复的知识,不断让每一个成长的孩子青年人身上去记忆,有多少音乐的知识,多少美术的知识,多少文学的知识,不是在他们已经非常沉重的教育的负担里面再多加教育的负担。
有时候我很大胆的在想,美可不可能是一种负担的解脱。如果这个学生这个青年人在他的生命成长的过程里,在每一个专业的学科里都要负担这么沉重的知识的压力,有没有可能?美反而是帮助把压力拿掉,是他在美的世界当中感觉到生命本源的一种热情,生命本源的一种渴望和追求。我们抬头看到夏天夜晚满天的繁星,其实是不需要负担什么的,我们在那个时刻,如果感觉到生命好像飞扬起来的一种快乐,是因为沉重的东西已经被拿掉了。我们不是在一些音乐里听到乘着歌声的翅膀这么美丽的句子吗?如果乘着歌声的翅膀,如果歌声美好的歌声美好的音乐,像鸟的翅膀一样把我们整个带飞起来。我相信美不是给人压力的,美也不应该只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和知识,美反而是一种知识的解脱。
用这样的一个方式去思考美,很可能在今天学院的主流系统里面,会被认为是跟主流的系统有一点背道而驰,因为大家会觉得甚至会直问,如果美是这样的一种教育,把学生带到繁花盛放的草地上去看花的飘落,把学生带到夏天的夜晚去看满天的繁星,会不会到最后使得美学的知识的一个严格反而受到了伤害。作为一个教授,美学的老师,当然有这样的矛盾,只是我不知道人类短短的一个美学思考,其实时间并不长的一个美学,这样年轻的学科,是不是还没有足够把人类所有对美的了解做了非常充足的一种认识?
最后也许我有时候在东方的一些哲学里面读到对美的一些看法,一些类似于非常抒情的一种表白,反而给我很大的感动。比如说我一直非常喜欢的一位东方的哲学家庄子,他在他的哲学里曾经说过,天下有大美而不言。有一天我在庄子的哲学里读到这句话,我忽然被感动了。他的意思是说这么辽阔的一个世界,这么辽阔的一个大自然里面到处都是美。美是不会讲话的,它不会表达,它也不会给你压力,它也不是知识。
一个喜爱大自然的哲学家,他会听整个山谷里面风的声音,他会去看水里面所有的鱼的游动,他会去看所有百花的盛放。那么这个哲学家感受到的美,它并不像近代西方的某些哲学家这么急于把美变成一种知识或者一种学科,他也不像我在大学里面教授美学的时候,这么急于把美变成一个可以考试的一种学问或知识。他第一个关心的是生命本身,他关心一个人,有一天站在一个黑暗的夏天的夜晚,还有没有机会会抬头去看满天的繁星,还有没有机会会看到满天的繁星的时候,从心里面惊叫出来。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承担了生命里面太多的压力,我们承担了太多知识的负担,我们把一切的知识都变成分数和可以排出一二三名名次的一种压力。会不会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会悲哀到看到满天的繁星,连惊叫的狂喜都没有了。如果生命对于你面前所发生的所有的美,连惊叫的狂喜都没有,生命它会保有丰富的创造力吗?我相信庄子所说的其中隐含着非常深刻的意义,这个意义也许今天我们可以用比较真实的方法去理解他,觉得美是比知识更高的。
我们看到在庄子的哲学里,这个哲学家常常跟喜欢辩论的人提到,也许有一种逻辑是比辩论还要高的逻辑,也许有一种分析是比分析还要高的分析,也许有一种理性是比我们平常所说的理性还要高的理性,也许那样的东西存在在感觉的丰富的仓库里。所谓感觉的仓库是说我们的视觉可以储存非常多美的记忆,对于花瓣的色彩,如果你带你的孩子去看一朵花,你可能会说孩子这朵花是紫色的,可是我们发现紫色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文字,我们把红色蓝色调在一起,就是紫色吗?如果朋友有兴趣你试试看,把红色跟蓝色用不同的配方去配置,多一点红少一点蓝,多一点蓝少一点红,它可以配出千千万万种的不同的紫色出来。
事实上今天在视网膜的科学上告诉我们,人类的视觉是所有的动物都赶不上的,在狗的世界里面,一个家里养的狗宠物,他的视觉只能感受到一些比较强烈的色彩,比如说红这些色彩,可是不知道一般朋友有没有想到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视网膜可以分析出2000种色彩,如果我们说这是紫色,我们只用一个字去形容,会不会太简单了?我们可以看到晚霞从黄昏入夜一层一层的变化,紫色是一直在变化的,没有一个画家最后画出这么丰富的色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画家把2000种视网膜上的紫色画的这么丰富,所以人类还在继续创造,也许美的意义在这里,美把我们的生命扩大到极其丰富的状态。
我们首先要去让自己的视觉储存这样的记忆,有一天你在你的生命当中才可以把这样的储存拿出来用,如果我们的视觉里面只有一个单一的非常僵死的紫色,它无法扩大成刚才所说的2000种丰富的色彩,我们可以给朋友们一个美的功课去思考。比如说我们说这花是白色的,可是白是什么?白只是一个颜料,可是如果大家仔细去看花里的白,如果你家里有种过花,你注意一下所有白色的花,它白的不同,含笑的白,看过吗?玉兰花的白,茉莉的白,七里香的白。我们会发现我现在只说了4种白颜色的花,或者我们加第五种百合的百。我们会发现如果你把这5种白色的花放在一起,白色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因此会发现比较细腻的一些文学家已经开始用象牙白、甜白、米白、月白,它用各种的东西去形容白的丰富。
我们的美是从这里开始的,我们的美使我们不再粗糙,我们的美使我们的生命不断的有更多的细节。
讲的很好,声音有磁性。
原来美学,不是中国创造,而是德国哲学和日本总结而来。最感悟是,孩子盯着一个东西发呆,我们竟然用语言打搅他们,教育和引导他们: this is a beautiful tree , isn't beautiful ,isn't it
窗外落叶无声,屋内时光静好,听着蒋老师熟悉的声音,很有一种让人心动的美感。
美是心灵的感受,美学是头脑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