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启蒙60讲讲义
32 为什么感觉教育很重要
一、知识点:
1、金针花:(百合科萱草属植物)一般指黄花菜(阿福花科萱草属植物)。
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阿福花科萱草属被子植物,植株一般较高大,根的中下部常有纺锤状膨大;叶绿色;花葶基部呈三棱形,上部呈圆柱形;苞片为披针形;花梗较短,花被淡黄色,花蕾顶端有时黑紫色;蒴果呈黑色钝三棱状椭圆形;种子黑色,有棱;花果期5~9月。黄花菜因其花蕾色泽金黄而得名。
美学启蒙60讲讲义32 为什么感觉教育很重要
一、知识点:
1、金针花:(百合科萱草属植物)一般指黄花菜(阿福花科萱草属植物)。
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阿福花科萱草属被子植物,植株一般较高大,根的中下部常有纺锤状膨大;叶绿色;花葶基部呈三棱形,上部呈圆柱形;苞片为披针形;花梗较短,花被淡黄色,花蕾顶端有时黑紫色;蒴果呈黑色钝三棱状椭圆形;种子黑色,有棱;花果期5~9月。黄花菜因其花蕾色泽金黄而得名。
2、达文西: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语:Leonardo da Vinci,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公历4月23日]-1519年5月2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 ,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后三杰”(又称“美术三杰” )。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所以这是我们一再提到,我们觉得嗅觉常常是在大气当中,整个巨大的空气里面所包含的一种气氛,它的感染人的力量,我们用到感染就是你常常不知不觉我们讲的耳濡目染,有时候美在感官里面发生的力量并不是直接的,所以它常常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你常常在好像不知不觉甚至是遗忘当中,忽然它呼唤起你生命里面非常内在的一种记忆。
2、一般人认为他是解剖学之父,可是我记得他在笔记里曾经留下一句非常让我感动的话,他说我所有的身体都解剖完了,所有的尸体都解剖完了,我没有找到一个东西,就是灵魂的灵魂在哪里,我相信这句话留在他的笔记里,是科学家发人深省的一句话。
3、所以我们很难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努力。可是在现实当中,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人在教育体制里其实注意的是为学日益,越来越多,越来越增加,甚至知识到最后变成了一种塞满的东西,甚至知识有一天会变成卖弄,甚至有一天知识会使得我们觉得变成一种炫耀。可是我们看到太多,因为知识的炫耀,可是在面临生活的难题的时候,一筹莫展的人。那么有点像我们知识太多了,可是所有的知识,当我们在面临处理自己生活难题的时候,我们反而没有智慧去处理。所以我想这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提供给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
4、我们要知道美其实是一种单纯,美其实是一种素朴,美其实是一种感官的节制,不是感官的放纵,多常常并不是美,少往往比较更接近美。因为少,所以它可以在一个比较容纳的心情里面去感觉这个东西,因为少,所以所有的东西在我们心灵上留下来的感受是比较深刻的。在今天物质越来越多的状况里,我们手上的物质停留的时间都非常短,所以我们对那个物质其实会没有记忆,最后也没有感觉,也没有感谢。
5、什么叫做乐色?对我们没有用的物质,我们叫做乐色。可是它们真的已经没有用了吗?还是经由欲望的刺激以后,我们觉得我们要有更多我们不断的有,最后手上拿不下了,我们只好丢。那么这个时候的丢没有任何的眷恋,没有任何的不舍,没有任何的回忆跟感谢,这个东西就被丢掉了。所以也许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工商业化,最后的一一堆的垃圾的出现构成了人类心灵上的荒凉,因为少,它才有记忆。多,它已经没有构成记忆了。我所担心的也许不是物质,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可以不断的去换衣服,不断的去追逐新的物质,把旧的东西像鞋子衣服随便就丢掉。
6、可是在花季的背后需要多么漫长的时间,慢慢的酝酿等待,接受阳光的照耀,接受雨水的滋润,从土壤里面得到各种的养分,最后在高高的梢头上开放出一朵花,告诉所有的人说我的生命完成了,我觉得它是一个美丽的布告,这样的布告也许我们不会知道它里面有这么大的一种生存上的鼓励和艰难在里面。
三、全文逐字稿
在美的范畴里,我们特别曾经挑举出花这个极具象征性的主题来跟大家谈一下花所代表的意义。以花作为对象来说,它用视觉上的色彩、形状、嗅觉上的香味带给我们许多的喜悦快乐,所以我们大概可以说花引发了我们的视觉,也引发了我们的嗅觉。我相信在味觉上其实花也跟我们发生过关系,只是也许一般朋友不是那么熟悉,譬如说在我们的班的料理当中,金针花它其实是一种花,我们在煮汤的时候做菜的时候常常会用到这个材料,可是一般人会把它当成菜肴,当成一种菜。然后曾经在高山上看到盛放的金针花,橘红色的非常的漂亮,那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花有时候会变成我们的食物的一部分。
那么有些朋友大概知道昙花盛放过了以后,它其实也有很多人把它存留下来,用冰糖来炖之类,很多人认为它可以补肺。它有清凉的一些功能,吃在口中非常的滑润。那么这当然是从味觉上去理解花,我相信也有更多的朋友可以去带出花作为料理里面的各种不同的状况,可是一般讲起来花大概引发到我们的感官基本上是视觉,是嗅觉,该触觉比较少,我们总觉得不忍心去触摸花,因为触摸本身也常常会伤害到那个花,所以我们看花的时候,动用到的视觉跟嗅觉可能是最多的。
那么嗅觉的部分我们谈过,跟花嗅觉发生关系的时候,常常会觉得我们凑到很近去闻的花的香味,其实反而并不是最感人的嗅觉上的一种回忆。有时候觉得很奇怪,就是花的香味是在若有若无,远远传来时候淡淡的感觉,大概是嗅觉里面最深的记忆。所以这是我们一再提到,我们觉得嗅觉常常是在大气当中,整个巨大的空气里面所包含的一种气氛,它的感染人的力量,我们用到感染就是你常常不知不觉我们讲的耳濡目染,有时候美在感官里面发生的力量并不是直接的,所以它常常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你常常在好像不知不觉甚至是遗忘当中,忽然它呼唤起你生命里面非常内在的一种记忆。这是常常会觉得有时候我们知识太多,比如说读书读得太多,我们理性思考分析的部分发展的太强的时候,我们感觉的世界会消失,甚至会慢慢麻木掉了,因为你太久不去使用它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感觉的教育也是我们在一开始时候跟大家提到德文里面讲的Ästhetik这个字其实现在翻译成美学。可它原来的意思是感觉学是提醒我们感觉这一门学科的重要,就是应该让孩子们不只是训练他的脑的思维,同时他心里的感觉,他脱掉了鞋子去感觉到沙滩的柔软,他脱掉了鞋子去感用脚掌去感觉到草的那种跟脚底接触的感觉,我相信都是教育里非常重要的部分。可是因为它不能考试,所以可能它在我们的知识世界里面就越来越没有了。可是我们很难理解一个不曾经脱掉了鞋子,用他的光脚,用他的脚掌去感觉沙的柔软,跟草的这种非常奇特形容不出来的那种清新感觉的人,在他长大以后,不管他读了多少书,有多少知识,甚至在社会里面有多么高的政治地位,有多少的财富,其实是一个不完全的生命,因为他心灵里面有一部分应该被满足的部分,其实始终可能没有被满足。这是为什么我们一直提到一朵花,不应该是知识,它其实是一种领悟的智慧,什么时候我们才知道不用来考试的智慧在生命里面是这么重要的。
我们常常在教育里面会看到一个孩子用功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是一个乖巧的孩子,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好学生,大人规定他做的事情他都做完了,他在每一次的考试里都拿到高分,他在一次考试的过程里他都成功,可是我其实接触过这样的孩子,在他的私下心灵里面寂寞到孤独到难以言喻的痛苦,甚至走上非常绝望的路。有时候在别人都觉得他功成名就之后,他忽然用非常极端的方法可能结束了自己。所以有时候觉得脑的理性思维是一种发展,可是不要忽略心灵的满足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会不会我们的教育当他太偏重在脑的思维,而缺乏了心灵里的满足感的时候,其实生命是在一个不平衡的状态。
我记得文艺复兴时候一位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是大家很熟悉的达文西,他曾经用非常理性的方法解剖尸体,把30具尸体用最严格的方法做了科学的分解,然后做了最好的解剖学的记录。一般人认为他是解剖学之父,可是我记得他在笔记里曾经留下一句非常让我感动的话,他说我所有的身体都解剖完了,所有的尸体都解剖完了,我没有找到一个东西,就是灵魂的灵魂在哪里,我相信这句话留在他的笔记里,是科学家发人深省的一句话。我相信我们的肉体其实不只是一个肉体的组合,它有一个我们可能不完全能够用今天的科学证明的心灵的状态,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等待被满足,等待被充满的状态,什么东西才能够充满这个心灵?而这个心灵当他不被充满的时候,它是不是在一个非常痛苦或者孤独的状态,也许是我们应该深刻关心的问题。
也许在美的领域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在教育里可能一直被误解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说在教育里我们也关心到了美的问题,我们增加了很多的音乐课程,增加了很多的美术课程,甚至建筑戏剧的课程,我们希望给成长的孩子很多美的知识,可是忽然想到在古老的儒家的道理里曾经讲过一句话,说为学日益。你追求学问,你做学问是越来越多的,有益的益,是增加的意思。为学日益我们小学读了几本书,我们到初中又读了几本书,我们到高中大学我们书越来读得越多,这个叫为学日益,越来越增加。可是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这句话,这4个字后面有另外4个字说为道日损。为道,道是一种智慧,它不是学问,它不是知识,它是一种领悟,它是一种修行,它是生命的修行,为道日损,损是减少,是要减少。我忽然觉得在小时候读不懂的这8个字,好像有非常深的智慧在里面。意思是说是不是我们在知识上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到大学,拿了硕士博士,他是一直在增加学历跟知识,可是唯道在人的修养上,人的行为上,人的整个智慧的领悟上,其实是要把知识拿掉,回到智慧,因为智慧是一种单纯。智慧反而是一种单纯,可能是把压抑在自己身上的成为负担的知识,转化成一种空灵的状态。
所以我们很难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努力。可是在现实当中,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人在教育体制里其实注意的是为学日益,越来越多,越来越增加,甚至知识到最后变成了一种塞满的东西,甚至知识有一天会变成卖弄,甚至有一天知识会使得我们觉得变成一种炫耀。可是我们看到太多,因为知识的炫耀,可是在面临生活的难题的时候,一筹莫展的人。那么有点像我们知识太多了,可是所有的知识,当我们在面临处理自己生活难题的时候,我们反而没有智慧去处理。所以我想这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提供给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
同时我也觉得美的学习其实是近于接近为道日损,我觉得美的学习不是增加,其实是拿掉一些东西。我常常在各处旅行,会觉得一个被装潢到俗艳不堪的地方,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墙壁上挂这么多的东西,要把灯上弄这么多的彩色的装饰琳琅满目,到最后你觉得视觉已经完全麻木了。大家都记得我们一再强调,老子曾经说五色令人目盲,太多的颜色,其实眼睛是跟瞎子一样,五色令人目盲,因为你的色彩感其实是麻木的。我们要知道美其实是一种单纯,美其实是一种素朴,美其实是一种感官的节制,不是感官的放纵,多常常并不是美,少往往比较更接近美。因为少,所以它可以在一个比较容纳的心情里面去感觉这个东西,因为少,所以所有的东西在我们心灵上留下来的感受是比较深刻的。在今天物质越来越多的状况里,我们手上的物质停留的时间都非常短,所以我们对那个物质其实会没有记忆,最后也没有感觉,也没有感谢。
也许有些朋友跟我一样经历过,我们的社会里面从农业慢慢进到工商业化,从比较乡村的朴素进到城市的繁华,其实我们庆幸我们有了经济上这样的一个发展,可是同时我们又有一个遗憾,这个遗憾可能是我记得在童年的时刻,我们很少有垃圾,因为大部分的东西在那个物质比较缺乏的年代都会被非常珍惜的留下来,一件衣服可以穿很久。那么一个童年的时候玩过的玻璃弹珠,可能会在我抽屉的角落一直到我大学都不忍心丢掉,因为它已经不是一个玻璃弹珠,他有我童年里面许许多多的回忆在里面,跟我一起玩过玻璃弹珠的朋友,跟我一起玩玻璃弹珠时候的岁月,都会因为它而被带引出来。可是后来发现自己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多到你常常觉得一个东西在家里停留不到几天,几个月你就要丢掉了。
所以我们会发现也许20年前的垃圾跟20年后的垃圾差别这么大,每一家丢出来的垃圾是这么多,什么叫做乐色?对我们没有用的物质,我们叫做乐色。可是它们真的已经没有用了吗?还是经由欲望的刺激以后,我们觉得我们要有更多我们不断的有,最后手上拿不下了,我们只好丢。那么这个时候的丢没有任何的眷恋,没有任何的不舍,没有任何的回忆跟感谢,这个东西就被丢掉了。所以也许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工商业化,最后的一一堆的垃圾的出现构成了人类心灵上的荒凉,因为少,它才有记忆。多,它已经没有构成记忆了。我所担心的也许不是物质,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可以不断的去换衣服,不断的去追逐新的物质,把旧的东西像鞋子衣服随便就丢掉。
我更担心的是有一天人对待另外一个人,如果也是这样的态度的时候,我相信大概是一个心灵痛苦时刻的来临。意思是说我们人气的关系也可以透过网络,透过很多快速的方法,得到很快速的肉体的欲望上的追逐跟满足。可是也许我忽然会怀念起在某些年代里人害羞,一个人追求,另外一个人可以追好几年,对方都不一定知道,可是那样的一个情感也许在心里面存留的分量它是不同的,它是可以更珍惜的,不知道会不会人类能够去反省人,把人当成垃圾的一个道德或者伦理上的痛苦,我相信大自然盛放的花里还是有许许多多救赎存在在里面。
在一个城市的繁华里,有时候觉得这么多的物质,这样多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可是我看到了更多的寂寞和孤独,我看到了更多在繁华背后难以言说的一种人的没有被满足的心灵上的荒凉的时候,我宁愿走到山里去看一个春天盛放的花朵,感觉到那些花变成很大的祝福,会觉得每一个春天它像守最大的信诺一样,一再重来的花朵从来不会失信,从来不会毁约,从来不会说谎。每一年的春天,在那一片山头上,它都开到这样灿烂,好像可以等待一整年,把一整年这么长的岁月作为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然后把生命里最美好的东西绽放给人间。我不知道有什么样的道德是比花在春天开放,更应该接受赞美的。
我的意思是说我开始去思考一个花季的存在其实非常的短暂。可是在花季的背后需要多么漫长的时间,慢慢的酝酿等待,接受阳光的照耀,接受雨水的滋润,从土壤里面得到各种的养分,最后在高高的梢头上开放出一朵花,告诉所有的人说我的生命完成了,我觉得它是一个美丽的布告,这样的布告也许我们不会知道它里面有这么大的一种生存上的鼓励和艰难在里面。
我相信在许多古老的文化里,对花都曾经有过许许多多的描述,一个爱花的民族,它的文化源远流长,会传递许许多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智慧。可是当然除了花以外,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的哲学,关注到的一个植物的生命,它的主题是有所不同的。
我想到儒家的文化,孔子孟子他们最喜欢谈的一个字,大家都知道是仁爱的仁这个字,这个字大概被重复的次数是最多的,可是对于人在儒家的哲学里一直有不同的定义,什么叫做仁?我们现在的解释常常认为一种慈悲,一种善良是仁,对别人好叫做仁。所以我们看到人字边一个二,这个字常常被解读成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善待别人大概就是仁这个字的本意,可是有一天忽然想到一个有趣的事情是我们在嗑瓜子,我们把瓜子外面硬壳磕开,然后我们吃它里面有一个东西叫瓜子仁。
我忽然想到人其实在讲的最早的意思是在讲种子里面最柔软,要发芽的那个部分叫做人。如果把人定义成种子里面最柔软要发芽的部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其实人是在讲生命发生的,要萌芽的起点,所以也忽然想到在孔子的哲学里,其实他把人解释成生生,就是生命必须生长,这么简单的一个解答,生生生命必须生长。那么在春天花季的绽放里,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生命生长的快乐,可是因为儒家的文化重视的是种子是仁这个字,所以儒家的文化常常比较少,谈到花的灿烂,比较希望我们去观察个很坚硬的硬壳,里面包含着一个柔软的要发生生命的种子,就是人的部分。
如果你把这个种子,比如说如果我们吃完西瓜以后,西瓜子,如果你把它放在一边,你给它一些水分,给它一些光,你会发现没有多久从硬壳里面就会发芽,发芽的喜悦其实是一直我觉得很希望带年轻的孩子去看的,因为一个年轻的孩子其实就像一个种子在发芽一样,所以有时候会觉得在现实生活里,因为我们脱离了农业的文化,我们很少有机会看到一个稻谷的发芽,我们在吃那么多的米饭,可是我们没有机会看到稻谷发芽的感觉。
小时候在看到稻谷发芽,最后变成秧苗,最后农人要拿这个秧苗去插秧,它其实有一个生命起源的感动。那么这个不是学校教育可以教的,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因为家里附近都是农田,所以你可以感觉到稻谷发芽的快乐,甚至我们也会几个小朋友就会拿了几个稻谷放在自己的一个小盒子里面撒一点水,每天去看它,然后它发芽的时候你觉得好快乐,我想那个是一个非常本能的生命喜悦的开心。
所以人也许最早我们会相信一个教育里其实是有一个对种子发芽的观察的,可是慢慢久而久之,也许我们脱离了这个部分,我们把人变成了一个抽象的哲学,我们把人这个字变成了一个用来读书,用来考试的一个知识,它变成不再是智慧了。
所以不知道这样子的比喻大家能不能理解,就是如果我们读论语,我们读到很多仁这个字,然后我们考试的时候也能够把仁这个字做很好的解释名词或者是作文的发挥。可是它跟我们生命无关,反而是也许在乡下有一个农夫,他是知道什么叫稻谷发芽的,然后他培养秧苗最后去插秧的,他其实有一个属于稻谷发芽跟秧苗的智慧,这是我一再会谈到,我觉得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如果回不到生命本身,生命的快乐与不快乐跟这个知识无关的时候,这个知识只会变成负担,它不会变成真正使你在生命里面喜悦的原因。
因此我想我们也许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去看花的绽放,也有更多的机会努力的去培养一个种子发芽的过程,让自己或者让自己下一代年轻一代孩子重新从这样的智慧里面再成长一次。
在儒家的以人为主体的哲学里,他提出了种子这一个非常重要的大自然里面的一种存在,那么这种存在其实是一个不容易被发现的存在,尤其种子通常在泥土里慢慢发芽的过程,其实大部分人不容易发现它。所以我记得过去在一些博物馆里面会看到,中国古代有一种玉器,玉璧,圆形的一种玉,那么这种玉璧是古代的皇帝,就是一个政治的领袖,拿着用来感谢天的。那么为什么感谢天?因为古代农业是靠天吃饭,所以阳光雨水都代表了天对于大地万物的滋润。所以人间的政治的执政者最后是拿着一个代表天的圆形的玉器来祭天的,我看到这个玉璧上雕了一些小小的东西,我们去查一下资料,发现小小的东西是一个圆形卷在一起的叫做谷纹,就是稻谷的谷字,它是一种花纹,可它是模仿稻谷在发芽的样子叫谷纹。
如果有机会,大家以后在博物馆里面看到这个玉璧,稍微注意一下它上面一一粒圆圆的,一个稻谷发芽的古文的形式,我忽然懂了天子皇帝,他是人间政治上的领袖,他的地位这么崇高,可是他站在天的面前,他是为所有的万民祈求风调雨顺,它是为所有的万民祈求。大家可以赖以为生的稻谷可以不断的继续生长下来,当然这个玉璧可能有一个社会性的意义,甚至政治性的意义。可是我觉得回到生命本源,要发芽这件事情,其实是一个非常动人的美的祝福,也就是仁这个字最初的含义。所谓的瓜子仁的仁,或者我们讲杏仁豆腐,杏仁也是讲种子,所以也许这个字已经在某一个高深的哲学里逐渐变成了死去的知识。
可是在我们的口语当中,我们讲杏仁豆腐,我们讲瓜子仁,我们讲绿豆仁,我们甚至吃一种月饼叫五仁月饼,是5种种子做成的,我们发现人这个字在我们现实的口语当中并没有死亡,他不断的提醒我们,仁就是种子,人就是种子的发芽,他不断的提醒我们回到种子发芽这个现象里面,重新去感觉生命的珍贵。
外面的硬壳这么硬,努力的保护着里面柔软的部分,要等到最好的时机,这个硬壳才被撑开,让这个柔软的部分能够成长起来。我们看到成长的过程永远是动人的,一个孩子的成长里也许最需要的东西其实是这个部分,所以会不会我们现在的教育里面的知识都太过抽象了,抽象到它跟生命连接不起来,所以我不知道能不能有一些课程可以带着孩子去看花的开放,或者看种子的发芽。
可是我的矛盾是我不知道这个课程应该放在哪里。它是国文吗?它是英文吗?它应该是乡土教学吗?它应该放在哪一个学科的领域?我不知道,我也相信这样的科目好像不能够考试。可是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成长的孩子生命没有了这个经验,我相信他成长以后,不管他取得了多么大的财富跟权利,最后他还是不快乐的,因为他没有对生命最本质的爱跟关心。
所以对于儒家的仁字,我提出来的是种子,我也觉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其实我们有很多机会去观察种子的发芽,甚至自己去经验一次培养种子发芽的过程。有些朋友在家里会培养木素发芽,一粒一粒小小的木素种子,然后你洒了水以后盖上湿的毛巾,大概不到一两天你就会看到细细的芽开始发起来,人在任何心情底下看到种子发芽都是快乐的。我相信对抗你的忧郁,对抗你的沮丧,对抗你在生活里面偶然的挫折跟困顿,最重要的其实是回到大自然里去,因为大自然里所有的生命都有困顿跟挫折,可是从来没有困顿跟挫折,会让生命停止生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一个大石头底下可能偶然掉进了一个瓜子,一个西瓜子,那么它的掉的地方其实是不适宜生长的,因为可能照不到阳光又被石头压住。我记得小时候常常会发现一个掉在角落的西瓜子会弯弯曲曲的在大石头的压抑底下,最后还是生长出来,然后努力的张开它的芽,像两个婴儿的小手一样去迎接阳光,因为它的叶片要行光合作用它才能够长大。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生命成长的过程其实都是智慧,是生命最动人的一个在任何的困难的环境里,任何艰难的环境里,不放弃的一个生存的信仰。
儒家强调的仁其实应该谈到这个部分,当然有时候我会觉得也许儒家的文化谈花的部分谈的少了一点,花跟种子比较它的差别是什么?我觉得花是一个生命成长了之后它才开花的。所以我常常会觉得人类会把花比作比如说青春比作少女,因为是发育以后的生命,种子是有点像婴儿像儿童,当生命成长到一定阶段,他自己生命完成了以后,下一个阶段他要经过传播花粉的工作,使自己的生命延长和扩大。
那么这个时候它开花了,它是向世界的一个布告,所以里面有一种非常大的喜悦,所以花其实比较像人生命里面的青春时期,像人开始要恋爱,像人的爱情,像人的婚姻,它最后是一个生命的传言跟扩大的渴望。
所以也许去观察植物的成长的过程,我们会看到从种子到花的开放,它有不同象征的意义。那么在花凋谢之后,也许我们会感伤,我们会觉得遗憾。可是如果你能够忍住感伤忍住遗憾,你去注意一下,大概在花凋谢的后面都会结成一个果实。因为花传播完花粉以后,它的花房的部分慢慢就变成了一个果实。所以花的结束刚好是果实的开始。如果你去观察果实,你会发现果实非常饱满,非常安静,因为它有一点像母亲在怀胎的感觉,它有一种喜悦,因为它里面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所以果实用各种方法吸引我们去吃它,因为它里面包含着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又重新回到土地再重新开始,这是一个生命的循环。我想大自然里面像庄子说的天下有大美而不言,处处都是我们可以领悟的智慧,
2、达文西: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语:Leonardo da Vinci,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公历4月23日]-1519年5月2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 ,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后三杰”(又称“美术三杰” )。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所以这是我们一再提到,我们觉得嗅觉常常是在大气当中,整个巨大的空气里面所包含的一种气氛,它的感染人的力量,我们用到感染就是你常常不知不觉我们讲的耳濡目染,有时候美在感官里面发生的力量并不是直接的,所以它常常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你常常在好像不知不觉甚至是遗忘当中,忽然它呼唤起你生命里面非常内在的一种记忆。
2、一般人认为他是解剖学之父,可是我记得他在笔记里曾经留下一句非常让我感动的话,他说我所有的身体都解剖完了,所有的尸体都解剖完了,我没有找到一个东西,就是灵魂的灵魂在哪里,我相信这句话留在他的笔记里,是科学家发人深省的一句话。
3、所以我们很难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努力。可是在现实当中,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人在教育体制里其实注意的是为学日益,越来越多,越来越增加,甚至知识到最后变成了一种塞满的东西,甚至知识有一天会变成卖弄,甚至有一天知识会使得我们觉得变成一种炫耀。可是我们看到太多,因为知识的炫耀,可是在面临生活的难题的时候,一筹莫展的人。那么有点像我们知识太多了,可是所有的知识,当我们在面临处理自己生活难题的时候,我们反而没有智慧去处理。所以我想这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提供给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
4、我们要知道美其实是一种单纯,美其实是一种素朴,美其实是一种感官的节制,不是感官的放纵,多常常并不是美,少往往比较更接近美。因为少,所以它可以在一个比较容纳的心情里面去感觉这个东西,因为少,所以所有的东西在我们心灵上留下来的感受是比较深刻的。在今天物质越来越多的状况里,我们手上的物质停留的时间都非常短,所以我们对那个物质其实会没有记忆,最后也没有感觉,也没有感谢。
5、什么叫做乐色?对我们没有用的物质,我们叫做乐色。可是它们真的已经没有用了吗?还是经由欲望的刺激以后,我们觉得我们要有更多我们不断的有,最后手上拿不下了,我们只好丢。那么这个时候的丢没有任何的眷恋,没有任何的不舍,没有任何的回忆跟感谢,这个东西就被丢掉了。所以也许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工商业化,最后的一一堆的垃圾的出现构成了人类心灵上的荒凉,因为少,它才有记忆。多,它已经没有构成记忆了。我所担心的也许不是物质,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可以不断的去换衣服,不断的去追逐新的物质,把旧的东西像鞋子衣服随便就丢掉。
6、可是在花季的背后需要多么漫长的时间,慢慢的酝酿等待,接受阳光的照耀,接受雨水的滋润,从土壤里面得到各种的养分,最后在高高的梢头上开放出一朵花,告诉所有的人说我的生命完成了,我觉得它是一个美丽的布告,这样的布告也许我们不会知道它里面有这么大的一种生存上的鼓励和艰难在里面。
三、全文逐字稿
在美的范畴里,我们特别曾经挑举出花这个极具象征性的主题来跟大家谈一下花所代表的意义。以花作为对象来说,它用视觉上的色彩、形状、嗅觉上的香味带给我们许多的喜悦快乐,所以我们大概可以说花引发了我们的视觉,也引发了我们的嗅觉。我相信在味觉上其实花也跟我们发生过关系,只是也许一般朋友不是那么熟悉,譬如说在我们的班的料理当中,金针花它其实是一种花,我们在煮汤的时候做菜的时候常常会用到这个材料,可是一般人会把它当成菜肴,当成一种菜。然后曾经在高山上看到盛放的金针花,橘红色的非常的漂亮,那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花有时候会变成我们的食物的一部分。
那么有些朋友大概知道昙花盛放过了以后,它其实也有很多人把它存留下来,用冰糖来炖之类,很多人认为它可以补肺。它有清凉的一些功能,吃在口中非常的滑润。那么这当然是从味觉上去理解花,我相信也有更多的朋友可以去带出花作为料理里面的各种不同的状况,可是一般讲起来花大概引发到我们的感官基本上是视觉,是嗅觉,该触觉比较少,我们总觉得不忍心去触摸花,因为触摸本身也常常会伤害到那个花,所以我们看花的时候,动用到的视觉跟嗅觉可能是最多的。
那么嗅觉的部分我们谈过,跟花嗅觉发生关系的时候,常常会觉得我们凑到很近去闻的花的香味,其实反而并不是最感人的嗅觉上的一种回忆。有时候觉得很奇怪,就是花的香味是在若有若无,远远传来时候淡淡的感觉,大概是嗅觉里面最深的记忆。所以这是我们一再提到,我们觉得嗅觉常常是在大气当中,整个巨大的空气里面所包含的一种气氛,它的感染人的力量,我们用到感染就是你常常不知不觉我们讲的耳濡目染,有时候美在感官里面发生的力量并不是直接的,所以它常常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你常常在好像不知不觉甚至是遗忘当中,忽然它呼唤起你生命里面非常内在的一种记忆。这是常常会觉得有时候我们知识太多,比如说读书读得太多,我们理性思考分析的部分发展的太强的时候,我们感觉的世界会消失,甚至会慢慢麻木掉了,因为你太久不去使用它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感觉的教育也是我们在一开始时候跟大家提到德文里面讲的Ästhetik这个字其实现在翻译成美学。可它原来的意思是感觉学是提醒我们感觉这一门学科的重要,就是应该让孩子们不只是训练他的脑的思维,同时他心里的感觉,他脱掉了鞋子去感觉到沙滩的柔软,他脱掉了鞋子去感用脚掌去感觉到草的那种跟脚底接触的感觉,我相信都是教育里非常重要的部分。可是因为它不能考试,所以可能它在我们的知识世界里面就越来越没有了。可是我们很难理解一个不曾经脱掉了鞋子,用他的光脚,用他的脚掌去感觉沙的柔软,跟草的这种非常奇特形容不出来的那种清新感觉的人,在他长大以后,不管他读了多少书,有多少知识,甚至在社会里面有多么高的政治地位,有多少的财富,其实是一个不完全的生命,因为他心灵里面有一部分应该被满足的部分,其实始终可能没有被满足。这是为什么我们一直提到一朵花,不应该是知识,它其实是一种领悟的智慧,什么时候我们才知道不用来考试的智慧在生命里面是这么重要的。
我们常常在教育里面会看到一个孩子用功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是一个乖巧的孩子,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好学生,大人规定他做的事情他都做完了,他在每一次的考试里都拿到高分,他在一次考试的过程里他都成功,可是我其实接触过这样的孩子,在他的私下心灵里面寂寞到孤独到难以言喻的痛苦,甚至走上非常绝望的路。有时候在别人都觉得他功成名就之后,他忽然用非常极端的方法可能结束了自己。所以有时候觉得脑的理性思维是一种发展,可是不要忽略心灵的满足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会不会我们的教育当他太偏重在脑的思维,而缺乏了心灵里的满足感的时候,其实生命是在一个不平衡的状态。
我记得文艺复兴时候一位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是大家很熟悉的达文西,他曾经用非常理性的方法解剖尸体,把30具尸体用最严格的方法做了科学的分解,然后做了最好的解剖学的记录。一般人认为他是解剖学之父,可是我记得他在笔记里曾经留下一句非常让我感动的话,他说我所有的身体都解剖完了,所有的尸体都解剖完了,我没有找到一个东西,就是灵魂的灵魂在哪里,我相信这句话留在他的笔记里,是科学家发人深省的一句话。我相信我们的肉体其实不只是一个肉体的组合,它有一个我们可能不完全能够用今天的科学证明的心灵的状态,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等待被满足,等待被充满的状态,什么东西才能够充满这个心灵?而这个心灵当他不被充满的时候,它是不是在一个非常痛苦或者孤独的状态,也许是我们应该深刻关心的问题。
也许在美的领域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在教育里可能一直被误解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说在教育里我们也关心到了美的问题,我们增加了很多的音乐课程,增加了很多的美术课程,甚至建筑戏剧的课程,我们希望给成长的孩子很多美的知识,可是忽然想到在古老的儒家的道理里曾经讲过一句话,说为学日益。你追求学问,你做学问是越来越多的,有益的益,是增加的意思。为学日益我们小学读了几本书,我们到初中又读了几本书,我们到高中大学我们书越来读得越多,这个叫为学日益,越来越增加。可是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这句话,这4个字后面有另外4个字说为道日损。为道,道是一种智慧,它不是学问,它不是知识,它是一种领悟,它是一种修行,它是生命的修行,为道日损,损是减少,是要减少。我忽然觉得在小时候读不懂的这8个字,好像有非常深的智慧在里面。意思是说是不是我们在知识上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到大学,拿了硕士博士,他是一直在增加学历跟知识,可是唯道在人的修养上,人的行为上,人的整个智慧的领悟上,其实是要把知识拿掉,回到智慧,因为智慧是一种单纯。智慧反而是一种单纯,可能是把压抑在自己身上的成为负担的知识,转化成一种空灵的状态。
所以我们很难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努力。可是在现实当中,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人在教育体制里其实注意的是为学日益,越来越多,越来越增加,甚至知识到最后变成了一种塞满的东西,甚至知识有一天会变成卖弄,甚至有一天知识会使得我们觉得变成一种炫耀。可是我们看到太多,因为知识的炫耀,可是在面临生活的难题的时候,一筹莫展的人。那么有点像我们知识太多了,可是所有的知识,当我们在面临处理自己生活难题的时候,我们反而没有智慧去处理。所以我想这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提供给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
同时我也觉得美的学习其实是近于接近为道日损,我觉得美的学习不是增加,其实是拿掉一些东西。我常常在各处旅行,会觉得一个被装潢到俗艳不堪的地方,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墙壁上挂这么多的东西,要把灯上弄这么多的彩色的装饰琳琅满目,到最后你觉得视觉已经完全麻木了。大家都记得我们一再强调,老子曾经说五色令人目盲,太多的颜色,其实眼睛是跟瞎子一样,五色令人目盲,因为你的色彩感其实是麻木的。我们要知道美其实是一种单纯,美其实是一种素朴,美其实是一种感官的节制,不是感官的放纵,多常常并不是美,少往往比较更接近美。因为少,所以它可以在一个比较容纳的心情里面去感觉这个东西,因为少,所以所有的东西在我们心灵上留下来的感受是比较深刻的。在今天物质越来越多的状况里,我们手上的物质停留的时间都非常短,所以我们对那个物质其实会没有记忆,最后也没有感觉,也没有感谢。
也许有些朋友跟我一样经历过,我们的社会里面从农业慢慢进到工商业化,从比较乡村的朴素进到城市的繁华,其实我们庆幸我们有了经济上这样的一个发展,可是同时我们又有一个遗憾,这个遗憾可能是我记得在童年的时刻,我们很少有垃圾,因为大部分的东西在那个物质比较缺乏的年代都会被非常珍惜的留下来,一件衣服可以穿很久。那么一个童年的时候玩过的玻璃弹珠,可能会在我抽屉的角落一直到我大学都不忍心丢掉,因为它已经不是一个玻璃弹珠,他有我童年里面许许多多的回忆在里面,跟我一起玩过玻璃弹珠的朋友,跟我一起玩玻璃弹珠时候的岁月,都会因为它而被带引出来。可是后来发现自己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多到你常常觉得一个东西在家里停留不到几天,几个月你就要丢掉了。
所以我们会发现也许20年前的垃圾跟20年后的垃圾差别这么大,每一家丢出来的垃圾是这么多,什么叫做乐色?对我们没有用的物质,我们叫做乐色。可是它们真的已经没有用了吗?还是经由欲望的刺激以后,我们觉得我们要有更多我们不断的有,最后手上拿不下了,我们只好丢。那么这个时候的丢没有任何的眷恋,没有任何的不舍,没有任何的回忆跟感谢,这个东西就被丢掉了。所以也许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工商业化,最后的一一堆的垃圾的出现构成了人类心灵上的荒凉,因为少,它才有记忆。多,它已经没有构成记忆了。我所担心的也许不是物质,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可以不断的去换衣服,不断的去追逐新的物质,把旧的东西像鞋子衣服随便就丢掉。
我更担心的是有一天人对待另外一个人,如果也是这样的态度的时候,我相信大概是一个心灵痛苦时刻的来临。意思是说我们人气的关系也可以透过网络,透过很多快速的方法,得到很快速的肉体的欲望上的追逐跟满足。可是也许我忽然会怀念起在某些年代里人害羞,一个人追求,另外一个人可以追好几年,对方都不一定知道,可是那样的一个情感也许在心里面存留的分量它是不同的,它是可以更珍惜的,不知道会不会人类能够去反省人,把人当成垃圾的一个道德或者伦理上的痛苦,我相信大自然盛放的花里还是有许许多多救赎存在在里面。
在一个城市的繁华里,有时候觉得这么多的物质,这样多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可是我看到了更多的寂寞和孤独,我看到了更多在繁华背后难以言说的一种人的没有被满足的心灵上的荒凉的时候,我宁愿走到山里去看一个春天盛放的花朵,感觉到那些花变成很大的祝福,会觉得每一个春天它像守最大的信诺一样,一再重来的花朵从来不会失信,从来不会毁约,从来不会说谎。每一年的春天,在那一片山头上,它都开到这样灿烂,好像可以等待一整年,把一整年这么长的岁月作为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然后把生命里最美好的东西绽放给人间。我不知道有什么样的道德是比花在春天开放,更应该接受赞美的。
我的意思是说我开始去思考一个花季的存在其实非常的短暂。可是在花季的背后需要多么漫长的时间,慢慢的酝酿等待,接受阳光的照耀,接受雨水的滋润,从土壤里面得到各种的养分,最后在高高的梢头上开放出一朵花,告诉所有的人说我的生命完成了,我觉得它是一个美丽的布告,这样的布告也许我们不会知道它里面有这么大的一种生存上的鼓励和艰难在里面。
我相信在许多古老的文化里,对花都曾经有过许许多多的描述,一个爱花的民族,它的文化源远流长,会传递许许多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智慧。可是当然除了花以外,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的哲学,关注到的一个植物的生命,它的主题是有所不同的。
我想到儒家的文化,孔子孟子他们最喜欢谈的一个字,大家都知道是仁爱的仁这个字,这个字大概被重复的次数是最多的,可是对于人在儒家的哲学里一直有不同的定义,什么叫做仁?我们现在的解释常常认为一种慈悲,一种善良是仁,对别人好叫做仁。所以我们看到人字边一个二,这个字常常被解读成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善待别人大概就是仁这个字的本意,可是有一天忽然想到一个有趣的事情是我们在嗑瓜子,我们把瓜子外面硬壳磕开,然后我们吃它里面有一个东西叫瓜子仁。
我忽然想到人其实在讲的最早的意思是在讲种子里面最柔软,要发芽的那个部分叫做人。如果把人定义成种子里面最柔软要发芽的部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其实人是在讲生命发生的,要萌芽的起点,所以也忽然想到在孔子的哲学里,其实他把人解释成生生,就是生命必须生长,这么简单的一个解答,生生生命必须生长。那么在春天花季的绽放里,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生命生长的快乐,可是因为儒家的文化重视的是种子是仁这个字,所以儒家的文化常常比较少,谈到花的灿烂,比较希望我们去观察个很坚硬的硬壳,里面包含着一个柔软的要发生生命的种子,就是人的部分。
如果你把这个种子,比如说如果我们吃完西瓜以后,西瓜子,如果你把它放在一边,你给它一些水分,给它一些光,你会发现没有多久从硬壳里面就会发芽,发芽的喜悦其实是一直我觉得很希望带年轻的孩子去看的,因为一个年轻的孩子其实就像一个种子在发芽一样,所以有时候会觉得在现实生活里,因为我们脱离了农业的文化,我们很少有机会看到一个稻谷的发芽,我们在吃那么多的米饭,可是我们没有机会看到稻谷发芽的感觉。
小时候在看到稻谷发芽,最后变成秧苗,最后农人要拿这个秧苗去插秧,它其实有一个生命起源的感动。那么这个不是学校教育可以教的,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因为家里附近都是农田,所以你可以感觉到稻谷发芽的快乐,甚至我们也会几个小朋友就会拿了几个稻谷放在自己的一个小盒子里面撒一点水,每天去看它,然后它发芽的时候你觉得好快乐,我想那个是一个非常本能的生命喜悦的开心。
所以人也许最早我们会相信一个教育里其实是有一个对种子发芽的观察的,可是慢慢久而久之,也许我们脱离了这个部分,我们把人变成了一个抽象的哲学,我们把人这个字变成了一个用来读书,用来考试的一个知识,它变成不再是智慧了。
所以不知道这样子的比喻大家能不能理解,就是如果我们读论语,我们读到很多仁这个字,然后我们考试的时候也能够把仁这个字做很好的解释名词或者是作文的发挥。可是它跟我们生命无关,反而是也许在乡下有一个农夫,他是知道什么叫稻谷发芽的,然后他培养秧苗最后去插秧的,他其实有一个属于稻谷发芽跟秧苗的智慧,这是我一再会谈到,我觉得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如果回不到生命本身,生命的快乐与不快乐跟这个知识无关的时候,这个知识只会变成负担,它不会变成真正使你在生命里面喜悦的原因。
因此我想我们也许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去看花的绽放,也有更多的机会努力的去培养一个种子发芽的过程,让自己或者让自己下一代年轻一代孩子重新从这样的智慧里面再成长一次。
在儒家的以人为主体的哲学里,他提出了种子这一个非常重要的大自然里面的一种存在,那么这种存在其实是一个不容易被发现的存在,尤其种子通常在泥土里慢慢发芽的过程,其实大部分人不容易发现它。所以我记得过去在一些博物馆里面会看到,中国古代有一种玉器,玉璧,圆形的一种玉,那么这种玉璧是古代的皇帝,就是一个政治的领袖,拿着用来感谢天的。那么为什么感谢天?因为古代农业是靠天吃饭,所以阳光雨水都代表了天对于大地万物的滋润。所以人间的政治的执政者最后是拿着一个代表天的圆形的玉器来祭天的,我看到这个玉璧上雕了一些小小的东西,我们去查一下资料,发现小小的东西是一个圆形卷在一起的叫做谷纹,就是稻谷的谷字,它是一种花纹,可它是模仿稻谷在发芽的样子叫谷纹。
如果有机会,大家以后在博物馆里面看到这个玉璧,稍微注意一下它上面一一粒圆圆的,一个稻谷发芽的古文的形式,我忽然懂了天子皇帝,他是人间政治上的领袖,他的地位这么崇高,可是他站在天的面前,他是为所有的万民祈求风调雨顺,它是为所有的万民祈求。大家可以赖以为生的稻谷可以不断的继续生长下来,当然这个玉璧可能有一个社会性的意义,甚至政治性的意义。可是我觉得回到生命本源,要发芽这件事情,其实是一个非常动人的美的祝福,也就是仁这个字最初的含义。所谓的瓜子仁的仁,或者我们讲杏仁豆腐,杏仁也是讲种子,所以也许这个字已经在某一个高深的哲学里逐渐变成了死去的知识。
可是在我们的口语当中,我们讲杏仁豆腐,我们讲瓜子仁,我们讲绿豆仁,我们甚至吃一种月饼叫五仁月饼,是5种种子做成的,我们发现人这个字在我们现实的口语当中并没有死亡,他不断的提醒我们,仁就是种子,人就是种子的发芽,他不断的提醒我们回到种子发芽这个现象里面,重新去感觉生命的珍贵。
外面的硬壳这么硬,努力的保护着里面柔软的部分,要等到最好的时机,这个硬壳才被撑开,让这个柔软的部分能够成长起来。我们看到成长的过程永远是动人的,一个孩子的成长里也许最需要的东西其实是这个部分,所以会不会我们现在的教育里面的知识都太过抽象了,抽象到它跟生命连接不起来,所以我不知道能不能有一些课程可以带着孩子去看花的开放,或者看种子的发芽。
可是我的矛盾是我不知道这个课程应该放在哪里。它是国文吗?它是英文吗?它应该是乡土教学吗?它应该放在哪一个学科的领域?我不知道,我也相信这样的科目好像不能够考试。可是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成长的孩子生命没有了这个经验,我相信他成长以后,不管他取得了多么大的财富跟权利,最后他还是不快乐的,因为他没有对生命最本质的爱跟关心。
所以对于儒家的仁字,我提出来的是种子,我也觉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其实我们有很多机会去观察种子的发芽,甚至自己去经验一次培养种子发芽的过程。有些朋友在家里会培养木素发芽,一粒一粒小小的木素种子,然后你洒了水以后盖上湿的毛巾,大概不到一两天你就会看到细细的芽开始发起来,人在任何心情底下看到种子发芽都是快乐的。我相信对抗你的忧郁,对抗你的沮丧,对抗你在生活里面偶然的挫折跟困顿,最重要的其实是回到大自然里去,因为大自然里所有的生命都有困顿跟挫折,可是从来没有困顿跟挫折,会让生命停止生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一个大石头底下可能偶然掉进了一个瓜子,一个西瓜子,那么它的掉的地方其实是不适宜生长的,因为可能照不到阳光又被石头压住。我记得小时候常常会发现一个掉在角落的西瓜子会弯弯曲曲的在大石头的压抑底下,最后还是生长出来,然后努力的张开它的芽,像两个婴儿的小手一样去迎接阳光,因为它的叶片要行光合作用它才能够长大。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生命成长的过程其实都是智慧,是生命最动人的一个在任何的困难的环境里,任何艰难的环境里,不放弃的一个生存的信仰。
儒家强调的仁其实应该谈到这个部分,当然有时候我会觉得也许儒家的文化谈花的部分谈的少了一点,花跟种子比较它的差别是什么?我觉得花是一个生命成长了之后它才开花的。所以我常常会觉得人类会把花比作比如说青春比作少女,因为是发育以后的生命,种子是有点像婴儿像儿童,当生命成长到一定阶段,他自己生命完成了以后,下一个阶段他要经过传播花粉的工作,使自己的生命延长和扩大。
那么这个时候它开花了,它是向世界的一个布告,所以里面有一种非常大的喜悦,所以花其实比较像人生命里面的青春时期,像人开始要恋爱,像人的爱情,像人的婚姻,它最后是一个生命的传言跟扩大的渴望。
所以也许去观察植物的成长的过程,我们会看到从种子到花的开放,它有不同象征的意义。那么在花凋谢之后,也许我们会感伤,我们会觉得遗憾。可是如果你能够忍住感伤忍住遗憾,你去注意一下,大概在花凋谢的后面都会结成一个果实。因为花传播完花粉以后,它的花房的部分慢慢就变成了一个果实。所以花的结束刚好是果实的开始。如果你去观察果实,你会发现果实非常饱满,非常安静,因为它有一点像母亲在怀胎的感觉,它有一种喜悦,因为它里面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所以果实用各种方法吸引我们去吃它,因为它里面包含着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又重新回到土地再重新开始,这是一个生命的循环。我想大自然里面像庄子说的天下有大美而不言,处处都是我们可以领悟的智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探索生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