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068 被动从众:绕不开的群体权威压力

《社会心理学》068 被动从众:绕不开的群体权威压力

00:00
08:20

趣味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而做出一些从众行为。比如,当你的大学师姐告诉你,哪些证书更有利于你的就业,建议你早点去准备某些考试,或者你上了研究生的亲戚告诉你,就读研究生更有利于你的人生发展,你会不会因此改变自己最初的选择呢?


又比如,当你的公司里决定集体出游团建,在大家都选择了同样的团建项目时,你会不会当众做出反对,或者提出新的意见呢?大多数人通常情况下都会服从多数。这些从众行为的背后是什么影响了人们的选择和决定?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地位

首先,让我们来学习预测从众的第四个因素,地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比如,低级团体成员,哪怕是低级的社会心理学工作者,他们都承认自己比高级团体的成员更服从于他们的群体。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下面的一项研究。在无意识参与的情况下,研究者对24000个过路行人乱穿马路行为进行了观察,其中,乱穿马路的基线比例为25%,当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的实验助手出现时,行人乱穿马路的比例下降到了17%,而当另一个乱穿马路者出现时,该比例一下子上升到了44%。如果这个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的人衣着整洁高雅,那么他对乱穿马路的人示范作用会更明显。


不光是人类,就连黑猩猩都更可能模仿群体中地位较高的成员的行为。所以,我们可以说,对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研究都发现,威望可以产生影响。


而我们可以从米尔格拉姆的报告得到同样的结论,那就是服从实验中地位低的人比地位高的人更愿意服从研究者的命令。实验中,在实施了450伏电击以后,一位焊工转向研究者,态度恭敬地问:“教授,接下来怎么做?”而另一个参与者是一位神学院的教授,他在实施了150 伏电击时就开始表现得不服从,并反问研究者:“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实验要建立在一个人的生命之上”,然后就开始不断地质问研究者关于“这件事的道德”问题。


好了,让我们再来看预测从众的第五个因素,公开的反应。


现在请思考一个问题:人们在公众场合中要比在私底下更可能从众吗?还是他们为了不让自己看上去软弱胆小,在私底下可能犹豫不决,而在公开场合上却更果断独立?


通过一系列实验后,我们已经得到了清楚的答案。在实验室,人们必须面对他人做反应时要比私下里回答问题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在阿施的实验中,参与者在看到其他人的反应之后,如果只有研究者看到了他们写下的答案,那么参与者就较少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


同样的,当大学教师提出某些有争议的问题时,如果是通过遥控器匿名进行回答,那么学生们给出的答案会比举手回答时更多样化。与面对群体相比,当人们处在秘密的投票空间中时会更加容易坚持自己的观点。

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预测从众的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因素,事前承诺。


我们来听一个有趣的故事,1980年,一匹叫里斯克的小雌马在赛马会上取得第二名。在赛马比赛第二轮中,它在最后一圈转弯处超过了领跑的小雄马科德斯。而当它们肩并肩地出现在转弯处时,小雄马稍稍靠向小雌马一边,从而使它犹豫了一下,结果在这场比赛中小雄马取得险胜。你可能会问,是因为小雄马碰到了小雌马吗?还是骑手的鞭子划到了小雌马的脸?


于是,裁判员召开了秘密会议,在简单的商议后他们判定这不是犯规,小雄马赢。而这个决定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在重放的电视录像带人们分明看到小雄马确实蹭到了小雌马。于是,反对的人们纷纷提交了抗议书。官员们也重新审查了他们的决定,但是最终却没有改变结果。你可能又要问,是不是比赛后立即宣布的决定影响了官员后来改变决定的可能性呢?


对于这一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这个事件可以进行实验室研究,观察有无事前承诺对结果产生的影响。现在,假设你再一次参加阿施的实验,研究者要求你第一个回答。在你做出回答后,其他所有的人都不同意你的答案,然后研究者说可以给你一个重新考虑的机会。那么面对群体压力,你会放弃自己原来的答案吗?


结果是人们几乎就不可能这样做。因为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作出承诺,往往就会坚持到底。如果有可能改变的话,最多也是在以后的情景中改变自己的判断。因此,我们在一些国际赛事中,比如跳水或体操比赛的裁判在看到其他裁判的评分与自己的评价差距较大后,也很少改变自己的分数,尽管他们在稍后的成绩评定中会加以调整。


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事前就公开承诺则很难说服其改变观点。研究者在模拟陪审团做出决定时,如果不是秘密投票,而是举手表决的话,那么常常难以达成一致的裁决,因为公开的承诺往往会使人们难以后退。


有一些聪明的说客们往往会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比如,推销员所提的问题往往会鼓励我们对其所推销的东西做积极的评价,而不是消极的评价。环境保护主义者不会采用单纯的声嘶力竭地呼吁,而是要求人们对回收废品、节约能源或乘坐公共汽车作出承诺,这种承诺更可能改变人们的行为。并且有报道称,14~17岁公开宣誓要保持童贞直至结婚的青少年和没有进行宣誓的青少年相比,在某种程度上更可能节制性欲或延迟性活动。


全篇总结

课程的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我们学习了预测从众的第四、五、六个因素,分别是地位、公开的反映和事前承诺。这些因素告诉我们,塑造行为和信念的人地位越高,并且人们的反应是公开的,人们越容易从众。但是,当人们对某一行为和信念做出实现承诺,人们更可能坚持承诺,而不从众。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欢迎订阅专辑,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提醒,我们下期再见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zp1148

    什么时候更新?

  • zp1148

    结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