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知直祭酒刘季琰,病发于畏恶,治之而瘥。云后九年,季琰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于畏恶,病动必死,终如其言。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接着,皇甫谧补充了两个病例,第一个病例是华佗的。
若知直祭酒刘季琰,病发于畏恶,治之而瘥。
华佗碰到了一个病人叫刘季琰,他的官位是祭酒—主持礼部的官员,是一个很高的职位,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教育部部长。
有人解释“畏恶”是惊恐、害怕,其实我个人的理解是畏风恶寒。
当时,华佗给他治好后留下一句话:“后九年,季琰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于畏恶,病动必死。 ”
这句话的意思是,再过九年病还会复发,发病时还会感觉惊恐、害怕、畏风恶寒。
最后,刘季琰“终如其言”,九年以后就这么死掉了。
另一个病例是张仲景的病例,张仲景的病例在历史上记载不多,难得在《针灸甲乙经》的序言里有所记载。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
张仲景二十多岁时碰到了一个叫王仲宣的人,王仲宣就是王粲,字仲宣。王粲在历史上很有名,他是建安七子之一,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
当时王粲在魏担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公元 217 年),他随曹操南征孙权,在打完仗回来的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张仲景见他时说了什么话呢?
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
这句话真是不留情,告诉病人,你现在身上已经有病了,等四十岁时眉毛会脱落,半年以后,就会死掉,如果你现在吃五石汤,还可免于一死。
如果没有医患之间的极度信任,病人听了这种话肯定不高兴。结果,“仲宣嫌其言忤( wL)”,“忤”就是冲撞、鲁莽,忠言逆耳,病人听着不受用。
结果,张仲景给病人开了五石汤(据考证,矿物药居多) 来调理眉毛脱落的病(此病极其疑似麻风病。武威出土了很多医简,其中就有恶病大风方、五石汤。麻风病让人讨厌的原因,一个是传染,另一个是得了麻风病的人会面目腐烂,最后变成狮子脸,眉毛脱落)。
东晋时期有位著名的医家叫葛洪,在他写的《抱朴子·金丹》里也提到了五石汤,方子里有朱砂、雄黄、磁石等,也就是说,用这些毒副作用比较强的矿物药才能治疗麻风病。
开了五石汤三天,张仲景问王仲宣:“服汤否? ”
仲宣说:“已服。”
结果,张仲景说:“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 ” —看你的面相和气色,不像是喝了药,你为什么这么不看重自己的生命呢?
其实,病人不是不看重,而是不信—第一,不相信自个儿有病;第二,不相信自个儿活到四十岁就死了。当然,这是后话。
仲宣犹不信。
王粲被华佗这么追问,他还是不信,我想,这就是命吧。如果你不懂中医,瞎作、瞎吃,那是你不懂,这是运;如果你懂中医的道理,还瞎作、瞎吃,这就是命了,这就是医生管不了的事,“司命之所属” —属于阎王爷管的事。
结果,“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 —说半年就半年。照这个时间算,王粲活到了四十岁。张仲景哪儿去了?他自个儿跑
到广东、广西避难去了。
终如其言。
王粲最后的结局跟张仲景说的一模一样。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