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后传】43.华佗预诊的技术非常高

【黄帝内经后传】43.华佗预诊的技术非常高

00:00
07:00

“府吏儿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这个病例是来了两个病人,症状都是头痛、发烧。“所苦正同” —两个人的症状都一样。
华佗检查完说:“寻当下之,延当发汗。” 两个病人的症状一样,但治疗方法不一样—一个病人用下法,让他赶紧通大便;另一个病人得发汗。事实上,如果你读过《伤寒论》条文的话,就知道华佗完全是这一脉的传承。
“或难其异” —有人刁难华佗:“为什么病人的症状一样,你的治疗方法却不一样?”
华佗说:“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什么意思?“当之下”就是阳明腑实证,大肠堵了;“当发汗”是外实,是外感风寒束表。他们都是实证,但一个在内,一个在外,所以治法完全不一样。一个是太阳病,一个是阳明病,而且是阳明腑实病,不是阳明经的病—治疗阳明经的病是用白虎汤。
结果,“即各与药,明旦并起”。第二天,两个人的病全好了。

“盐渎严昕与数人共候佗,适至,佗谓昕曰:‘君身中佳否?’昕曰:‘自如常。’佗曰:‘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坐毕归,行数里,昕卒头眩堕车,人扶将还,载归家,中宿死”
下一个病例是“盐渎严昕与数人共候佗”。等华佗来了,华佗问昕:“君身中佳否?” —你的身体还好吧?
昕曰:“自如常。”
昕说:“没事,跟平时一样。”
佗曰:“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意思是你已经有疾病的征兆了,千万不要多喝酒。
坐毕归,行数里,昕卒头眩堕车。
看来昕是坐车的人,他在车上突然头眩(“眩”就是眼前发黑,看东西发晕),从车上掉了下来。
人扶将还,载归家,中宿死。
最后昕归家,当天晚上就死了。
这就是一个明确的预诊或预测。


“故督邮顿子献得病已差,诣佗视脉,曰:‘尚虚,未得复,勿为劳事,御内即死。临死,当吐舌数寸。’其妻闻其病除,从百余里来省之,止宿交接,中间三日发病,一如佗言”
下一个病例是“故督邮顿子献得病已差,诣佗视脉”。这人得了病,已经好了,但碰见了华佗,就说:“劳驾您帮我把个脉。”记住,这句话里说的“视脉”是很高级的。
华佗说:
“尚虚,未得复,勿为劳事,御内即死。临死,当吐舌数寸。”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又想起“酒且内”“饱且内”“怒且内”呢?这句话的意思是,病人的身体还虚,没有完全得到恢复,所以不要做劳力的事,特别不要做房事,那是最劳人的。如果你这样做,就会死得很惨,死相很难看—舌头吐得很长。
结果,病人的老婆
“闻其病除” —听说他的病好了,“从百余里来省之,止宿交接”,久别胜新婚,病人的老婆来了后两个人干柴烈火。
最后,病人
“中间三日发病,一如佗言”。意思是中间隔了三天就发病了,死的时候是吐着舌头的。

“督邮徐毅得病,佗往省之。毅谓佗曰:‘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佗曰:‘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遂如佗言”
下一个病例是“督邮徐毅得病,佗往省之” (张飞有个故事,把督邮徐毅绑在柱子上拿鞭子抽),徐毅得病了,华佗去探望他。
毅谓佗曰:“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
徐毅跟华佗说:“昨天有个医生叫刘租,他扎我的胃管,扎完后我就开始咳嗽,躺都躺不下来。”
佗曰:“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
华佗说:“那是因为他把你扎坏了,根本就没扎到你的胃,而是刺中了你的肝脏(臟)。肝脏(臟) 在右胁下的位置,如果针扎在肝脏(臟),你肯定吃不下饭,过五天,你就活不了了。”最后,发生的事跟华佗说的一模一样。
我们中医扎针的时候,一般都选四肢的穴位,因为比较安全;腹部的穴位也相对安全;胸背的穴位是最不安全的,因为五脏
(臟) 被肋骨包裹,就是不让人体受到外来的伤害。如果医生碰上这种肝脾肿大的病人,扎腹部胃肠的穴位,很容易扎到肝和脾。古代的针比较粗,所以造成的伤害比较大。如果医生提插、捻转,对病人身体的伤害就更大了。
还有一种可能,医生扎针的时候,伤了病人的膈肌或造成了气胸,导致病人咳嗽。单纯扎到肝就把病人扎死了,这种可能性不大,为什么呢?
现在病人做活检,经常会做肝穿刺,那么粗的一根针扎进去,还取点儿组
织出来,人会死吗?
因此,文中记录的用实心的针给病人扎针,就把人扎死了,我觉得不大可能。因此,我强烈地怀疑医生在扎针的时候,伤到了病人的膈肌或造成了气胸。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m3210

    这老婆是要命的二妹妹啊

    嗬溏仴脃 回复 @m3210: 百余里来送啊

  • 李l海琴

  • Ty1681798

  • Ty168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