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精神病性药物的3个误解

关于抗精神病性药物的3个误解

00:00
05:28

精神障碍是人类的第二大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前段时间,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一次公开发言时就曾讲到,全球有近10亿人患有各类精神障碍,每40秒中就有1人死于自杀。

央视新闻也曾报道,截至2021年9月底,中国已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有620万人,没有登记的更是不计其数。专家表示,如果能做到早发现就能早治疗,将有超过70%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被治疗。然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只有少数患者获得了专业的精神卫生服务。

虽然有些患者很幸运地获得了治疗的机会,却因为一些主观原因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对于抗精神病性药物的误解,就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

药物治疗无疑是改善精神障碍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患者在服药阶段出于对药物的误解而随意停药、擅自减药,甚至对医生不信任而频繁更换医生等,都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疗效和康复。

关于抗精神病性药物的3个误解,患者及家属应该知晓!

1、吃了抗精神病性药物反而加重病情

造成这一误解的一大原因,是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时,病情会持续进展,即使服用了抗精神病性药物物也很难一下子控制住病情,药物需要通过患者的血脑屏障才能进入大脑逐渐发挥疗效。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患者家属往往会因为患者的病情过于焦急,所以简单地误认为服药后患者病情加重的误解。

此外,由于服用抗精神病性药物本身也的确会带来比如反应迟钝、动作迟缓、表情呆滞等一些不良反应。但随着近年来抗精神病性药物的不断更新,新型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少见。从另一个视角来讲,即使服药存在一些不良反应,那也比患者发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要好得多。

2、不服用抗精神病性药物也能自愈

目前治疗精神病的主流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一般作为首选,心理治疗为辅,当然双管齐下,疗效会更好。但也会有部分患者只相信心理治疗而不愿意吃药,这是一种误解,这样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患者的病情会加重,贻误治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患者虽然愿意吃药,但却不想长期服药,好好停停,结果导致病情反反复复,也是非常不可取的。

3、频繁更换医生及药物

无论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还是其它精神疾病,都有其自身的发病规律。当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时,即使已经用药治疗,但药物起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2周至1、2个月都有可能。由于没有及时控制住病情,患者家属较为焦急,认为医生水平不行,医院技术不行,开始较为频繁地更换医院、医生、药物等,但这样做的后果非但没有让患者的病情尽快控制下来,反而容易造成其病情变得更加复杂,更不利于其治疗。

患者家属的正确做法是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要相信医生,治病都有个过程,只要对症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病情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也会有极少数患者病情复杂,此时患者家属可以带患者去较为权威的精神专科医院,找到较为权威的专家来进行诊治,也许疗效会更好一些。但关键还是看患者病情,医生总归会给出较为适合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当然后续的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的综合使用也是较为重要的环节。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