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云何无惭?02惭的表现

420云何无惭?02惭的表现

00:00
14:06

中随烦恼两种:“惭”、“愧”。我们学佛的人经常用“哎呀,我好惭愧啊”,嘴里讲的,一点都不惭愧。嘴里“哎呀,我好惭愧”,心里想“你混蛋,我才不惭愧呢”,都是说的假话。真正什么叫“惭”“愧”?“惭”跟“愧”两个本来是中文看起来一样,一个字,其实有分别。我们现在说本经所讲的“惭”“愧”的定义之外,先要有一个了解:“惭”,是对道德修行、内在反省出来的,自己觉得很难为情,很难过。譬如我们做错了一件事,人家都不知道,自己知道,所以中国的古文讲,“清夜扪心自问”,到了半夜三更,睡觉睡醒了,别人都不知道,连你同床的太太也好,先生也好,儿女也好,都不知道自己心里反省难过,问问自己良心真难过啊,那个是“惭”。“愧”,是在外面,我们做错,脸都红了,很严重,当场就难过,这个是“愧”。“惭愧”这个佛学的名称,在我们固有的文化、儒家的道理,就是“耻”。所以孔子提出来“知耻近乎勇”,一个人能够知道自己错,知道自己不够,随时知道自己不对,这个人才是有大勇气的人。所以孔子的话“知耻近乎勇”,所以人能够知耻啊,才是真的修行人。惭愧就是同我们固有文化所谓“耻”。讲到耻字,我们中国文化很早在孔子以前,比孔子还早,中国的大政治家也是哲学家,管子、管仲,他就提出来国民教育四个字“礼义廉耻”,礼义廉耻这四个字,管仲提出来的。管仲当宰相把齐国治理得很好。所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四个大柱子。“四维不张”,这四个柱子不建立的话,这个国民没得灵魂,“国乃灭亡”。这是管仲的话“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那就要亡国,这个民族就没有用了,就要给人家吞没了。这是管仲的政治哲学、大政治家,孔子也很佩服他的一个人。我们后来到现在,我们老总统过去提倡新生活,讲礼义廉耻,也是根据管仲这个来的。这个对自己中国文化的来源,老祖宗的东西,应该要弄清楚。所以孔子后来提出“知耻近乎勇”,我们在抗战的时候以前,有朋友给人家写挽联,下面用个“礼义廉”,就不写了,人家说“你少一个字”,“他本来没得耻嘛,他无耻嘛。”这个耻字不要写了,我们老一辈子都晓得那个笑话。这个就是说明、现在是借此故事说明惭愧的道理,1668现在我们研究原文,看《成唯识论》解释,告诉我们要修行,怎么检查叫做惭愧的道理。“云何无惭?”,什么叫做无惭呢?“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他说,不顾、不考虑自己的“自法”,法就是佛法,法并不是说念一个咒子啊,念一个什么啊,这个叫法,就是一切思想行为。自法,佛法所说的善性,“不顾自法”,“轻拒贤善”,很容易把这个话看过去了,抗拒,心理下意识抗拒,明知道你这个话对,是完全对,但是做不到,这就叫做“轻拒”,说得到,行不到,轻拒圣贤的话“贤善为性”,这样的性质就叫做“无惭”,这个人无惭,就是不知耻。譬如举个例子,我们学佛,我们今天的课程是讲佛法,佛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切佛法就到家,这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我们做到了没有?永远做不到。可以说一百年……当然我们也不敢、不会承认“诸恶皆作,众善不行”,我想很多人是这个样,可是我们自己不觉得,还觉得自己在行善。所以鸟窝禅师,古代有个老和尚,他名字都不要了,住在树上,鸟窝里头,所以后人叫他“鸟窝禅师”。他告诉白居易两句话,唐朝的名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当太守的时候,他在杭州、浙江做太守,当省主席的时候,就去拜这个鸟窝禅师。他说,“这个佛法的大要、扼要的,请师父你告诉我,是什么?”这个鸟窝禅师给他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笑了,他说师父啊,这两句话三岁的小孩都知道啊,还要你讲啊?鸟窝禅师告诉他,三岁小孩都知道,百岁的老头还做不到。没有一个人做到的,光说没有用。光说而没有照着实行,就是“轻拒贤善”,这是讲大的。小的,别人劝告你的话,自己反省到的错误,不肯听,改不了,而且找了许多理由,支持自己去盖覆住,所以掩饰,盖覆就是掩饰,掩饰自己的心理,这个就是无惭。再其次我们说古佛、释迦牟尼佛也说过几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下面还有两句,这是一个偈子,“自净其意”,自己把自己意识思想心理洗干净了,“是诸佛教”这就是佛的教化。所以佛法什么禅宗啊,密宗啊,净土宗啊,华严宗啊,什么都不宗,什么是你的宗呢?自净其意,看你心意啊,思想心理干净了、究竟干净了,就是佛法!所以佛说的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众善太多,怎么做得到呢?第三句你只要做到了,自净其意,也差不多了,自己把内心思想洗的干干净净,这就是佛法,一切善,至善,也就是儒家“大学之道,止于至善”。“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们一切心性的不正常的心理,就是因为自己不能自净其意,所以对佛经给我们下的定义,怎么叫做“无惭”?“不顾自法”,比如刚才提的这四句话,整个的佛法,不管你禅宗密宗净土宗什么宗,都在内了。你不能做到自净其意,知道也会背得来,也做不到,“轻据贤善”,你下意识在抗拒,没有做好,这个叫做“无惭”。这下我们就了解,无惭这个心态,它的性质是怎么样,就是这个样子。那么他造的业呢?“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它相反的作用障碍了我们惭愧心,所以自己惭愧心发不起来,惭愧心是我们的心理上一个监察意识,等于监察官,它随时督察我们,我们自己没有惭愧心所以无耻,那么这个监察官睡觉了,一切就乱来了。那么自己其它的随烦恼恶行随时就生长,生长一切恶,这个业,就造的是这个业。一切的恶行越来越厉害。“谓于自法,无所顾者,轻拒贤善,不耻过恶。障惭生长诸恶行故”,下面引申的理由,就是说,我们对于“自法”,譬如说有许多人学佛的,我常常也讲有些同学1669们,你光认为打坐就是佛了?你没有修善行哦。你打坐天天坐在那里,“我在修行”,你心里头已经犯了一个最大的根本烦恼“贪”,以为打坐就可以成佛了,这个贪心重得很。打坐是一切宗教、外道、佛法的共法,心性转不过来,你功夫再好,坐得会放光,你还不是佛哦,不能自净其意,习气没有转过来,烦恼的习气没有转过来,结使没有解脱,你打坐念佛,没有用哦。你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讨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讨厌,我看到他就难受”,这个还学什么佛啊,这个佛是白念的,这是造业,造恶业。所以,随时要反省转动这个习气。习气转不动,光是在那里打坐念佛,持斋拜佛,不一定有用。(因为)你有所求,有所求就是大贪欲,固然这是善的贪欲,不是坏的贪欲,也是贪,是一样,也没有到达自净其意,也是染污了自己的自性。所以他说无惭的心理,“谓于自法,无所顾者”,怎么讲呢,于自法?譬如我们学佛,学的什么法呢,自己学的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们学的是什么?是这个。做到有没有?没有做到。就是“于自法无所顾”,毫无顾忌,在乱来。所以我常常讲年轻同学们,你们注解的佛经,学的佛,是你的佛啊,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你自己乱加注解的嘛。这就是“于自法无所顾者”。 “轻拒贤善”,很轻易的在抗拒,抗拒真正的佛法,“不耻过恶”,自己无耻,自己犯了过错还不知道,障碍了你的惭愧心,所以生长一切的恶行。“惭”是这个意思,什么叫“惭”的心理,就是中随烦恼。为什么它是中呢?它比小随烦恼力量大。中,它是在中间的,任何一个心理啊,它心态作用都是跟在旁边的,所以学佛真正的修行功夫就是随时能知反省,不知反省,已经犯了无惭的过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