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印顺者即胜解故。”我们这里有个法师叫印顺法师哦,这里讲“印顺”不是讲这个法师啊,是那个法师取这两个字作名字。什么叫“印顺”,“印”者印持,就是印着保持,就是印持,保持这里;“顺”者,顺着自己的这个理论,确定那个信念,印持这个信念,顺着自己的信念去做,这样叫信念、叫信心。那么,这个信心里头它的内涵,就内含有胜解,有特别的见解。每个人对某件事有特别见解,他就有信心。比方我们走夜路爬山,“诶,不要去哦,那个山上夜里有鬼!”“哎呦,我才不怕,我非走给你看不可!”因为他有信心,所以夜里他敢爬,结果夜里碰到鬼碰不到鬼那是另外一件事。他的这个信心坚定了,“即胜解故”,你们怕,我不怕,没有鬼!他有他的见解,有他的胜解,特别的见解。 “若乐顺者即是欲故。”所以有了信心说“我知道这样做”,这个同另外一种心理,所谓欲望这个“欲”,不是这个“欲”,是顺着欲去做,贪求达到这个目的,所以有这个信心。 “离彼二体。无顺相故。由此应知心净是信。” “离彼二体,无顺相故”,离开了这些“胜解、欲”这两个作用以外,那么信就是信,用不着顺着这个信心来产生另外一个作用。所以,他结论下来,什么是真正的净信呢?它不需要有特别的见解,中间也没有其他的欲望,就是信心清净,真到。佛经上常常念到“信心清净”,尤其禅宗三祖,三祖名字叫僧璨,有一个《信心铭》这篇文章:“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是自心就是佛,信得过就得一心不乱。所谓心净,自心清净,信过了就成道。所谓“信心不二,不二信心”,就是这个东西,道、佛就是心,心净就是道。心净了,道就是佛,所以就是一个东西,这是第一个。我们很吃力地把心所十一种善心,第一条是“信”,解决了。第二个心理是惭愧的惭。惭愧两个字,真惭愧了,我们讲到啊,我们现在说佛经变成口头禅,你怎么样?哎呀,我好惭愧哦,老师啊!哎呀,法师我好惭愧哦!他嘴里讲啊一点都不惭愧,你放心。呵呵,嘴里在讲惭愧,他一点都不惭愧。真正惭愧是什么?不要轻易讲惭愧了!“云何为惭?”惭是惭,愧是愧,什么叫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惭愧啊,实际上中文两个字跟忏悔差不多!忏是忏,悔是悔。所以惭,我们先拿中文字来讲啊,这个惭啊,那个心,竖心旁跟一刀斩断了的斩,所以真惭愧脸上发红哦,心里难受,脸上红了,那个是惭。在心里头红脸上还没有看出来那个是愧,心里有鬼,那是愧,是吧?这个惭是吧,心在外面就是一把刀切断了,是忏悔的忏它也就是惭,切断了。忏悔。这个云何为惭呢?惭是什么?“依自法力”。哦,你说我没有法力,我自己没有法力。不是这个解释,这是玄奘法师的文笔,这是它的本身。惭愧,我们说到这个事,哎,糟糕,有时候一个人一想啊,受不了,自己想这些事情,错了,难过。它的自己本身,这个法,就是它的本身这个心理状态它有股力量。它的力量是什么?“崇重贤善为性。”自己想到有更好的,这样更好,我怎么做错了?贤、善,它本身推崇更好的,贤善,这个作用,这个胜解。所以它的功效呢?对治医治那个没得惭愧,所以它的业力,它的做业,没1430有不做业的,就是善业,“止息恶行为业”。真有惭愧心,发起来这个惭愧,第二次不会再犯了,知道错了下一次绝不会再犯错了。这就叫做惭愧。这个惭愧就是孔子讲的颜回,孔子三千个弟子七十二个门人,孔子自认为有一个可以继承他的道业,颜回,可惜是我们朋友里头的第一个早死了。他说颜回不二过,不二过就是说犯了一次错误第二次不犯,知道了错第二次绝不重犯。颜回是不二过,不迁怒。不二过很难,不迁怒也更难。什么叫迁怒呢?心里不高兴,今天正好不高兴,可是你来了,格老子,茶杯摔了,茶杯倒霉,茶杯被迁怒。因为不高兴得罪茶杯。所以等于我们在外面做事,你报告总经理,总经理正碰了钉子,在外面碰了钉子,或者他太太打一个电话来骂他,骂得正在生气,你来报告总经理啊,中秋到了大家要不要加薪啊?去你的!一顿骂,这个骂得很冤枉,他迁怒,他刚刚碰了太太的钉子啊。人会迁怒。尤其是一般人迁怒厉害啊,自己碰到钉子了就恨他,恨你,都是你不好,想了半天这些人都坏蛋,还是我最好。人会迁怒别人,所以真做到不迁怒,不二过,真有惭愧的人,那是道德。所以大家不要随便哎呀,我好惭愧啊!嘴里讲的,心里头红都不红的。那是口头禅。惭是这样。“谓依自法尊贵增上。崇重贤善。羞耻过恶。对治无惭。息诸恶行。”所以它惭愧属于善法的心理道德,心理的行为。就是说它的本身,自法,尊贵增上。尊贵一切善,尊重一切人,而且真正有惭愧的人,这个人才真正够得上有自尊心,因为他看重自己,真看重自己啊就不会做错事。所以崇重贤善,羞耻过恶。自己做了一件错事,一个错误的思想,自己觉得很自卑羞耻。所以惭是对治无惭的心理。“息诸恶行”。真有惭的人,这个人大善人。至善的人,他因为有惭愧,在中国文化,在儒家的道理,是有耻,知耻。所以孔子儒家道理就讲一句话,佛法讲那么多:知耻近乎勇!孔子的《论语》上,一个人知道自己羞耻,错了就是错了,难为情,永远不再犯,不对就是不对,知耻,能够知耻人会勇,这个大勇的。人没有这个勇气承认自己的过错,就是人没有自尊,这就是人的不自尊。自尊的人错了就承认我错了。所以我们看历史,很多英雄豪杰那真是可以做立法委员了,真可以做事业了,想了半天,对不起,我错了。所以有许多好的皇帝就是了不起的,但是历史上没有举过。一讲到哪里有些宰相、大臣,给他一辩,这个你不能做啊,皇上万岁啊,怎么样,怎么样不对。好,我错了,照你的办!所以是好皇帝,他知耻近乎勇,大勇的。所以我们研究这个啊,有许多人普通人错了,心里早知道错了,那个嘴巴还在辩,那真讨厌!那种人永远不能成功!你说他心里晓得没有?晓得!他的头脑聪明得很,嘴巴又会辩,还在找理由。错啊错啊错,今天错了明天还要错,这个还学什么佛!没有用的!就晓得无耻,所以知耻近乎勇,所以这个错了就错了,很简单,没有什么争执的,哎呀错了错了就承认。等一下想想,错是我错了,不过啊我当时怎么样,这一不过啊已经过了,已经犯过了,懂了没有?所以学佛的人不二过,错了就是错了!错了有什么用呢?错了还辩个什么?一辩就犯了另外一种心理的罪业,所以造业,叫做覆盖,盖覆,想把自己的过错掩饰起来,包起来,缺点把它包起来。所以你说学唯识学佛,为什么要把这些心态要讲得那么详细,学佛人被叫做修行,每一个起心动念自己的心理要看得检查得那么清楚。绝不要犯错,这才叫做修行,所以很难喽,最好不要研究佛学,阿弥陀、阿弥陀,陀陀……一头两头,那个面头头,1431乱七八糟陀在一起就叫做学佛了,自己觉得蛮高明的。真研究了佛学啊,自己一看了又是错,没有一样对。惭是这样。 现在,“云何为愧?”什么叫做愧呢?所以我们看中国字,心里有鬼叫做愧,你看心字旁边一个鬼。“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惭愧的心理,它是一种心态。惭是很严重的,“崇重贤善为性”,是这一句啊它在下面,就刚才我注出来提出来,孔子的三千弟子一般的,选出来七十二位贤人,但是七十二位有许多名字你们都不知道。
讲的太棒了👍第三次收听把南师授课的口气模仿的淋淋尽致,放佛南师菩萨再来,感恩南师、感恩主播🙏
寻道有声 回复 @Z云蒸霞蔚: 您喜欢听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