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掉举的根02

422掉举的根02

00:00
20:33

现在讲掉举,“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掉举这个大随烦恼的心理作用,使我们的心对于外面一切境界,所谓外面不是指身体以外哦,不要搞错了。心以外,不是身以外,我们这个身体也是心外哦。普通我们讲功名富贵、钱也好、名利也好是身外之物,那还是不够彻底哦,这个身体是我们借来用的,是向我们爸爸妈妈两位老人家借来的。暂时借来住几十年,可是这十个月的旅馆帐太贵了。最好不要住这个旅馆,价钱无比!还不完的。 “令心于境”你说身上有感觉,气脉动了,譬如有人说我打坐气到头顶,可见你在掉举,被这个外境界感觉拉起走了,这个就是掉举。你说我打嗝,你天天在打嗝,你注意打嗝,你心在掉举。你说我气脉到了哪里了,你心在掉举。我有光了,看光去了,你在掉举。都没有得止,不要说得定。连止都没有得到,止以后才能得定。尤其是我们儒家道理,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样道理。你止都没有得到,因为你有掉举。所以说什么叫“掉举”?“令心”使我们心对于外境“不寂静为性”,不能得到真正的清净,还谈不到自净其意,清净都做不到。你不能寂静,乃至你练气守丹田、搞气功,在那里坐了一两个钟头,你在那里开运动会,在里头打仗、忙得很。“嗯,气到哪里了,嗯,任督二脉通过了。”鬼搞鬼搞叫做修道做功夫。你心不寂静,不是佛道!心外求法都叫做外道,都在掉举中,所以,佛法的正理在这个地方,什么叫掉举?记住啊,使我们心对于一切的境界,被它转动了,不能“寂静为性”,不能得到真正的寂静,这个“性质”就落在掉举中,你看到自己心没有乱动,那就是说不散乱、比较不散乱,但是你在掉举中。1675 这个“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掉举的作用障碍了什么呢?障碍了我们心行(心理的行为),“舍”是丢掉、放下、空。放不下。所以我们中国佛法到禅宗就一句话,什么是道?放下!怎么放下?放不下,什么都放得下,我现在放下了,我坐在这里功夫做得很好,放下了。你做得很好?你这个就放不下,假使有人真放下了,两腿一盘打坐了,佛经上说这算什么,一堆大便一样,屙在这里就算了。你要上厕所,大便“咚”掉了,就算了嘛,你还管我,结果坐在这里,嗯,没有对?气脉没有通,到这里了,到这里了,你一点都舍不掉,“舍”就是布施。不能布施,不能空,就是掉举,都在身上玩。所以,十种根本烦恼,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一点都没有脱干净,这个恐怕不是道了,这个违反我的戒了,违反我什么,永远不会悟道。不要想,你休想,谈都不要谈,丢不开,佛法就是讲正舍,舍就是大乘菩萨讲布施,也就是空。 所以,掉举“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奢摩他”是梵文翻音,“止”。就不能得止,心念像一股流水一样,把它停止了不流你做不到。所谓得止、得定,等于我们这个心念,像一股流水一样、野马一样它在乱跑,所谓得止啊,把你停止在这里,永远定住了不动,这个叫做止叫做定,修行第一步。你不能得止,所以“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掉举造的业,什么业?使你千生万世的修行永远不能得定。谁造的啊?自己造的!不是哪个给你的,你理不明,修行不通。所以,掉举的性质他也讲了,“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它造的业使你永远不能得定,造的这个恶业。 “有义掉举。贪一分摄。论唯说此是贪分故。此由忆昔乐事生故。”这个掉举的研究,历代的菩萨大师们,有几个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一派的这些菩萨大师讲,“有义”,就是有一派的理论,“掉举”,为什么掉举呢?因为我们心理下意识里有贪念。贪,譬如我们打坐学佛的人,第一个,一万个问他,就有五千对做着同一样的答复,只有一半哦,听明白啊,一万个有五千对,五千双,同样的答复,答复什么啊?你为什么学打坐?为了身体好。这一念就不是学佛的。贪,贪身见,所以《金刚经》所谓讲学佛“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已经落在“寿者相”里头了。但是,凡夫众生你不能够告诉他,那你不能学佛啊,这话不能讲,只好骗他,“好,打打坐会健康会健康,会长命!”都是哄人的,我不晓得这些谎话说了多少次,所以,嘴巴也说歪了、牙齿也说掉了。这是果报。 但是,一切众生啊,你给他真话他不听,只好哄着来,慢慢哄啊,“哎,到二楼了,前面三楼就没多少,走两步就到了”,我们爬山一样的,前面,哎呀还有这么远爬不动了,就一会,几分钟几分钟就到了,结果三个钟头还没有爬到呢,学佛只好这样哄他。 所以,“掉举”,我们打坐起来为了搞身体,为了修境界,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了得道,都是贪心啊!你说我们学佛不贪吗?都骂人家:“哎呀,贪嗔痴不可以啊!”自己贪的厉害,三根香蕉、两块豆腐、三个头一磕,菩萨你要保佑我平安长寿,不得癌症,还要好死,还要好报,你说多贪心啊。那个豆腐三块不到六块钱嘛,香蕉也一共算起来不到三十块,要求得长命百岁、儿子好、女儿好、股票还要买好、房子还要涨价,总而言之什么都要了,不过三块豆腐,几根香蕉去换,点一根香,烧个香磕个头,木鱼一敲,念一下经,你说我在修行、我修功德。你不是贪心才怪呢,不在这里反省就不能学佛,要注意哦。那你说念经拜佛没有用吗?绝对有用,拜就是1676拜,拜佛是恭敬,自己敬他也敬己,此念清净,念就是念,念是念心,治心、治理自己的心,使一切妄想不起,念经也好,念咒也好,念到后来,第一念到无散乱,然后念到无掉举,最后念也不念了,“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那你就对了。 不是如此修行,那都是白修的,我今天可是负责讲,讲错了下地狱!是我的本份,没有关系。同此说者,同这样的说法,是佛说;非此说者,是魔说。这样说法是佛说,不相同这样说法是魔说,千万注意哦,错了,我会下去的,没有关系,我那里定好位置了,现在进步了,不是十八层,十九层半还有个地下室,那是我住的,地狱里头,我早定好了,没有关系。但是,要说真话。 所以,他说这一派菩萨大师说,掉举心是贪,贪心的一部分的作用,那么,他这个说法对不对呢?这位菩萨说“论唯说此是贪分故”,因为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过的,掉举心是贪的一分观念,“此由忆昔乐事生故”,他说弥勒菩萨的这一句话是方便的说法,非究竟说法,当时临场的教育上的说法,他说为什么讲是贪呢?他说因为我们下意识、阿赖耶识喜欢回忆过去做过好的事情,过去,他这个事情所发生的,什么道理呢? 譬如有些人打坐,修行念佛,“哎呀,老师啊,我啊,惭愧死了”,我说怎么了?“我前天念佛打坐到夜里,好清净哦,一个念头都没有哦,后来糟了”,我说怎么糟了?“哎呀,我一个孩子啊,睡醒了叫我一下,妈,哎呀,我一看孩子叫了,现在我再也找不回来了。”你看她贪不贪?这就是“忆昔乐事生”,回忆过去的那个快乐清净的境界,因此,打起坐来就在找,哎呀,我前天怎么到这个境界的,然后就:“不对,还是不对,糟了,气死了!”你说这样用功,一千个里头总有五百双,都是在那里这样搞,这也叫掉举。 你要知道哦,佛告诉我们,诸行无常一切空,前一个境界是前一个境界,现在的境界是现在的境界,“昨天下雨今天晴”,各有各的境界不同,何必留恋过去呢?清净又怎么样?空又怎么样?空也空啊,你留恋一个空你已经着相了,着相就不对。 所以呀,有许多人说自己没有进步,我说我看你天天都在进步啊,“哎呀,老师,没有啊。”实际上我也是真话,你昨天清净今天不清净嘛,也在进步,因为清净进步到不清净里头来了,我的话是实话,他听不懂,听不懂啊,叫做姓笨,名字叫做蛋,就是笨蛋,那我有什么办法,实际上我都说了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佛说的,要知道,佛的偈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最乐。” 那么,你说诸行无常不是凡夫的诸行了?菩萨行也是无常的,佛的行也无常的,何以呢?什么理由呢,释迦牟尼佛他怎么不现在成道呢?他为什么要走掉?“诸行无常”,将来有将来的佛,现在有现在的佛,佛法常在,佛相过去了,所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昨天境界清净,清净又怎么样?过去好,好又怎么样?那你怎么不想想,我当时妈妈生我的时候,哎呦,那又白又胖,只有一尺多大,哦,那个肉啊,骨头嫩的像豆腐一样,现在呢?现在也很嫩啊,嫩的像稻草一样,哎呀,那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常常有人说,“哎呀,我老了,不好看!”我说“老了有老的好看啊,你狗有狗的好看,猫有猫的好看,这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外相,修行功夫也是如此。1677 所以,掉举有许多人做工夫落在掉举中,为什么?注意哦。“忆昔乐事生故”,留恋过去的好境界,想去找回来、想去追回来,就妨碍了修行了。所以呀,弥勒菩萨说,这个掉举是贪来的,这个菩萨跟我们讲清楚了。 另有一派的大师菩萨讲,“有义”,就是另有一派,“掉举。非唯贪摄。论说掉举遍染心故。”另外这一派这位大师菩萨说,掉举心啊,这个心理心态,不止是贪心根本烦恼起的作用,“论说”,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大论里头也另有一个方面也提到过,“掉举遍染心故”,掉举的心理在任何心理里头都有,它容易散动,容易变去了,就是掉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落纸为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