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瞋唯苦忧舍受俱起01入定方法

390瞋唯苦忧舍受俱起01入定方法

00:00
14:29

瞋唯苦忧舍受俱起刚才讲到“广说如前”。“余如前说。此依实义。随粗相者,贪慢四见,乐喜舍俱。瞋唯苦忧舍受俱起。痴与五受皆得相应。邪见及疑四俱除苦”。我们这一段简单就把它过去了啊。他说:详细地分析前面第五卷已经讨论过,其他的也同前面所讲的一样,现在为什么我们重复起来讨论呢?“此依实义”,尤其真正修行的时候,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很真实的,非常重要,所以再加讨论,“随粗相者”,假使说在表面上粗粗的看,贪、慢、除掉邪见之外,贪、慢等四见。“喜乐舍俱”,有喜,有乐,同这种心理行为连在一起的;瞋心呢,脾气大,“唯忧苦舍受俱起”,脾气大,不如意的越看不惯,越烦,越烦越痛苦,瞋心越大。“瞋唯苦忧,舍受俱起”。“痴”,没有智慧,愚痴,“痴与五受皆得相应”,佛学讲了半天,最要紧是笨,佛学是智慧,笨啊,那没得办法。“五受皆得相应”,人生之所以看不开,因为他没有智慧,愚痴啊,五受都相应。“邪见”以及“疑”,多疑,“四俱”,四种都有,“除苦”,除了苦以外。 “贪痴俱乐,通下四地。余七俱乐,除欲通三”,这就很难解释了,你要注意啊,你要给你自己本子上要加注解,不然听过了,再翻开一看,完全不懂。贪心,愚痴,“俱乐”,“通”,连带的心理作用,通这个快乐,快乐的享受,这是什么呢?“通下四地”,以我们人做标准,这个下界的四地,所谓圣凡杂居地(圣人、凡夫),初禅、二禅、三禅,到了这个境界,圣凡杂居地,初禅、二禅、三禅这四地,你说你修道的人能够打坐啊,得定啊(不一定打坐了),禅定的功夫到了初禅二禅三禅,你说得道了没有?心理的行为,贪瞋同愚痴有没有?照样的有。所以并没有成佛哎。“贪痴俱乐,通下四地”。 “余”,这个贪等之外,“七俱乐”,贪瞋痴慢疑,七种,俱起之乐,同时有乐感,有乐受。“除欲通三”,到了欲界,欲界的高层,我们自己是人类,就是禅定功夫到了初禅二禅三禅,这个欲界无意识的乐。譬如说啊,我们举一个例子,这样讲大家也许听不懂。假使我们打坐或者学佛,得了定入定,一念不生,清清静静,很舒服,就所谓现在人讲气脉也通了,一天都想打坐,“这个就是道”,世间法,什么都不能动,一动就不行,我道就垮了,这种心理,什么心理?贪。贪图清静,以为究竟。那么智慧看不透,可以出世,不敢入世。可以静,不敢动,动静一如都做不到,没有智慧。所以欲界中,那么这个是不是欲呢?有没有欲望呢?很大的欲望。所心一天到晚,不要吵我,儿子、孙子、先生、丈夫、太太啊,我要修道,一天都贪在那个里头。错误心理,贪痴没有去掉。所以也是愚痴。因此佛就讲,菩萨还有所知愚,所知就是给道理、给佛道所障碍住了,可以出世,不能入世,可以做圣贤,不能得大自在,不能得大解脱。这就是贪痴境界。所以初禅二禅三禅中,还有这些毛病。你要注意哦!因此在菩萨戒,耽着禅定是犯戒的。耽着禅定,“耽”就是贪图,贪着禅定境界。所以我常常告诉你们,许多年轻人啊,大学一毕业了,然后一天到黑,跑跑这里,我看到你们常常跑这里,其他庙子更多了,这里都常跑,不是庙子啊,何况其他地方。我常常问,家里你不需要管的啊?就完了。这就是贪痴的心理。这个贪痴心理啊,认为这样才是道,也是偏见,也是边见。1556 “疑独行痴欲唯忧舍。余受俱起如理应知”,这个“疑”呢,多疑的心理,是独行的,好像我们前一阵有个电视,演什么,叫什么?唱广东话的,独行再见……我忘记了,楚留香,出来唱“独行再见……”,这个“疑”,是独行的,这个疑啊,是痴的心理,智慧不够,欲界中啊,“唯忧舍”,这个疑的心理连带着忧愁,因为疑当然多忧啊,怕这样怕那样。这就是疑了,“忧舍”。“余受俱起”,其它的、欲界的、色界的疑同忧,并没有两样,都有关。所以有些人修道你看到表面上讲,修行功夫再高,他有没有忧啊?他坐在莲花上,你把他莲花根根摇两下,“哎哎不能动啊,阿弥陀佛,罪过啊”,他忧就来了,那绝不是佛境界。他在清净境界你碰他一下,他就不得清净了,落在一边。“如理应知”,这个道理应该知道。修行到了四禅以上,一切能够空了,四禅是舍念清净,一切能够舍了。但是还是贪清净,还属于一种贪心、慢心。所以这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非常难的事情,这句话很容易讲,要唯识分析你的心理啊,给他一分析了以后一碰,没有一样对的。所有我们修行人,几乎有一点正知见都很难,你不要认为天天都在禅定中这就是道。这正是贪瞋痴慢疑,乃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样样出场。所以,修行让我们分析清楚。 好,现在讲受阴的境界,感受的啊,刚才讲。我们拿现在话,感受境。这十种烦恼。“此与别境几互相应”,他说这十种根本烦恼同别境,我们这些同学还记得吧,什么叫别境?别境有几种啊?别境,这十种烦恼。别境我们讲过的啊,什么是别境?心理经过修养特别所产生的心理的状况。那么学佛叫另外特别的境界,定、慧这些都属于别境。他说这十种烦恼与别境“几互相应”,哪几种有连带的关系。现在他的答复:“贪瞋痴慢”这四种心理,“容五俱起”,同五种别境(欲、胜解、念、定、慧)都有连带关系,别境、心理别境。一个人修养高,这个别境我们一下人都好了,“胜解”,高度的智慧,什么问题、困难,到他这里都通了,就是“胜解”。“念”,念念都在静念中,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是别境哦。不经过好好的修行,功夫就不到哦。所以叫做别境,特别的境界。“定”,得定,这多好,哎呦,老僧入定,打坐在那里,带头发的居士坐在那里七天七夜不下坐,我们不跪下来才怪呢,没有道也当他有道啊,至少他有腿嘛,坐了那么久都不动,定境界。“慧”,智慧高超。这五种是别境。现在问的,贪瞋痴慢疑,十种根本烦恼,与这种别境有几个有关系。注意哦,这是佛学的答复。贪心、瞋心、痴心、慢心这四种心理,同五种别境都有关系。 “专注一境,得有定故”,因为“定”,什么叫定呢?专注一境。譬如念佛,只有一句佛号,念到一心不乱。那是真正定,专注一境。好不好呢?绝对好。但是在真正佛法心理检查,是贪欲,贪!不贪不能专一,当然贪的心理并不一定叫做好坏,这是广义的。譬如我们学一样东西,不专心学不成。我常常说,一个人学任何一样东西不到了疯狂的状态,他绝无成就。做生意一样,做生意天天想钱,想得发疯了,差不多了。这个人可能会赚一点钱了。 要专注一境。念佛修行也是一样。但是在心理上讲,这也是贪。譬如在佛学里头、三界天人里头有一个天,叫做戏忘天,这个天人一天到晚在享受,换一句话同我们一样,打麻将的人七天七夜不下桌子,上了牌桌的时候,我叫他是六亲不认,你叫他有事,看人家一打牌,你赶快走开。晓得他那个专一境界比念佛还厉害,已经到达了六亲不认的境界。他有他的境界哦,你看打牌的人三天三夜不下桌子没有关系。如果你叫他做别的事啊,做两个钟头,“呦,我头痛了”“我腰酸了”“我血压高了”,上1557了牌桌他什么事都没有了。这一种人的心理同天人这个戏忘天的一样。那么戏忘天你看到很解脱,但是心里头是贪欲境界,所以举这个例子你就懂。所以我们修行是要解脱,哪个法门才是道,哪个法门才不是道,这是智慧的成就,很难的。这讲了这个贪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