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 | 工作中“聚焦”为什么这么重要?

第14讲 | 工作中“聚焦”为什么这么重要?

00:00
13:31

各位学友好!这一讲讲集中力量办大事。


为什么要这样集中呢?一是管理工作本身的性质;二是人的特点。


首先,管理就是要把资源放大为外部成果。所以人们首先要了解外部成果究竟是什么?人们需要去了解外部,而外部又非常复杂,你很难看准看透。如果不花时间和精力扎进里面,你是很难看得明白的。


在资源方面呢?人们首先要理解这些资源,然后要整合这些资源。哪怕只对“人”这一种资源,人们要把它搞明白就不容易。更何况还要把很多资源整合在一起。更何况很多资源还在组织外部,特别是一些知识资源都在组织外部。


其次,人有什么特点呢?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的长处也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够集中,就更难做出绩效来。


同时,人特别是工作当中的人总是需要成就的。最终没有成就,或者他的工作成就不能够逐步提高,那么工作对人的激励就会越来越小,他就会变成“老油条”。要做出成就,要做出更大的、不断有更高标准的成就,人们就必须聚焦。




人们需要用整块时间来做重要的事情。我们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几件事情,都是需要完成的,都是比较重要的事情。但是,在同一个整块时间不能做几件事情。你宁可把一大块时间分成几个小的整块,交替来进行。也就是每一小块儿是一个最低的整块时间,也就是要完成这件事情,时间不能再短了,否则可能找不到那种感觉,或者必须要重新从头找那种感觉。比如要准备一份开拓新市场的拓展方案。你可能需要的时间是三个小时,最低整块时间可能一个小时,如果再低呢,比如说半个小时,很可能每个半个小时你都得重新来,实际上加起来六个半个小时也完不成这件事情,或者说即使时间点完成了,但是质量不高,因为你的思路完全被打断了,那种感觉找不到了。


如果这项任务、这件要事需要团队,甚至需要整个公司,那就要集中整个公司的时间、努力、资源。这就要看管理者怎么去整合和调配,这是管理的艺术。




我们从以下案例来体会什么是要事?一家制药公司的总裁,任职11年,只专注做了三件事情,就把一家在瑞士国内规模比较小的公司,变成了一家世界性的大公司。瑞士制药在世界上是很比较强的,在这样的竞争环境里能够把一家小公司做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位总裁做了哪三件事情呢?


第一件事情,因为公司比较小,研发能力不够,只能做其他大公司五年前做的事情,只能吃点冷饭,做点“维持生意”。生产那些过气产品,在市场上没有什么竞争力。那位总裁不想这么继续下去,因为公司没有前途。他要改变现状,所以一定要引进研发人才,升级研发能力。他大概花了五年时间,做到了。


第二件事情,健康保险和大众医疗服务成为了药品主要消费领域之后,总裁意识到这个转变。他的做法,是从某一个小国家切入,同时就没有卷入到激烈竞争之中,由此进入到世界市场。这种打法是《商战》书里讲到的“侧翼战”,就是不跟品类领导者正面竞争,但是从某个“无争的地带”切入。总裁的这个策略非常成功,于是进入世界市场了。


第三件事情,当时医疗成为了公用事业,特别是在美国,就是由社会来负担公民的一些医疗费用。这个变化对于这家制药公司来讲是全新的。原来的客户可能是终端消费者,而现在可能是对国家,包括一些非盈利组织。


那位总裁用11年专注做成了三件事情,最终把公司发展成为实力壮大、资本雄厚的世界性企业。




相反,有三种常见情况,人们没有聚焦在要事上,虽然很努力但几乎一事无成。


第一种情况,我们常常低估了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一定要为要事留出足够的时间,宁可多留一点时间,确保某件要事有足够的时间和整块的时间去完成。个人进行时间诊断,有个作用就是判断他做某一类任务,大概需要多少时间?这样才有可能为各种意料之外的事预留时间。


可是,这样空出的时间会不会浪费呢?如果没有准备可能就会浪费,或者无所事事,完全浪费了;或者还是做无关紧要的日常事务,也相当于浪费。其实这个时间至少有两个用处。第一个用处,可以开始第二要事。


第二个用处,重新审视、打磨、完善这件事情。遗憾的是一般人在做完事情后就觉得万事大吉,反倒不会回头审视。如果这件事情没有做完,你是不知道它的整体状况的,这种整体的感觉只有在事情完整呈现出来过后,才可能知道。


整体观念应用到企业里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客户需要产品和服务是因为他要完成他的任务,而任务通常都是一个整体。客户需要的是任务的整体解决方案,而不是某个工具或材料。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体验通常也是一个整体。那个产品的实体,可能只是客户整体任务或整体体验的一部分。有些部分,企业认为产品整体的一部分,有特定的价值。但顾客可能认为不是,说不定认为那个部分是多余的,“增加这个浪费钱”;甚至认为是妨碍的,“这个东西拿来干嘛”。其实或多或少,标准应该是客户整体任务或整体检验的需要。


当我们具备整体观念后,就知道原来自己认为的“产品”,在客户看来只是一个局部。我们对这些个局部无论怎么研究,无论把它们的质量做得多好、价格降得多低,可能并没有完成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整体体验的提高。企业对客户贡献的价值其实是残缺不全的。




第二种情况,是我们经常会赶工。有效的管理者不愿赛跑,而是设定容易的步骤、保持稳定的进步。怎么叫作设定比较容易的步骤呢?就是做事有条不紊的感觉,既不至于赶工,但是事情又可以在规划的时间完成。要做到这点,有几个方面可以考虑。第一,我们经常做的事情,先由专家做出来专家水平,并且已经变成例行工作的事情,一定是普通人能够做的。否则,我们天天为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去研究,去救火,就不是容易的步骤。第二,新的事情,一定要先策划。把这件事情要达到什么目的回答清楚,达成共识。这件事情的行动还要遵循哪些原则?策划的时候,一定要找有经验的人,而且一定是专家来主导。三个臭皮匠说不定还不顶一个臭皮匠。在这个时候,一定是专家来策划,然后处理成专家水平,变成例行工作,成为以后的例行工作。




第三种情况,是同时着手几件事情。一方面,要事一定是要分开的,对确定要做的要事,每件都需要最低的整块时间,否则宁可不做。还有一些人,同时着手几件事情,其中还有不愿和不敢放手的旧事。这跟自己没有培养下属是有关系的,自己变成了那个“离不开的某人”。同时,他需要重新诊断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哪些事情别人可以替代做。由于没有培养人和诊断时间,而要做的事情又是要事,就会让自己全部顶上,或者让那些最能干的人做几项。这种做法最后的结果就是鞭打快牛。最能干的人去负责几项事情,他的时间和精力会陷进去,最终每一项都做不好,没有成就感,无法得到激励,长期会影响他的工作热情和状态。还有很重要的的,他没有时间给自己充电,现在能干但以后可能就不能干了。这样就把人才给用废了、用坏了。我们希望让这些能干的高手,从过去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开发自己继续成为高手,因为企业一定有更重要的要事等待他们去分担。当然,如果企业确实有几件要事需要同时进行,就可能需要分团队去做。这时候,大家分头到几件要事上努力,因为专心所以顾不了其他了。这也滋生了一种风险,如果大家对这几件要事的一致性没有共同认识,那很可能会分散组织的力量。所以企业一定要让员工理解企业整体的方向和价值观,理解大家的要事跟方向的一致性。这样,大家在各项要事上的努力才可能形成合力。整体的力量才能塑造企业的整体。


这次讲了要集中力量在要事上。下次讲摆脱昨天。学友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