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学友好,上次讲了摆脱昨天,这一讲讲如何判断要事。
人们要对要事做出判断并最终完成,通常存在两个障碍,一是不能摆脱昨天,看不到未来;二是陷入压力之中,被压力绑架。
压力有几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值得做的事情非常多,而时间又特别有限。时间有限的时候,人就很容易被压力所牵制,除非有要事来引导。
再一个来源是未来的机会非常多,但是能够抓住机会的人又少。人才成本越来越高,企业不太可能囤积过多人才。小企业最缺人才,但自己的薪酬、职位又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如果企业还不能培育明天所需要的人才,这就形成人才需求的双重压力。即使看到了机会,也很难抓住。
再一种来源是日常的问题和危机,企业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处理。除非组织中人人都能以某一任务为己任,除非人人都以新方式来处理其原有的工作,除非人人都确认做新工作的必要,也除非人人都能将主管的项目化为他们每天的工作,否则任何任务都肯定无法完成。
按压力决定优先顺序的后果是,容易偏爱内部忽视外部,看不到丰富多样的外部;容易偏爱过去忽视未来,看不到变化多端的未来;容易偏爱危机忽视机遇,看不到转瞬即逝的机遇;容易偏爱现象忽视本质,看不到深藏不露的本质;容易偏爱紧急忽视要事,看不到真正重要的事务。
压力的例子,比比皆是。一家连锁企业上市过后,资本市场一定要求多开店。因为这才有规模,才能增加营业额,才能对股东有所交代。可是这么做,有可能违背了连锁业务本身的规律。因为一个产品和品牌要得到消费者的承认,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需要很扎实的基础,首先就需要时间。而且,企业也可能会忽视顾客满意,原因是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多开店。因为企业的要事变了,指挥棒变了。
判断要事的四个原则和相互关系是什么呢?
第一个原则是挖掘将来而不是过去。要事一定是在未来才挖掘得到,因为过去就像过度开垦的土地,已经翻过几遍,没什么好挖了。对待过去,如何摆脱才是重点,这是一定要先回答的,因为过去会影响现在,甚至现在的工作还在用于处理过去遗留的麻烦。摆脱不了过去,就很难看到未来。如果没有把重要资源从过去解放出来,即使未来的机会出现了,也没有资源投入到机会中去。
那么未来是什么,未来究竟有什么可挖的?面对未来,企业究竟应该怎么办?首先要看到的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未来。就是那些现在已经发生了的某些事情,它们对未来必然产生影响。比如人口的变化。90后应该如何管理? 90后不是突然出现的,20年前就已经出生,并且已经在这个社会上存在了20年了。了解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就可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工作观念、特殊能力等等,对他们的管理方式不就浮现出来了吗?比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趋势变化的曲线也是必然会出现的,它已经预示10年后甚至更远的未来,消费群体的变化,这对消费品领域来说应该是“已经发生的未来”。还有知识对社会和企业的价值,知识工作者在企业里的地位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也是必然趋势。面对知识的趋势,企业在定义顾客、运用资源、管理员工等方面都面临改变。当然这些也只能把握未来的一小部分。
比如企业开月度会。各部门首先总结上月工作,上司把做的不好的批评一通,于是大家心情沉重,加上时间消耗差不多了,后面谈下月计划的时候,一般是草草收场。这完全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月度会至少应该拿2/3的时间,首先由业务部门报告他们认为下个月有什么可能性?然后,下一步重点在哪里?应该怎么做?有什么障碍?需要什么支持?然后,职能支持部门因为对业务的专业意见和支持,也才能从中找到自身价值,因为他们可以真正地帮到业务部门。
第二个原则是聚焦机会而不是问题。机会来自于未来,而企业又都希望活到未来,百年企业是许多企业的梦想。凭什么活到未来呢?抓住未来的机会,这是唯一的办法。但是,相伴机会而来还有一个东西,就是风险。对风险缺乏认识和判断,是许多企业失败的重要原因。认清风险之后,企业才有可能有备而战。
企业通常有三种机会。第一种是锦上添花型,在做的比较好的事情上还可以提高标准,扩大成果,更进一步。一般来讲,这种机会是比较多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机会不应占用后两种机会所需要的资源。
第二种是互补型机会,比如跟原来的合作伙伴、供应商上下游,通过互补抓机会,因为许多机会单凭自己实力可能是抓不住的。它会带来跟企业原来不一样的东西,有可能改变企业的结构,有可能对原有文化造成冲击。所以,它带来的风险比较大,如果利益不能成倍增加,这种机会就不应优先考虑。能否整合为一个整体是关键,一旦整合成功,就会产生1+1>2的效果。
第三种是突破型机会。就是跟过去的业务完全不一样,甚至跟互补型机会创造的价值链也完全不一样,是一个新的价值领域。对待这样的机会一定要当作一个新的事业,而不是一个新的职能。所以,需要一个全新的团队、全新的机制、全新的预算。不过,要抓住这种机会,还必须投入企业最优质的资源。
第三个原则是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从这些众多的机会之中,结合企业的长处,就能明确自己的事业方向,这就是企业的商业价值观。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不等于说不去关注别人在干什么?不去关心别人提供的产品对自己意味着什么?相反,必须要了解竞争环境的变化,才能清楚自己的方向,以及是否坚持、是否调整。企业明确之后,就一定要坚定方向,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许多创业型公司,天天热衷于谈机会,觉得可以干很多事情,每件事情都是颠覆式创新,都可以翻天覆地。越是在机会众多的时候,越是要坚定自己的做法,才能扎根,也才能真正抓住机会,把成果做到最大化。但是,如果在自己的方向上没有坚定并持续产生较大的成果,人们就会怀疑这个方向对不对?企业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之后,应该怎么做也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四个原则是目标要高,要有差异化,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后者是舒适区,不能长期呆在里面,否则企业没有进步。在明确企业自己的方向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这个方向做到极致。这就需要高目标高要求,首先是企业要有高目标,然后是员工和企业一起探讨每个人每个单位可能达到的高目标。要做出差异化,可能是跟自己过去不一样,有可能是跟别人不一样,这就需要不断的创新。
到这里,我们还可以从第四个原则往上分析,看四个原则存在什么不一样的关系。当企业不断在自己的方向上把高目标做出来,不断有差异化尝试成功之后,企业可能就会发现,第三项讲的自己的方向有可能会改变。这就是企业的商业价值观的重新确认。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做到第四项,却不断地变化自己的方向是很有问题的。那可能是喜新厌旧,是一种折腾。所以,事情是做出来的,其实事业方向也是,要事也是。
如果企业事业方向确实需要调整,接下来就应该重新审视第二项的“机会”了。有些机会,原来抓不住的,现在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机会了,因为企业的知识和长处跟过去不一样了。由此,企业的机会在增加、影响在扩大,同时也检验了自己的长处,而且一定程度上也开发了自己的其他长处。
如果能够抓住更多的更重要的机会,就是在影响第一项原则,在未来能挖掘的越来越多,其实这就在塑造企业的未来。未来不可预测,并不是说企业必然受制于不可知的未来。恰恰因为不可预测,未来才有无限的可能。企业要做的,就是遵循要事四项原则,不断循环,把未来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这就叫做创造企业的未来。
这一讲讲了如何判断要事。下次第17讲讲决策的要素。学友们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