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视频学讲第24集《中庸之道》20211128诵读盛著贤

第二轮视频学讲第24集《中庸之道》20211128诵读盛著贤

00:00
42:52

24集分享的经文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第二轮学讲要做功课包括八项1每集对照老师视频重新校对文稿一遍;2依据文明十二家书本音频学讲一遍;3延伸阅读;4研讨问题整理;5中心思想整理;6重点段落重温;7要点整理;8依据自己整理的文稿视频学讲一遍。


第24集《中庸之道》延伸阅读:

壹 许建国第24集《中庸之道》的学习心得;

贰《弟子规的奥秘  第14讲  节制力》;


第24集《中庸之道》》研讨问题:1谈谈你理解的中庸是什么意思,2工作生活中你是如何说话的?3什么是进退有度?4谈谈您对人格养成来自细节的雕琢的理解和认识5谈谈您对稻盛和夫六项精进的体悟。


第24集《中庸之道》中心思想:本集在前两集站坐训练被动性的基础上强调通过说话、进退的“度”等待人接物的行动速度和目光交流等细节训练谨慎力,从细小的养成教育里训练我们对于“中庸之道” 的感悟。强调的是做任何事情刚刚好的现场感,对度的把握、对定的训练、对细节的切磋,最终达到生命个体和宇宙整体的高度对应,达到“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的大和谐境界。


第24集《中庸之道》要点整理:①〖“中庸”和”度〗②〖在现场感中说话〗③〖孔子的智慧来自于整体〗④〖进退有“度”〗 ⑤〖人格养成来自细节的雕琢〗⑥〖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


①〖“中庸”和”度〗

什么是“中庸”?北宋理学家程颐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也有人解释为“用中”。从《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来看,“中”这个“正道”,指的是宇宙的本质,生命的本质。“中庸”就是找到这个本质,应用这个本质。从《中庸》接着所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可见“中”是生命处于天人合一的内在状态、形而上状态、本然状态,“庸”是生命处于天人合一的外在状态、形而下状态、应用状态。“和”就是做任何事情做到刚刚好。“定”就是“中庸”讲的“中不偏,庸不易”;“和”的状态来自于“中”,来自于生命本体的大平静、大安详。“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生命个体性和宇宙整体性的高度对应。也就是“中不偏,庸不易”,因“中”而“和”,因“和”而“中”,最终达到整个《中庸》讲的“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的大和谐境界。“生命本体的大平静、大安详”就是郭文斌在《寻找安详》一书里反复探讨的回归生命安详的一种状态,也是郭永进老师在《道德经秒解》里面部队启发我们以大自然为师,学习天地父母道德精神、身心对焦与道合一寻找到的一种生命大安心大自在。


“度”的把握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中庸”,反映的其实是一个人的德行修为。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谓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说:中庸体现的是人的道德,如果 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因此中国人千百年来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中庸不是不能实现,而是很难实现。为什么?因为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感悟。这就要靠我们在从小到大 待人接物的训练中,由尊长前推广至老师、同学、夫妻、同事,连同一切人事物面前,都要把握好这个度,并在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矫正中火候化、功夫化。


②〖在现场感中说话〗

一个人在现场的时候,换句话说,一个人有过“定、静、安、虑、得”的训练之后,那么,他说话的时候,他是很从容的,说话说得刚刚好,不高不低、不紧不慢。说话的语速刚刚好,程度刚刚好,让长者感觉到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高低要能以听清为准。声音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显得傲慢无礼;太低,显得过于谦卑,不自信。人的声音里面有我们的全息信息。一个人,对自己的说话能够把控、跟踪、掌握的时候,这个人的“定、静、安、虑、得”的功夫,也在其中。

说话不是目的,是借助于说话,要完成我们的人格,要提高我们的心灵的等级和能量,这才适宜。如果我们因为说话把能量漏掉了,那么说的再好也失败了。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尽可能地要在现场感中说话,在合适的时候说合适的话。因为主体在现场,我们很轻易不会说错话。这一句话要出来的时候,这个念头要动的时候,主体要检验这句话对不对,如果没有足够的现场感水平,我们就拿《弟子规》做评判,符合《弟子规》精神的我们讲,不符合弟子规精神的我们不讲。


(郭永进老师《修口德》你每次的讲话就是在播种种子,①开发心灵觉知,练习用心灵讲话,真诚真心由衷的讲,没有意义我们就不要讲,因缘场合不适合我们就不要讲。②用自我意识在讲话都不是真诚真心,很多人讲话是不屑一顾,瞧不起别人、傲慢,那个都不是真诚真心。那都是强烈的自我意识或是疑心病在梗阻,对别人的不信任,那都是自我的意识在梗阻。③练习用明觉来讲话,讲话的时候,要清楚地听到我们自己讲话的每一字每一句。一开始练习不要快,要慢。比如说你要练习,先从自己默念去听,开始练习。在默念的时候嘴巴不用出声音,但你的心灵能够清清楚楚地听到这无声之声。只要你心静下来,你有觉知。虽然你没有发出声音,但是那个无声之声你的心灵是可以很清楚的听到的。④杜绝用傲慢之心去讲话。如果你没有觉知的话,你的嘴巴像一把利剑很容易去伤人,很容易去跟别人结恶缘,当我们有觉知,心灵觉知,你就会感受到,我现在酝酿出来要讲话这个里面含有傲慢之心,我现在要讲话这里面含有怀疑,怀疑的心,含有不信任别人。你自己能够听到,你自己可以感受到你的潜意识里面是什么样的心态。这样你就会知道,我要怎么样调整改变,你就会刹车,你就调整会改变。⑤杜绝任性。一般人,就是任性啊,我要怎么讲就怎么讲啊,我怎么想过,就怎么讲。好了,你可以任性,那你的人生,你的生命珍贵的资源也很快被那个任性把它挥霍殆尽。后边就是痛苦,折磨。这就是我们平常就要让自己,提醒自己我们要醒过来,我们要对我们的生命负责,也对所有我们所遇到的人事物来负责。)


③〖孔子的智慧来自于整体〗

孔子的智慧来自哪里?来自于整体。老子讲过一句话,“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个“一”指的是什么?就是整体。老子讲“道生一”,换句话说“一”是“道”的儿子,是“道”的二次投射。那换句话说“一”就是“道”。


④〖进退有“度”〗

如果我们把“进”看作是一个人的奉献的姿态的话,那么“退”就是一个人的索取的一种姿态,那么奉献要快,获得要迟,它都是对应的。“进必趋,退必迟”。在人生的上进阶段、求学阶段、学习阶段,我们要发奋有力,要加速进行。在人生的后半场,那就要缓缓地退下来,给人一种积极性、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平衡,就是进必须趋、退必须迟。


⑤〖人格养成来自细节的雕琢〗

目光的游移,折射出他的心的散乱、躁乱。“问起对,视勿移”,看上去是我们的一个行为,看上去是我们的一个姿态,但它折射的是我们心灵的质量,我们的定力,静力、安力、我们的生命力。在训蒙养正阶段、打基础阶段,需要从动作眼神等细节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下功夫。孔子的六艺里面,为什么有射箭呢?我们知道一个人在射箭的时候,那是目不转睛,训练的是他的定力、目力,他不仅仅是为了打仗用,他是借助于射,来训练他心的那一刻的定。瞄准目标的那一刻,心无旁骛,没有杂念,他是定、静、安的训练。如果那一刻一走杂念,那打不中靶子了。一切外在训练,都是为了完成内在的心的质量,心的品质人格的质量,它是为了人格的完成做服务的,所以特别在乎细节的雕琢。


⑥〖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

一个人的生命景象,就是他心灵的折射。下狠心,进行自我雕琢,自我切磋 。日本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家叫稻盛和夫,我们有许多企业家都奉他为鼻祖进行学习,他创造了两个世界500强。 当年日航面临倒闭的时候,首相鸠山由纪夫拿着300亿美金找不到救命的人,这时候他想到了已经70岁多岁的稻盛和夫。稻盛和夫走马上任一年时间,让日航扭亏为盈,创下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他现在创办的盛和塾,成了培养企业家的一个重要平台。那么稻盛和夫为什么这么成功呢?50多年来在世界金融危机中,他的企业丝毫不受影响。因为稻盛和夫有著名的六项精进,就是他的六个训练的功夫。这六项精进里面,其中有一项就是反省力训练,从起心动念处做文章,每天把反省作为提高生命力的重要功课。据说,稻盛和夫有一个习惯,什么样的习惯?他每天工作完之后回到家里,他就对着他母亲的像,对他一天的工作和生活进行反省。如果他做错了事,他对着他妈妈的像他扇自己耳光,说你混账,你怎么能做这件事情?


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第一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第二是反省,第三感恩,第四利他精神,第五是乐观,第六是谦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