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羽亭:积德泉烧锅 讲述/施立学

齐羽亭:积德泉烧锅 讲述/施立学

00:00
17:24

 位于长春市黄河路原1462号的长春酿造总厂,其前身是积德泉烧锅。从它创办时起,几经兴衰,后又搬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相传咸丰元年(1851年),有一个名叫齐羽亭的人携妻带子(齐子升)闯关东,来到伊通河西岸宽城子一带,落脚垦荒。他们住在半地下的土房子(地窨子)里,冬日阴冷,夏日遭蚊虫叮咬,浑身奇痒,挠破后便长疮流脓。一日,爷俩在开荒路过一片柳树林时,偶然发现一个水洞。原来是一处暗泉,平时被树木草丛遮掩,不易被人发现。

  一连数日,爷俩开荒干活,累了就跳进那口泉里洗澡、浸泡,洗完澡还拎一罐子泉水回家。日复一日,奇迹出现了,爷俩身上的疮先是不疼,然后发白,接着一层层自然脱皮,竟然不治而愈。就在齐家发现宝泉后不到一年的光景,泉水周围就聚居了越来越多的人家,形成了屯落,人称齐家窝棚。后来,齐家利用这天然泉水开起了豆腐坊。齐家豆腐坊做的豆腐,无论是大豆腐,还是干豆腐,人吃了就上瘾,齐家豆腐一下子出了名。

  光阴荏苒,齐家豆腐坊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豆腐坊由原来的茅草窝棚改成了泥土大房。积累了一些资本后,齐家人想到了开办烧锅,用泉水造酒。齐家烧锅最初起名为“涌发合”。这“涌发合”很有讲究,给烧锅起名的老秀才说:“所谓‘涌’者,乃指地下有宝泉涌出;宝泉宝水涌出人世,必会使齐家发财发迹,这里取个‘发’字;‘合’字吗,便是人要发财,必取天人之合。你发现了泉子,这是天赐之合,你又重用了识酒之人才,这为之人合。所以取‘涌发合’,正合天意。”涌发合烧锅酿出的酒,果然醇香甘美。

  涌发合烧锅在酿制过程中,非常讲究工艺流程,具有独到之处。齐羽亭选择一批年龄在十一二岁,且长相白净清亮的男童站成一排,在师傅的号令下,用均匀而又协调的脚力踩酒麯,力气要恰到好处,酒麯的结构成分才能不被破坏,而且便于水汽蒸发,利于酿出好酒。男童在踩酒麯时发出和谐优美的声调,浑然如一曲激昂的乐章。涌发合烧锅特别注意日照阳光、室内温度和室外风力对烧酒质量的影响。作坊内共设有6层窗户,酿酒时开哪层窗户要根据当时的阳光、风速以及室内温度来定,每天都要不断调整室内温度。在酒器的制作上也与众不同,一律采用当地柳条编成的酒篓子,并用毛头纸和猪血密封起来,为的是避免酒的香气外溢,保持味道醇美。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由于此酒酿造技艺独特,制作工艺精良,日子久了,口碑越来越好,产品很快占据市场。

齐家酿的酒好,齐家人待人亲切和善,买卖又不欺不诈,宽城子的老百姓都视齐家是少有的行善商人。遇有灾年,百姓饥寒交迫,流落街头。齐雨亭就暂停酿酒,为他们供水供粥。受到救济的灾民感恩不尽,纷纷呼吁将涌发合烧酒改叫“积德泉烧酒”。叫的人多了,齐羽亭也认可了。从此,积德泉烧酒美名远扬。

  1865年(同治四年),齐雨亭过世,其子齐子升和其孙齐发继承祖业,继续经营积德泉烧锅。

  传说将积德泉的前身说成是涌发合,虽然感人,但史料根据不足。据长春地方史志专家孙彦平编著的世纪长春系列丛书《百业源流》介绍,1912年2月7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日)《长春府详送宣统三年府属烧商姓名、字号、坐落、简数清册》所列,有鸿兴、永丰源、福海盛、广盛源、增盛泉、涌发合、公升合、顺泉、万成当、永丰源、德泉涌,合计31家。其中,公升合、涌发合、万发号、德泉涌等4家在长春城内外。有记载的是:后来的积德泉烧锅,在长春城北门外,头道沟满铁附属地内的三笠町(今黄河路1462号),其前身是泉兴德烧锅,1922年改为积德泉烧锅,而涌发合烧锅则在城内东二道街。唯一的可能性是,当时确有一个积德泉小烧锅在长春城北门外,后被涌发合烧锅收买或与涌发合烧锅合股,改为泉兴德烧锅,后又改为积德泉烧锅,人们便移花接木,将涌发合烧锅作为积德泉烧锅的来源。

  沙俄在二道沟建立东清铁路附属地,日本在头道沟建立满铁附属地,特别是长春开埠后,俄、日两国的商业公司和商人先后进入长春,把他们国家的工业产品倾销到长春市场。当时日本人的“横滨正金银行”直接支持“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在长春开了几家烧锅。由于他们控制了造酒原料的价格,积德泉烧锅不得不降低价格,把酒卖给俄国“坐商”,谁知俄卢布又突然贬值,一下子损失了12万大洋。积德泉烧锅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困境。

  在齐家的积德泉烧锅衰败之后,出现一个传奇人物,这个人物就是河北乐亭人王玉堂(一说王云堂)。王玉堂原是长春一家杂货铺的小伙计。多年之后,他看准了积德泉的名气和前景,就用省吃俭用积攒的钱,联络合伙人要兑下积德泉烧锅。他先后联络了兴德银号的董事孙尚臣、伪满益通银号的董事邓锡钰、吉林永衡号的总办史函、开源顺兴铁厂的日本人董事后藤爱等4人。王玉堂和4个合作伙伴每人出资1万元现大洋,于1922年以总价5万元现大洋,从齐羽亭的儿子齐子升和孙子齐发手中,兑下了积德泉烧锅。当年长春著名的书法家王休然先生为王玉堂写下了“积德泉”三个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积德泉重新“开烧”后,盖起50间酒作坊,并以水泉为中心扩展成东西两院,重新招雇了2000多名糟腿子,选拔了院心、外柜、磨头、糟头、锅头等,每日三班倒酿酒。长春老百姓都感觉到了积德泉的新变化。

  易主后的积德泉为股份经营,实力雄厚,逐渐恢复了元气,生产规模空前。据《长春文史资料》记载:“民国十二年(1923年)积德泉每日三班造酒。每班红粮五石(每石为十斗),大麦八斗,小豆四斗,共计日用量为十五石红粮,二石四斗大麦,一石二斗小豆(大麦和小豆是制大曲的原料)。全年共计用红粮四千五百石,大麦七百二十石,小豆三百六十石,还附属有小型油坊,后来改成四班造酒。”王玉堂干脆搬到院内的正房居住,亲自管理店铺和账房,生产过程十分规范。重新“开烧”的积德泉烧锅,无论在出酒数量,还是“口头”(味道)和质量上,都堪称当地之首。一时间,积德泉酒成为东北民间家喻户晓的老酒,而王玉堂也一跃成为东北地面商界的头面人物。

  在许多介绍积德泉的文章中,都提到在兑下积德泉的那天正是女匪驼龙(张素贞)被枪决的日子。驼龙临刑前只要了一碗积德泉老酒一饮而尽,向世人告别。看到此场景,在场的人无不动容,积德泉老掌柜更是当街落泪。

  1930年参加吉林省烟酒事务总局,在长春举行的东北老酒评定大赛,积德泉一举夺得头牌。1942年在庆祝伪满洲国建国十周年活动中,“朝廷”特别指定积德泉提供御酒。此御酒,要不同于以往的酿造,必须有延年益寿、返老还童的特殊功效。据《长春老字号》中《积德泉烧锅》一文中介绍,接下酿造御酒的“皇差”后,积德泉经过半年多的研制,终于酿造出积德泉“御酒”。于是“朝廷溥仪已派外使规定,每月要有五十桶积德泉专项御酒运入皇宫”。这是在当时长春地面上的11家烧锅中最突出的业绩。这以后,积德泉烧锅还在德惠、九台等地设立酒局。在最辉煌的时期,积德泉烧锅的资本额达到65000银圆,白酒年产量达到384000公斤。日本投降前,日本人妄图把积德泉的造酒设备运往日本,但因工人的反对,阴谋未能得逞。

  1948年长春解放,积德泉烧锅被市政府接管,成为酿酒行业中第一家国营企业,命名为长春酿酒厂。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庆祝新中国诞生,长春市政府要求积德泉立刻生产一批“老酒”,还要拿出当年的传统名牌,送往北京,让毛主席尝尝东北积德泉的老酒。工人们乐坏了,不分昼夜,用心酿造,用甘甜的美酒表达对新中国成立的美好祝愿。1949年9月,送往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积德泉老酒生产出来了,整整装了一大马车,拉到火车站装上火车。新中国的庆典上洋溢着积德泉美酒的芳香,这是积德泉人的骄傲。

  1952年长春酿酒厂合并到长春市食品厂,成为一个车间。1958年经落实政策,更名为公私合营积德泉酒厂。1960年,工厂白酒生产由手工操作逐步改为半机械化,并将匣麯改为通风制麯,开始生产散装白酒。1964年增加设备后,白酒产量由解放初期年产白酒50余吨,猛增至年产2000吨。1966年,厂名改为长春市酿酒厂,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到1984年,年生产能力已居全省酿酒企业首位。1985年,产品品种增加到34种54个规格。该厂生产的清酒获得部优、省优产品奖,生产的特制老酒连获国家金龙奖、轻工业部质量大赛银杯奖、省优质产品奖,玉米黄酒被评为部优质产品奖,晶杯牌白酒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奖。同年末,该厂已成为全国酿酒行业年产近万吨的大型企业之一。“末代皇妃”李玉琴直到70多岁还对积德泉念念不忘,再访酒厂,题写了“积德泉清宫御酒”7个大字,为积德泉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见证。

  进入21世纪以来,积德泉人在充分考虑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和发展前景的前提下,聘请专家考察地下水资源,于毗邻中国国家森林公园——长春净月潭的奢岭镇地下160多米深处挖掘到长白山余脉,于是在奢岭镇新建了一座占地15.8万平方米、年产8000吨以上集绿色种植、酿酒生产、饲料加工、参观游览、餐饮娱乐、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积德泉文化旅游度假山庄。山庄内垂钓池、游乐场、原始生态逍遥谷、篝火晚会、丛林野战、骑马、烧烤园、特色烤全羊等各种娱乐餐饮设施齐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幽雅的环境是从事商务、旅游、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2004年8月5日,长春酿造总厂整体搬迁到新厂区,更名为长春积德泉实业公司。全套的生产线、全新的厂区、全新的面貌,迎来了积德泉历史崭新的一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