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大家罗继祖 讲述/张铭

辽史大家罗继祖 讲述/张铭

00:00
08:07


大家好,我是张铭。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著名的历史学家、吉林大学教授罗继祖先生。

罗继祖先生为甲骨四堂之一罗振玉的长孙,1913年出生在日本京都,1919年随家回国,1929年迁居大连旅顺。罗继祖从小就受到祖父罗振玉的喜爱,祖父亲自为他取名叫”继祖”,罗继祖两岁时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整个青少年时期没有离开自家书房,也未入过私塾学校,惟以祖父受学,接受严格的庭训,所有知识都是罗振玉亲自教授。

祖父罗振玉早年中秀才,热衷实业报国,一生擅长甲古文字研究,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金石学家、古文献学家,也是书法大家。当过一段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曾任过一段伪满监察院长。罗振玉对长孙继祖甚是喜爱,曾写下“膝前喜有读书孙,清白家风望汝存”的诗句,对小继祖继以厚望。

罗继祖秉承家学,少时就深受祖父罗振玉的影响,养成了札实的国学功底和爱读史书的习惯。弱冠之初,即发疑古而兴著述之志,从此走上了史学研究之路。无论是敦煌卷轴、殷墟甲骨,还是西陲简牍、大库史料以及金石遗文,罗继祖都有所涉列,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尤其在文献学和东北史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

罗继祖从未进过学校,也没读过大学,全靠家学成才。少时即熟读从《四书》、《五经》到《东华录》等典籍,可谓家学渊源,广收博取。18岁时就协助祖父罗振玉作《朱笥河年谱》并刊行。26岁时写成的八卷《辽史校勘记》,以辽代墓志碑刻等核校辽史,奠定了学术地位,至今仍为研究辽史的重要参考书。

1942年,罗继祖29岁时执教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期间写成《辽史表订补》等学术论文。1944年辞职回国,整理家中藏书,后捐献给旅大图书馆,其中有明清版本小说9万函。1949年任沈阳博物馆研究员,

1955年受匡亚明先生邀请,被聘为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历史系讲师,后被评为教授,为吉大古藉研究所”三老”之一,直到1988年离休,离休后居住于大连的白云新村,罗继祖在吉大度过了30多个春秋。

在吉林大学,罗继祖全心全意教书育人,对学生循循善诱,曾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讲《论语》。同时潜心学术研究,发表了不少辽史研究论文,如《辽承天后与韩德让》等,为学界所关注。1963年,借调到中华书局点校《宋史》。他一生耽于各种史籍,每有心得,便记下来。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选其中部分编成《枫窗脞语》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后编成《枫窗三录》,全书分史札、尚论、表徽、文物、东北史丛话、杂俎6部分。《枫窗三录》用笔记体文言写作,文章长者数千言,短者仅40余字。持论平和,见解独到,文笔雅致,精彩纷呈,表现出罗老广博的修养和卓异的史识,被誉为当代的《容斋随笔》。

罗老一生著述颇丰,以家学为根基,以史学为主干,旁涉历代史学文献和典章制度,凡前人言行之可法足戒者,罔不包罗,尤其在东北史、辽史等研究领域有新的突出贡献。罗老还博闻强记,文思泉涌,落笔成文,皆清新隽永,洗练超凡,信手拈来,颇有韩柳之风。

罗老晚年在其《我的学术思想》一文中说,概括自己的一生治学和经历,分七个方面:即尊儒尊孔,反封反殖、良史直笔、悲天悯人、同情弱者、针砭世风、离休余热。从中可以看出罗老具有深厚文化的国学滋养,淡泊敬笃的人生态度,澄怀观道的内心世界和勤勉不倦的治学精神。

罗老除钻研史学和授课之余,还喜擅丹青,书画双绝,且声名远播。罗老书法作品传世颇多,而所作精彩国画却少之又少,尤显珍贵。罗老书法以颜帖和唐人写经入手,旁学诸家,形成了宽博大气、骨肉丰腴、古韵气清、沉稳老成的独特面貌,人文气息凝重,充满着浓郁的书卷气。

罗老晚年定居在大连的白云新村,淡泊宁静,情怀依旧。在这伸向滔滔渤海的海角一隅,畅幽古今,思接千载,手不释卷,文采飞扬。凭海临风,心如天光朗月,逐浪排空。

正所谓:

文而乐道,简而好礼;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今天,史学家罗继祖先生的故事就聊到这里。

谢谢大家!


讲书人简介

张铭,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副会长、书香吉林讲书堂理事长。吉林省作协会员,出版散文集《洞见斯文》《壮思风飞》《半窗晴翠》。在讲书堂讲过《鲁迅传》《陈寅恪传》《张伯驹传》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