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古文字学家孙晓野 讲述/张铭

词汇古文字学家孙晓野 讲述/张铭

00:00
05:43


大家好,我是张铭,今天我要和大家聊一聊著名汉语词汇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东北师大教授孙晓野先生。

孙晓野原名孙常叙,1908年生于吉林市。1923年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1年在吉林大学教育系学习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金文、诗词、书画、印章等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毕业后,孙晓野先后在吉林中学、吉林女子师范学校和长白师范学院任教。1947年起历任吉林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教授。1948年,孙晓野编写了《中国语言文字概要》,在古文字、古音韵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

新中国成立后,孙晓野曾三次担任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上世纪50年代前期,他写成了《中国语言文字学提纲》(上、下册)《古代汉语文字》《古代汉语语音》《汉字流变图谱》等学术著作。1956年出版《汉语词汇》,此书以马克思主义语言学说为指导思想,以现代汉语实词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就“词”、“词汇和基本词汇”以及“词汇音变”等方面,论述了汉语词汇的一些主要问题和一般规律,是高等院校语言教学的重要参考书之一。1959年出版《耒耜的起源及其发展》,对中国最早的农具耒、耜的起源及发展演化进行了系统考证。此外,还出版了《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孙常叙古文字学论集》《楚辞·九歌整体系解》等著作。所著《龟甲兽骨文字集联》,根据《甲骨文字集释》《殷墟文字类编》等文献,对部分甲骨文的字形、字义做了深入细致的考证,对部分甲骨文字形做了“改旧从新”处理,用熟语、警句集联的形式进行书法创作,既有很高的学术性,又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孙晓野一生从事教育事业,谦虚谨慎,诲人不倦。著名作家梅娘回忆说,她在吉林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孙晓野讲授楚辞,不仅让学生欣赏楚辞优美、生动的词句,还引领学生走进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世界中,对梅娘后来从事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东北师范大学的课堂上,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肤浅,孙晓野总是耐心倾听,不厌其烦地“答疑”,从未端过教授的架子,同学们都暗自庆幸遇到了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耒耜的起源及其发展》一书中,孙晓野将1935年在长春市净月石羊石虎山出土的铁犁铧定为汉魏时代的器物,学者段一平根据新出土的同样的铁犁铧,认定为金代器物,写成《石羊石虎山的汉魏铁犁铧质疑》一文,并当面向孙晓野求教。孙晓野认真看了文章后,真诚地说:“你的意见是正确的,纠正了我书中的错误。”他还推荐文章在《吉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三期上刊发,充分显示了其认真做人做学问的良好品格。

孙晓野还精于书法、篆刻和国画。书法功底非常深厚,以甲骨文、篆书、隶书书法成就最高,与于省吾、罗继祖、丁盛文被誉为“长春四老”。

这就是我要给大家讲述的孙晓野先生的故事。

谢谢大家!

讲书人简介

张铭,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副会长、书香吉林讲书堂理事长。吉林省作协会员,出版散文集《洞见斯文》《壮思风飞》《半窗晴翠》。在讲书堂讲过《鲁迅传》《陈寅恪传》《张伯驹传》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