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靠“推敲”成功火出圈的大诗人——孟郊与贾岛(上)

第19课:靠“推敲”成功火出圈的大诗人——孟郊与贾岛(上)

00:00
16:01

大家好!我是彭玉平,欢迎收听《给国人的唐宋诗词课》。今天我讲述的是:靠“推敲”成功火出圈的大诗人——孟郊与贾岛。


1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一个词:推敲,用来表示反复斟酌、精心选择的意思,体现了一种很严谨的作风。但这个词怎么来的呢?据说与一个唐代的诗人有关,这个诗人是谁呢?贾岛。


说是某年某日,贾岛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他平常都是骑着一头驴,习惯在晃晃悠悠的驴背上吟诗。这一天,他骑着驴写了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歌,总共八句,其它七句都写得很顺手,但在第四句“僧推月下门”这里被难住了。难在什么地方呢?贾岛觉得月夜中僧人回房,熟门熟路,用“推”这个字可以反映出很自然很熟悉的感觉。但如果门关了,里面有人,用“推”字好像不怎么礼貌,应该用“敲”这个字,可以传达出一种声响,而且符合礼节。贾岛可能有选择恐惧症,他就这样用手一会儿做推的动作,一会儿用敲的动作,比划来,比划去,来来回回很久,因为沉浸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也忘了指挥驴的行走道路,居然冲到了官府的一队人马当中,这为首的便是长安市长韩愈。


贾岛听说面前这人是韩愈,当然马上肃然起敬,然后把自己如何在“推”和“敲”两个字之间难以决断,以至于忘了方向,说了一番。这韩愈也是个诗人,平常对字词的使用也十分讲究,他其实欣赏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听了贾岛的一番陈述,韩愈思考了一下,说:我觉得还是“敲”字好,第一当然是有礼貌,你推门就进,好像是草率了一点;第二就是“敲”字的声响感强,前一句是“鸟宿池边树”,是写安静之景,虽然模糊一点,但也主要是视觉之景,后一句写动态,而且加上听觉也就是敲这一动作带来的声响,两句形成了动和静、视觉与听觉的不同,自然更有艺术的韵味了。


这个故事被很多书收录了,当然文字和情节还是有点差异,但大体是这样的。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怀疑,因为时间、地点都有问题,而且贾岛与韩愈认识并不是在韩愈担任京兆尹的时候。但怀疑归怀疑,为什么大家对把这个故事依然津津乐道呢?道理其实很简单,贾岛这事可能不一定真的有,但在中唐时期,以韩愈、孟郊、贾岛为代表的诗人群体确实十分讲究字词使用的精准与力道,类似这样对一个字的反复斟酌,也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这个故事属于于事未必有,于理自然有。


2

贾岛与孟郊,在唐代就是一对在诗歌创作上都以“推敲”成功火出圈的朋友。宋代的苏轼曾用“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四个字把孟郊和贾岛放在了一起,后来就有了“郊岛”这一并称。瘦的人往往怕冷,所以这个“寒”字“瘦”字其实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评价两人诗歌的相似性,可见这两个人的诗歌确实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苏轼评价孟郊、贾岛的诗作清峭瘦硬、爱作苦寒语的特点,这其实和孟郊、贾岛的人生遭遇是分不开的。


孟郊(751-814)与贾岛(779-843)相识于元和六年(811),这一年贾岛33岁,孟郊61岁。贾岛先是从长安到洛阳拜访韩愈,然后秋天又跟着韩愈去长安,这一次在长安,他终于如愿见到了心心念念很久的孟郊了。


见面的场景是怎样的呢?当时贾岛正在长安的青龙寺中读书,青龙寺的地势较高,视野开阔,贾岛读着读着,突然看到两个人从远处走来,其中一个是今年春天刚刚认识的韩愈,而另外一个并不认识,于是贾岛赶紧起身向他们招手。


韩愈走过来,把身边的这位向贾岛介绍说:“你不是一直要见东野先生吗?你看我帮你请过来了。”


贾岛一听说是来人居然是孟郊,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韩愈在一边笑着说:“你看,见了偶像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吧。”


贾岛这才反应过来,伸出双手,紧紧握着孟郊的手说:“久仰久仰,东野先生,赶紧请里面坐。”


孟郊在之前,就听说这位贾岛对自己极其崇拜,所以这一次带着自己的诗集来送给贾岛。贾岛看着厚厚一摞诗稿,当然就更激动了。连忙说:“我此前就读了您不少诗歌,太合我胃口了。去年知道您住在洛阳,曾经专程去拜访您,没想到您正好去了邯郸,失之交臂,我惆怅了很久。”


看着贾岛一副要强烈抒情的样子,韩愈打趣说:“我们还一直站着呢!是不是先给东野先生上杯茶呢?”


贾岛一听,连忙说:“啊呀,是的是的,失敬失敬,两位先生请坐。”


这一天他们聊了很多很多,虽然以前贾岛见了韩愈,就像个话唠似的说个没完,但他今天居然有点冷落了韩愈,而是一个劲地向孟郊请教作诗的方法,尤其是怎么把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能写到敲打得响的地步。而这也是孟郊以往创作中非常强调的地方,所以对着贾岛,孟郊也有如遇故人如遇知音的感觉。


薄暮时分,韩愈和孟郊才离开了青龙寺。看着他们两人的背影渐行渐远,守在青龙寺的贾岛依然心潮澎湃。他有一股不可抑制的写诗冲动,当晚他把孟郊的诗歌抄了一篇又一篇,并且写成了那篇著名的《投孟郊》一诗:

江南有高唱,海北初来通。容飘清冷馀,自蕴襟抱中。

止息乃流溢,推寻却冥濛。我知雪山子,谒彼偈句空。

必竟获所实,尔焉遂深衷。录之孤灯前,犹恨百首终。

一吟动狂机,万疾辞顽躬。生平面未交,永夕梦辄同。


上面的诗歌看上去有点长,其实原诗更长,我除了删了开头两句,也把后面的诗句删掉了差不多一半。因为有上面这部分,已经足以见出贾岛对孟郊这个人、他的诗的赞美之意,以及希望能拜师的意思。


我节选的这部分主要是四层意思:


第一,抒发了初次拜见孟郊的惊喜之情。


孟郊是浙江湖州人,诗歌的格调很高,这就是“江南有高唱”了。贾岛是北方人,所以就有了接下来“海北初来通”一句了。这个“初”字可以见出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想见了那么久,一见面的惊喜当然可以想象得到了。


第二,揭示了孟郊诗歌清冷高远的意境。


“清冷”两个字是贾岛直接点名的。什么叫“清冷”呢?看到这个“冷”字,大家有没有联系到我刚才提到苏轼用“郊寒岛瘦”四个字来概括孟郊、贾岛两个人的诗歌风格,这里的“寒”字也就包含“冷”的意思了。“清冷”的大意就是清雅高冷了。“容飘清冷馀,自蕴襟抱中”的意思是,孟郊的诗歌看上去清雅高冷,里面正是孟郊人格性情的体现。而“止息乃流溢,推寻却冥濛”,就是说我凝神静气地朗读孟郊的诗歌,那真是文采四溢,但仔细一玩味,才发现在精美的言辞下包含着无穷的韵味。“冥濛”就是指幽暗不明,看不清楚,当然这里是指难以捉摸的意思了。你看这贾岛对孟郊的诗歌真是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第三,表达了希望拜师孟郊的虔诚之意。


其实要明白这个意思,还要转个弯才行。“我知雪山子,谒彼偈句空。必竟获所实,尔焉遂深衷”四句用了典故。“雪山子”就是“雪山童子”,那可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前身,因为在雪山,也就是现在的喜马拉雅山修行,所以称为雪山童子。他当时一心要获得那个著名的《雪山偈》,因为《雪山偈》把万法皆空的道理说得十分透彻。贾岛要说的意思是:我也像当年的释迦牟尼想得到《雪山偈》一样得到您的诗篇,没想到我的愿望真的实现了。贾岛要得到孟郊的诗歌主要是临摹学习,当然也就是要拜师了。


第四,描写了抄写孟郊诗歌的畅快之心。


这就是“录之孤灯前,犹恨百首终。一吟动狂机,万疾辞顽躬”几句的意思了。贾岛说我在灯下一首一首抄写着孟郊的诗歌,不知不觉就抄完了一百首,其实还很不满足啊。每次一吟诵孟郊的诗歌,就激发出自己昂扬的精神,好像各种疾病也在这种高扬的情绪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你看,在贾岛看来,孟郊的诗歌不仅也调整情绪,也能治病。


最后两句“生平面未交,永夕梦辄同”,就更是深情款款了。说我们此前未见面的时候,您孟郊就是我朝思暮想的人物,整晚整晚梦见的都是与您在一起啊。这种强烈的抒情,也只有诗人能够表达出来。大家现在知道为什么贾岛见到孟郊的时候是那么紧张了,因为这个诗歌界的老前辈,他已经想见得太久太久了。对于贾岛来说,孟郊是他此前虽未曾见面,但却是神交已久的朋友了。


3

孟郊离开青龙寺,不久以后就又回了洛阳。贾岛呢?在长安经过韩愈的劝说,也决定还俗。贾岛早年因为家境贫困,也可能是出于信仰,出家当了和尚。韩愈见贾岛如此有思想抱负,而且诗歌也是当时一等一的高手,在以诗赋取士的唐代,还是可以在科举的路上试一试的。贾岛也果然听从了韩愈的建议,决定考考进士试试。他把《投孟郊》一诗寄给孟郊后不久,也就从长安去了洛阳。孟郊知道贾岛要来洛阳,心里也是非常期待,长安的一见如故,不仅让贾岛心里快慰平生,孟郊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那么,后来贾岛来到孟郊府上,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且听下回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