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亦师亦友的“真兄弟”——韩愈与张籍(下)

第18课:亦师亦友的“真兄弟”——韩愈与张籍(下)

00:00
16:02

大家好!我是彭玉平。上一节我和大家讲到:张籍被韩愈以汴州贡举第一名的身份推荐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从此一举中试、声名大噪,今天我们继续讲:张籍考中进士后,韩愈与张籍共同经历了什么患难,又面对了什么分歧也仍然选择同向而行呢?


1

贞元十五年(799),张籍考中进士后,为什么要匆匆赶回和州(今安徽和县)家中,原因是他的亲人病重,随后就去世了。其实张籍的祖籍是江苏苏州,但幼年就随父移居和州。贞元十六年(800),张籍在和州居丧,这年的三月,韩愈没有办法抽身去看他,专门写了一封信给当时住在常州的孟郊,告诉他张籍家里很穷,你可能不知道,有空去看看他。其实孟郊也是著名的穷人,穷人看穷人,也许不是带去多少财富,而是给与关怀的意思了。


古人居丧一下就是三年,贞元十九年(803),张籍回到长安,接受朝廷“守选”,也就是等着朝廷的任用。但到了十二月,韩愈出事了,什么事情呢?韩愈写了篇《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结果得罪了唐德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韩愈当时任监察御史,他到御史台后,当然要恪尽职守,当时京城周边特别是关中一带遭受了严重的旱灾。按说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减免赋税和田租,但当时的京兆尹,也就是长安市长李实,为了邀功,不顾旱灾严重,继续横征暴敛。韩愈亲自与朋友一起去农村调查,发现了惨不忍睹的景象,农民流离失所,因饥饿而尸横遍野。回到京城,写下了这篇为民请命的奏章。但李实的势力毕竟是大的,从中挑拨离间,唐德宗居然听信了李实的话,把韩愈便到岭南,到阳山这个小地方当县令。受到了朝廷的惩处,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张籍不以为意,亲自到韩愈家中,为韩愈送行,张籍在《会合联句》中有“离别言无期,会合意弥重”二句,表达了离别的感伤和对重逢的深切期待。


韩愈有难,张籍体现了真朋友的狭义和胆量。而在张籍遇到困难的时候,韩愈也从不缺席。元和六年(811)春夏之交,张籍的眼睛出了问题,只能暂时停掉了工作。他的眼睛什么病呢?白内障。张籍不是一般的视力模糊,而是差不多失明的状况。严重到三年后,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张籍元和九年(814)作诗《患眼》有“昨日韩家后园里,看花犹似未分明”之句,看东西仍是模糊一片。在张籍刚患上眼疾时,韩愈就伸出了援手,他求助浙东观察使李逊,请他找找名医好药。说这个张籍可是饱读诗书之人,因为家穷,无钱治病,现在两个眼睛基本上看不到东西,没人扶着,简直寸步难行,但张籍这个人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他心里可是透亮透亮的(韩愈《代张籍与李浙东书》),韩愈应该比张籍还焦虑。


张籍的眼病一直到元和十一年(816)才有所好转,这年春天,张籍任国子助教(从六品上),暮春的时候,与韩愈同游长安城南,韩愈作《赠张十八助教》中有“喜君眸子重清朗,携手城南历旧游”二句,张籍眼病终于康复了,韩愈简直比张籍还要高兴。


能够分担忧患的朋友才是情义深重的朋友。韩愈与张籍当得起“朋友”两个字。


2

但再好的朋友也会有分歧,真正的朋友还要能为朋友所想,要做个诤友。同时能正确面对分歧的朋友才能经受住考验。贞元十四年(796)夏天,张籍在韩愈的安排下移居到城郊读书。与韩愈交往多了,他觉得韩愈是当今数一数二的人物,但他的一些做法让张籍担忧。朋友吗,当然有什么要说什么,当年秋天他写了《与韩愈书》坦诚相告,希望他不要贪图博学,平时议论不要呈口舌之快,而是应该通过著书立说影响这个时代和未来,这才是一个君子应该干的事。当时在韩愈身边,很少有这样对韩愈说话的。但韩愈并不认为张籍是冲撞自己。《唐才子传》说:

(张籍)性狷直,多所责讽于愈,愈亦不忌之。


韩愈其实也是一个骄傲的人,为什么能容忍张籍的指责与讽刺呢?我想这原因不外乎三点:


第一,韩愈深知张籍是难得一见的高才。韩愈对高才天生有一种爱惜感,被才华惊人的人批评一两句,也就批评一两句吧。韩愈在《赠张籍》诗中说“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认为张籍是鹤立鸡群的人物。


第二,张籍的批评确实有一定的针对性。他批评韩愈什么呢?学问上过于驳杂,平时议论总想占上风,不能容纳别人的短处,张籍认为这是浪费生命的事情,也影响到您韩愈的美德的。排斥佛老之学说了很多,但没有像孟子一样著书立说。等等。张籍用《上韩昌黎书》《上韩昌黎第二书》两篇文章痛快淋漓地批评了刚刚结识不久的恩人。韩愈当然要回答张籍的批评了,他在《答张籍书》中部分回答了张籍的批评。譬如韩愈认为你用文字来写书与用语言来讲话,其实是一样的,孟子的书就不是孟子写的,而是在孟子去世之后,孟子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把孟子以前讲的话记下来,整理一下,就是孟子的书了。韩愈说,我也不是不知道有一句老话“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答张籍书》引),只是我现在更关注现实,所以表现得更急迫一些。但在答书中韩愈更多的还是感谢张籍的批评。


第三,韩愈与张籍的创作精神高度一致。韩愈推崇古文的主要动机就是恢复儒家之道的尊严,张籍的诗文承载的也是这样一种精神。韩愈后来在《题张十八所居》诗歌中特别提到张籍“诗文齐六经”,这“六经”就是儒家《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既然在大的方向上两人是同向同行,在一些枝节问题上,当然也就不用计较了。


张籍不负“朋友”之义,韩愈也是有大智慧的人。两个重情重义充满智慧的人的相处,一定是让人感动的。


3

在韩愈生命中的最后半年多时光,张籍与韩愈几乎形影不离,张籍可能是出现在他面前次数最多的友人之一了。长庆四年(824)五月,韩愈病重告假,张籍也正好水部员外郎任期满,待授他官。两人一起去长安城南韩愈别墅,诗酒唱酬了两个月,贾岛也偶尔来与他们聚。七月中旬,韩愈的百日假期将满,张籍也被任命主客郎中,两人一起回程,临行前两人夜泛舟南溪,张籍作《同韩侍郎南溪夜赏》:

喜作闲人得出城,南溪两月逐君行。

忽闻新命须归去,一夜船中语到明。


因为接到新的任命,悠游自在的生活要暂告一段落,他们撑着船,沿着东西方向一路划过去,惊起了水上的鸥鹭,他们就在船上说啊说啊,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其实他们平时也去南溪的,有时甚至还用网弄些鱼回去开开荤。韩愈应该也写了诗,但现在失传了。八月十六夜,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张籍与王建一起来到韩愈家中赏月,坐在台阶前,虽然没有美味佳肴,但韩愈让两个侍女一个弹琵琶一个弹古筝,在晚风中听着这动人的声音,不知不觉时间就到了深夜。


但这样的美好时光终于因为韩愈病重不治而停在了这一年的十二月二日这一天。六年以后,即大和四年(830),张籍病死在长安荒郊。张籍的晚年生活十分落魄,他用老、病、药、归四个字形容自己晚年的境况与心情。韩愈临终,尚有张籍守候在身边,让韩愈带着温暖的友情离开人世,而张籍就没有这样幸运了,想来张籍临终之时,他的内心是悲凉而寂寞的。或许唯一的安慰就是很快能与韩愈于九泉之下重逢了。


4

韩愈与张籍的结识虽然是由孟郊介绍的。但因为他们心性相近,所以一见如故,度过了近三十年同游共乐、患难与共的生活。韩愈以朋友的身份为张籍扬名,并协助他考取进士,此后也在能力范围内推荐张籍进入仕途。可以说,没有韩愈,张籍的人生很可能是另外一副样子。而顺利进入仕途的张籍一刻也没有忘记韩愈的提携之恩。《旧唐书·韩愈传》有一段话说到韩愈与张籍一生的交往:

(韩愈)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早年韩愈大力提拔还没有名气的张籍,等张籍有了名气,也没有因为自己地位的提高就忘乎所以。他们的相处就是一种心性的互相吸引,所以与身份变化一点也没有关系,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君子之交。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更多这样温暖、有力而有厚度的交情,我相信这个世界一定会更美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眉坞老农的万卷楼

    这是迄今为止听过的最有启发性和教育性的播客之一,真的很值得推荐给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