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不良少年和他的风流史——杜牧与牛僧孺(上)

第25课:不良少年和他的风流史——杜牧与牛僧孺(上)

00:00
17:38

大家好!我是彭玉平,欢迎收听《给国人的唐宋诗词课》。今天我讲述的是:不良少年和他的风流史——杜牧与牛僧孺。


1

这两年有一首歌很流行,那就是霍尊演唱的《卷珠帘》。据说他的创作灵感来自北欧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我看到这个歌名,读了这个歌词,听了这个旋律,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杜牧的《赠别》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诗写得真是形象。看来当时人称他为“小杜”,以区别于杜甫的“老杜”,还真是有道理的。我想起这首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其中“卷上珠帘总不如”一句了。这诗写了一个十三岁多一点的扬州佳丽,前两句是写这女子体态婀娜曼妙,就像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清新、美丽、神秘而令人向往。唐代的扬州富庶繁华,娱乐业很发达,美女云集。但杜牧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他在扬州城最繁华的十里长街上,虽然看到有许多临街的窗户卷上珠帘,露出一张张好看的面孔,但跟这位十三岁多一点的少女来说,真是没有一个比得上的。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杜牧的审美能力,因为杜牧的阅历确实丰富。我想说的是:说起杜牧,扬州、佳丽就一定是他的关键词。而由这两个关键词又必然要带出另外一个人:牛僧孺。


2

牛僧孺是谁呢?中晚唐时候政坛上的牛、李党争非常有名,“李”指李德裕,是“李党”的领袖;牛就是牛僧孺(780-848),是“牛党”的党魁。这两个人都当过宰相,手握大权,但在政治上因为观念不同而互相对立。李德裕,我今天不多说,牛僧孺是中晚唐时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他从进士及第后,又登贤良方正制科,在唐穆宗长庆三年(823),44岁就做到了宰相。


当然这个宰相当得肯定不太平。你想政治斗争那么激烈,要当个太平宰相注定只能是梦想了。而在这种不太平之中,他遇到了杜牧,从而在政治纷争之外,获得了一份十分真挚的友情。


这份友情不仅伴随着杜牧的成长,也对杜牧的政治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杜牧(803-约852)对牛僧孺的崇拜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开成四年(839),这一年60岁的牛僧孺再任宰相,并出镇襄州,任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而这一年的二月,杜牧才回到京城,任左补阙一职。牛僧孺出任襄州刺史是八月份,也就是说有近半年的时候,杜牧与牛僧孺都同在京城做官。这半年的交往,想来是很密切的。


杜牧很清楚,牛僧孺在朝中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出任襄州之前,他已经借口脚不好有一段时间不上朝了,这让文宗很生气,唐文宗对下官说:“如果他还是不肯上朝,那就看他本人的意向如何吧!”所以这牛僧孺虽然带着“平章事”也就是宰相的官衔,还是要求到地方上任职。在这种情况下,牛僧孺选择去了襄州。


在牛僧孺即将赴任襄州前夕,杜牧来到牛府。杜牧是熟客,牛僧孺也就不客气,斟了一壶茶,递给杜牧,说:“我此行去襄州,也许就在那里终老了,已经不想回来了。朝中是非实在是让我心力交瘁,我还是到地方去管理一方民众,也享受一下清静的人生了。”


杜牧其实是个很能说的人,对着恩人的这一番情绪消沉的话,居然一时找不到话说。沉默了好一会以后,杜牧说:“相公心事我岂能不知,换换地方,也就会换换心情。相公去了襄州,一定会在那里有大的作为,您的功勋一定会被当地民众和历史记住的。”


牛僧孺听了仍是不答话,只是苦笑了一下。


杜牧走到牛僧孺的书桌前,拿起笔写下了这首《送牛相公出镇襄州》:

盛时常注意,南雍暂分茅。

紫殿辞明主,岩廊别旧交。

危幢侵碧雾,寒旆猎红旓。

德业悬秦镜,威声隐楚郊。

拜尘先洒泪,成厦昔容巢。

遥仰沉碑会,鸳鸯玉佩敲。


这就是现存杜牧送给牛僧孺的最后一首诗。这首诗其实最关键的两句就是“德业悬秦镜,威声隐楚郊”,赞美了牛僧孺非同寻常的道德、事业和威望。


开头两句说,因为您长期专注地致力国家大事,所以获得了大家的高度赞赏,现在您去襄州——南雍就是指襄州,不过是暂时去管理地方而已。显然这个“暂”时,隐隐地包含着对牛僧孺回朝的期望。相信这不过是牛僧孺人生的一个过程,并非是最终的落脚地。


“紫殿”“岩廊”都是代指朝廷。所以三四句,写您刚刚辞别了圣明的皇帝,现在又与老朋友到了话别的时候了。这两句带着淡淡的感伤。


“危幢侵碧雾,寒旆猎红旓。”其实是想象牛僧孺出京的时候送别的阵势,高高的旗帜上一直伸到了薄雾当中,寒气中只见到红红的旗帜上的飘带在飘动。这两句写什么呢?就是写牛僧孺的地位以及由这种地位带来的威仪。


接下来“德业悬秦镜,威声隐楚郊”两句,杜牧要表达的是像牛僧孺这样享有威名的人,也一定会把这种威名带到楚地,襄州就是属于楚地。“秦镜”是有典故的,传说秦王朝宫中曾经有一面镜子,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如果人有邪心,就能看出胆张心动的样子。这句其实是安慰牛僧孺,虽然在频繁的牛李党争中,牛僧孺也饱尝攻击和诋毁,但即便被秦镜映照,也是德业辉煌,毫无邪恶之心的。安慰之中,也包含着为牛僧孺辩解的意思。


最后四句“拜尘先洒泪,成厦昔容巢。遥仰沉碑会,鸳鸯玉佩敲。”写什么呢?


这里用了不少典故,比如潘岳拜尘,无非是为了谄媚权贵,杜预沉碑的本义也是讽刺那些过于追求名声的人。这两个典故本来都带有一定的贬义,但杜牧在这里却反着来用。怎么个反法呢?“拜尘先洒泪,成厦昔容巢”,杜牧是说我满怀着感激的眼泪向您拜谢,因为您当年在扬州是那样的重视我、照顾我、提携我,尤其是我年轻时放浪的心还在跃动的时候,你默默地在后面保护我。你看这个“拜尘”已经与潘岳基本上没什么关系了,就是拜谢的意思了。这是反着用吧?


“遥仰沉碑会,鸳鸯玉佩敲”,是说若干年后,您的功勋一定会被后人广为传颂,您不用像杜预那样担心石碑会被埋没,两块石碑一定会不期而遇,就像鸳鸯一样不会分离,两碑共同见证您的卓越功业和道德。


3

在我刚才讲的诗歌中,大部分都是用各种方式赞赏牛僧孺的德业与威望。但其中“拜尘先洒泪,成厦昔容巢”两句,更是写了牛僧孺当初在扬州对自己的接纳和辛勤培育之功。杜牧那么动情地感谢牛僧孺昔日提携之恩,那么,当年在扬州,在他们两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这个我等会说。因为我要先说清楚杜牧为什么去了扬州,才能明白牛僧孺为何在扬州对杜牧刮目相看了。


杜牧是大和二年(828)春考中进士的,这一年的考试不是在长安,而是在东都洛阳举行,当年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崔郾。


据说在考前就有个叫吴武陵的人向崔郾说:“阁下为国家选英才,是功德事啊,我必须把我了解的情况跟你汇报一下,以备你综合考察。前几天我看到十几位太学生,围在一起十分兴奋地在一起读书议论,我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在读杜牧的《阿房宫赋》。杜牧这人我了解,这文章我也读过,这人绝对是王佐之才。知道您兼管各方,未必读过他的文章吧。”


崔郾听有这么一个出类拔萃的人,还有这么一篇异常出色的文章。赶紧叫人取来文章朗读一遍。崔郾一听完,连声赞叹,非常震惊这世上居然有这么好的文章。对吴武陵说:“此人在何处?我想见他。”


吴武陵说:“见他可以缓一缓,这么厉害的角色,应该是状元吧!”


崔郾摇了摇头,摆了摆手说:“状元已经有人选了,实在是没办法了。”


吴武陵不依不休地说:“状元不行,这样的才华弄个第五名总可以吧?”


看崔郾好像还有点犹豫的样子,吴武陵就说:“你如果能找到比这篇《阿房宫赋》更好的文章,不录取杜牧我也没意见。如果找不到,却不录取杜牧,就很难说你有多大的公心了。”


这崔郾本来就没有私心,他只是权衡一下的意思而已,没想到吴武陵步步紧逼。再说以吴武陵的地位和眼光,他不可能随便推荐什么人的,所以就答应了。


据说后来又一次在酒席上,有人就问起吴武陵推荐这事,但只知道他推荐了一个人,不知道具体推荐的谁。崔郾老老实实地回答说:“吴武陵推荐了杜牧为第五名进士。”


那问的人一听被推荐的是杜牧,就马上说:“杜牧?这人有才是有才,但据说经常流连风月场所,名声不好听呢?”


崔郾这时候倒变得十分坚决了,说:“吴武陵德高望重,他的推荐是值得信任的,别说经常流连风月,即便杜牧是一个杀猪的或者卖酒的粗人,我也要录取他。”


后来,杜牧当然是如愿考上了。(参见《唐摭言》卷六)接着在三月份又在长安应制举考试,考上后被授弘文馆校书郎。唐代的科举考试非常重视权贵人士的推荐,这是历史的情况,虽然这种预定名次的做法,好像也有些不公平,但比一考定终生的做法,毕竟也多了一种参考。


话说回来,这吴武陵当时其实也不认识杜牧,就是觉得这个人才华过人,担心被忽略了,所以才直接向主考官推荐。


杜牧的才华名声在外,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证。


4

然而杜牧虽然考中了进士,接下来的仕途却并不顺畅。他先是在朝廷做了一段时间小官,后来又在江西幕中呆了数年。在31岁这年,他经人推荐,来到了扬州。在这里,杜牧遇见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牛僧孺。那么,杜牧和牛僧孺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且听下回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眉坞老农的万卷楼

    你关注什么就会吸引什么。总是埋怨不满,你只会看到生活中的不顺和负面情绪。学会感恩自己所拥有的,这样你就能获得更多的幸运和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