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 节气茶事 | 小寒,芳冠六清吃真茶

2021-01 节气茶事 | 小寒,芳冠六清吃真茶

00:00
06:41

本文是作者为上海《新闻晨报》与《周到》物候日志专栏撰稿原创文章,见报日同时在谦言益语头条号、博客、百家号、微信公众号德乐堂中推送全文未删节版,未经许可请勿转载盗用。


节气茶事 | 小寒,芳冠六清吃真茶


芳荼冠六清,

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

兹土聊可娱。


“小寒大寒,不久是年。”庚子将近岁末,公元已是新年。每年一个主题的物候日志专栏,自本期始,将以茶为主题,了解茶饮迁变历史,品味节气中的茶事。


传说茶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者为炎帝神农,他“遍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皆以荼而解之。”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古人说的“毒”,与今天所理解的毒是不是一个毒呢?不是。所谓“日遇七十二毒”的毒,以中医观点来说,上火、肿痛、溃疡、麻痛等症状皆为毒。那么这个“荼”是否为今天的茶呢?也不一定。古文字中的荼,泛指苦菜,苦菜偏寒,可以泻火,所以能解火毒,而并非能致死的剧毒。但,这并不妨碍神农氏被尊为茶等传统药用植物、农作物的发现者、利用者这一中华农耕文明始祖的地位,中国传统的香、花、茶、药等领域和行业,也皆奉炎帝神农为始祖。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代仇英所绘《帝王道统万年图册》就绘有炎帝神农的画像。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卷七“茶之事”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旦。这里所指的茶饮,与今日之茶饮,并非同一类茶,而是茶汤,是吃茶而非饮茶。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在其著作《茶事遍路》中写道:“要说到明确的最古老记述人们饮茶之事的文献,似乎便是王褒的《僮约》。”王褒,西汉文学家,这篇《僮约》是他与仆僮所订的契约,收录在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卷598文部14契券中,共列举了八项佣人必须完成的工作,其中“茶”出现了两次。一处为“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芋,脍鱼鳖,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是要求僮仆舍中待客食饮的细节,其中“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明确为烹茶之法。第二处与茶有关的地方是“归都担,转出旁蹉,牵犬贩鹅,武阳买茶。”令僮仆返回成都时要担着些麻走小路再去别处卖掉,牵着狗卖掉鹅,再去武阳买好茶返回。这篇《僮约》的契订时间“神爵三年正月十五日”,即公元前59年,说明当时茶已经成为巴蜀地区日常饮食的商品,且已形成商贸茶市。这个茶已不是苦菜,而是真茶。


“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西晋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中芳冠六清的荼即是茶汤。六清为《周礼·天官·膳夫》中膳夫所掌管的王之食饮“水、浆、醴、醇、酱、酏。”亦称作六饮。也就是说,至西晋时,茶已成为主流的日常饮品,不过,彼时的茶饮跟今天不同,是与葱姜桂皮等香料一起烹食的汤类浆饮。而这种饮茶方式也恰好适合小寒、大寒这种寒冷的时节。就如同时下流行的陈皮煮老茶异曲同工。

那么,小寒时节适合饮用什么茶呢?“冬至一阳生”,自冬至后开始,外寒内热,此时再喝红茶、黑茶、新焙岩茶易上火,绿茶又偏寒,花茶的生发之气偏强,似乎以老白茶煮陈皮确为比较适合的茶品选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雪弦林

    听完李白传听这个

    新建伯 回复 @雪弦林:

  • 茶人李女士

    主播关于神龙尝百草七十二遇毒,因荼而解之。其关于毒与荼有创新,值得表扬与探索!

    新建伯 回复 @茶人李女士: 还有同系列的“香”专辑,一样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