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103.满城黄金甲

中国历史真相 | 103.满城黄金甲

00:00
25:10

本期内容:

1. 唐武宗灭佛,不久去世,李德裕下课

2. 小太宗李忱的“大中之治”是否被夸大了

3. 唐末王仙芝和黄巢起义的背景

4. “黄巢杀人八百万”是真的吗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前文我们说唐武宗和李德裕这一对君臣干得很不错,李德裕的才干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近代大学者梁启超的笔下,他是和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称的中国古代六大政治家之一,这就比前面说的王夫之对李德裕的评价还要高,不过在继续讲述他的结局之前,我们要先来讲讲他老板唐武宗干过的一件事,那就是“会昌灭佛”,或者说“会昌法难”。

                                      一


会昌就是唐武宗的一个年号,而“法难”的意思自然就是大和尚们的劫难,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唐武宗是“三武”里面的第三位,前两武是北魏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都讲过了。


公元842年,在宰相李德裕的支持之下,唐武宗李炎宣布开始灭佛,他们对当时佛教的定义是:“劳人力于出木之功,夺人力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愈此道!”简单一句话,国家的劳力被浪费在建造寺院、塑造佛像上,钱财花在和尚尼姑身上了,不娶老婆不生孩子了,实在找不出比这个佛教更害人害国的东西了,那不灭你灭谁呢?实际上,这些都是借口,只不过是国家缺钱,看着敛财手段无比高超的寺庙光头们,唐武宗羡慕嫉妒恨而已。


这次灭佛要是从砍头、拆毁寺院、强迫还俗这几个方面来说,动静并不大,但是后来的佛教界却公认此次灭佛最严重,说他是“会昌法难”,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李炎这小子一把火烧了很多佛教经典。



 

103-1 会昌法难中被毁损的国清寺隋塔


你要知道,唐朝佛教十个宗派,除了净土宗和禅宗对文字的依赖不大,其他佛家宗派都是理论性特别强的宗派,很多前辈高僧大德们的理论著作和文章是那些门派最重要的支柱,这下子,一把火烧没了,直接导致后来佛家其他宗派一蹶不振,只有南派禅宗六祖慧能的这个“不立文字”的教派得以大发展,占据了两宋时期的佛教舞台,宋朝士大夫如果不参禅,出门都不好意思见人,这是后话了。


四年之后,公元846年,唐武宗两腿一蹬,驾崩了,享年只有32岁。很自然地,一些大和尚们就说,叫你别灭佛,你不听,看看,报应吧。实际上,自古很多皇帝都死得早,这事儿和灭不灭佛没有半毛钱关系,《旧唐书》上说,“帝重方士……由是药躁,喜怒失常,疾既笃,旬日不能言”,也就是这哥们不信佛教,信道教,吃小道士们炼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丹药,把自己给吃死了。


他死之后,已经当上了太尉的李德裕同学也跟着下课了,为啥?这事儿呢,说来话长,唐武宗驾崩之后,他的一个时年37岁的叔叔李忱因为一直装疯卖傻,被神策军的太监大佬们看中,拥立为皇帝,也就是后世的唐宣宗。


据说唐武宗活着的时候,一直很困惑,他这个叫李忱的叔叔究竟是真傻,还是装傻,就让太监把他绑起来扔进厕所,结果发现李忱一点儿都不惊慌失措,还嘿嘿嘿地傻笑,这样一来,武宗才相信他是真傻,而掌握神策军的太监们在武宗之后,自然愿意立一个蠢皇帝,才能掌握大权,唐宣宗就这样被选中了,用一句古话说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装疯卖傻,被太监扔进茅坑。


这事呢,还有另一个说法,说这个唐宣宗并不是因为装傻子才被太监们看中,而是和太监们勾结在一起,时刻准备着篡位夺权才去装的傻子,也就是他和太监们本来就是一伙儿的,他装傻这件事,太监们早就知道了。


那么,真相到底是哪一个?我个人是支持第二种说法,为啥?就一个理由:唐宣宗继位之后,马上罢免了李德裕的宰相职务,把他赶到了荆南做节度使。你要知道一点,如果他继位之前一直在装傻,那他的实力肯定不大,但当时李德裕不仅仅是实权宰相,而且还是太尉,三公之一,咱们都不用说李德裕无与伦比的政治智慧,就凭着这个地位,就不可能被轻松打倒。他的倒台,只说明一件事,朝里有重要人物支持唐宣宗,看当时的形势,只能是太监和他们背后的神策军,而太监们为了权力着想,已经干了将近五年的宰相李德裕也必须下课,再让你干下去,朝里都是你的人了,那时候又没有残联,俺们这些残疾人还咋混?所以,我认为唐宣宗继位之前就已经和太监们勾结在一起了,李德裕不倒霉那是不可能的。


无论如何,他老人家只能再次去做节度使,节度使就节度使,至少李德裕轻车熟路,可以为地方做点儿事,但更不幸的是,朝里那些曾经饱受李德裕打击的牛党,还有其他一直观望的势力,遇到了这么一个好机会,岂能善罢甘休?所以,在各派的轮番攻击之下,李大人是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崖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省海口市,当司户参军,一个从七品的小官。


到了这个地步,李德裕知道自己是不可能东山再起了,他写了一首诗,“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回绕郡城”,这里到长安家乡,飞鸟都需要飞半年的时间,我是再也回不去了。


公元850年1月,李德裕病逝在崖州,而两年之前,同样被贬到地方的牛僧孺也早已魂归天国,唐末的这场“牛李党争”算是彻底落下了帷幕。


仔细想想,一点儿意思都没有。两个都自诩为君子,日常生活也都人模狗样,比较讲究道德的,还都是很有才华的政坛领袖,各带人马和对方死磕了四十年。如果这四十年两个人互相扶持,以他们的才干,大唐帝国即便是灭亡,也要晚上很多年。


我们必须说一下的是,牛李党争影响的还远远不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几个人,其他还有很多著名人物,都是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比如说大诗人杜牧,再比如说另一位大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早期是牛党人物令狐楚的学生,而且是在人家的资助下才考中进士的。令狐楚死后,他却做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婿,这当然是一件在两党都不讨好的行为,也就是因为这个,李商隐一生都处在两党夹缝之间很不得志,抑郁寡欢之下,大约四十多岁就死了。


不过呢,前面说过,家国不幸诗人幸,李商隐因为仕途不得意被刺激得诗情满满,写出了诸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诸多名句,他和杜牧被后人合称为李白杜甫之后的小李杜,但他自己是不是喜欢被后人以这种方式纪念,那我就不知道了。诗圣杜甫有句诗说得好,“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国古代的优秀文人,心中念念不忘的,始终都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诗词文章只是小道而已。

                                       二

言归正传,你可能会问,既然李德裕这么优秀,那贬斥了李德裕的唐宣宗也肯定是一个坏皇帝了?答案恰恰相反,这哥们后世的称呼是小太宗,也就是唐太宗第二,比小李杜还牛。


据说他勤于政事,在位期间,和李德裕一样,整顿吏治,限制宦官权力。在对外方面,在唐武宗打下的基础之上,他又击败了吐蕃,收复河西,安定塞北,平定了越南,而且史书上还说,李忱为人“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总之,没有一个坏词,都是好听的词儿,历史上把他统治的这段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在我评价这个人之前,我们要让时间走快一点儿,往他的后面看一眼,公元859年9月,李忱和唐武宗一样,因为吃错了药而驾崩,他儿子李漼继位为唐懿宗,三个月后,浙东的裘甫农民起义爆发,攻县城,杀官兵,起义军人数一度达到几万人。


那这个就要问一句了,这个农民起义的锅到底是应该算在儿子唐懿宗李漼的头上,还是应该由这个“小太宗”李忱负责?所以在我看来,唐宣宗有他优秀的地方,但是你要是说他像唐太宗那样英明神武,那肯定不是,这小子既没有停止藩镇割据,也没有解决宦官专政,他只是运气和能力都相对好一些,在唐武宗和李德裕的基础之上,对大唐王朝这个破烂的老房子进行了一些裱糊匠的工作,贴了几张墙纸,看起来光鲜一些而已。


史书上虽然说尽了他的好话,但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就说了相反的话,“涂饰耳目者愈密,破法以殃民也愈无所忌。唐之亡,宣宗亡之”,也就是唐朝灭亡这笔帐都要算在唐宣宗脑袋上,因为他被下面的大臣彻底蒙蔽了。


其实呢,唐宣宗不一定是被大臣蒙蔽了,只能说他尽力了,真正被大臣蒙蔽的,是他的孙子,公元873年登基的唐僖宗李儇,这个孙子十二岁即位,是唐朝即位年纪最小的皇帝。他喜欢的活动有斗鸡、赶鹅,骑射、剑槊、算数、音乐、围棋、赌博等等,这么说吧,除了他的本职工作皇帝他不会,其他几乎没有他不会的玩意儿。此人打马球的技艺十分高超,曾经很自负地对身边的一个戏子说,要是有打马球的进士考试,我应该能中个状元。这名戏子估计是和他很熟,就回答说,话是不错,但如果主考官是尧和舜这样的明君,您也许就落选了,这种明显带有讽刺意味的话,也就是戏子能说得出来,而不会被砍头。


在唐僖宗刚上任的时候,有一年全国发生蝗灾,蝗虫从湖北一路向北向西,最后来到长安,但是长安的京兆尹,也就是长安市长居然对唐僖宗说:“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蝗虫到了首都,都不敢吃地里的庄稼了,抱着树枝绝食而死。一个朝廷,如果到了连这种谎话都可以在朝堂上面不改色地说出来,皇帝居然相信,下面还没有人质疑的地步,那几乎可以说是不可救药了。


当然,唐僖宗最信任的也不是大臣,而是太监,他管大太监田令孜叫“阿父”,也就是养父的意思。你如果还记得汉朝的历史,汉灵帝当年也管大太监张让叫爹,汉、唐两大世界帝国末期,居然都出现了向不孕不育患者们喊爹的皇帝,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我真想问一句,你们的娘同意了么?


更神奇的是,汉朝不是亡在汉灵帝的手里,但他在位的时候,爆发了击垮大汉王朝的黄巾大起义,同样,大唐王朝也不是亡在唐僖宗手里,但在他任上,同样爆发了彻底击垮唐王朝的一场大起义,那就是唐末王仙芝和黄巢起义。

                               三 


公元874年,全国都在闹灾情,什么水灾旱灾蝗灾,一个都不能少,河南的旱灾尤其严重,庄稼几乎颗粒无收,问题是各地官员为了政绩,还不上报,这个你可以参考上面那位长安市长说的蝗虫自杀的事情。所以,中央政府的税赋也是一个铜板也不能少,那就只能压榨老百姓了,史书上说,官府“赋敛愈急”,而“百姓流殍,无处控诉”,不想饿死,那就只能造反。


这次造反的带头大哥,还真不是快要饿死了的农民,先是河南人私盐贩子王仙芝在濮阳揭竿而起,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875年,另一名私盐贩子,来自山东菏泽的黄巢也在家乡起兵造反。


啥叫私盐贩子?就是靠贩卖食盐为生的走私分子,从汉朝开始,中国古代政府一般不允许老百姓私下里买卖食盐,这玩意儿每一个人都需要,而且成本低廉,利润实在太大,容易形成垄断。无论是为了税收,还是社会稳定,食盐买卖都最好控制在政府手里,但马克思说过,如果一件商品的利润达到300%,那很多人就会不惜冒着上绞刑架的风险去做,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古代,私盐贩子简直是一天都没断过。


黄巢这个人,家庭出身就是走私犯,专门做食盐买卖,能在这一行活下来,自然就是富翁。史书上说他父母花钱精心培养他,从小善于骑射,还能作诗,也就是文武双全的意思,但成年之后,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最后一次,这哥们只能长叹一声,回去继承父亲“伟大”的私盐贩子事业,临别长安之际,他还写了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意思很明显,俺就是朵菊花,虽然可能开得晚,但一旦开放,绝对会相当地惊人,吓死你们。


关于诗的文学水平,我这里不评论,可是这首诗里面蕴含的霸气和傲气,确实是诗人当中很罕见的,如果说诗以咏志,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黄巢这个人就是一个枭雄。


事实也确实如此,王仙芝造反之后,已经55岁的黄巢马上就意识到,这也许是自己人生里最后一个机会了,就这样成了一名老造反派,既不是因为他吃不上饭,也不是要解救老百姓,这哥们纯粹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许还有一点点对其他金榜题名之人的嫉妒心理。


公元878年2月,王仙芝战死,黄巢接管了他的部队,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冲天大将军”,这自然是自比为菊花,和他前面写的诗句遥相呼应。然后这哥们开始率军渡过长江南下,第二年10月,攻下了广州。


 

103-2 黄巢起义


广州在当时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城市,中原人把它看作是蛮夷之地,也就是不开化的地方,但真正在那里居住的,就会知道,它的商业已经相当滴发达。当时有一条所谓的广州通海夷道,指的是从广州开始,经过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非和北非,一直到波斯湾诸国甚至远到西欧的海上航路,全程1万4千海里,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一带一路”中的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在当时,通过这条通道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唐朝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商品,往回输入的主要有香料和花草等一些的奇珍异宝。当然也有很多唐朝人,走了那么远,就不想回来了,从此定居在海外,这样一来,当别人问他,您是哪儿的人啊?他的回答就是两个字,唐人。逐渐地,各地中国人的聚集地就有了唐人这个称呼,也就有了今天遍布世界的唐人街。


黄巢打进广州之后,有些人说他杀了12万到20万胡商,也就是外国商人。这事儿呢,你听听就好,新旧两本《唐书》和《资治通鉴》上都没有任何他在广州进行大屠杀的记录。


那为什么今天有人这么说呢?主要的根据,是一本叫做《中国印度见闻录》的书,这本书的下半卷作者是一个名字超级长的阿拉伯人,但这哥们没到过中国,只是根据水手们告诉他的故事创作出来的,有点像后来的《马可波罗游记》。这本见闻录提到了黄巢在广州杀了20万人的事儿,可惜的是,这哥们把年份搞错了,所以,我们现在实在搞不清楚他说的是啥玩意,那就只好根据我们中国的史书来判定,黄巢在广州没杀人,毕竟,无论是欧阳修还是司马光,都不会替黄巢掩饰。


不仅黄巢在广州没杀人,而且他在广州休整两个月之后,以号称百万的兵力,誓师北伐,一路上纪律严明,也没杀人。


那么,传说中的黄巢杀人八百万,这哥们是什么时候开始杀人的呢?


真正懂得这段历史的学者一般都认为,公元881年是一个分界点,就在这一年,起兵6年之后,黄巢率百万大军攻进了长安,太监田令孜领着500名神策军护卫着唐僖宗仓皇逃到了四川,和当年唐玄宗出逃的路线是一模一样。


当时长安的老百姓对黄巢的军队是夹道欢迎,而黄巢的部队纪律严明,史书上说“整众而行,不剽财货”,又说士兵们往往把随身的财物分给长安百姓,可谓是军民鱼水情的模范,但所有这些美好的事物,随着黄巢变成了大齐皇帝而戛然而止。


公元881年1月16日,黄巢在长安登基为帝,国号大齐,这个好理解,人家是山东人,自古以来就是齐鲁之地。不好理解的是,黄巢当上皇帝之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整日里躲在后宫,和太监以及女人们厮混,既不和下面的将领见面,也不交代下一步应该如何行动。


这样一来,就麻烦了,长安粮库本身粮食存量不多,再加上士兵们整日无所事事,长官们又不加以约束,很快地,烧杀抢掠开始了,把官员和百姓捆绑起来严刑拷打,索要钱财,还起了一个名字叫“淘物”,淘就是淘宝的那个淘,物就是物品的物,意思当然是很清楚,要钱财,要宝物,当然,也要女人,《新唐书》说“争取人妻女乱之”。几个月下来,长安城已是“杀人满街,巢不能禁”,黄巢根本就制止不了了。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转过头来,又开始怀念政府军了,原来的日子虽然不咋地,但重要的是有秩序,西方一个哲学家说过,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最残酷但是有秩序的压迫,也比无秩序的自由要好得多。


所以,当唐朝的小股部队攻打长安时,长安的老百姓又开始欢迎政府军,为大唐军队做带路党,最后把黄巢赶出了长安。


可惜的是,这些唐朝的小股军队对老百姓也是四个字,烧杀淫掠。结果是黄巢反攻的时候,老百姓两边谁也不帮了,躲在一旁瑟瑟发抖,但“人在乱世不如狗”这句话永远是真理,黄巢军队打跑小股唐军,重新占领了长安之后,一场噩梦开始了。黄巢对长安老百姓背叛自己那是相当滴生气,《新唐书》说,他“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大约有8万人死于这场屠杀。唐末著名诗人韦庄是这场杀戮的亲身经历者,在他写的《秦妇吟》中,有这样的描绘:“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


这也许就是黄巢杀人800万的最初版本,所谓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此人确实实现了。但是每一具黄金甲上,都沾满了老百姓的斑斑血迹,在这样的情况下,黄巢的部队彻底失去了民心,历朝历代,农民起义军只要失去了民心,那就和一盘散沙没有任何区别。雪上加霜的是,远在四川的唐僖宗及时地请来了沙陀人李克用,再加上黄巢手下的大将朱温叛变,投降了唐朝,两边夹击,公元883年4月,黄巢撤出了长安,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接下来,两本《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下面的故事,那就是黄巢在逃跑的路上,围困陈郡这个地方达百日之久,因为没有粮食,制作了几百个巨大的石碓子,把人扔到里面,什么骨头内脏一起碾碎,用来做军粮,据说每天要弄死几千人,一百天下来,几十万人没有了,我们引用《旧唐书》上的原话是,“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可是我们今天就要问一句,这么残忍而且恶心的事情,是黄巢做的不?实话实说,这事儿我还真不好说。因为按照逻辑,肯定是假的,第一,这个石碓子捣死人,太麻烦,它就不如一刀杀了,砍下来用盐煮一下省事儿,这是常识;第二,这个处理方式,得到的食品很难下咽,你想想里面都有什么,你还怎么吃?第三,这几十万人在陈郡周围很难抓到,你一边攻城,一边抓人,抓到之后还如此残酷滴整死,老百姓反抗他不会,那他们还不会跑吗?


但话虽然这么说,权威史书上毕竟白纸黑字地写着,又怎么解释?我是这样认为的,黄巢军队肯定用这种方式处死了一些人,不管是敌人,还是老百姓,而且处置完毕之后,还真有一些胆子大的,不怕恶心的,饿坏了的人吃了,流传开来,就形成了这个故事。只是我绝对不认为这是大规模的行为,一句话,为了抹黑黄巢,史书把这件事夸大了。


那么,也算是风光了一把的私盐贩子黄巢最后的结局如何?大唐王朝究竟是如何灭亡的?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indy_5w

    有血有肉的历史+诗词文章, 主播太有才了,赞👍

  • 舒小蕾7

    吓我一跳,以为两个唐玄宗

    耶律楚材之善举 回复 @舒小蕾7: 我现在听的还是两个唐玄宗 为啥哪?

  • Elementarywatson

    老师辛苦,立秋左右应该讲到第一版的进度,讲到朱洪武

  • 声临其境115

    第三名是我

  • 达宝宝

    有秩序的压迫比无秩序的自由要好的多,这话说的

  • 听友284721274

    抢到第二名,沙发未达,老师打卡。

  • 吃吃吃东西吧

  • 山林里有我

    支持老师的分析和观点

  • SIRJIANG_lc

    追到最新一集,缓冲一个月继续

  • 2020那年过后

    反贼嘛……失败了跟成功了说法是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