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1. 为什么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
2.关于杨家将:评书和历史真实之间,隔着多少个佘太君?
3.北宋是一个统一的王朝吗?
4.毛主席说“吕端大事不糊涂”,指的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中国近代有一位大学者,叫王国维,他写过一本书,叫《人间词话》。这本书在词论界,无数学者和专家都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和美学的根据,影响极其深远。能让王国维在这本书里夸上一句的词人,虽然都死了几百年了,但在地下,估计也会感到浑身不冷了,热乎乎的,那是相当地荣幸。
一
在这本书里,王老先生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翻译过来是,温庭筠写的东西,只是句子好看,韦庄的词,深入一些,骨架看起来很美,只有李煜李后主的词,那才是神秀,也就是从里到外,都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他还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这话的意思是,词这个东西,一直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手里,才有了宽阔的眼界,深邃的感慨,把词的档次从歌女戏子这个级别,提升到了士大夫的级别。王国维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评价诗词的标准,那就是境界,原话是:“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李煜被抓到开封之后写了什么。有一首《浪淘沙》,下阙是“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在另一首《破阵子》里,他写道:“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从这两首词就可以看出来,李煜通过写词,写山河家国,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郁闷之情,在他之前,没有人带着这种情感来作词,比如说李煜当皇帝的时候写的一首菩萨蛮,最后四句是:“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啥意思?就是一个女孩子扑在情郎身上,颤抖着说,我出来一次不容易,你今晚就尽情地疼爱我吧。一句话,词这个玩意儿,在李煜被抓之前,都是写闺房,写女人,写男欢女爱,写风花雪月,只有到了李煜被抓,变成李后主之后,才被他用来抒发士大夫的感慨,和人生的感悟。
从李煜个人的角度来说,这种感慨在他被俘的三年之后,公元978年农历七夕节,到达了顶点,他写了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句情真意切,全都是内心最深沉,最真实的感受,被俘之后,愁绪如同江水,绵绵不绝,从未消失。
词虽然是好词,但麻烦的是,写完之后,自己反复吟咏之后,李煜也并没有满足,他让身边的宫女按照词谱演唱,然后所有人都哭了一个稀里哗啦。
宋太宗赵光义听到之后是勃然大怒,咋地?好吃好喝地养着你,你还写首破歌蛊惑人心?于是乎,一杯毒酒,要了李后主的性命,这一年他四十二岁,小周后在随后不久也伤心而死。
上面这一切,是宋朝人一本叫做《默记》的笔记里记载的李煜死因,但是在正史里,只有一句话,“壬辰,赠太师、吴王李煜卒,上为辍朝三日”,也就是李煜是正常死亡,心梗还是脑淤血不知道,为此赵光义还挺伤心,因为他的死,停止办公三天。至于说哪一个是真相,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了。
无论如何,一代词圣,号称千古词帝的李煜就此谢幕,后人有诗说,“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说李后主这哥们命不好,咋摊上皇帝这么一个倒霉差事。可是我们要说的是,如果李煜不是前后生活对比那么大,又怎么能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这样的句子?正所谓家国不幸诗人幸,我个人比较喜欢叶嘉莹老师对李煜的评价,她说李煜的才气来自他对生活全身心的投入,无论是享乐,还是痛苦,他都好好地体验过,而我们有些人这辈子既没好好地体会快乐,也没认真地体验过痛苦,和没活过也差不多。
二
就在南唐后主李煜死的这一年,公元978年,以杭州为首府,占据了今天浙江和福建的吴越国决定向宋朝投降。吴越国当时的君主钱俶对于投降这件事,甚至比宋朝都要着急,连续上书三次,请求归降。赵光义假意推脱了三次,这才接受。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无聊的举动,这完全是按照《尚书》里规定的流程,可以说是颇有古风,双方面子上都是贼拉地好看。当然,背后是咋回事,谁都知道,所谓“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不投降我肯定削死你。
109-1 吴越国位置(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因为钱俶这个人很聪明地选择了举起白旗,所以呢,他的下场特别好,后半辈子在汴梁好吃好喝,不仅自己封王,而且几个儿子都当了大官,甚至儿子钱惟演还当了实权宰相,后代也和大宋赵家不断地通婚。我们今天背诵的《百家姓》,是南宋时候成书的,开头就是四个字“赵钱孙李”,赵排在第一很正常,因为那是大宋王朝皇族的姓氏,钱排在第二位就是因为这个钱俶家族了,可见当时钱家势力之大。不仅是当时,就算是到了现代,钱家势力也相当大,钱穆、钱钟书、钱其琛、钱三强、钱学森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是钱俶的后代,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吴越钱氏家族。
言归正传,宋太宗赵光义和他那个死得稀里糊涂的哥哥一样,都是锐意进取,成天捉摸着一统天下的雄主。随着吴越国的投降,赵光义把目光转到了北边的北汉,可是北汉就没有人家钱俶的觉悟,根本就不懂这目光的含义。那就没办法了,这一次,赵光义选择了亲征,和他一起出征的还有大将潘美。潘美在东路成功地阻击了辽国派出的援军,而北汉太原城在坚守了一段时间之后,守将杨业眼看形势实在无法逆转,就劝当时的北汉国主刘继元投降了事。
刘继元一个纨绔皇二代,他能有啥办法,杨业这个北汉第一猛将都说投降了,他也只能献城投降,北汉随之灭亡。《续资治通鉴》里说刘继元先投降了,然后杨业才无奈投降,我考究了一番,觉得和史实不符,那是往杨业这个英雄脸上贴金的,这里还是按照正史记载,认为是杨业主导的投降。
如果你听着潘美、杨业这些人的名字很熟悉,那就对了,我们小时候可能都听过一个评书《杨家将》,什么杨六郎,佘太君,穆桂英什么的,好人的大头目叫金刀令公杨继业,也就是佘太君的老公,而坏人的头儿就叫潘仁美。简单地说,杨继业的原型就是原来的北汉大将杨业,潘仁美的原型自然是宋朝将军潘美。
可是这里面我们要问一个问题,评书和历史的真实之间,到底隔着多少个佘太君?
说实话,差别还挺大的,不过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关于老杨家一门忠烈,精忠报国这事儿,评书是和历史事实吻合的。杨业劝北汉国主投降大宋,也绝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他一心念念不忘的就是干死大辽国这帮契丹人,收复中原。所以,当他看到赵光义也是这个意思之后,献出北汉和大宋一起伐辽就成了他唯一的愿望。就在他归降宋朝的第二年,杨业就强烈要求带兵出击,在雁门关的北面,与潘美南北夹击,大败辽兵,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取得了一个重大胜利。
和评书里一样,这个杨业在历史上也有七个儿子,但不一样的是,史书上除了说他的一个儿子杨延玉死在战场,还有一个儿子杨延昭之外,其他几个儿子都是岌岌无名之辈,至于说他媳妇儿佘太君倒是确有其人,不过以女流身份执掌元帅令符什么的,倒是没听说过,杨家女将,还有穆桂英啥的自然也都没在正史上出现过。
大名鼎鼎的杨六郎是有的,那就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这哥们和他爹一样,一辈子的事业追求,就是和北方的辽国死磕。弄到后来,辽国人都有点儿怕这个杨大公子,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北方,是他们契丹人的克星,所以就送给杨延昭一个外号,杨六郎,不是他排行老六的意思。
杨六郎最后的结局是病死在前线,可谓马革裹尸,没辱没他爹杨业的名声。在他之后,杨家的第三代杨文广也是一名武将,但那已经是宋英宗和宋神宗时候的事儿了。杨文广主要抗击的是西夏,当然,他也一直主张收复北方燕云十六州。此人的媳妇儿是个鲜卑人,复姓慕容,和金庸笔下的慕容复大帅哥有没有关系我不知道,但后来明朝小说家创造杨家将的时候,虚构了一个穆桂英,成了杨业的孙媳妇儿,应该就是把“慕容”简化为“穆”,使其听起来更像一个汉人。
杨家的故事呢,大概就这么多,可是,为啥潘美成了大坏蛋潘仁美呢?这事儿吧,潘美倒是也不冤枉,他不是一个奸臣,但是杨业的死,他有很大责任。
公元986年,赵光义又一次发动了北伐辽国的战争,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一次,这哥们没敢自己去,而是派出了五员大将分三路进军,西路军的总指挥就是潘美,副总指挥是杨业。开始的时候,大军很顺利,甚至攻下了云州、应州、寰州和朔州四个州,但随着辽国大军的接连南下,战况就不那么好了,最后发现打不下去了,大家就上报朝廷说撤退。赵光义说撤就撤吧,但你们不能白吃饭啊,打下来那四个州的汉人老百姓可是朕的子民,同时也是你们的衣食父母,你们把他们带回来吧。
接到这个命令,杨业制定了一个详细可行的计划,可惜被其他人否定了,而且还被笑话说几万精兵的副统帅,对逃跑计划这么精通,可见平时没少逃跑,杨业也没啥办法,他本来就是降将,人家瞧不起他,他连辩驳都显得苍白无力。
最后只能是按照主帅潘美的建议,向北死战,双方约定,杨业会在和敌人周旋之时,把敌人引入陈家谷,潘美和其他将领事先埋伏好,然后大家一起歼敌。
不幸的是,杨业太猛了,和敌人战斗的时间太长,结果大家以为这小子胜利了,想独吞胜利果实,就不顾潘美的劝阻,全都带兵从埋伏的地点出来,准备去打落水狗。可是刚一出发,就听到杨业败了,正在往回跑,大家随即一哄而散,也不管原来的计划了,都撤得远远的。可怜的杨老令公回到陈家谷,别说兵,一个鬼影子都没有啊,在拼死厮杀之后,杨业被俘。
被契丹人抓住之后,杨业是誓死不降,《宋史》里记载,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也就是说,杨业认为赵光义这个皇帝对他实在是不错,他的失败是被奸臣陷害的,这里的奸臣指的是反对他的计划还嘲笑他的那群武将,还是指后来没办法制止军队撤退而导致他送命的潘美,那就不知道了。
杨业绝食而死的消息传回宋朝,赵光义把大将军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侁免官流放到金州,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
故事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你说潘美有领导责任,那是百分百,但你要是说他故意陷害,我觉得就有点量刑过重。但是到了明朝,小说家们管你那些,自然是如何刺激如何来,小说《杨家府演义》把这笔帐完全算到了潘美的身上,改了一个名字叫潘仁美,变成了大坏蛋。
109-2 雍熙北伐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导致杨业之死的这场战争叫做雍熙北伐,失败了之后,赵光义这小子也逐渐地认清了现实,大宋的国力还没有强盛到可以拿回燕云十六州的地步,对辽朝基本上采取了防御措施,一直到后来的澶渊之盟。
四
至此为止,大宋王朝基本上固定了它的边界,可是我们要说,以汉或者唐为标准,宋朝是远远没达到统一的,那么,还有哪些地方它没拿回来呢?坦白地讲,除了南边的大理国,长城以北的大辽和燕云十六州,还有好几块,先来说一说南边的丁朝。
所谓的丁朝,就是今天的越南,这地方从秦朝开始,就一直是中国的领土,叫做交趾,或者交州。一千多年来,不管你服还是不服,也不管我们是汉还是唐,越南这旮瘩从来都是北边大一统王朝的固有领土。唐朝的时候,归大唐静海军节度使管辖,就算是到了五代时期,它也不敢独立。
到了公元968年,有一个叫做丁部领的人,趁着宋王朝在中原大战之际,平定了越南境内的各种势力,宣布独立,管自己的王国叫大瞿越国,自己呢,则是大胜明皇帝,封自己儿子为静海军节度使,虽然还对中原表示臣服,但绝对不归你管了。后代史学家一致认为,这就是越南独立成国的开始,为了这一天,这群远离中原的汉人和本地人努力了上千年,但我们的史书不管它叫大瞿越国,一般来说,我们称呼它为丁朝,一个姓丁的家伙建立的王朝。
等赵光义想起这地方的时候,丁部领已经翘了辫子,6岁的儿子丁睿正拖着大鼻涕坐在皇椅上,朝中大权掌握在一个叫做黎桓的大臣手里。这个黎桓为啥这么牛?因为他是皇太后,也就是丁睿老娘杨云娥的情夫,那就相当于皇帝都是他儿子,自然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赵光义一听手下人的汇报,你个丁朝都乱到这个地步了,不干死你,实在对不起老天爷,于是,起兵攻打丁朝,这一年是公元980年,但赵光义万万没想到的是,人家黎桓不仅上炕可以征服太后,下炕穿上鞋之后更是牛掰,水陆大战丝毫不逊于宋朝,一番争斗下来,宋朝根本占不到任何便宜,甚至白藤江一场大战,宋军还损失惨重。
最后赵光义只能哀叹一声,收兵回家,不打了,从此之后,越南这个地方算是完全脱离了中国。
除了越南交趾,还有几块地方,宋朝也没拿回来,严格来说,都在西北地区,一个是在陕西北边,包括今天米脂、绥德等地区的定难军节度使,另一个是以今天甘肃敦煌为中心的归义军节度使,以及这两块地区中间夹杂的一大堆以回纥为主的少数民族势力。你听名字就知道,这两地方原来都是妥妥的大唐王朝领地,可是唐末天下一乱,自然是能独立就独立。
我们这里只介绍一下定难军,早期的节度使我们就不介绍了,只说关键人物,关键时间,还有关键词。
他的关键词是党项,这是一个民族的称呼,《隋书》上说,“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就是说他们和羌族一样,是生活在四川松潘高原上的少数民族。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因为他们总被吐蕃欺负,就向唐朝求救,唐玄宗就把他们迁移到今天甘肃境内。但是很诡异的是,他们几个大的部落头领居然都姓拓跋,拓跋是谁我们介绍过,那都是大名鼎鼎的东北人,东北鲜卑族第一大部落,赫赫有名的北魏王朝创立者。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群党项人和流浪在全国的东北鲜卑发生过某种意义上的合体。
安史之乱之后,党项族拓跋超光部被迁移到了夏州,也就是今天的陕西靖边北部,等到黄巢起义的时候,首领拓跋思恭因为帮着唐王朝平叛有功,被唐僖宗赐姓为李,改名为李思恭,并且封为夏州节度使,他的部队也被正式命名为定难军,从此之后,定难军在夏州割据一方。
到了五代时期,中原无论谁做皇帝,夏州老李家就是两个字,称臣,每次都能换来大量的赏赐,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陕西北部的统治地位。
等到了赵光义上台,当时的夏州节度使李继捧因为搞不定家里边的各种矛盾,一气之下,直接跑到了汴梁,和吴越国的那个国王钱俶一样,当了投降派,说俺自愿献出地盘。宋太宗自然是大喜过望,以为就此收回了夏州。可是别忙,老李家可不仅仅是一个李继捧,他有一大帮兄弟姐妹,其中有一个族弟李继迁,对着李继捧和大宋王朝竖起了中指,说俺不服,然后一顿猛操作,居然把宋朝军队打了一个稀巴烂。这小子转身又和大辽国勾勾搭搭,获得了辽国的支持,被封为夏国王,不仅仅占据了原来夏州的地盘,还拿下了绥、银、静等州,势力急剧扩大,弄得赵光义是郁闷无比。
这时候的西夏,还没有完全脱离宋王朝,表明上,他还是臣服于宋朝的,也就是说,赵光义虽然里子丢得精光,但面子上还不那么难看,西夏的正式建国,要等到几十年后,我们到时候会再介绍。
综上所述,大宋王朝经过了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的努力,最终统一的地区,差不多只有唐朝的四分之一大。唐朝是1240万平方公里,宋朝只有280万平方公里,原来的东北,河北北部,陕西北部,甘肃,新疆,南边的交趾,大理国等等,全都丢掉了。
109-3 北宋疆域图(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我们只能说一句,宋朝,绝对不是你想象中的统一王朝。
可是无论如何,它是我们认可的正朔王朝,我们还是要沿着这根儿主线继续说下去。
五
公元997年,宋太宗赵光义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当时的太子叫做赵恒,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可惜的是,当年那个连夜召唤赵光义入宫的大太监王继恩,却是死活瞧不上这个赵恒,原因是这个赵恒看起来很聪明,王继恩觉得自己这一辈子伺候赵光义这个聪明人已经够累了,年纪大了,不想那么累,就想立另一个有点儿精神病的皇子赵元佐为帝。
这个大太监王继恩的能力是相当滴强,在他的运作之下,最后不仅一些大臣同意了,就连赵光义的老婆李皇后都觉得这事儿靠谱。你要是问,赵光义的意见呢?很不幸,这个当年十分牛掰的皇帝这时候已经处于每日昏睡的弥留状态,没有人再去询问他的意见了。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公元997年农历三月初,当时的宰相吕端进宫看望赵光义,发现皇帝正在昏睡,已经危在旦夕,可太子赵恒却不在身边。政治嗅觉异常敏锐的吕端马上觉得这事儿奇怪,于是赶紧写下了“大渐”两个字,交给了亲信,给太子赵恒送去,让后者马上进宫。
“大渐”这两个字在古汉语里经常使用,就是病危的意思,赵恒看到这两个字,自然是马上进宫。而吕端也当机立断,即刻扣押了王继恩,并且在赵光义去世之后,转而说服了李皇后让赵恒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宋朝的第三位皇帝,这就是宋真宗。
我们说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赵光义看人还是很准的,他曾经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并且用这个理由立吕端为相。现在也正是这个吕端,在他赵光义弥留和死后,以霹雳手段,把他的太子平平安安地送上了皇帝位置。
顺便说一句,九百多年后,有一个人赠给一名将军两句诗,叫做“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个人就是毛泽东,他这两句诗送给了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再后来,叶剑英在毛主席逝世之后的粉碎四人帮的行动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历史,总是让人如此熟悉,让你感觉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言归正传,公元997年5月8日,宋太宗赵光义驾崩在汴京万岁殿,享年58岁。他和他哥哥赵匡胤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不擅长武功,也不擅长军事,毛泽东就说过,“此人不善兵,非契丹敌手”,可是主席也承认,这个赵光义他喜欢文学,尤其擅长书法,据说写得一手好飞白。而且在他在位期间,赵光义还让人编著了两本后世有名的书籍,一本叫做《太平御览》,一本叫《太平广记》。太平就是他的年号,御览的意思就是给皇帝看的,基本上以历史事实居多,和《资治通鉴》类似。《太平广记》是大杂烩,什么神神鬼鬼,传说野史都有,这哥们一天到晚就看这两本书。据说他每天都要读三卷书,头一天没读完,第二天就要补上,还自言自语地夸奖自己,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打开书本就有好处,我不累,这也是成语“开卷有益”的出处。
无论如何,公元997年,占据着中原和江南的大宋王朝迎来了它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而它最大的威胁看起来还是北边那个虎视眈眈的大辽国。那么,即位的宋真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宋辽之间最后为啥没打起来?这些我们下集再聊。
请问:有纸质书卖吗,真心想买
听完《欧洲史话》追过来的,老师讲的太好了!
家国不辛诗人幸,享最大的福吃最大的苦,完美人生
人海孤鸿_2x 回复 @楚歌Peter: 用完整人生何如?
精彩
据说佘太君姓折
生于7月7卒于7月7的千古词帝!
炕上征服皇后,下炕征服朝政~
更新太慢
上炕征服太后,下炕穿上鞋出去打扙,忘了穿裤子了
您应该出一本纸质版的书,就这个讲义,一个字也不要改,我肯定买
三丫家的丫 回复 @bai虎虎: 四月份出,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