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110. 大辽萧太后

中国历史真相 | 110. 大辽萧太后

00:00
25:55

本期内容:

1. 宋朝地盘为什么很小,北宋军队为什么弱?

2. 大辽萧太后是怎样爬上权力顶峰的?

3. 主战派寇准是个怎样的人?

4. 宋朝和唐朝的组织形式有什么不同?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我们说大宋王朝取得了天下,虽然赵匡胤哥俩努力了几十年,但是到了公元997年宋太宗赵光义去世,这个宋朝的地盘还是只有唐王朝的四分之一大,而这,还是他地盘最大的时候,到了南宋,更是缩水到了唐朝的六分之一,真是一个惨字了得。


那么,我们就要来问一句,何以如此?宋朝地盘咋就这么小?

                                  一


第一个原因自然就是大宋王朝没有一支能打的军队,前面说的输给越南的丁朝,输给西北的李家,都是明证。不过呢,北宋军队比较弱是实情,但我们必须说一句,人家赵匡胤刚刚篡权的时候,宋朝军队并不弱,否则在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他也早就完犊子了,四川和江南也等不到他来收复。


这样一说,北宋军队是什么时候变弱的,就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答案是层层递进,一直在变弱,从未停止。


前面讲过,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公元961年,赵匡胤解除了中央禁军很多将领的兵权,把这些人打发到地方做节度使了,当时我就说过,单从这件事本身来看,其实对大宋边关军力没有影响,甚至还多了几名强将。


你要知道,赵匡胤这小子把中央禁军抓到自己手里,只是他险恶用心的第一步,他的终极目的还是要解决,五代以来节度使或者说武将权力过重的局面。于是乎,完全掌握了禁军的赵匡胤开始了下面的改革,他先是从数量和质量上加强中央禁军,比如说他选取了一些身高1米8,体重75公斤的士兵,称之为兵样,也就是士兵的样子,然后就给各大节度使下令了,说你们这帮家伙按照这个标准给中央贡献兵员。结果就是,中央禁军一个个又高又大,地方上的兵都是又瘦又小,你要是说,他把中央军搞得这么猛,就不怕中央军造反吗?当然怕,所以,这哥们才把禁军的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最让人发狂的就是“有职无人”,也就是给中央禁军设置了一些官帽子,但是不发下去,导致了禁军有很多职位是没有将领的,这就防止了关键时刻,一些将领可以指挥军队。


同时,各地军队还不时地调换一下,那些大将还没等和手下混熟,转眼间,下属们已经换了另一幅脸孔,就是想造反,又哪里敢和下属说?


除此之外,赵匡胤还往地方掺沙子,派了一大批官员到地方去,管理地方事务,比如说知府、知州、知县、通判、转运使等,都是他创造出来的官帽子。这里的“知”就是知道的意思,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兼市长,知州呢就是普通市长,知县相当于县长,这些官员不归节度使管辖,直属中央,而通判就是监察这些知府、知州、知县的。至于说转运使,那是专门管理地方财政的,以前地方财政收入,节度使都会留下大部分,只有一小部分上交中央,但现在赵匡胤说了,你们自己贪污多少我也许不管,但地方政府留那么多钱就不行,就此削弱了地方的财权。


这么简简单单地几步之后,节度使们翻翻口袋,比脸都干净,看看手里的权力,比上厕所的手纸都薄,再看看自己的军队,那是比东北的大地瓜都面,这样一来,还造啥反?彻底老实了,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一支弱到不能造反的军队,那自然是也弱到不能保卫家园的。


等他弟弟赵光义这个文化人上台之后,进一步限制节度使的权力,确立了文官政治,简单一句话就叫做“重文抑武”,我们这里必须解释一下这四个字的概念,它的意思不是不重视武力,实际上,宋朝的军队是当时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一支军队,巅峰时候达到了惊人的120万,全国军费开支最高峰的时候占据了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这简直就是穷兵黩武了,可是和人数和财力成反比的就是它的战斗力,基本就是一个渣儿。


我们说赵光义“重文抑武”这四个字的真实意思是,在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还有文化宣传上,尊崇文人,也就是知识分子,同时,贬低和抑制武将。这事儿在《宋史·曹彬传》中就有记载,曹彬是谁?那是大宋王朝打天下的一等一大功臣,前面我们说打进南京城俘虏了后主李煜的,就是这位,其他什么打后蜀、灭南唐、伐北汉、攻辽国,处处都有这哥们的身影,这些牛掰的功劳一路把曹彬推到了枢密使这样的高官。


即便是这样一位功高都可以盖主的武将,每次迎面碰上士大夫的车马,还是得主动“引车避之”,就是给人家知识分子让路,这样的行为就不仅仅是行政命令能做到的了,这里面包含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整体反应,也就是文人的地位高出武将很多很多,可以看出,赵光义的“崇文抑武”政策是相当地成功。


这哥俩的几套组合拳下来,宋朝的军队想不弱都不行,大家当兵完全是混日子,想着拿点钱了事,结果自然就是对外只能勉强自保,这还是北宋强盛的时候,后来靠武力连自保都做不到,只好花钱买和平,也就是给人家上贡,以图一个苟且偷安的日子。


那么,为什么赵匡胤和赵光义哥俩要这么干,对军人和武将如此苛刻?原因很明显,唐末五代将近百年民不聊生的大乱局,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武将乱命。


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掌握了兵权之后,欺负孤儿寡母当上皇帝的,而各大节度使纷纷独立,割据一方,相互之间的军阀混战更是让老百姓倒了大霉,所以这哥俩吸取了历史经验教训,为了他们自己,也为了天下老百姓,采取重文抑武的策略,这本身就是一场有意义的改革,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


到了他的子孙们上台,却不懂变革,一味守旧,觉得赵匡胤这个太祖放的那个啥都是香的,让这种崇文抑武的政策一路狂飙下去,最后变成了一只大肥羊,GDP搞得贼高,钱赚了不少,可惜,到头来,都是给敌人和外族准备的贡品。


所以我一直都有一个观点,那就是这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普世的,恒久的,一成不变的制度体系,统治集团必须时刻地保持警醒,修改国家政策,这,才是长治久安的唯一道路。


除了军队孱弱,宋朝地盘很小还有另一个小原因,那就是赵匡胤兄弟俩和后来宋朝皇帝们对于中国版图没什么概念,换句话说,他们格局太小。


在宋朝的朝野和民间,一直都有一种说法,说当初宋太祖赵匡胤打下四川的后蜀之后,这哥们用斧子在地图上的大渡河比划了一下,说“此外非吾所有也”,意思就是大渡河之南的大理国不用有任何担心,俺老赵不认为你们那地方是我的。这事儿在很多书籍,甚至重要的政府文档里,比如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都有详细记载。不过很遗憾,在《宋史》里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存疑,也就是赵匡胤不一定说过这话,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为啥后世的宋朝皇帝们放任这种话传播,默认了这是他们祖先赵匡胤说的?答案很明显,那自然是这些家伙希望这是赵匡胤说的,如此一来,就不用很辛苦地去四方征讨了。

                           二


言归正传,公元997年,29岁的赵恒在宋太宗赵光义死后即位,是为宋真宗。这哥儿们命很好,算是赶上了好时候,中华大地上打了百年的军阀混战已经结束,中国人民在唐朝发明的各种先进的农业工具终于都派上了用场,这些工具包括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甚至我小时候还看见过的曲辕犁,也就是那种弯曲的,可以套在牛或者马身上耕地的铁制犁具,还有筒子车,就是立在小河边,可以实现自动灌溉的水车。


这两种工具,再加上从暹罗(也就是今天的泰国)引进的优质水稻,让宋真宗统治下的农业大国迅速繁荣起来,什么纺织、染色、造纸、瓷器等手工业以及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老百姓对宋真宗这个带领他们向小康迈进的皇帝也很有好感,甚至当他在汴梁周围巡视的时候,正在干活的老百姓主动停下手里的农活,跪在田野里大喊万岁万岁万万岁,差点儿没把赵恒乐出鼻涕泡。


我估计当时宋真宗想的是小日子就这么过下去,岂不美哉?但很不幸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他不思进取,不去攻打别人,但人家却还惦记着他中原的花花世界,这个人家,自然就是老对头大辽国。


这时候辽国实际掌权的人物是一个女人,名字叫萧绰,在宋朝人的嘴里,她被称为萧太后。这个女人本来是辽国辽景宗的皇后,生得美艳无双,深受宠爱,可能就是因为她长得太美了,老公辽景宗就死得比较早,这个你懂的。


公元982年,萧绰成了寡妇,她12岁的儿子辽圣宗即位,问题是她娘家也没人,也就是她爹死得也比较早,还没给她生出几个兄弟来,同样是孤儿寡母,和后周柴荣的媳妇儿儿子不一样的是,萧绰是一个很有手腕的女人。在她的运作之下,北院大王耶律斜轸和南院大王耶律休哥先后和她联合,随之这个小集团就控制住了辽国局势。当然,能让萧绰掌握大辽国政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老公景宗活着的时候,体弱多病,很多军国大事已经是萧绰在处理了,甚至辽景宗对记录辽国历史的史官这样说过:“皇后言论也应称‘朕’。”这一点和当年武则天的情况差不多,所以,你可以这样认为,这个萧太后就是辽国的武则天。


萧太后守寡的时候才30岁,很自然地,她也有情夫,而且在主动追求男人这方面,好像比武则天还豪放。当时的北院枢密使,汉人韩德让就是她的情夫,这事儿也是萧太后主动的。史书上记载她曾经对韩德让这样说:“吾常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啥意思呢?也就是以前我就经常想嫁给你,你现在和我滚床单的话,那我那个当皇帝的儿子不就是你的儿子吗?这话作为汉人女子的武则天,无论她和多少男人上床,那都是说不出口的,能和这位萧太后拼一下的,也就是战国时期来自蛮夷楚国的芈月小姐了,我们前面说过。


不过萧绰的治国才能确实也有两下子,公元986年,北宋太宗赵光义的那次雍熙北伐,也就是杨业被冤死的那次,就是她亲自坐镇北京指挥,击退了当时宋朝的三路大军,让大宋王朝从此彻底丧失了北伐的念头。


到了公元1003年,已经52岁的萧太后可能觉得每天吃喝玩乐实在是太无聊,决定干点什么让自己流芳百世,就下了决心,要把后周柴荣当年收复的关南之地再次夺回来,保证一个完整的燕云十六州在大辽的手里。这个关南之地呢,就是今天河北白洋淀以东的一片区域,一共十个县,如果宋朝失去这块地方,那整个河北大平原将完全无险可守,首都汴梁更是直接暴露在辽国铁蹄之下。



 

110-1 辽军倾巢而出(图片来自网络,作者佚名)


开始的时候,战事的进展对于倾巢而出的辽国可以说相当地顺利,宋朝的云州观察使王继忠被俘,辽国大军围住了瀛州,也就是今天河北河间,从而进逼军事重镇定州,澶州,宋朝军队守得那叫一个辛苦。


这时候宋真宗赵恒就面临着一个抉择,那就是继续挺住,和敌人决一死战,还是转身逃跑,迁都到南方去。史书上记载,无论是真宗本人,还是朝里的大多数大臣,都主张赶紧逃命要紧,辽军一旦攻下定州和澶州,那大宋首都汴梁将毫无意外地成为对方的囊中之物。


来自四川的枢密直学士陈尧叟说去四川,天府之国,无比美好,可是江南学子,参政知事王钦若说,NONO,去南京,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一定要去。


就在宋真宗在四川火锅还是南京咸水鸭之间左右摇摆的时候,一个陕西人站了出来,说凡是给陛下出主意迁都的,都要砍脑袋。一下子,大家都吓了一跳,搬个家,咋还就要杀头呢?

                          三


说这话的人名字叫寇准。


寇准这个人,从小就是一个神童,《宋史》里记载,“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春秋》三传”指的就是《左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公羊传》三本解释春秋的书籍,说明寇准有学问。然后我又查了一下“少英迈”的意思,发现是寇准这小子小时候喜欢喝酒,经常在家里大宴宾客,不喝醉不让走。所以说我们不能一想起古代的文人就是一幅弱不禁风,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其实这群家伙里,啥人都有,啥性格都有,有孔子那样身高1米9,经常带一把刀在外面瞎转悠的,有谢安那样身边不离妓女的,也有寇准这样小时候一边读圣人书,一边喝得酩酊大醉的。


 

110-2 寇准画像


长大后的寇准参加科举考试自然是不在话下,考中了进士之后就开始按部就班地在朝为官,他的行事风格就是胆子大,敢讲话。有一次,由于说得实在是太难听了,把当时的宋太宗赵光义气得一转身就想回后宫,我不听了还不行吗?谁料寇准说不行,一步上前,把赵光义的衣角拉住,说您不能走,咱还没说完,《宋史》里的记载是,“凖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别说是皇帝,就是你的邻居,人家要回家,你一般也不能干出这种事来,可是寇准就做了,事后宋太宗倒也不生气,反而说:“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把寇准比作了魏征。


对皇帝都敢这样,那大臣更不用说,公元991年春,中原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宋太宗召集群臣,说你们都说说咋回事,咋就大旱了呢?寇凖这时候就说了,根据天人感应,应该是我们做错事了。这话其实就是说,您是天子,老天爷天旱就是想警告您的,把宋太宗气得跑回了皇宫,但赵光义倒也不糊涂,他气消了之后,又把寇准叫了进来,说你说说,朕做错了啥?寇准说其实不关您的事儿,是二府官员有问题,但您要把他们都叫进来,我才说。


啥意思呢?也就是单独打小报告的事儿,俺寇准不屑于做,就是要当面训斥这些当官的。赵光义一听和自己没关系,那乐得看戏,于是,就把二府的官员都叫了进来。寇准就说了,不久前有两个官员,一个叫祖吉,另一个叫王淮,这俩货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金额很小,却被杀头,而王淮收受钱财千万,却只被打了几下屁股板子,最后还官复原职,请问各位,这事儿公平不公平?如果不公平的话,老天爷一不高兴,给陛下的江山来一场旱灾,这个责任谁来负?二府官员里有一个叫王沔的,吓得赶紧出来叩头谢罪,为啥?因为那个王淮是他的弟弟。


这个王沔当时的职务是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自从公元990年赵普外调之后,他一直就是朝堂之上的一把手,所谓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唐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但是他的另一个职务,知枢密院事,我们以前是没有说过的,为了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官帽子,我们这里要插播一段宋朝和唐朝的组织形式有什么不同。


前面讲过,唐朝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原则上,这三省的长官是宰相,权力很大。可是到了唐末的时候,一个叫做枢密院的机构开始崛起,这个枢密院本来是唐朝皇帝的一个秘书机构,就如同中书令在汉武帝时期就是秘书一样,本质上,都不属于朝廷,官员也都由宦官担任,但最后都逐渐地大权独揽,变成了比朝廷还有权力的机构,这个枢密院后来也毫不例外地凌驾在门下省和尚书省之上,中央政府事实上变成了中书省和枢密院并列的两大核心,也称为二府,枢密院主要掌管的,还是相当重要的军事,这个变化在唐末五代时基本成形。


到了宋初的时候,原来尚书省六部之一的户部,加上新成立的盐铁和度支两个机构,掌握了国家的财政大权,号称三司,他们的首长叫做三司使,权力远远超出了尚书省的其他部门。


在宋太宗赵光义时代,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已经转化为二府三司制,像门下、尚书两省虽然名头还在,但基本属于养老部门,和我们现在的人大政协差不多。


坦率地讲,如果二府三司的长官都能各行其责,认真负责,那么即便是和三省六部不一样,这个制度也不差,但是坏就坏在赵匡胤这家伙黑暗的发家史,他是以后周最信任的大臣这个身份,篡夺了后周的江山,所以他最怕的就是将来他下面某个大臣也同样造了他的反,对大臣是相当地防范。这个防范表现在官员身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宋朝官员都是临时工。也就是说,枢密院的长官枢密使不能管枢密院自己的事情,要由另外一个官员临时代替他管理枢密院,但是职位当然不能是枢密使,只能是枢密使的副手,这个实际掌握枢密院的副手就叫做知枢密院事。


这事儿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你马上就会理解,就好像今天建设部的部长不能管建设部的事儿,而是由财政部的部长去兼任建设部的副部长,然后管理建设部的事情,同样,这个在建设部被架空的部长,可以去外交部担任副部长,管外交部的事情。


搞得这么复杂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赵匡胤赵光义这一对活宝兄弟,完全不相信自己手下的官员,这在宋代叫做“非奉别敕,不得治本官事”,换句话说,如果皇帝给你一个中书令的官,你别高兴,那只是虚职,他可能在另外的圣旨里,差遣你做一个县令,所以,我们说宋朝官员的职务、官衔、差遣往往都是不清不楚,稀里糊涂,这一点你直接无视就好了,因为我也很难搞明白。


介绍完宋朝组织结构,我们现在知道,寇准以一个年轻官员的身份,得罪了当朝宰相,同时还是二府之一枢密院的实际掌门人知枢密院事,这胆子确实不小。但如果你说这哥们敢怼皇帝,敢告大臣,肯定是一个公正无私之辈,那也不见得,下面这件事,很能说明问题。


公元1005年,有一个14岁的神童参加科举考试,宋真宗赵恒看完这个小孩的答卷十分地高兴,说给一个赐同进士出身吧。我们知道,宋代的科举分为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也就是地方考试,礼部考试,最后再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皇宫内考试,一个14岁的孩子能在天子主持的殿试里面脱颖而出,这份才华,了不起三个字那是必须的。


寇准这时候撇了撇嘴说了一句,这小孩是外地人,怎么能中进士,相当滴鄙视,当然,宋真宗最后也没听他的,还是破格提拔了那个小孩儿。那么,为啥寇准不喜欢外地人呢?首先你要知道,这个外地人的意思是南方人,因为寇准是陕西人,属于北方人,从宋太祖赵匡胤起,宋朝二三百年的历史,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争斗就没消停过。北方的知识分子认为自己是正宗的中原人,汉族血脉,而南方人认为论文化修养,你们北方人就是大老粗,这事儿我们后面讲到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还会说到,这里只是用这事说明一下,像寇准这样不畏权贵的家伙,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一定是公正无私之辈,他老人家的屁股坐在了北方人这个座位上,南方人就不受待见了,这个是人性,也不需要做过多评论。


这里要额外提一句,那个差点被寇准打发回老家的14岁小孩,名字叫做晏殊,北宋著名的宰相和词人,他最大的成就也是这两个,一个是当宰相时唯贤是举,推荐了大量人才,后面就要出场的范仲淹、王安石、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不是他的学生,就是他推荐的,和他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晏殊的第二个成就就是对宋词的贡献,可是说是北宋婉约词派的开山鼻祖。


所谓婉约派,就是柔美和谐,婉转清丽的写词风格,最适合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等等这种有时候被称为“无病呻吟”的诗句,晏殊最擅长的,就是这个,比如说他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还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都是婉约派的经典句子。


言归正传,我们说就在大辽萧太后攻打宋朝,其他大臣建议迁都的时候,寇准站了出来,他给宋真宗分析形势,说敌人属于孤注一掷,大军离开他们的基地很远,深入到我们境内,只要我们坚壁清野,不给他们留下任何补给,再加上奋力抵抗,敌人很快就会撤退,但陛下您要是跑了,那军心和民心马上就没了,您即便跑到南京或者四川,人家辽国的马可是有四只蹄子,追上您那是很轻松的事情。请问到时候,您又能跑到哪里呢?


那么,宋真宗最后到底是跑了,还是没跑?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三丫家的丫

    这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普世的,恒久的,一成不变的制度体系,统治集团必须时刻地保持警醒,修改国家政策,这,才是长治久安的唯一道路。先生说得太好了

  • 保温壶1

    学史以明智,谢谢老师的点拨

  • 小鱼儿_i7v

    天天听

  • 听友68365667

    二刷了,依然听得津津有味

  • 听友127375287

    这种职位安排冥冥中又在演义着

  • 多丫子

  • 多丫子

    歌看他吃哇

  • 1838681tmyi

    很好

  • 岁岁吉祥如意

    “不结盟、不称霸、不扩张”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策,但不一定一直合适。

  • 吃吃吃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