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102.牛李的党争

中国历史真相 | 102.牛李的党争

00:00
24:42

本期内容:

1. “牛李党争”是怎么产生的,详情如何

2. 宦官仇士良专政,唐文宗抑郁而死

3. 李德裕辅佐唐炎宗,宦官痼疾暂被抑制

4. 李德裕有哪些功绩,被称为六大政治家之一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我们说到大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得了两个绝症,分别是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政,可惜的是,唐王朝雇佣的职业经理人,那些大臣们又开始了窝里斗,这就是所谓的“牛李党争”。

                                           一


和现代汉语不一样的是,“党”这个字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大部分时间,它是贬义词,《尚书》有这么一句话叫“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所谓王道的标志是公平正义,一碗水端平,既不能有党,也不能有偏颇。


《论语》里记载,孔老二也说过,“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意思是君子们虽然也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聊天吹牛看电影,但不会结成贪图私利的小团体。


甚至很多时候,在中国古代,结党就是一种罪名,我们前面讲过汉朝的党锢之祸,皇帝给那些知识分子们扣的罪名就两个字,“党人”,也就是结党之人,由此可见,古时候对结党是深恶痛绝的。


其实这事儿不仅仅是中国古人,早期的老外也不喜欢,你如果听过我的《美国史话》,你就知道,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和他的战友们其实对党派是深恶痛绝的,在他的告别演讲里,千叮咛万嘱咐地说,党派这玩意儿容易把大家都整完犊子了,原话是“党派是政府最大的敌人”。


事实如何呢?事实就是党派出现了,而且是古今中外,不断地出现,并且和孔老二、华盛顿预料的一样,出现了之后就是一个字,斗。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美国总统在美国国会的演讲,特朗普老先生在上面滔滔不绝的时候,共和党议员们每隔一两分钟就全体起立,鼓掌一次,脸上一般还要带着虔诚的微笑,而另一边的民主党议员别说鼓掌,连笑容都没有啊,全程冷若冰霜。


那为啥知道不好,党派还出现了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它也有好处,第一个是松散的,或者卑鄙,或者高尚的个体,永远斗不过团结一致的党派,还是以美国为例,特朗普老先生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两次被弹劾,如果不是在参议院有一个强大的共和党做后盾,这哥们分分钟滚出白宫。第二个好处就是一个政党的高效性和团结性,相当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治,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都是如此。


回到我们的史话,中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和老美现在的党争是有所不同的,首先就是没有政治纲领,口号目标什么的一概没有;其次就是双方绝对不承认自己在结党,俺们都是君子,小人才结党呢。


那么,唐朝这个“牛李党争”是怎么来的?这件事要从唐宪宗时代的一次科举考试说起,这一年的科目叫做“直言极谏科”,也就是大家都来给政府提意见,批评得有见地有道理的就可以当官。有两个考生分别叫牛僧孺和李宗闵,他俩洋洋洒洒地写了两篇文章,说政府对于藩镇的措施是错的,不应该采取打击镇压策略,应该如此这般地安抚等等,主考官觉得这俩家伙说得对,就给了很高的名次。


不过,对藩镇采取强硬措施,却是当时宰相李吉甫的施政纲领,而且实事求是地讲,开展得也很不错,否则宪宗时代也不可能实现元和中兴。李吉甫知道了科举考试结果之后,觉得自己劳心费力的干得这么好,两个啥也不懂的小屁孩书呆子胡言乱语也就罢了,朝里大臣们居然还有人打call,提拔他们当官,简直是岂有此理,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于是,在唐宪宗的支持下,李吉甫把考官们罢了官,牛僧孺和李宗闵也没得到任用。李吉甫没想到的是,他对科举考试的干预,犯了众怒,他的政敌们以此为借口,群起而攻之,以至于最后他不得不辞去宰相一职,到地方去当了一个节度使。


这事本来就应该到此为止,可是没想到的是,这位李吉甫李大人有一个好儿子,叫李德裕。自古以来,这类官二代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混吃等死,每天除了炫富就不知道干啥的废物,另一种是借助爹娘老子的平台,更加努力,把别人甩得更远,然后更加骄傲。李德裕就是后一种,《旧唐书》上说他从小就精读《汉书》《左传》这类历史书,并且“耻与诸生同乡赋”,意思是骄傲到了不屑于和其他学子一起参加科举考试,认为那样的话,实在对自己是一种侮辱。


不过,这家伙确实有资格摆这个架子,他和“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元稹,还有“锄禾日当午”的李绅,被称为三俊,三位当世俊杰,有了这样的才气,这样的家世,这样的名望,虽然他没参加科举考试,但在唐宪宗之后的唐穆宗时代,还是当上翰林学士,屯田员外郎,相当于现在中央部委里面管农业财政的一个副司长。


成年之后的李德裕觉得当年他爹李吉甫没错,不应该被贬官,心里自然地对李宗闵等人有怨恨。就这样,一转眼,又是一年的科举考试,已经是中书舍人的李宗闵和李绅都向主考官递了条子,说有几个人麻烦您照顾一下,可是发榜之后,李宗闵的那些人如愿以偿,李绅却是傻了眼,自己这边的人全都名落孙山,作为李绅的朋友,李宗闵的天然对手,李德裕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马上联合了几个人一起向唐穆宗揭发这次科举考试有问题,结果就是,主考官和李宗闵全都被贬到了地方,李德裕算是为他老子报了一箭之仇,但也为晚唐点燃了党派之争的导火索。《资治通鉴》上说,从此“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我们今天说牛李党争,是因为后来牛僧孺在李宗闵这伙人里当上了老大,但如果你说李李党争,李宗闵和李德裕的斗争,那就显得你特别有学问,因为这才是真相。


总而言之,天大地大,都比不上高考大,两场科举考试,吹响了唐末“牛李党争”的号角。

                             二


至于说这两伙人是如何斗争的,我们也没必要一一细说,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只要我上台,你那个阵营里的人就要下岗,或者只能去地方当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官。那么,我们为什么说这样的党争害人呢?要是按照一些人的说法,这样上来下去,轮流上台,避免了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伙儿人长时间掌权导致的诸多问题,不是挺好吗?很遗憾的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种党争固然带来互相监督,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最严重的就是屁股决定脑袋,不论对错,不管事实,只要对方提出来的,我就反对。


比如说公元831年9月,李德裕在四川担任节度使的时候,吐蕃的维州副使悉怛谋率领三百名部下投降。这个维州就是今天的四川理县,在成都西北300里,战略位置那是相当地重要。想当年吐蕃为了拿下这个维州,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派了一名如花似玉的女间谍,混入大唐维州城,嫁给了一贫如洗的守门人,生下了两个儿子,20年后,吐蕃军队在攻城时,这两个儿子打开了城门,从此这个维州就归了吐蕃,然后一直都是吐蕃进攻唐朝的前线基地。


现在在李德裕的运作之下,唐朝兵不血刃地拿下了维州,等于是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所以李德裕马上上书朝廷,为自己和悉怛谋请功,并且准备以维州为基地,直捣吐蕃腹地,洗刷前段时间长安被人家占领的耻辱。


可惜的是,他等来的是一道圣旨,俺们大唐仁义之师,你李德裕咋能在和吐蕃停战期间,接受对方将士的投降呢?赶紧地,归还人家的维州城,把那300名兵将交给吐蕃处理。李德裕听了这道圣旨,差点没哭死,不过他当然知道为啥,因为这时候大唐朝廷上的宰相,名字叫牛僧孺,他给唐文宗的奏章里写道,“中国御戎,守信为上,应敌次之,今一朝失信,戎丑得词,恐发兵枝梧(9:42,wu,2),骇动京国”,意思就是,抵御外边的强盗,应该信守诺言大义,停战接受了对方的叛将就是失信,要是人家来打我们,那长安城岂不是又危险了?


这一番道貌岸然的言辞背后,其实只是一句话,只要我牛僧孺在这里,你李德裕想建功立业,扬名天下,门儿都没有啊。


李德裕当然不敢不听朝廷的,只好把悉怛谋和那300名士兵还有维州城一并交还给吐蕃,吐蕃人就在维州城头上把他们一一残酷虐杀致死,老婆孩子也都没有放过,挑在枪尖上展示给对面的唐朝军队看,至此之后,吐蕃人再也没有投降大唐的了,这就是著名的吐蕃维州降将事件。


那么,我们说牛僧孺是坏人吗?当然不是,不仅不是坏人,按照儒家标准,他还是一个道德模范,以品德高尚著称,曾经多次拒绝贿赂和宦官的威胁。但在这件事上,他必须打击李德裕,这是他的党派立场决定的,至于说如何说服皇帝,那很简单,因为任何一件事都有两面性,他都不需要撒谎,只要把负面影响无限放大就可以了。


只不过这种斗来斗去,最终损伤的,却都是大唐和老百姓的利益,我们说李德裕是什么人,他是唐末少有的宰相之才,清代王夫之在他的《读通鉴论》上就说,“唐之相臣能大有为者,狄仁杰而外,李德裕一人而已”,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牛李党争”,很长时间不能进入中央决策层,一直在地方转悠。


他先是被牛僧孺一伙儿外放到今天的江浙一带,干得很不错,史书上说,“人乐其政,优诏嘉之”,老百姓满意,皇帝老子也满意,特意下诏嘉奖他。后来又被调到了四川南部,那里的情况和江浙不一样,主要问题是如何抵抗南诏和吐蕃时不时的侵犯,能者全能这句话放到李德裕身上确实是对的,他修建工事,整顿部队,最后居然让他搞得边境祥和,人民安居乐业。《旧唐书》上说,“数年之内,夜犬不惊;疮痏之民,粗以完复”,悉怛谋来投降的事儿就发生在这段时间。


                      三


如果李德裕一直都是基层官员,那历史可能就把他忘了,我们今天也不会说到他,在唐文宗驾崩之后,唐武宗继位,李德裕的机会终于来了。


不过在继续讲述他的故事之前,我们还要回顾一下年仅31岁的唐文宗是咋死的,你要是说,那肯定是酒色过度死的,这个还真不是,如果是,我也就不说了,皇帝死于酒色乃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有啥好说的?我们的唐文宗同学是郁闷死的。


唐文宗李昂,就是实现了元和中兴的那个唐宪宗的孙子,一辈子吃喝玩乐,啥也不管的唐穆宗的儿子。这小子其实不糊涂,维州悉怛谋那件事发生之后不久,他就意识到自己被牛僧孺忽悠了,开始渐渐地疏远了牛宰相,恰好在这个时候,牛僧孺背后的大佬,大太监王守澄也对牛僧孺不满意,在这样的背景下,唐文宗把李德裕从地方调回了中央当了一年多宰相。


可惜的是,李德裕拿到权力之后,大肆打击报复,使劲地排挤牛党的那些人,一年之后,犯了众怒的李德裕又被牛僧孺那些人联合宦官排挤出了京城,弄得唐文宗很无奈地说,“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你们这些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其实比河北藩镇的大老粗还难以对付。但他也清楚,这些家伙党争的背后势力就是宦官,于是乎,唐文宗决定铲除宦官。


当时最大的宦官当然是大太监王守澄,这是一个经历了宪宗、穆宗和敬宗三朝而不倒的太监,按理说,本事应该很大,但诡异的是,当唐文宗不断地提拔其他太监的时候,王守澄这家伙居然无动于衷,最后连神策军中尉这样的重要职位都给了另一名太监仇士良,王守澄还是没什么反应,很自然地,当他的权力都被剥夺干净之后,这哥们的死期到了,唐文宗派人带了一杯毒酒,弄死了王守澄,但对外只说他暴病身亡。


我们到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王守澄这么容易地就被扳倒了,也许只能归结为太自信了。但他的死,却极大地鼓舞了唐文宗,于是,他和自己的几个大臣亲信决定快速动手,杀掉其他掌权太监,包括新上任的仇士良。


公元835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一,在上早朝的时候,皇宫里的侍卫队队长说,我那个院子里的石榴树昨晚降下了甘露,唐文宗装模作样地让神策军的左右中尉太监仇士良和于弘治带着太监去看看,仇、于两个大太监带着人还没等进入院子,就发现侍卫队长神色紧张,不停流汗,再留心一看,院子后面好像还埋伏了很多士兵,两人知道大事不好,转身就跑回了大殿,一边拉着唐文宗往宫里逃,一边发出命令让左右神策军护驾。


五百神策军进入宫殿之后,逢人就杀,最后是所有参与这件事的士兵和大臣都被杀戮一空,几千人被宦官仇士良砍掉了脑袋,唐文宗精心策划的,想干掉太监们的计划就此失败,史称“甘露之变”。



 

102-1 唐文宗与众臣讨论甘露之变的计划


我们事后来看,你可以说唐文宗策划不周,用人不当。但两个虽然自宫,却肯定没练成神功的太监,能在一群大兵的手下逃脱,还能够在文武大臣面前把皇帝劫持到后宫,确实也是命,一句话,运气好。


这件事之后,唐文宗的脑门上虽然还写着两个字叫皇帝,但已经成了仇士良手里最体面的囚徒,这个大太监的气焰嚣张到什么程度呢?《新唐书》里记载了一件事,当时有一名翰林学士,叫崔慎由,有一天在皇宫里值班,半夜的时候被太监叫醒,带到了一间屋子里,就看见仇士良坐在上面,阴阳怪气地说太后想另外立一个皇帝,你起草诏书吧。


这个崔慎由吓得是魂飞魄散,连连磕头说这样的事儿不是我能够掺和的,虽死不承命。仇士良沉默了很久,然后打开了身边的一扇小门,里面坐着的就是唐文宗本人,史书上说,“士良等历阶数帝过失,帝俯首,既而士良指帝曰‘不为学士,不得更坐此’”。意思就是仇士良指着皇帝的鼻子一顿臭骂,然后说今天要是没有这个崔学士,你就下台了你知道不?唐文宗只能连连点头说,知道知道。


《新唐书》里还记载了另外一件事,唐文宗和一位大臣聊天,说你来说说看,我像以前的哪一个皇帝?我们说过,皇帝问你这句话,你的标准答案就是尧舜之君。这位叫周墀的大臣当时也是这么回答的。不过面对着如同囚徒一样的唐文宗,这个周墀还算要点儿脸皮,没有直接拍马屁,而是委婉地说,老臣是个傻子,不知道您像谁,不过天下人都说您是尧舜之君。


这时候唐文宗就说了,我之所以问你,就是想知道,我和周赧王和汉献帝相比如何。周赧王和汉献帝那俩货我们以前都讲过,一个被秦昭襄王欺负,另一个就是董卓和曹操父子手里的傀儡,并且都是亡国之君。周墀马上说,您怎么能和那两个败家的玩意儿相比,原话是“何自方二主哉”。这时候唐文宗就悲伤地说是啊,我没办法和他们俩比,因为他俩只是受制于强臣,而我却是被家奴操纵在手心里,我还不如那俩货啊,说完是放声大哭。从此之后,唐文宗再也没有上过朝,不久之后,这哥们就在担心受怕和郁闷的心情里凄凉地死去了。


唐文宗驾崩之后,唐武宗李炎继位,牛僧孺被罢相,李德裕被从淮南再次召回朝廷,升任为门下省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你要是问,为啥唐武宗对李德裕这么好?这事儿吧,有些史学家说唐武宗体察民情,知道谁干得好,谁干得不好,我认为那就是瞎扯,武宗在登基之前和李德裕一点儿交集也没有,他那时候喜欢的是小道士,经常和牛鼻子们一起混。


实际上,李德裕被提拔这事儿和太监有关系,大太监仇士良对唐文宗一顿肉体和心灵上的蹂躏,让这个窝囊皇帝见了阎王,如果再让唐文宗自己指定的太子李成美即位,那仇士良自然担心将来会被报复。于是文宗一死,仇士良就拥立了这个唐武宗李炎,同时让李炎赐死了原来的太子李成美,朝廷上的牛党这时候还没转过弯来,大唐天子已经换了主人,无论是仇士良,还是唐武宗,都不能容忍牛党这些拥护李成美的大臣存在,于是乎,牛党里面的宰相李钰、杨嗣复被罢免,枢密使刘弘逸被杀,李党李德裕这伙人才回到了中央。


等唐武宗和李德裕共事之后,他才发现,后者真是一个人才,于是两人开始了全力合作,最后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居然把大太监仇士良整回了老家,在无权无势中可怜地死去,所以,武宗一朝,宦官专政这个绝症得到了抑制,但可不是痊愈,只是暂时不发作了而已。

                            四


唐武宗最后是几乎把所有的信任都给了李德裕,而李德裕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他之所以后来被评为六大政治家之一,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这段时间的表现。


首先是对付回纥,这个唐朝人民的老朋友,曾经和大唐一起打过突厥,打过吐蕃,还打过安史叛军。现在人家也长大了,北边草原的生存空间也不够了,正逐渐地侵蚀大唐的地盘,李德裕为此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以谈判和和亲为诱饵,派骑兵突袭,彻底击溃了回纥所有南侵的队伍,从此之后,一直到唐朝灭亡,回纥也没有再成为威胁。


接下来,李德裕还针对藩镇采用了一种从来没有的策略,那就是承认最强大的河朔三镇有世袭的权力,但是其他藩镇,对不起,谁要是想搞半独立王国,绝对拍死。比如说泽潞节度使刘从谏病死之后,他的侄子刘稹想要模仿河朔三镇的模式来继承叔叔的位置,李德裕就说了:“自艰难已来,列圣皆许三镇嗣袭,已成故事。”人家河朔三镇是安史之乱之后,俺们大唐中央特许的可以世袭罔替的藩镇,你泽潞算什么东西,也敢搞特殊化?


 

102-2 河朔三镇(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然后李德裕就号召河朔三镇的节度使和中央一起讨伐刘稹,那三位节度使一听,自己这地方可以世袭罔替,那岂不就是裂土封侯了?自然是热烈响应李德裕的倡议,生怕刘禛那个王八蛋折腾大发了,李德裕再改了主意,恨不得刘禛马上去死。结果是在河朔三镇全力出击之下,刘稹很快就被砍了脑袋,其他藩镇一时之间,全都老实了。


你要是说,这也不高明啊,河朔三镇岂不是从此独立了?这事儿要这么看,你无论怎么做,唐武宗接手的这个烂摊子里,河朔三镇都已经是事实上的半独立了,经济学上这叫做沉没成本。这个时候你如果还死要面子,就只能活受罪,那就莫不如联合河朔三镇,阻止其他藩镇独立,至于说以后怎么样,那就看李德裕和河朔三镇谁坚持的时间长了,当然,事实证明,李德裕还是先玩完了,大唐最后也完蛋了。


李德裕干的其他事情还包括稳定西域,整顿吏治,不许官员经商,对官员实施大规模监督,大搞廉政风暴等,还有提高科举考试的透明和公正度,保证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国家政府部门,所以那些贫寒家庭出身,考试没办法走后门的知识分子都对李德裕尤其爱戴。


这种爱戴是跨越了社会阶层的,因为前面说过,李德裕这小子出身官二代,痛恨科举考试,他根本瞧不起这些为了当官而读书的知识分子,他和他们也完全是两个阶级的,但事实证明,谁让这些读书人有官儿做,谁就是他们心里的好人。后来李德裕被贬到了崖州死了,有人写诗怀念他说,“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八百孤寒说的是这些人数众多的贫寒知识分子,而李崖州就是代指李德裕。


那么,干得这么好,绩效如此突出的李德裕同志为啥后来被贬到了崖州呢?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转身为龙

    之前在头条里第一次听到您的讲座,后来发现那边是剽窃您的音频。讲的太好了,专门跑这边充了会员。

  • 缪因子

    用了十几天时间一口气听完了百集,以诙谐幽默的形式串起几千年的历史,既获得知识又觉得有趣。希望能加快更新

  • 听友90968700

    老师,这几期背景音乐声音有点大,且感觉嘈杂。

  • 1518848slqd

    己经听了几遍

  • 深海铲屎官

    唐朝好可惜,没有特别不着调的皇帝,却衰败地如此快

  • 听友68365667

    牛李党争=李李党争,瞅你不顺眼斗争 , 既幽默又好记,长知识。非常赞成老师对党派的利弊分析。

  • 听友68365667

    讲得太好了,很涨知识

  • 听友117365814

    错别字太多了,标点符号乱七八糟的排列,这比那盗版书都令人气愤😡

    三丫家的丫 回复 @听友117365814: 你自己没找对地方,在这里

  • 吃吃吃东西吧

  • 花弄影4

    人就离不开内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