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1. “澶渊之盟”在什么情况下签订,有哪些内容?
2.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的利弊?对宋朝有哪些影响?
3. 为什么说宋真宗泰山封禅是个笑话?
4. 帽妖案和赵祯被立为太子有关吗?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北方辽国萧太后50多岁的时候,心血来潮,准备一举夺取关南之地,从而控制整个燕云十六州。这事儿如果成了,对于大宋,自然是一件相当悲催的事情,等于是从此门户大开,辽国随时随地都可以南下,到时候是抢一把就走,还是多占点儿地盘,那就看这些北方蛮族的心情了。
一
宋朝大臣里面,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宋真宗赵恒,必须要北上迎敌,绝对不能做缩头乌龟。公元1005年1月3日,赵恒终于被寇准等人说动了,他也彻底明白这里面的利害关系了,于是起身离开汴梁,一路北上,准备御驾亲征。
我们说宋真宗这时候确实不是一个孬种,他走的时候告诉留守汴梁的官员,如果连续十天听不到我的消息,就立太子当皇帝,这等于是揣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的。虽然后来经常有点害怕,多次想要逃跑,每次都要靠着寇准给他打鸡血,但毕竟,这个赵恒以皇帝的身份走上了两军对垒的最前线,澶州。
这个澶州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也是春秋时城濮之战的遗址,宋朝的时候,黄河还没改道,恰好在它中间穿过,北边是辽军,南边是大宋。
当宋朝军队看见皇帝的黄龙大旗出现时,顿时是士气大振,而且就恰好在这个时候,辽军统帅萧挞凛也来到了阵前瞎溜达。
可能是这个萧元帅想凑近点儿,仔细看看宋朝人都长啥模样,能看见宋朝皇帝那就更好了,以后回去可以吹牛皮了,结果一不留神就踏入了宋军的弩箭射程之内。当时宋军守城的弩箭又叫床子弩,是一种非常恐怖的武器,大概需要上百人才能拉开,一箭出去,别说人,就是大象那也是射一个对穿,而这个萧挞凛很不幸地被某一个床子弩盯上了,后果也很严重,当天晚上,萧挞凛破烂不堪的尸体就被抬到了辽国萧太后的座位前。
萧太后是什么人?那是一个高级政治家,这种人最大的品质就是冷静,她在悲痛之余,没有怒发冲冠去为萧挞凛报仇,而是很理智地分析了一下,觉得宋朝也没认怂,也没逃跑,皇帝还亲自来到前线,那这仗呢,可能就打不下去了,两败俱伤并不是她萧老太太要的结局。
既然打不下去,那就要谈判,萧太后找到了前面俘虏来的大宋将领王继忠,让他给宋真宗写信,说你们派一个使者来,我们议和。
这个王继忠还真不是一般人,他是宋真宗小时候的玩伴,所以赵恒即位之后,他就一路高升,最后升为河北都转运使,在定州上任。可是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福祸相依,也就是因为官升得太大了,和大辽国打仗的时候服饰太显眼,弄得几十倍的辽军追着他的屁股打,最后被俘虏了。不过呢,这个王继忠虽然得到了莫大的信任,倒也不是一个贪赃枉法,行为不轨之辈,反而朝里的大臣们对他都比较信任,收到了他的来信,宋朝大多数人认为是真的,也就是辽国确实有意思议和。
宋真宗接到信之后自然也很高兴,虽然他摆出一幅要死的模样御驾亲征,但皇帝的好日子他还远远没有过够,现在有议和的机会当然不肯放过。可是这哥们也知道,对方必然提出各种苛刻条件,于是乎,他告诉准备去谈判的曹利用,说如果辽国有土地要求,那是不能答应的,但不妨每年多给对方一些钱财,用来补偿对方。曹利用就问了,给多少合适呢?宋真宗说,一百万也无所谓。
曹利用谢了恩,走出宫殿,准备回家让媳妇儿收拾行李出发,可是寇准拦住了他,说了下面一段话:“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这段记载在《宋史》里的话意思就是,皇帝说给100万,你要是敢超过30万,你回来我就砍了你的脑袋。
我估计曹利用曹大人告别媳妇儿之后,是一路向北,一路心里骂娘,皇上和宰相的意见不一致,咋整?唯一的希望就是,辽国可以接受30万钱,但这事儿只能靠祈祷了。
那么我们说为啥寇准要难为这位曹大人呢?这里面并没有一丝一毫的私人恩怨。寇准老先生的真实意思是希望双方议和不成,大打出手,那这样说的话,莫非寇准是汉奸?也不是,他的判断是,辽军各路已经深入宋朝边境,正好趁这个宋真宗御驾亲征的机会全歼对方,拿回燕云十六州。
那我们说他这个计划能不能实现呢?实事求是地讲,不可能。
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当时宋军太弱,辽国军队不能被击败,相反,我认为宋军要是真的上下同心,一鼓作气,打败辽军是完全有可能的。那我为啥还说不太可能?因为宋军做不到上下同心。当时除了寇准,满朝都是议和派,巴不得马上签订合约,好回家抱着小妾睡觉,这些家伙甚至联合起来,在宋真宗面前攻击寇准拥兵自重。
这里可以说几句题外话,这事儿吧,和今天从某个国家拿回南边那个小岛差不多,打的话,胜负未知,胜了的话,一劳永逸解决了很多问题,输了的话,后果很严重。但重要的,不是打不打,而是上下是否同心,放眼望去,如果一个个都对那个世界第一的国家畏敌如虎并且心存敬佩和亲近,那还打个毛,只能和谈。
我估计寇准也看到了这一点,也明白,这仗没法打了,所以,最后他也只能无奈地同意和谈。而辽国萧太后本来就觉得这仗打不下去了,两边这也算一拍即合。
就这样,公元1005年1月,宋辽两国签订了合约,大致来说,就四项内容:
第一是双方兄弟相称,辽国圣宗年纪小,是弟弟,宋真宗年纪大,是哥哥,但他要管辽国萧太后叫叔母,也就是婶婶;
第二个是双方以河北白沟河为界,这相当于辽国彻底放弃了关南之地包括涿、瀛、莫三州的要求,但也相当于宋朝正式放弃了其他燕云十六州之地;
第三条就是宋朝每年要给辽国十万银子和二十万绢帛,总计三十万;
第四条就是双方在边界建立市场,老百姓可以做生意了。
111-1 澶渊之盟(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这个合约在中国历史上大大地有名,叫做“澶渊之盟”,从此之后将近120年时间,宋辽两国没有大的战争。
二
如果你问,这个合约对谁有利?或者问,谁占便宜了?这事儿吧,很难讲,表面上看,宋朝吃亏了,因为当时它是在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签署的合约,但每年还要给对方30万钱,而且燕云十六州等于是正式地给了对方。但实际上,就如前文说的那样,当时宋朝军事占优只是表面现象,真打起来,大多数投降派占据了庙堂的宋朝大概率会输,每年30万看起来很多,但你要知道,那时候一场中等规模,10万人参加的战役就需要300万,况且宋朝在双方设立市场之后,每年赚回来的,以及和平情况下生产出来的物资,10个30万也不止。
至于说老百姓是如何看待这个合约的,《宋史》上有记载:“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啥意思?双方和平之后,北方的草原上遍布了老百姓的牛羊,后来白头发的老头老太太,都不记得打仗是怎么回事,一句话,老百姓的日子从此过得是美滋滋,从这一点上说,澶渊之盟,善莫大焉。
它也有不好的一面,这就是后来王安石总结的,自从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也就是赵光义的子孙们因为这件事,全都认为,生生世世都可以拿钱买太平了,更加不重视军队建设。
中国自古就有古语,“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还有就是“兵不可废,废则招寇”,说的都是和平期间,千万不能忘了军队建设,你要是忘了,总有一天,强盗们会让你后悔莫及,果然,后来就发生了靖康之耻这样的事情,后面我们会讲到。
曹利用曹大人在条约上签了字之后,心里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一下,皇帝和宰相都满意了,俺的任务算是完成了。这哥们在回到宋朝大本营之后,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可能是任务完成得太顺利,这家伙有点得意忘形,在宋真宗问他每年给对方多少钱时,他居然不说话,而是伸出了三个手指头。宋真宗一看,以为是三百万,连声说太多了太多了,然后想了想又说,只要能不打仗,多就多吧。那是,反正不用他赵恒出钱,都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这时候,曹利用才像献宝一样,自豪地说,陛下,只有三十万哦。赵恒一听,高兴得像一个孩子一样,又连声说你会办事,你会办事。从此之后,曹利用一路高升,最后做到了尚书右仆射,宰相的位置,不过这哥们一直都没改掉他一得意就得瑟的性格,最后因为太得瑟了,还是没避免因为官场失利上吊自杀的命运。
你要是说曹利用的功劳都很大了,那寇准是不是更大,毕竟没有他,赵恒可能已经被赶到四川吃火锅了。这个呢,不好意思,寇准被罢官了,为啥?其实就是古话的那八个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事儿是这样的,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宋真宗一直都很满意,看成是自己的功绩,成天和大臣们得瑟,同时对寇准更加地看重。终于有一天,那个曾经劝宋真宗迁都江南的王钦若就和宋真宗私下里说了,澶渊之盟这事儿,算是城下之盟,也就是人家打到你家门口,你才签的合约,实在不咋光彩。宋真宗听到这话,自然是很不高兴,王钦若又接着说道:“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这段话相当地阴险,它的意思是,赌徒可能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放在一个赌注上,当年寇准就是一个赌徒,而那个赌注就是您赵恒赵大皇帝,你想,你仔细地想,要是当时寇准他赌输了,我们被辽国打败了,他可能没事,去辽国做官,可是您当时也在前线,万一被抓了,是不是就完犊子了?
也不知道宋真宗是不是仔细想了,但他不出意外地被王钦若忽悠了是事实,寇准倒霉的日子到了。公元1006年2月,也就是澶渊之盟签订一年之后,寇准被免去相职,宋真宗把他打发到陕州去做一个知州,虽然后来他又被重新启用,但最终还是被贬到了雷州,并且死在了那里。这个雷州就是今天的广东湛江雷州市,寇老头在那里传播了大量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破除迷信,对整个雷州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那里还有寇公祠以作纪念,说实话,中国老百姓对于谁对他们好,一直是心里有数并且感恩的。
三
言归正传,这个让宋真宗仔细想的王钦若,别的本事没有,察言观色和拍马屁的功夫绝对一流,他发现宋真宗非常地好大喜功,但还没胆子出去打仗,一个皇帝没有开疆扩土的功劳,那就很难继续和别人吹牛,毕竟你不能说自己今天又娶了几个老婆,生了几个儿子。那咋办呢?王钦若就伪造了各种祥瑞,然后鼓动宋真宗赵恒去泰山封禅。
封禅泰山这事儿,我们以前讲过,那简直是古代君王的一致梦想,但自从秦始皇干过之后,到宋真宗为止,一共也就四位皇帝干过,分别是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和唐玄宗,为啥其他皇帝不干?因为第一,这事儿太烧钱,你总不能皇帝带一个太监,气喘吁吁地自己爬上泰山,烧一炷香就走,那不是封禅,那是疯了。所以呢,国力不强的时候,想干也干不了;第二,必须四海升平,无内忧外患的时候,否则天天不是平叛,就是打仗,路上不是劫财的,就是劫色的,你也干不了;第三,必须有儒家认可的大功劳,否则人家就是不说,你自己也知道,那些知识分子会笑话死你。
这三个条件,前两个宋真宗勉强合格,和辽国签订了合约,中原和江南全都平定,钱财也马马虎虎够用,可是最后一个实在是有点儿难办,唯一一个澶渊之盟还被别人说成是城下之盟,那咋整?别急,王钦若有办法,他伪造了一封信,说是泰山神写给宋真宗的,这信的内容大概就是赵恒你这小子,皇帝当得实在太好了,可是你咋不来看我呢?俺是泰山神啊,赶紧地,过来给俺烧柱香,再给老天爷敬一杯酒,俺等着你。
接到这封信之后,赵恒虽然很高兴很谦虚地接受了邀请,可是他也知道,这事儿愚弄一下老百姓还可以,朝里那些大臣们不一定买账,尤其是怕宰相王旦反对,左思右想之后,他就把王旦召来喝酒,饮宴正酣时,命人取出一樽酒来赐给王旦说,你带回去,和你的老婆孩儿一起享用吧!王旦觉得奇怪,回家后打开,这才发现,里面全是金银财宝,《宋史》上记载,“既归发之,皆珠也。由是凡天书、封禅等事,旦不复异议”,也就是王旦接受了这个贿赂,从此对封禅这事儿不反对了。
所以我们说中国古代的皇帝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啥事都可以独断专行,在后世比较出名的皇帝里,这个宋真宗也已经是第二位向大臣行贿的皇帝了,第一位是当年唐高宗为了立武则天为皇后,向长孙无忌行贿,那事儿以前说过了,到后来明朝的时候还有,我们到时候再说。
就这样,公元1008年10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可能是怕泰山神老人家寂寞,还封了一个泰山女神,叫“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各个大臣们写了无数马屁文章,之后,又是一连串的庆贺活动,包括到曲阜祭祀孔子等等,前后花了四十七天时间,花了八百万,你现在听到这个数字,还会觉得澶渊之盟那一年三十万多吗?当然不多,用通俗的话说,那真就是九牛身上的一根毛。
111-2 宋真宗泰山封禅放的玉简
这事儿还没完,这场由王钦若执导、赵恒主演的闹剧可以说是一直演到了主角去世,也就是持续了将近12年,史书上记载各种阿谀奉承之徒是“争奏祥瑞,竞献赞颂”,歌功颂德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而赵恒开始的时候是不得不信,为啥?因为这小子既然对外宣称泰山神请他封禅,那别人顺着这条路和他白话泰山神的故事,他咋敢说你造谣,说了别人造谣,相当于骂自己放屁,这种事儿宋真宗自然是万万不干的。
但是到了后来,我相信这小子是真信了,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神神鬼鬼的东西看多了,他很自然地认为那些和尚道士都是金身罗汉,或者得道仙师,《宋史》上记载,晚年的宋真宗经常进入一种满口胡话的癫狂状态,甚至无法处理朝政,只能由皇后刘氏来决断。
不过这小子这么折腾,也算做了一件好事,那就是从他之后,中国历史上就再也没有折腾老百姓搞什么封禅泰山的皇帝了,为啥?因为他把泰山封禅直接变成了一个笑话,《宋史·真宗纪》里直言不讳地评说,这个天书封祀就是“一国君臣如病狂”。宋真宗赵恒把封禅这么美好的事情搞成了天怒人怨,后世皇帝避之唯恐不及,可算是奇葩里的奇葩,也算是为后世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四
俗语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上如此,民间信神信鬼的只能更多,公元1018年5月,宋真宗接到报告,说洛阳城发现了一个帽妖,也就是形状像一个大帽子的妖怪,漂浮在空中,常常在晚上出现,有时候还能伤人。宋真宗开始没有理会,朕就是神仙,怕啥妖怪?可是后来这事传到了什么程度呢?开封、南京、四川等全国各地包括军营全都有人说看见了这个帽子妖,而且厉害程度也从“微能伤人”,变成了“入民家食人”,也就是从让你轻微受伤进化到了到你房间里吞食你家小孩。
最后更是让老百姓夜夜惊恐,拿武器熬夜自保,连军队中都是如此,晚上经常有人尖声惊叫,之后周边邻居就跟着叫喊,再扩大至整个街区叫喊,好多城市半夜不睡觉,叫喊声此起彼落。
这一下就让宋真宗不得不重视起来,啥妖怪啊,太不给我这位神仙面子了。当然,这种事一查就知道,最后发现谣言的尽头是一个法号天赏的和尚,还有两个民间算卦的张岗和耿概,这三个家伙随即被砍了脑袋,手下的徒子徒孙也全都治罪,这样,流言才算是慢慢地消失,老百姓生活恢复正常。
奇怪的是,史书上并没有说这个叫天赏的大和尚和那两个算命的为啥要制造这个谣言,这仨家伙既没有敛财,也没有骗色,难道仅仅是是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虽然史书上没有给出答案,但是,帽妖案三个月后,公元1018年中秋节,赵恒下诏册立八岁的儿子赵受益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祯。
我现在就想告诉你,立太子这事儿其实和这个帽妖案是有关联的。为啥?因为赵恒一直没有立太子的原因是他宠信刘皇后,前面说过,刘皇后甚至可以批阅奏章,属于美貌和才华集于一身的美女,但是却没有儿子,她就半公开半隐秘地阻止赵恒立太子,估计是想赶紧自己生出一个儿子,再立这个太子,但也不知道是她的肚皮不争气,还是赵恒已经不行了,反正儿子一直没生出来。
这时候朝里的大臣们就着急了,眼看着赵恒的身体不咋地了,如果有一天,这个宋真宗还没立太子就死了,那么刘皇后就有可能变成另一个武则天,所以,帽妖案这事儿一出,大臣们就开始三番五次地上书,主题就一个,帽妖这事儿虽然是光头和尚的谣言,但无风不起浪,肯定也带了一点儿老天爷的意思,而且是对我们大宋的警告,陛下您如此英明神武,只有不立太子这事儿有点儿欠考虑,那老天爷警告的肯定是这件事。
宋真宗也不是一个糊涂蛋,大臣们上了几次书之后,他也就顺水推舟,对刘皇后说众怒不可犯,然后立了儿子赵祯为太子。
这样看来,帽妖案就很清晰了,开始的时候,有老百姓看到了天象异常,或者是传说中的UFO,因为那玩意儿和帽子一模一样,这事儿传到了某一位一直对不立太子耿耿于怀的大臣那里,他就开始推波助澜,马上,另一位大臣也心领神会,各自一顿忙活,找和尚的,找算命的,最后就演变成了整个北宋境内,大家都恐惧一个叫做帽子大王的妖怪,就是这么简单。
这个北宋帽妖案在历史上相当滴有名,还上过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如果你看看当时历史资料的记载,你感到滑稽的同时,也会感到害怕,一个可能谁也没见过的帽子大王,就让一个国家几乎所有民众陷入恐慌,谣言的威力确实巨大。
无论如何,太子有了,宋真宗的生命也差不多走到了尽头,四年之后,公元1022年3月23日,宋真宗赵恒于汴梁延庆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共二十五年。
实事求是地讲,赵恒这哥们除了后来对宗教迷信这套东西比较痴迷之外,其他方面,应该算是一个还不错的皇帝,他的主要功绩是经济建设和反腐倡廉,这两方面的成绩相当突出,让北宋的统治更加牢固,社会繁荣稳定。
也许今天你并不知道,有两句著名的诗句是人家宋真宗赵恒写的,那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过原诗并不是这样的,是“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这首诗的名字叫做《励学篇》,也就是这家伙站在皇帝的宝座上大声地对天下老百姓呼喊,学习吧,只要你学习好,房子,票子,车子,女子,统统都有,当然,儿子还是要自己生,这个俺赵恒要是也包办,你也不能同意啊。
应该说,这哥们没有撒谎,相比于其他朝代,大宋王朝对知识分子那是相当滴好,那么,在宋朝的读书人到底有什么待遇?我们下集再聊。
打的话,主播一定要从加拿大回来,做第一波冲锋的先锋。
轩辕镜尘 回复 @金五v5721: 就因为在加拿大才敢说啊 有退路可走
白衣老师,赵恒御驾亲征打辽国时让大臣10天听不到消息就立太子为皇帝,那时候太子也还没立呢?还是立了后来换了?
1835786lydt 回复 @听友226492270: 让太子登基的意思
弱宋这些破事听着就抓狂
邓荣_0g 回复 @一遇泓: 破事不用只看弱宋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兵不可废,废则招寇!
似乎意有所指啊望慎言!
宋真宗谈不上有什么建树,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澶渊之盟,本身是一个在宋朝战胜辽国的情况下签订的屈辱盟约,就其和平局面而言是好的,不过这也是寇准一力促成的,真宗只是个被迫配合的吉祥物。而且真宗还是个败家子,在位期间大力崇拜和发扬道教,再加上封禅,浪费了大量的民力和财力。
老师辛苦了
越来越认可主播老师关于忠臣与良臣差别。
再聪明的主播,早晚也憋不住大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