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讲:叹羊左之交,舍命至友(十.12、13)

第246讲:叹羊左之交,舍命至友(十.12、13)

00:00
29:24

我们继续学习《乡党第十》,先来看第十二章:


入太庙,每事问。


看起来,这句话和《八佾第三》的第十五章很像。那一章中说,“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很多人认为,这是《论语》的编辑者粗心大意,编重复了。或者由于竹简的错简、漏简,造成了后世流传的版本出现了内容重复。我们仍然不这样看。《论语》的编写者这样安排,是有用意的。


“入太庙,每事问”,分别编入两篇,侧重点有所不同。并且,并非是简单的重复或错误。在《八佾第三》中,是孔子就事论事,回应别人对他不知礼的质疑。都说你鄹邑大夫的儿子孔丘知礼、懂礼,可你呢,进入鲁国祭祀周公的太庙,什么事都问别人,这根本就是你什么都不懂嘛。


孔子却回应说,不,什么都不懂的人,才什么都不问呢。祭祀是大事,有繁琐的礼节,进入太庙,对于我来说,有把握的再确认一下,没有把握的彻底了解清楚,这就是礼啊。通过这一应一答,强调礼很重要,人要问礼、学礼、知礼、懂礼。 


这一篇,《乡党第十》,主要讲孔子平时在各种场合下的表现,以及礼仪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入太庙,每事问,在这一章中重点在讲,孔子对于礼的慎重谦虚,和孜孜以求的态度。


太庙,是举办重大祭祀仪式的场所,祭器的摆放都有一定的位置,仪式的细节都有一定的讲究,这既是尊重祖先的表现,也能够让参加仪式的人受到庄严肃穆气氛的感染,内心自然就会肃然起敬,达到洗涤心灵,正人心、施教化,最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目的。 


好比,大鱼老师最近刚刚在丽江参加了一场葬礼。好朋友的母亲去世了,如何去祭拜?死者的灵堂怎样布置?家人如何向来祭拜的亲友叩拜还礼?三天之后如何出殡下葬?追悼会上谁来发言?骨灰由几个人怎样从亲人的头上越过去?抬出来之后,放鞭炮,撒纸钱,拿花圈,车队怎样到达目的?何时,由谁主持,如何下葬?等等等等。这就是一种礼。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细节安排,既表达亲人的哀思,又有很强的代入感,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感受几千年来中国人传承下的仪式感。一切以死者为大,什么高官显贵,在死亡面前一律平等,会勾起人对生死的敬畏,对人生短暂、珍惜光阴的反思,这就是礼的意义。 


那孔子见到礼的仪式细节,一定会“每事问”,既要弄清楚是什么样的,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要通过礼的形式,去追问礼的本质。礼,不只是穿什么衣服,佩什么美玉;乐,也不止是钟鼓琴瑟,钢琴小提琴,更在于这些形式背后的精神。


《孔子家语》中说:“为礼而不本于义,犹耕之而弗种。[1]意思是,我们重视礼,但是不去探究礼的根本意义,就如同农民耕了地,却不播种种子一样,白忙活了一场,不会长出任何庄稼,收获任何粮食。


《论语》的编写者在《乡党第十》记入这句话,也体现出当时的世人,大多只重视礼的形式,而孔子看重的,却是礼的本质。


接着我们看《论语·乡党第十》的第十三章,一共两句话,先看第一句: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孔子的朋友死了,无所归,没有亲人在身边,无法将他返乡安葬,人死而将魂无所归。这时,孔子站出来了,他说,于我殡,由我来为他举行殡葬之礼吧。古时候,人死了,尸体放入棺材,叫殓;棺材停放在灵堂中,等待下葬,叫殡;棺材埋入地下,叫葬。这里,殡代指整个殡葬之礼。


这应该是偶然发生过的真实事件。不会孔子没事儿对着别人总说,于我殡,于我殡,你的后事我来办,这不像话。《礼记·檀弓》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说:“宾客至,无所馆。夫子曰:‘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意思是,从远方来的客人没有地方住,孔子就说,活着就在我这住,死了就在我这儿停放灵柩,丧事由我来办。 


钱穆先生认为,这两处记载说的,应该是同一件事情。很可能,有一次孔子的一位朋友从远方来,突然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生命垂危。他又举目无亲,如果有亲属在,那孔子对他的后事是不能插手的,应该由他的亲属来做主,丧事如何办理。但是现在怎么办呢?古人对养生送死很重视,难道要落得不能叶落归根,死无葬身之地吗?


而且,即使是现在,葬礼都非常复杂,古人的丧葬仪式就更加繁琐。《礼记》中说,人死之后,“三日而殡”,三天后就要入殓,停柩在堂;“三月而葬”,棺材停放三个月后,才入土埋葬。[2]可见,要耗费不少的钱财、时间和精力。


这个时候,没有人管了,怎么办呢?孔子管。大家朋友一场,不能人走茶凉,我一定要为朋友做好人生最后一件事,让他生有所安,死有所葬,让他走得安详,走得放心。这是孔子对朋友的态度。交朋友不图回报,人都死了,为他做的一切还图什么回报呢?完全是出于道义,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出于仁至义尽的朋友之情。


中国人历来是极其重视朋友之情的。中国人讲五伦,五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朋友,把朋友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并列看待,可见对朋友关系的重视。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你不可能一辈子只和你自己的家人呆在一起。所以中国人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有朋友走遍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是中国人的社会观。善于交朋友的人,到哪儿都不用有不安全感,都不必感到孤单寂寞,因为到哪儿都可以交到好朋友。当然古人讲,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志同道合的才算是好朋友,只是在一起吃喝玩乐的,那叫酒肉朋友,并非真正的朋友。


孔子的交友之道也是这样的,非常重视精神上的交流,大家赤诚相见,而视富贵如粪土。所以,他才会毅然决然地为朋友办葬礼,送身在异乡的朋友最后一程。


我们接着看下一句: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朋友馈赠的礼物,虽然是车辆、马匹这样的重礼,孔子接受的时候,也只会说声谢谢就完了。而朋友送来供奉、祭祀祖先时的祭肉,虽然只不过是一小块肉,但是孔子也一定要跪下来,对朋友行叩拜的大礼。


车马之礼,和祭肉之礼,反差是很大的。《礼记》中说:“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3]意思是,父母还在世,做孩子的馈赠给别人的礼物,不能够涉及车马之类贵重的财物,要显示出,做孩子的不敢对家产擅自决断。总之,车马在当时是很贵重的礼物,可孔子呢,却对车马这样的礼物好像很不在意。


而祭肉,一般只分给同姓、同族的人。分给你,是把你当做自己家人一样看待的意思,相当于,祭祀祖先的时候,要上告先祖,我有个好朋友,叫孔丘,我一直把他当家人看待。这个情意就很重了。所以孔子拜祭肉,不拜车马,这是他重义轻利,敬人不敬才。朋友的友情,是不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 


这是这一章的内容,讲的是孔子的交友、待友之道。最后我们讲故事,讲一个古代非常有名的一对朋友,羊角哀和左伯桃之间,“羊左之交”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于西汉刘向的《列士传》,后来明代的冯梦龙又把这个故事编到了小说集《喻世明言》中,名为“羊角哀舍命全交”。


按《喻世明言》中的说法,春秋时,楚国国君楚元王招贤纳士。西羌积石山,大概在西北,黄河上游以西的地区,甘肃一带,有一个读书人,名叫左伯桃。他自幼父母双亡,一个人独自谋生。闲暇的时候,他手不释卷,读书不止。他听说楚元王正招贤纳士,在全世界引进优秀的人才,于是决定前往。他带了一箱书,辞别乡邻亲友,直奔楚国而来。


走到雍州的时候,大概在陕西一带,天已隆冬,雨雪交加。左伯桃冒着雨雪,迎着风,走了一天,衣服都湿透了。看着天色已晚,他想找个地方住下来。抬眼只见竹林深处,隐隐露出灯光,他就循着灯光一路走去。走到近前,只见矮矮的篱笆,围着一间茅草屋。于是他推开篱笆门,走进院子,轻轻地敲击房门。


里边的人应声而出,左伯桃急忙上前行礼道:“我本西羌人,姓左名伯桃,想去楚国,不料途中遇上了大风雪,找不到可以住宿的地方,想向您求宿一夜,明早就走,不知您能否行个方便?”


那人听了,急忙还礼,请左伯桃来到房中。左伯桃进来一看,屋里只有一张床,除了床上堆放着几本书之外,再无长物,可谓清贫如洗。


左伯桃明白,这也是一个读书人,就想行士人相见的叩拜大礼。对方却说:“别急,现在你浑身都湿着,还不是讲礼节的时候。我先弄点儿火来,烤干了你的衣服,咱们再好好聊聊。”


于是,那人生起火堆,让伯桃烘干衣服,并准备酒饭款待他,十分殷勤。伯桃请问对方姓名,那人道:


“我姓羊,山羊的羊,名角哀,羊角的角,悲哀的哀。自幼父母双亡,独自居住在此。因为我酷爱读书,以致田地都荒废了。今天,有幸遇到有学问的人来,只恨我家里穷,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招待,还请多多包涵。”


左伯桃说:“阴雨之中,承蒙收留,还以酒食相待,感激之情,何敢忘怀。”


当晚,两人抵足而眠,在一张床上睡觉,共同探讨胸中学问。两人一直聊到天亮,但见外面还是大雨雪不止,羊角哀就留左伯桃暂住在自己家中,尽其所有,热情招待。两人志同道合,又同命相怜,就结为了异姓兄弟。伯桃比角哀大五岁,角哀就称伯桃为兄长。


一连住了三天,才雨停路干。


伯桃说:“贤弟,你满腹经纶,有治国安邦、辅佐君王之才,却隐居山林之中,真是太可惜了。”


角哀说:“倒也不是甘心固守田园,只不过没有什么机会而已。”


伯桃说:“现在楚王求贤心切,贤弟何不与我同行,前往一试?”


角哀说:“好啊,我愿遵兄长之命。” 


于是,羊角哀也准备了些粮米路费,抛弃了自己的茅草房舍,二人一同向南方的楚国而来。


走了不到两天,又遇上了连阴雨的天气。二人被阻挡在旅店之中,盘缠用尽,身无分文了。二人只好轮流背着仅剩的一包干粮,冒雨前行。


雨还没有停,又刮起了大风,变成漫天大雪,遮天盖地,一时让人分不出南北西东。


二人走过岐阳,途经凉山路,向砍柴的樵夫们问路,都说:“前面百里无人烟,都是深山旷野,虎狼成群,不能再往前走了。”


伯桃对角哀说:“贤弟意下如何?”


角哀说:“古人云,生死有命。既然都走到这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如咱们继续前行,一旦有人家呢?免得耽搁了行程,以后后悔。”


又走了一天,夜晚住在一片墓地之中。二人衣服单薄,寒风刺骨,第二天雪下的更大了,山中积雪有一尺多厚。


伯桃冻得受不了了,就对角哀说:“我想再往前一百多里,也是荒无人烟,我们粮食接济不上,缺衣少食。如果一个人独自去楚国,靠我们仅剩的这点干粮,恐怕还可以到达。如果我们两个人都去,就是不被冻死,也一定会饿死在途中啊。我们和草木一起腐朽,这有什么好处?我想好了,我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你穿上,你带着干粮,挣扎着赶快走吧。我确实是走不动了,宁愿死在这里。等你见到了楚王,必将受到重用,那时,你再回来埋葬我不迟。”


羊角哀一听,马上说道:“哪有这种道理?你我二人虽然不是亲兄弟,但情同骨肉,我怎么可以独自去求取功名呢?”说什么也不答应,于是扶着左伯桃,继续前行。


走了不到十里,伯桃说道:“风雪越来越大了,怎么走啊?我们在路边找个地方歇歇吧。”正好路边有一棵枯焦的大树,树洞只能容下一人,角哀就扶伯桃进去坐下。伯桃让角哀敲石取火,烧些枯枝来抵挡寒气。


等角哀找来柴火,只见伯桃把衣服都脱下了,放在一边。角哀大吃一惊:“兄长,你这是干什么?”


伯桃说:“我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贤弟,你别再耽误了,赶紧穿上这衣服,背上干粮快走,我甘愿死在这里。”


角哀上前,抱住伯桃大哭:“兄长,你我二人同生共死,怎么能够分离呢?”


伯桃说:“如果我们两个都饿死了,谁来埋葬我们呢?”


角哀说:“既然这样,我情愿解下衣服给兄长您穿上,兄长可以带上干粮走,我宁可死在这儿。”


伯桃说:“我本来就体弱多病,贤弟你年轻体壮,加上胸中的学问,我更是赶不上。如果见到楚王,你必然会受到重用,我死何足道哉!贤弟,你不要再耽误了,快走吧!” 


角哀说:“兄长饿死在这儿,我独自去求取功名,这种不义之人,我是不会做的。”


伯桃说:“我从积石山来到贤弟家,我们两人一见如故。我知道贤弟胸怀大志,所以劝你和我一同出来求取上进。很不幸,我们被风雪所阻,这是我命该如此。但是如果让贤弟你也死在这里,那可就是我的罪过了。”说完,他就想跳到前面山下的溪流之中寻死。


角哀一把抱住他,放声痛哭,用衣服裹住伯桃,再把他抱到树下。伯桃把衣服推开,角哀再上前劝解时,只见他已神色大变,四肢僵硬,话都说不出来了,但他仍然勉强用手示意角哀快走。眼见着,他已奄奄一息,快不行了。


角哀心想,再过一会儿,我也冻死了,那谁来埋葬兄长呢?于是,他在大雪中哭着向伯桃跪拜,说道:“兄长,那我就狠心离你而去了,如果真能得到功名,我一定来厚葬你!” 


伯桃听了,微微点头,转瞬之间,气绝而亡。角哀只得取了衣服和干粮,一步一回头,边哭边离去了。


角哀忍者寒冷,半饥半饱,来到楚国。在城外休息了一天,第二天进城,向人问:“楚君在哪里招贤?”人说:“宫外有一个宾馆,上大夫裴仲专门在那儿接待天下有识之士。”


角哀直奔宾馆而来,正遇上上大夫裴仲刚要下车。角哀上前施礼,裴仲见角哀虽然衣衫褴褛,但是器宇不凡,问道:“贤士从哪里来?”


角哀道:“小生姓羊,名角哀,雍州人。听说上国招贤,特来应招。”


裴仲把角哀请入宾馆,试他的学问。角哀有问必答,应付自如。


裴仲大喜,入朝禀告楚王,我招到了一个不错的人才。楚王马上召见,问角哀富国强兵的办法,角哀献计十条,都是切中要害的急务。


楚王十分高兴,设宴款待,封角哀为中大夫,赏黄金百两,彩缎百匹。


角哀拜谢,同时痛哭流涕。楚王不解,问道:“你为什么大哭啊?”角哀就把伯桃脱衣让粮之事,一一说明。楚王和大臣们听了,都深为感动。于是,追赠已死的左伯桃为中大夫,向羊角哀厚赠丧葬费,派车马和他同去安葬左伯桃。


角哀直奔梁山,找到枯树,只见伯桃尸身尚在,面貌如前。角哀跪倒在地,痛哭不已,召集附近乡亲,给伯桃穿上中大夫的衣冠,建起高大的坟墓和祠堂。


刘向的《列士传》,对这个故事只有寥寥几笔,只说到这。但是在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故事还没完,又多了一段演绎。


话说这天夜里,角哀在祠堂中,面对烛火独坐,回忆起往事,感伤不已。忽然,一阵风来,灯影处,一个人隐隐哭泣。角哀上前一看,正是伯桃。


伯桃对他说:“感谢贤弟,不忘旧情,把我的身后事办得十全十美。只是还有一件事,这个墓地离荆轲的墓太近。荆轲曾经刺杀秦王,结果失手被杀,高渐离把他埋在此处。他的神灵极其威猛,每晚都持剑来骂我:‘你是个冻饿而死的人,怎敢把墓地建在我的上方?赶紧迁走。’所以我特地来告诉贤弟,希望能把我改葬,以免惹来祸端。”说完,一阵风起,伯桃不见了。


角哀从梦中惊醒,天一亮,他招来乡亲一问,果然不远处的松林中,有荆轲的墓和庙。角哀就来到庙前,对荆轲大骂一顿,又给伯桃烧了彩衣草人,各持兵刃,助他一臂之力。结果伯桃晚上又托梦来,还是打不过荆轲,不如赶紧把坟墓迁走。 


角哀一听,勃然大怒。可砸荆轲的庙,又怕乡亲们怪罪,就打算亲自到阴间去,助伯桃一臂之力,大战荆轲,和他同生共死。于是,他就向楚王修书一封,辞去官职,在伯桃的墓前自刎而死。


这天夜里,雷电交加,喊杀之声传出数十里外。第二天早上,只见荆轲的墓地像被炸弹炸了一样,旁边大树,连根拔起,庙中也起了一把大火,被烧成了废墟。


楚王知道了这一消息,感动于伯桃、角哀二人的情深意重,加封二人为上大夫,并在墓前建庙,命为“忠义之祠”,至今香火不绝。


这是冯梦龙的小说。小说自然是编的,用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已,不完全是史实。比如羊角哀、左伯桃,是春秋时的人,而荆轲是战国时的人,楚元王又是西汉刘交的封号,这完全是关公战秦琼,不是一个朝代的事情。前面,朋友之间舍命相助的事,是可能发生的,但是后面,到阴间大战荆轲,那就纯粹是作者的虚构了。


不过无论如何,羊左之交的故事,在民间却是广为流传,还频频被搬上戏剧舞台。比如,传统京剧就有一出“舍命全交”,说的就是这两个人的故事。


而且,中国人说的“八拜之交“”,其中包括:春秋时管仲、鲍叔牙的“管鲍之交”;春秋时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之交”;战国时廉颇、蔺相如的“刎颈之交”;东汉时陈重、雷义的“胶漆之交”;东汉时张劭、范式的“鸡黍之交”;东汉时孔融、祢衡的“忘年之交”;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的“生死之交”;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春秋时羊角哀和左伯桃的“舍命之交”。


古人讲八拜之交,意思就是学习前面八个忠义的故事,愿意结为异姓兄弟,这是非常重的一种誓盟。 




[1] 见《孔子家语·礼运第三十二》。



[2]见《礼记·檀弓上》。



[3]见《礼记·坊记》。



左伯桃和羊角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小草118

    魏钧王 回复 @小小草118: 66352

  • 1587508gaqw

    太有到理了

  • 1332525nwhp

    💐💐💐👏🏻👍🏻👏🏻👍🏻

  • 疯狂的仓鼠_

    叹羊左之交,舍命至友

  • 1587508gaqw

    这才是理呀!

  • 漢堡是個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