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讲:醉刘伶,以天地为一朝(十.8)

第242讲:醉刘伶,以天地为一朝(十.8)

00:00
29:59

今天我们学习《乡党第十》的第八章。一共两句,说的都是孔子回到家乡,居于乡党时的事。先来看第一句: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指同乡的人,父老乡亲。古时候五百家为一党,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一乡。


乡人饮酒。在孔子生活的年代,老百姓是不能随便饮酒的。从西周开始,就建立了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时、序、效、令”。


时,是指要严格掌握喝酒的时间,只能在某些场合下才能够喝酒。比如男子成年的加冠礼,婚礼、葬礼或者重大典礼的时候,普通老百姓才能够在家里喝酒。因为酒是粮食酿造的,喝多了酒,会浪费粮食。另外,商朝就是由于酗酒纵欲而亡国的,周朝以此为戒。


序,是指喝酒时的礼仪,要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不能没大没小,乱了辈分。


效,是指饮酒要适度。平时,三爵即止,不能过量;一爵是一升。


令,是指在酒席上,要服从主持人的安排,不能为所欲为,想怎么喝就怎么喝。


这是平时,老百姓在家里的时候对喝酒的要求。乡人饮酒呢,是指一乡之中,很多人一起出来聚会,共同饮酒,那场面就更大了。什么时候可以乡人同饮呢?《礼记·乡饮酒义》中说,“凡有四事”,有四种情况可以:


“一则三年宾贤能。”乡大夫,也就是一乡之中,主管政教禁令的地方官员,每三年会主持一次大比,对本乡人士的德行、才能,进行一次考察,把德才兼备的人挑选出来,推荐给国君任用。人才确定之后,临行之前,乡大夫会设宴饯行,并且请本乡中德高望重的人作陪。这是一种情况,可以举行相应的庆典。


“二则乡大夫饮国中贤者。”第二种情况,就是乡大夫请客,请一乡之中贤能的人士喝酒。


“三则州长习射饮酒。”说的不是乡的范围了,比乡要大。每个州,在每年春秋两季的时候,要由州长主持举行射箭比赛,比赛前后,大家可以共同饮酒。


“四则党正蜡(zhà)祭饮酒。”范围变小了,每年冬天,围猎之后,乡之下,各党,由党正,这一党负责政教禁令的官员来主持,进行蜡祭,也就是用猎物来祭祀祖先的年终大典,这个时候,父老乡亲也是可以喝酒的。


那么,同乡之人,聚在一起饮酒,孔子的表现又是如何的呢?“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仗者,是指拄着拐棍的老人家。按照《礼记·王制》篇记载,古人“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五十岁就算是老人了,在家里可以拄拐棍了;但是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才可以在出门的时候拄拐棍。


而且《礼记·乡饮酒义》中说:“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意思是,六十岁的人,可以坐着,五十岁的,只能站着,随时听候六十多岁的老人家有什么吩咐。这是表明,要尊重长者。


还有,“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豆,在古代指盛肉,或者其他食物的器皿,一般高脚、有盖。意思是,六十岁的老人,可以吃三盘肉菜;七十岁的可以吃四盘;八十岁五盘;九十岁六盘。这是因为,平时吃肉不容易,特别是乡间的这些老人家,那么让老人家多吃一点,表明奉养老人的意思。


为什么要尊重长者,奉养老人呢?《礼记》中说,因为“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tì)”。人们有了尊重长者、奉养老人的观念了,回到家里,就知道要孝敬自己的爸爸妈妈,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反过来说,在家懂得老吾老,出门懂得老天下人之老,把所有老人家都当成自己的长辈看待,则天下可长治久安。这也正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1]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孟子》一书,说有一回孟子来到齐国,见到了齐国国君齐宣王。齐宣王看到侍从牵了一头牛,准备杀了用作祭祀,那头牛害怕得浑身发抖。齐宣王一见,心中不忍,就下令释放了那头牛,用一只羊来代替。


孟子这时就赞扬齐宣王说,这就是一种仁爱之心啊。并且他说,如果大王您,能够以仁爱之心来对待百姓,那这就是王道仁政了。齐宣王不太明白,这一头牛的事儿,怎么跟王道仁政联系起来了呢?跟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呢?


孟子就打了个比方,向他解释说:大王啊,如果有人说,我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不能举起一根羽毛;我能够看见鸟身上新长出来的小绒毛,却看不见门口一大车的柴火,您相信吗?那肯定不能相信嘛,他们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不是干不了,而是不想干罢了。如果让大王您,把对牛的仁慈之心,推广到对老百姓的仁慈上,您能不能做到呢?能做到,就能够保有国家,是个好国君;要做不到,就连妻儿都难保,老百姓要是不拥护你,将来这个国家是谁的,那都不一定啊。


那怎么把仁爱之心推广出去呢?就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全天下所有的老人,都当成是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把全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当成是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能够做到这一点,则天下可运于掌,治理天下就如同把东西放在手掌心上转动一样容易了。齐宣王听了,终于点头信服。


这是很有名的一段对话。而孔子呢,正是这样做的。他虽然已经身居高位,担任鲁国的大司寇、代理宰相了,部长、副总理级的官员了,但是他回到家乡,不仅与民同乐,还尊长敬老,一点儿都不摆高官的架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年终了,家乡举行蜡祭,孔子也出席了,气氛很热闹,大家频频举杯,互致祝福。等到酒席进行得差不多了,年长的老者先退席。你们年轻人慢慢玩,慢慢喝,我们老头子先回去休息了。等到这个时候,杖者出,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家退席了,斯出矣,孔子才跟着一起退席。孔子任大司寇的时候,只有五十四、五岁,还不到六十岁,所以退场要让老同志先走。


也就是说,第一,老同志还没有退场的时候,年轻人,包括不到六十岁的孔子,也是不能提前退场的,这是一种礼貌。到现在也是一样的,宴会、座谈、观看大型演出,散场之前,都应该让老年人先离场。


第二层含义,老同志退场之后,年轻人就可以更随意一些了,“唯酒无量”[2],能喝的就多喝一点,可以没有那么多约束了。这个时候,孔子就不参与了,他不会还留下来和别人一起甩开膀子猛喝,他很能控制自己,能够把握分寸。适时地就和老同志一起离场了。其他人呢?一般是一定要吃饱喝足,不醉不归的。


《礼记·杂记下》中说,有一次,子贡跟随老师孔子去看蜡祭之礼,孔子就问子贡:“赐也,乐乎?”子贡啊,你看这个场面这么热闹,你也感到很快乐吧。


子贡回答说:“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贡说,这也太热闹了吧,所有人都跟疯了一样,处处碰杯,处处喧哗,我没有觉得这有多快乐。


孔子说:“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子贡啊,这你还是要理解一下的,蜡祭的饮酒,是为了回报老百姓整整一年的辛苦劳动,由于国君的恩泽,老百姓才能够有这么一天的欢乐饮宴,那该让他们好好的放松一下啊!


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说,这样就好比拉弓,把弓弦拉得太紧,而不松弛一下,一直拉,最终不把这个弓弦给拉断,就是周文王、周武王也做不到啊。意思是说,民众如果长久劳苦,得不到休息,那么就会损伤民力,就不能够把民众管理好。相反,弓弦一直松弛,从来不紧张,那箭也就射不出去,周文王、周武王也不会这么做的。只有有时紧张,有时松驰,有劳有逸,劳逸结合,宽严相济,这才是拉弓射箭的道理,这也正是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天下的方法啊。


这段话,给我们留下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成语,也说明,对于蜡祭时,乡人饮酒,不醉不归,孔子也是不反对的。但是他本人,是克制的,并不愿意醉酒,“唯酒无量,不及乱”[3]


我们再看下一句:


乡人傩(nuó),朝服而立于阼(zuò)阶。


上一句说的是,乡人饮酒时,孔子的表现。这一句讲的是,乡人傩的场景,和孔子的表现。傩,指古时候,冬天腊月,年终岁尾,老百姓在乡间举行的驱逐瘟疫和游魂野鬼的一种活动。


《周礼·夏官》中说:“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意思是,周朝宫廷中,特别设有一个叫方相氏的军官,专门负责驱疫赶鬼,它是宫廷傩礼的主角。


傩礼开始的时候,只见他头上顶层熊皮,再从肩上披下。熊皮的头部,装着四只黄金做的眼睛。他穿着黑色的上衣和红色的裙子,左手拿着长矛,右手挥舞着盾牌,率领一百二十名罪隶,也就是因为犯罪而被贬为奴隶的人,他们狂呼狂叫,在宫中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搜索孤魂野鬼和瘟疫,并把它们驱赶出宫去。


整个仪式是比较简单粗犷的,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也没有什么神的角色,不信神、不求神,就是用方相氏的凶狠、丑陋和力量,把孤魂野鬼和瘟疫驱赶走。


傩礼,是宫廷中春夏秋冬都要举行的仪式。冬天的时候,是在除夕这一天举行,并且要求全国上下在这一天都要举办规模不等的傩礼,这叫大傩,全国一起来驱赶疫鬼。

显然,这是一个很隆重的仪式,老百姓也都很重视。寒冬时节,除夕来临,乡里就组织人戴着面具,身穿颜色艳丽的衣服,凶神恶煞一样,伴随着鼓点,大幅度地跳着舞步,四处驱赶不好的瘟疫和孤魂野鬼。


孔子回到家乡过年,这么重要的仪式他也会参加,而且是“朝服而立阼阶”,穿着朝服,正装,站在家庙东侧的台阶上。阼阶,指大堂之前,东侧的台阶。古人讲,这里是主位,是主人站的地方。西侧的台阶,是客位。如果我们去别人家做客,是要从西侧的台阶上的,而主人回家,要从东侧的台阶上。只有国君去谁家,都从东侧的台阶上,因为东侧是主位,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那么人家在驱疫赶鬼呢,孔子为什么穿着朝服,往自家的家庙东台阶上一站呢?一个说法是,这不是在驱鬼嘛,他站在家庙之前,是为了保护自家祖先的神灵,别被当成孤魂野鬼,给驱赶跑了。人在呢,这是有主的。这个解释,听起来有点滑稽。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对于鬼神,他没说信,也没说不信,总之不亲近,平时也不谈这些,无论如何,他也不至于在驱鬼的活动中,挺身而出去护鬼。


大鱼老师赞同另外一种解释。这种乡间的傩戏,与其说是真为了驱鬼的一种宗教活动,不如说已经变成了一种庆祝一年结束,为来年祈福的一种联欢,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民间风俗。跟现在有些农村过年了,扭个秧歌,演一台小戏,是一样的。孔子回到家乡,自然是与民同乐。


而这种傩戏,又的确是为乡人、为父老乡亲祈福的活动,祈来的福,同乡人人人有份,自然也包括回乡过年的孔子。为我祈福,我自然不能无动于衷。于是,他隆重对待,穿正装,以鲁国大司寇的身份,立于傩戏队伍必经的家庙门前,站在代表主人位的东台阶上,欢迎热闹的队伍,和父老乡亲们互致祝福。这体现出了古时候,官民同乐的遗风,以及孔子对乡党群众,和民间风俗的尊重。


今天这两句话,说的都是孔子在家乡时的事,反映出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礼仪和孔子的表现。


最后,从今天的乡人饮酒这件事儿,我们再谈谈酒。酒,相传是杜康发明的,杜康造酒。一个说法是,杜康是上古黄帝时,管理粮食的大臣。有一次,他把粮食放在枯死的空树干里了,结果不经意间酿出了酒。


还有个说法,杜康是夏朝的天子少康。太康失国,少康是太康弟弟仲康的孙子。他小时候,流落民间,放牧为生,有一次带的饭挂在树上忘了吃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个饭变了味,但是产生出很甘美的汁水来,其实是发酵了,酿成了米酒。


还有一个说法,说杜康是汉朝人。总之,中国人认为,杜康是酿酒的始祖,他被尊为酒神,酿酒业的祖师爷。


酒发明以后,在中国历史中留下了无尽的故事。很多人因为酒而千古留名,特别是那些追求个性自由、反对世俗约束的人,更是把酒作为最好的朋友,在微醺或者沉醉之中,获得超然世外的人生体验,以及反映自己卓尔不群的人生态度。


大诗人李白就在《将进酒》中留下千古名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要说历史上最有名的“饮者”,则非刘伶莫属了,我们最后说说他的故事。


刘伶,是魏晋时期的名士,和我们第209讲中的嵇康一样,都是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之一。七个好朋友,他们都崇尚玄学,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常常在山阴县的竹林之下,喝酒纵歌。


而且在这七位名士之中,刘伶有几个特点,称得上之最。一是他的社会地位最低。这七个人,实际上都当过官。嵇康是曹操的曾孙女婿,官至中散大夫,皇帝的备用顾问;阮籍曾任步兵校尉,路军中的一个中级军官;山涛和王戎都曾官拜司徒,是宰相级的高官;向秀曾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是皇帝司马昭的近臣;阮咸是阮籍的侄子,音乐家,也做过太守,是一省的大员。只有刘伶,官最小,只做过王戎将军幕府下的参军,一个小参谋。


第二,刘伶这个人,个子最矮,相貌最丑。《晋书·刘伶传》中说他,“身长六尺”,还不足一米五,“容貌甚陋”,长得也很不好看。


第三,就是刘伶醉爱喝酒,他嗜酒如命,人不离酒,每天都醉醺醺的,被人称为“醉侯”。


刘伶是哪年生的,哪年死的,史书上都没有记载。只知道他是沛国人,在今天安徽、淮北一带。


在司马炎逼曹魏皇帝禅让,篡夺帝位后的第一年,刘伶曾在建威将军王戎的府内,做过几天参谋。当时,晋朝刚刚建立,同事们都因为考核优秀,升官了,可刘伶呢,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什么都不干,自然没有什么政绩可言,最终只有他老哥一个,因为无所作为,而被罢官回家了。


第二年,朝廷又派特使请他入朝为官,而刘伶似乎看透了时局,他不愿意再出来做官。他听说朝廷特使已经到村口了,赶紧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然后脱光衣服,往村口裸奔而去。朝廷特使一看,这不就是一个疯子嘛,马上拂袖而去。


《晋书·刘伶传》中说,他“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他做事,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把宇宙都看得很轻,认为万物一体,无所谓高低贵贱。


他平时沉默寡言,不爱说话,也不爱交朋友,不爱出去瞎玩,但是他和阮籍、嵇康认识之后,一见倾心,非常投脾气,引为同类,常常手牵着手,就到竹林中去喝酒了。家里有没有钱,治不治产业,他一点都不在意。


他经常坐在一辆鹿拉的车上,带一大壶酒,让一个仆人背着一把铲子跟着他,走哪儿算哪儿,一路喝酒,他跟后边的仆人说,我在哪儿死了,就在哪儿把我埋了。


一次,刘伶在家里,口渴了,就跟他妻子要酒喝。妻子对他每天喝酒,醉生梦死,已经讨厌得不得了,就把酒坛子、酒罐子,全都砸了,哭着跟他说:“你呀,酒喝得太多了,这不是养生之道,对身体很不好,以后你别喝了,戒了酒吧。”


刘伶一听,说道:“好吧好吧,你别哭了。可是,我这酒瘾太大,我戒不了啊。这样吧,你去拿些酒,拿点肉来,我到神灵面前去发个誓吧。”


妻子听了他的话,酒肉拿来,摆在神灵牌位之前。刘伶跪在地上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我刘伶啊,天生就是一个大酒鬼,没办法。你要愿意,不叫我刘伶,叫我刘酒都行。“一饮一斛(hù),五斗解酲(chéng)。”我啊,一次就得喝一壶,五斗酒,才能够略解我的酒瘾。“妇人之言,慎不可听。”鬼神啊,女人说的话,你们可千万别听,酒,怎么能戒呢?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说完,他到香案上,一把把酒拿下来,就着肉,都给喝光了。一会儿,又醉倒了。


还有一次,他和一俗人吵架,对方拉住他,撸袖子,挥拳头就要揍他。刘伶慢慢说道:“哎呀,我太瘦了。你看这骨头,就跟鸡肋一样,你打我,会挌着你的拳头的。”那人一听也笑了,算了算了,就把这酒鬼放开,随他去了。


刘伶虽然醉酒,狂傲放纵,但才华还是有的,不然也不能被称为名士了。他曾写了一篇骈文,《酒德颂》,流传至今。文章中说: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jī)为须臾,日月为扃(jiǒng)牖(yǒu),八荒为庭衢(qú)。”


他说,从前有一个大人先生,他把天地当作一天而已,把万年视为片刻之间,把日月当作门窗,把四面八方当成庭廊。


“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zhī)执觚(gū),动则挈(qiè)榼(kē)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他行走没有车,居住没有房子,以天为幕,以地为席,放纵心意,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停下来,就喝酒,到哪儿都带着大酒壶,只知道专心喝酒,哪管世上其他的事情!


“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有两位富贵公子、缙绅之士,听了他的事情,愤愤不平,怎么能这样呢?就找到他,撸胳膊挽袖子,怒目相向,咬牙切齿,用一堆礼制礼法,给他讲道理,把他数落得一无是处。


“先生于是,方捧甖(yīng)承槽、衔杯漱醪(láo);奋髯踑(jī)踞(jū),枕麴(qū)藉(jiè)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这位老先生呢,跟没听见一样,你们说你们的,他捧起酒缸,抱着酒坛子,叼着酒杯,喝着他八毛钱一两的浊酒,抖动胡须,伸展双腿,枕着酒曲,伴着酒糟,无私无虑,其乐陶陶。一下子醉了,一会儿好像又醒了。心思只在酒里,雷声都不入耳,泰山也看不到眼里去,感觉不到寒暑变化,也感觉不到利欲情感。他俯视天地万物,不过如江海之上的小小浮萍;这两个有钱有势的公子哥站在他身边,在他眼里,也不过是叶子之上,两个小小的几乎看不见的蚜虫而已。


南朝刘义庆所编著的《世说新语》中,还有一则著名的典故。书中说:“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 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4]


意思是,刘伶常常纵情饮酒,任性放诞,有时就脱掉衣服,赤身裸体,呆在屋中。有人看到,就讥笑他。刘伶却说:“我把天地当房子,把房屋当裤子,诸位为什么跑到我裤子里来呢?”可见,刘伶已经不是一般的超凡脱俗了。


那么,刘伶这些魏晋名士,为什么这么另类、反传统呢?其实,还是时代环境所造成的。


当时,天下混乱,曹魏夺了汉朝的权,司马家族又夺了曹魏的权。很多名士对司马政权不认可,于是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另外,当时是门阀社会,只重门第出身,不重真实才学,于是有些人不愿意为名利而活,转而用清谈纵酒,装疯卖傻,作为精神寄托,这样也可以免祸全身。


刘伶正是如此,他一生与酒为伴,特立独行,最终在家中老去,也算是善终了。 




[1] 见《孟子·梁惠王上》。



[2] 孔子语,见《论语·乡党第十》。



[3]同上。



[4]见《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



刘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喜马绘圈隔空喊话_bot

    外太空望远镜发现人感染登革热疫情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

  • 安安_d1z

    还有一个杜康因为懒惰把二十斤醋酿成了一斤酒的故事。

  • 安安_d1z

    呃,祚祭有点儿像我们广西的丰收节。

  • 安安_d1z

    休勾文猫 回复 @安安_d1z: 我一直在模仿你,但从未超越你,真恶心

  • 坚持不懈har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