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讲:张仲景,拯万民于疾苦(十.9)

第243讲:张仲景,拯万民于疾苦(十.9)

00:00
29:30

今天,我们学习《乡党第十》的第九章。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上一章的两句话,说的是孔子在乡党中,参加饮酒礼和傩礼时的表现。这一张,也是两句话,讲孔子和他人致以问候、以礼往来的情景。先来看第一句: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问人,不是有疑问了,向别人请教,而是指问候他人。比如《雍也第六》中的“伯牛有疾,子问之。”弟子冉伯牛得了麻风病,孔子去探望、问候他。


问人于他邦,这里孔子要问候的不是自己国家的熟人、朋友,而是其他国家的人。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结交了各国众多知名的卿大夫,所以这句话说的,很有可能是孔子68岁结束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任鲁哀公的顾问,尊为国老之后的事。因为下一句也提到了季康子,而孔子和季康子有来往、应答,也一定是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之后的事。


这时,孔子要问候其他国家的老朋友,卫国的大夫蘧瑗蘧伯玉也好,卫国的音乐家、乐师师襄也好,齐国大夫晏婴也好,楚国大夫沈诸梁也好,一定要通过鲁国出使这些国家的使者,托付他们向老朋友致以问候。而且按当时的礼节,问人,不能光嘴上问候,还一定要送上礼物。送上什么礼物呢?《礼记·曲礼》中说:


“凡以弓剑苞苴(jū)箪笥(sì)问人者。”


意思是,常常用来在问候他人的时候赠送的礼物,主要有弓、宝剑;还有苞苴,也就是用茅草、芦苇编成的,包裹鱼、肉之类的用具;箪笥,是用来装饭食的竹器,这里指一些吃的。而且,一般送国内的人,就送吃的;送国外的朋友,就送珩(héng,横玉佩)、璜(huáng,半壁形玉佩)、琚(jū,本地产玉佩)、瑀(yǔ,似玉的白石)等玉器,或者弓、剑等。


比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就记载,“楚王使工尹襄问郤(xī)至以弓”。说的是楚共王派工尹襄为使者,给晋国大夫郤至送了一把弓。


还比如,《左传·哀公十一年》,在外作战的齐国大夫东郭书,派人问候国内的朋友弦多,并送去一把琴。《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卫出公想让在卫国做大夫的子贡帮他复国,于是从宋国城邑,城鉏,派人给子贡赠送了一把弓,致以问候。


所以,孔子托使者问候在国外的朋友,也一样是要赠送礼物的,而且他“再拜而送之”。对使者拜两次,然后把礼物交给她,托他送达。古时候,士人相见,有互相拜两次的礼节。因为朋友远在国外,不能当面互拜,只好对着使者拜两次,以表达对朋友的诚敬之意。使者呢,是受人之托,代人受拜即可,不用还礼答拜。


这是讲,孔子对朋友,以礼相交,以诚相待。


在这儿,我们简单说说这个拜。


拜,是古带敬礼的一种方式,而且一定是跪着的,不跪不叫拜。还有一种敬礼的方式是揖,作揖、揖让,相当于鞠躬拱手。一般行揖礼的时候,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四指并拢,拇指相扣,两手合抱,从胸前推出去,这叫揖礼,比跪拜之礼要轻一些。作揖的时候不用跪着,但是跪拜的时候一定要作揖,这就叫“不跪不为拜,凡拜必有揖。”


为什么会有跪拜之礼呢?因为中国人在魏晋以前,是没有椅子的,椅子是舶来品,大概到了晋代,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时候,椅子才随着胡人,从西域传入中国。椅子最早叫胡床,唐朝的时候才称作椅子。在此之前,中国人都是席地而坐的,铺个席子,席子上面再放个垫子,往那一跪,就叫坐了。即使是君王,也是如此,不过是多垫几层,垫子比较好一些。


所以,此前,古人的坐,都是跪坐,跪在席子、垫子上,脚心朝后,屁股坐在自己的后脚跟上,这叫坐。如果两个人都坐着,要对对方表示一下感谢或者敬意,就要跪了。跪,是抬起屁股,直起身子,再向对方弯腰低头的姿势。


《周礼》中讲,这种跪礼,有九种,叫九拜。


比如稽(qǐ)首,是最重的跪拜礼。跪在地上,右手放在左手上,伸出去放在地上,同时弯腰低头,头在手后,一直磕到地上。在拜见君王或者祭祖的时候,就要稽首。稽,是停留的意思,脑袋要磕到地上,并且在地上停留。


还有顿首。头磕下去,不是停留很久,而是急叩两次,碰两下地,就可以起身了。一般下级对上级,施顿首礼。


还有空首。就是头低下去,不用碰地,大概与心平,碰到自己的手就可以起身了,所以也叫拜手。


孔子在此,“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应该就是刚才所说的最后一种,空首叩拜之礼,而且是拜了两次。


我们再看下一句:“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康子,指的是鲁国权臣、三桓之首、上卿、国务院总理,季康子。在孔子周游列国四五年后,原来的三桓首领季桓子去世了,他的儿子季康子继任为正卿。这时,原来的国君鲁定公也死了,鲁定公的儿子鲁哀公继位已经两年。又过了九年,鲁哀公十一年的时候,季康子才下定决心,迎孔子回国,尊为国老。


大概这个时候,孔子生病了,但病得不太重,季康子为了表示慰问,“康子馈药”,就派人给孔子送了一些药来。当然,都是一些中药,散剂,或者丸剂,一包草药,或者是一些小药丸,大概是些补品之类。


“拜而受之”,孔子就向派来送药的人,施以跪拜之礼,表示感谢,并接受季康子所送来的药。这里说的是拜,不是向上一句说的再拜,也就是只拜一次,而不是两次,应该是以下级对上级之礼,施以顿首之拜。


这是对别人的问候,要还之以礼,以礼相待,礼尚往来,不能爱搭不理,那就有失礼数,不礼貌了。


接着还有一句话,曰,“丘未达,不敢尝。”对这句话,有几种解释。一种是按照惯例,君王、上级送来吃的,一定要先尝一尝,表示对赠送的礼物很郑重,很当回事。但是今天,使者送来的是药物,孔子对这个药性还不太了解,不知道都是些什么药,该怎么吃,每次吃多少,还不清楚,所以不敢尝。药,可不是一般的食物,不能够抓起一把,放到嘴里就吃了,是药三分毒啊,吃中毒了怎么办呢?所以孔子的不敢尝,也是应有的谨慎表现。


第二种解释说,按照古礼如果接受的礼物是食物,而且是熟的,不是生的,就一定要吃两口,表示“不虚所馈”,没有不当回事就扔到一边去了,而是我很感谢,很尊重您的礼物,我已经吃了。但是药,毕竟不是普通的食物,一般老百姓迎来送往也不会送,大概是贵族才会有的,很少见的补药良方,那么接到这个礼物,要不要尝一尝呢?礼无明文,古代的礼书上也没有明确地说,所以,不是孔子未达药性,不了解药性,而是不达此礼,对这个受药之礼拿不准,所以他不敢尝。


第三种说法,说孔子的话,不是对着使者讲的,是孔子拜而受之,等使者走了之后,孔子回过头来,对弟子们或其他人说的。孔子是向大家解释,这送的是药,因为不明白药性也好,因为礼制上没有明确的规定也罢,是不能够像送食物那样去尝一尝的。

我们很难说,刚才哪一种理解就一定是不对的,那干脆,都把它们作为一种参考。总之,今天这两句话是讲,孔子是非常重视人情往来的,对人是注重以礼相待的,是态度真诚的。


最后,我们讲故事。借着季康子送药这件事,我们讲讲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以仁心医术,拯救万民的故事。


张仲景,出生于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要么外戚专权,要么宦官干政,政治非常黑暗腐败,人民生活非常悲惨。


张仲景出生前三十年间,先后有邓家、阎家、梁家,因为出了皇后,而一家人鸡犬升天,位高权重,这就是所谓的外戚专权。


比如张仲景出生的时候,公元150年前后,还在掌权的梁家,前后就出了七个侯爵、三位皇后,省部级高官多达五十七人。大将军梁冀,因为小皇帝说他是“跋扈将军”,而毒死皇帝,另立新君。他采邑三万户,每年的收入高达五千万钱;他看中一户人家有钱,就罗织罪名,将其满门抄斩,尽夺其钱财。比如,他杀了孙奋兄弟全家,就没收来一亿七千万钱。可以想见,当时人民生活的处境就更加悲惨了。


张仲景五岁的时候,河北中部饥荒,人民相互杀害吞食。这就是人吃人啊。这可是正史,《资治通鉴》中的记载。


张仲景九岁的时候,皇帝势力坐稳,清算外戚,梁家无论男女老幼,全部斩首,和他们有关联的官员,全部免职。梁冀家的财产被政府变卖,价格总共竟然高达三十亿,相当于全天下一年税赋的一半!


在这之后,更是天灾人祸不断,桓帝灵帝阍聩,宦官当道,皇帝卖官鬻爵,民变四起,黄巾军、五斗米教,纷纷起兵造反,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在外,还有西部羌人的入侵,政府出动军队远征,日费千金,而不能获得全胜。


到了汉献帝的时候,董卓又挟持皇帝,以及首都洛阳百万居民,西迁长安。洛阳所有的宫殿、民房都被焚毁,方圆两百里尽成焦土,百姓死于路途者不计其数。


从天灾来看,从桓帝起,到汉献帝时,六十六年中,竟发生了九次大的瘟疫,平均每七年一次。加上水灾、旱灾、地震、蝗虫灾害,成千上万的人被夺走性命,以至于十室九空,人口锐减,人民命运的悲惨可想而知。


比如张仲景自己的家族,原本是个大户人家,全族共有两百多人,但是仅在曹操当权的建安年间,不到十年,全族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因为患病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症的又有十之七八。这一切,都激起了张仲景要以医药之术,救万民于水火的决心。


张仲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叫张宗翰,是个读书人,在朝中做官。由于家庭条件的关系,张仲景从小就接触到了很多书籍,他因此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从小,他就从史书中看到扁鹊为蔡桓侯[1]诊治的故事,对扁鹊的高超医术,张仲景极为钦佩。


这个故事,记录在《韩非子》一书中,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说的是战国时,有位名医,叫秦越,他医术高明,人们就以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有一次,他进见蔡桓侯,只站了一会儿,就说道:“君王啊,您的皮肤下有点小病,你要重视啊。不医治的话,恐怕会变得很严重!”


桓侯说:“我没病。”


扁鹊走了以后,桓侯毫不在乎地说:“医生啊,就是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并以此当做他的功名罢了!”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拜见桓侯,对他说:“君王啊,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啊。”


桓侯呢,理都没理,扁鹊一走,就更加不高兴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拜见桓侯,对他说:“君王啊,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不医治的话,后果将更加严重啊。”


桓侯还是不理,而且更加生气。


又过了十天,扁鹊一见蔡桓侯,转身就走。桓侯这次好奇了,派人去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啊?


扁鹊说:“病在腠(còu)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意思是,病在皮肤的时候,烫熨的力量就可以达到病灶,用艾草熏熏就可以治好。病到了肌肉,用针石,也就是针灸的办法,也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等到病到了肠胃,开几付药,用一些汤剂,也可以治疗。但是病一旦到了骨头里,进入骨髓,那只能看老天爷的脸色了,用医药已经没有办法治疗了。现在,君王的病就已经深入到了骨髓,所以我就没必要再废话了,才转身就走啊。


过了五天,蔡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治不好你,还去,那不是找死吗。于是,蔡桓侯很快死去了。


据说,扁鹊著有《难经》一书,他奠定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扁鹊一度名闻天下,后来遭到秦国太医李醯(xī)的嫉恨,被李醯派人刺杀身亡。


我们回来再说张仲景。张仲景从小立志,要以医术解民于疾苦。他十岁左右,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是当时有名的医学大家,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每次他给病人看病,都深思熟虑,十有八九,都能治好。他也因此深受老百姓的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十分用心,无论跟师傅外出看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喊苦喊累。张伯祖也非常喜欢这个学生,就把自己毕生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


在汉代的时候,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是举孝廉,也是推荐制。世家子弟的家庭背景好,被推荐进入仕途的往往就是这些人。张仲景,因为父亲在朝中做官,于是他二十岁前后,被州郡推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并一度做到长沙太守,相当于今天湖南省的省长。


但是张仲景无意仕途,一直用他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苦。当时,做官的是不能够随便进入民居,接近百姓的,怕的是官民串通起来作乱。可是不接触百姓,就没法给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不能够长进。


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每月初一和十五,他命人大开衙门,端坐在大堂之上,不是处理政务,而是专门给老百姓看病。这个政策深受百姓欢迎,很快,四面八方的群众都来找他看病,还有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这个坐在衙门大堂上为人看病的做法,后来就被人们称为“坐堂”。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后来也被通称为“坐堂医生”,这都是为了纪念张仲景。


据说,饺子也是张仲景的发明。因为张仲景在告老还乡,辞官退休的时候,赶上寒冬,很多人无家可归,衣不蔽体,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看了以后非常难受,他就研制出了一个可以御寒的叫“祛寒娇耳汤”的方子,在郊外的空地上,支起一个大锅,用面皮包着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物,把它煮熟了,分给穷人吃。


这种有馅的面皮,样子像耳朵一样,所以张仲景管它叫娇耳。穷人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有人把耳朵冻伤了。据说这一天是冬至,而后来张仲景也正是在冬至这一天去世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冬至这一天,一定要包一顿娇耳吃。后来,慢慢的,人们就把它叫做饺子了。算起来,至今,也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张仲景医术已经非常高超了,但是有些病他还是不能医治。比如大瘟疫,一般而言,大兵之后必有灾年,也就是大规模的战争之后,人口大量死亡,到处都是尸体,往往瘟疫也会随之而来。而这时,一些庸医,却趁火打劫,随意开方抓药,只知道多赚昧心钱。张仲景对人民无比同情,对庸医极为痛恨,他下决心要控制住瘟疫的流行,根治由此带来的疾病。


因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仔细研读《素问》《灵枢》《难经》等古代医书,尤其是受《素问》的启发,他把所有的疾病分为两类,会引起发烧发热症状的热病,和其它不引起发热症状的杂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钻研,他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再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终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一共十六卷。里面有三百多个对治各种疾病的药方。


比如同是感冒发烧,又区分出各种原因,有各种不同的细微表现,然后用不同的处方区别对治。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大家一感冒,就到医院去抽血化验,看看有没有炎症,一有炎症,就打点滴,用抗生素、消炎药,来杀掉病毒,但是引发感冒发烧的原因并没有具体的区分,没有对症根治,过几天,又感冒了,就再跑医院再打点滴。


而中医的思路不同,古今疾病虽然发生变化,但是人类的体质对细菌入侵后的反应,没有明显的变化。中医就用免疫系统驱逐的方式,特别是张仲景用“六经辨证”,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阶段,扶阳补阴,帮助人体的免疫系统恢复战斗力,去战胜病毒,而不是用化学药剂去帮助你杀死病毒,但是你自己的防御力量并没有恢复,疾病还会再发生,或者以别的形式表现出来。


就好比,一块木头放在潮湿的地方,就会生出木耳;你把木耳掰掉,过一阵子,还会再长出木耳来。这是因为,产生木耳的环境和原因并没有改变。但如果你把木头扔到沙漠里去,干燥至极,那木耳就绝不可能再生长出来。这是中医和西医的思路不同。不过中医要靠长期积累的个人经验,难以简单地复制出一个中医来。好医生少,加上好中药材也少,中医式微,也就成了无奈的现实。不过因此而否认中医的作用也是不恰当的。


中医药的复兴自然任重道远。现在如此,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同样如此。当时庸医满天下,百姓又深受疾病之苦,自己家族的成员都死去了三分之二,怎么办?首先,是从宗族人员入手,找出死亡的病例,分析病因,他也因此把研究重点所在了伤寒上,然后继续广泛搜集与此相关的古今文献。收集更多疑似证、并发症的信息,接着坐堂问诊,积累大量实践对治的经验,最后,为了便于后人的使用,把前三步的成果,整理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这部书,继《黄帝内经》之后,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的大成,挽救了中医式微的命运,并且以三百多个药方来具体指导临床治疗,是中医发展史中的一部巨著。


要知道,当时纸张还没有流行,这部书应该是张仲景写在竹简上的,书写、阅读、传抄,都十分不容易。加上张仲景以医术救人,在战乱频仍的动荡年代,不为当权者所在意,所以他的事迹并没有进入正史。这部《伤寒杂病论》也很快失传了。


到了西晋的时候,太医王叔和见到了一部分残简,整理出《伤寒论》二十二篇,五万多字,三百九十七条治病的方法,一百一十三个个药方。张仲景去世后八百多年,到了宋代,翰林王洙又发现了一部分残简,整理出《金匮要略》,主要讲杂病,共二十五篇,有二百六十二个药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至此才重得新生。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一起,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是学中医之人的必读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很多药方至今有效,比如“六味地黄丸”就出于其中。特别是其中的“小柴胡汤”,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创下了防治非典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残废的世界奇迹。


张仲景,正史没有记载他,他大概活了六十多岁。但后世把他尊为“医圣”,被历代医学家所推崇。


北宋的范仲淹曾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二者皆是拯救天下苍生所系,为百姓谋福利的天职。希望有小朋友今后也能爱上中医,把传统医学发扬光大。

 




[1] 一说为齐桓侯。



张仲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鱼小洁讲国学

    过几个月吧。修整一下。

  • 可姐姐_39

    请问,下部什么时候出呢?

  • 颜草夜

    呵呵呵😄😄😄😄😄😄😄😄😄😄😄😄😄😄😄😄😄😄😄😄😄😄😄😄😄😄😄😄😄😄😄😄😄😄😄😄😄😄😄😄😄😄😄😄😄😄😄😄😄😄😄😄😄😄😄😄😄😄😄😄😄😄😄😄😄😄😄😄😄😄😄😄😄😄😄😄😄😄😄😄😄😄😄😄😄😄😄😄😄😄😄😄😄😄😄😄😄😄😄😄😄😄😄😄😄😄😄

  • 休勾文猫

    魏钧王 回复 @休勾文猫: 你经历秘密秘籍吗?

  • 休勾文猫

    真棒棒👍👍

    仌上傘上仌 回复 @魏钧王: 刘佳丽龙马了咯了起考虑考虑了11111111111阿金考虑考虑看看进群去题库斤斤计较了裤腿裤记录删了急急忙忙麻将麻将讲道理几哈流水如有意我阿里普通哦巨臀拉进去童颜巨乳图甜菊糖快去突突突三巨头入库太具体模棱两可考虑考虑图来看看萝莉控哦1111111投诉咯了旅途起旅途他是龙无条件LOL图看看咯死咯辛苦了五十旅途健健康康健健康康健健康康健健康康健健康康健健康康啦啦啦啦监控默默摸摸摸摸摸摸摸摸摸哦哦哦ABC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的呃呃呃high生死时速兔子

  • 听友19365992

    下部的链接在哪里

  • 本自幸福的自在燕子

    香公11年写成的哀公十年

  • 木瓜_wk

    阿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