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讲:悟时哉时哉,千古妙文(十.16)

第249讲:悟时哉时哉,千古妙文(十.16)

00:00
28:20


今天,我们来讲《乡党第十》的最后一章,同时也是整个《论语》上半部的最后一章。


我们一路相伴,一字一句地学习下来,两百四五十讲解读下来,是值得我们共同额手相庆的。庆幸的是我们有这样的经典,它有这样的厚度和广度,让我们来解读。我们讲了两百多讲,还有的讲,还有的听。同时,也庆幸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坚持不懈。我们的用心是端正的,用功是扎实的,可以说,能跟大鱼老师学到现在的小朋友,都是好样的。我们的坚持本身,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加持,是我们今后做好一切事情,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接下来,我们言归正传,回到《论语》,讲今天这句话。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这句话并不长,但可以说,是整部《论语》中,非常难以理解的一句话。自古以来,对这句话也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认识。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甚至认为,这句话中一定有缺字、漏句的情况。因为后人在传抄中,丢了一些内容,所以让人费解。他说:“然此必有缺文,不可强为之说。姑记所闻,以俟知者。”意思是,既然有错漏,我们就不必牵强地去解释它,姑且把自己的理解先记下来,等待后人有了确切的结论再来修正吧。


那么这句话到底说了些什么呢?为什么自古以来,大家在理解上分歧这么大呢?我们来看这句话。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色斯举矣。这个“色”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二十一次,要么,指一种东西的颜色、色彩,更多的,指人的脸色和表情,还有,就是指人的美貌、美色。举,是起的意思。那“色斯举矣”,是什么意思呢?很难确定。我们先看看后面是怎么说的。


后面提到了“雌雉”,也就是雌野鸡、母野鸡、野鸡妈妈。注意,这里没有说雄雉,只说的是雌雉;还说,翔而后集,翔,是飞翔的意思,有人解释为在空中盘旋,这个解释是不对的,原因我们一会说。集,指集中、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可见,不只是一只野鸡,一定有好几只,才谈得上飞起来之后,又集中聚集在一起。这个画面感是比较强的。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群野鸡,很可能是一只母野鸡带着一群小野鸡,受到了惊动,在山中飞起来,又落到了远一点的地方,重新聚集在一起。


我们回头来,再看“色斯举矣”的这个“色”,应该和人的美貌、美色没关系,那至少还剩下两种可能:一是,野鸡原本在山中觅食,有人来了,这里应该是孔子,至少还有子路,因为下文提到了他,有可能还有其他的学生。


孔子师徒一行,从山中的路上走过,发现了这群野鸡,野鸡也马上发现了他们。很可能,孔子做了个手势,让大家都停下来,别出声,别打扰这些野鸡的觅食,大家就静静地看着这群野鸡。尽管如此,野鸡还是很警觉,感到孔子或者子路,或者其他人的神情、眼色稍有变化,马上“举矣”,立刻飞了起来,“翔而后集”,飞翔一段距离之后,在离人更远的地方落下来,又重新聚集在一起。


另外一种可能,“色”,就是颜色的意思,指野鸡羽毛上美丽的色彩。孔子师徒一行,从山中一过,还没发现野鸡呢,野鸡就被惊动了,从他们头顶或者前方,振翅飞过。孔子师徒一抬头,看到美丽的色彩从眼前划过,知道这是鸟,飞翔之后,又在远处聚集在一起。再仔细一看,是山中的雌雉、母野鸡。这都是很有意思的画面,充满了美感。


大鱼老师感觉,第一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这和野鸡的习性、特点有关。小朋友们,估计没有在野外看到野鸡的经验,大鱼老师是看过的。野鸡,一般比饲养的家鸡要大一些,雌、雄很容易分辨。雄野鸡,漂亮的很,头部往往有红色,脖子的羽毛像是孔雀绿的颜色,尾巴上有长长的翎毛。我们看京剧舞台上演员的帽子,常常插着这种长长的羽毛,很挺拔、很漂亮。而雌野鸡,不像雄野鸡的羽毛那么鲜艳漂亮,偏黄褐色,个头也比雄野鸡小一些,尾巴也没有那么长的翎毛。


自然界中的这个现象是很有意思的,和人不一样。人呢,女生总是打扮得妖娆艳丽,大街上一走,回头率很高。自然界中很多动物,却是雄性,也就是男生,最漂亮,色彩亮、羽毛美。


比如狮子,公狮子脖子上一大圈长毛,显得威武雄壮,母狮子呢,就没有这一圈长毛。还比如孔雀,开屏秀自己美丽羽毛的,最漂亮的,都是雄性的。还有鸳鸯,也是这样的,大部分鸟类都是如此。


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为了吸引雌性的注意,谁更漂亮,谁就更有竞争优势,更能够赢取到女生的欢心。还有一个说法认为,动物能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不一定哪一天,就会命丧于天敌之口。而雌性,肩负着繁衍后代的重任,所以要被重点保护。雄性呢,颜色艳丽,在危机时刻更能够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把危险引走。雌性呢,外表的颜色和自然界更接近,是保护色,危机时刻便于逃生。


比如我们今天说的野鸡,就是这样的。遇到攻击的时候,雄野鸡常常会假装脚受伤了,一瘸一拐,或者拍打翅膀,引开敌人,来保护雌野鸡和野鸡宝宝。这种牺牲精神是很让人动容的。


再说大鱼老师为什么更同意刚才第一种可能性呢?因为野鸡和很多鸟类不一样,它们善于奔走,但不善于飞行。跑得很快,飞的能力却很差。即使飞,也只能短距离地低飞,飞个十几米、二十几米就不错了,而且不能持久。


所以,一群野鸡从头顶飞过,这是很少会发生的事情。而且文中讲到是雌雉,而不是雄雉,因此也不会出现一片艳丽的颜色从眼前滑过的情形,因为雌雉没有那么漂亮。

认为“翔”,是野鸡飞起来之后,在空中盘旋,然后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再落下来聚集在一起,这也是不可能的。野鸡飞不高,飞不久,是不可能盘旋起来的。发现了危险,它们也只会从高处往低处直直的飞,飞行出十几米就落下来了。大部分时间,它们都是在树底下、草丛中溜达,停在树枝上的时候都是很少的。而且,野鸡一般胆子很小,很机警,它们常常一边觅食,在地上吃东西,一边频繁抬起头来,向四周观望,一有动静,它们就会迅速逃窜。所以,孔子师徒一行是不大可能看到野鸡在头上盘旋,飞来飞去的。


更可能的是,他们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前面有一群野鸡,而且是母野鸡带着几只小野鸡,正在地上找东西吃。孔子马上示意大家停下来,别打扰它们。但是野鸡妈妈一看到这几个人的表情、眼神,有细微的变化,还是马上带着小野鸡们飞到更远的地方去了。


鸟儿就是这么敏感,你有些细微的变化,它都能够发觉。这也是很有意思的经验,小朋友们应该很少体验到了。大鱼老师小时候在农村,还尝试过用一个筛子去扣麻雀。在地上放一把小米,再把筛子反过来扣在上面,然后再用一根小木棍,把筛子的一边支起来,像个小帐篷。小木棍上,再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拴住,最后,手里拿着绳子的另一头,远远地躲起来。如果小麻雀看到了地上的米,钻到筛子底下去吃米的时候,我们迅速地一拉绳子,小木棍被拉倒,筛子完全扣在地上,就可以把小麻雀扣在里面了。


但是,扣麻雀最需要耐心。因为麻雀非常机警,有任何一点儿风吹草动,它都会很警惕,马上飞走。它也会慢慢地试探你,靠近,又飞走了,再靠近,再飞走。等它认为万无一失的时候,才会去吃米。往往,你等了很久很久,它就是不进去。而且,有时候很奇怪,你看着它靠近了,心里就很紧张,很着急,在心里说,快进去,快进去,它呢,好像听见了似的,偏偏一扇翅膀,又飞走了。


就跟今天《论语》中的“色斯举矣”一样,你的眼珠儿微微地动一动,好像野鸡就看见了,马上飞走了。扣麻雀,你得心情特别平静,爱进不进,无所谓才行。等你控制住自己,气定神闲的时候,它才有可能进去。可能,鸟类已经和人类斗争了几千年,对人的坏,对人的心思,哪怕是细微的变动,都极为敏感,感觉到哪里有一点点不对,就马上飞走,躲着你。


好了,孔子发现野鸡之后,虽然已经示意大家别动,野鸡妈妈还是带着小野鸡飞走了。孔子马上感慨地说:“山梁雌雉,时哉时哉!”这山间木桥上的母野鸡呀,真是懂得时机的含义啊!真是懂得时机的含义啊。山梁,就是在山间小溪之上,搭几块木头,做成方便人通行的小桥。 


可能刚刚就是几只野鸡正在这个小桥上觅食,看到人来了,马上飞走了。我们知道,孔子是最能知微见著的了,从一个小小的细节上,就能够琢磨、体会出大的道理来,并预见到事情的实质,以及将来的发展变化。


比如他站在大川之上,望着滚滚的河水,会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体会到河水奔流不息的进取,体会到时光逝去不可再来的无奈,体会到宇宙的永恒,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他把河水和自己的人生经验,自己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联系在了一起。


比如他和子夏对话的时候,从“绘事后素”,绘画要从一张白底色开始的经验,讲到了做人也是一样,要“先仁后礼”,“仁内礼外”的大主题。


比如他和子贡对话,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何打磨、雕琢玉石器物,讲到人生不止,修行不止,要超越贫富而知礼,进而体会到人生最根本的快乐,有了更加深远的意境。


今天也一定是这样的。孔子不会只停下来,说,哇,这只野鸡真漂亮。他从野鸡预感到可能的危险,马上起身飞走,想到了“时”的问题。


对人何尝不是如此呢?时机、时宜、时势,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思想和灵魂,可以超越时空,可以自由奔放,可以无拘无束、遨游八荒,但是人的身体,人的行为,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对别人所施加的每一点影响,都是有具体的时空条件的,都是在此时,此刻,此地,此情,此景之下发生的,都是具体、实在,不可逆的。

 

我们说过的话,不可能再收回来,做过的事情,也不可能回到过去,重新再来一回。所以,我们一定要谨言慎行,要用仁爱的精神要求自己,用仁义的态度对待别人,用礼的方式来处理人和人的关系。


但是,仅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除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除了《乡党第十》中所有要注意的生活细节和礼仪规范,还有一件事情非常非常重要,那就是“时”。或者说,不注重“时”的问题,所有之前我们讲的道理,都会变成谬误。对的,就不对了。


没有一条道理可以不加分别地用于任何场合。比如我们常说,小朋友们不能说谎。但是,如果你遇到了坏人,该不该对坏人说谎呢?其实,没有哪句话你把它背下来,就可以一生无忧,走遍天下都不怕,打遍天下无敌手了。我们做任何事情,尤其是重大决定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时”和“位”,也就是时间和空间,结合我们所处的形势,来具体地看待问题。山梁雌雉,尚知色斯举矣,何况是我们人呢。


别人不说,就说说我孔丘吧。


我这一生,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一直待价而沽,愿意积极入世,用之则行。可是,我五十一岁的时候,才在鲁国被重用,之前没有时,没有位,没有机会,没有条件,就难有大的政治作为。有了时,有了位,我自然要大展拳脚。


任中都宰,我使中都大治;任小司空不久,我马上被提为大司寇,主持夹谷会盟,推行隳三都的改革。我做官,不是要你好、我好,混口饭吃,我是要以鲁国为起点,重振礼乐,重建合理的社会秩序,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努力,这才是我的目的。


可是,当时鲁国国君没有这样的心胸,贵族三桓也没有这样的气度,形势又向不利于我的方向转化。权贵利益被触及,国君不思进取,我虽有司寇之位,但已经不具备继续改革的时机。我不可能改变自己,和他们同流合污,而做司寇的时候又伤及了不少人的利益。我深知,失去权力支持的改革者,难免招致杀身之祸。山梁雌雉,都能看清自己所处的形势,预知到危险,迅速飞去,何况是我呢。于是我离开鲁国,去国周游。


十几年来,我的列国周游,何尝不是像山梁雌雉一样,一次又一次的离开呢。到卫国,十个月不被国君卫灵公召见,反被监视,我离卫国而去;在匡地蒲地遇险,我离匡蒲而去;在宋国,被司马桓魋驱逐,我离宋国而去;在陈蔡之间被困,一度绝粮七日,我离陈蔡而去;和叶公沈诸梁交谈之后,我又离楚国而去。


这是胆小懦弱吗?不,这是关于“时”的哲学。我这一生,车辙马迹遍于中国,到了很多地方,去过很多诸侯国,见了很多国君,了解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形势,哪里不能进入,哪里可以停留,哪里可以久住,哪里必须马上离开,这就要靠对“时”的嗅觉,对形势的判断啊。这,是人生的大学问啊。


说到这里,对“时”,我们需要用心体会。人,当然要有学问、有道德、有修养、有才干,但还必须注重“时”的问题,对所处的形势要有判断,往往,正是这些判断,决定了我们的一生。


比如,诸葛亮。军阀混战的年代,你出山还是不出山?跟谁出山?刘备三顾茅庐来了,你跟不跟他走?没有在这个“时”上的判断选择,就没有后来可以被言听计从,展现无穷智慧魅力的诸葛亮。要么老死山中,要么像曹操杀杨修一样被干掉,各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比如,张良。一个韩国贵族的后裔,在乱世之中,最终选择跟从了刘邦。他运筹帷幄,屡出奇谋。鸿门宴,助刘邦脱离虎口;楚汉相争,帮刘邦夺得天下。他被尊为“汉初三杰”,是开国的大功臣之一。最终,他深悟到“兔死狗烹”的道理,而功成身退、善始善终。这不也是出于对“时哉时哉”的判断吗?


比如,李鸿章。身为晚清重臣,无论内政外交,都是中流砥柱,当时世界各国知道有李鸿章,而不知道有中国,他可谓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代表。但是,他受制于时代的局限,对摇摇欲坠的晚清大厦左修右补,却无力回天。他无奈地在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协议上签字,毁了一世英名,而背负了千古骂名。这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呢?梁启超就评价他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还比如,国共相争的时候,你去不去延安?解放前,你是留在大陆还是去台湾、去海外?总之,人在一些关键时刻,如何判断形势,决定自己的进退取舍,完全会决定不同的人生走向,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于是,孔子感叹,“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在一旁的弟子子路,听到之后,心有所悟。于是他俏皮地向远处的野鸡拱手施礼——能让我有所悟,你也是我的老师啊。很有趣的是,野鸡并不领情,远远地看见子路伸手施礼,还以为他有不良企图呢——是不是要掏出武器射杀我们啊?于是,振振翅膀,野鸡们又飞走了。


对这句话的理解,分歧也很多。有人说,是子路拿出吃的来,扔给野鸡吃,野鸡闻了几次,还是没有吃,飞走了。有人说,是子路听孔子说,“时哉时哉”,以为是说,现在正是吃野鸡的好时机,于是就抓了野鸡,弄熟了给孔子吃。孔子一闻,哎呀,这不是野鸡吗?你怎么给炖了?我哪里是这个意思啊。于是孔子没有吃,他站起来走了。


有人说,“嗅”字应该是“嘎(gā)”字之误,指鸟叫的声音。是子路拱首施礼,野鸡叫了几声,飞走了。还有人说,这个“嗅”字,应该是通假字,通“狊(jú),指鸟儿振动翅膀的意思。子路拱手施礼,鸟振动了几下翅膀,飞走了。


在这儿,我们还是读作xiè,理解为子路在远处拱手施礼,野鸡左右看了看,好像是闻东西的样子,实际上是保持警觉,判断了一下,感觉子路还是有心怀不轨,要偷袭的可能,得了,别管那么多了,我们还是远远地离开你,飞走吧。


《论语》的编辑者用这样一句话,作为《乡党第十》,和整个上部《论语》的结尾,是很有意思的。似乎是在记录孔子的日常言行、对礼的遵循、在饮食衣服等各个生活细节上都非常注意、道在日用伦常中之后,又超拔出来,讲到孔子并非死守教条,而是会根据大环境、大时机,而有所判断,决定自己的进退取舍。这也是在提醒我们,遵礼,但不要死守教条不放,要有灵活性。


这句话又似乎是在给整个上部《论语》做结语。我们一生的学习、为政、修养,最终还是要结合时势才能发挥出价值。和第一章中的“学而时习之”的“时”相呼应,我们学了、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要常常地用在生活中,但是,也要非常注意时机,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我们知道,孔子结束周游列国之后,最终选择还是回到了鲁国,他不被各国所重用,就投身到教育和文化事业中去了。最后,他老死于故里,在阙里善终死去。而今天,跟在孔子身边,听到孔子感叹,“山梁雌雉,时哉时哉”的子路,却最终没有真正开悟,以一己之勇,死于卫国内部的权力之争。他有侠义之风,但却死于非命。这也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对于最后这一章,尽管理解上分歧很多,但是寥寥几个字,却勾勒出了一幅很生动的图景,表达了孔子对人生的深长感喟。

 

所以钱穆先生讲:“此章实千古妙文,而《论语》编者置此于《乡党篇》末,更见深义。”[1]这一章,在最普通的日常情景中,体现出了孔子的学养意境,最平实,又最深入细腻,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好了,到这里,整个十篇,上部《论语》,我们就都讲完了。后面一讲,我们为《论语》上部做个总结。                                                                              




[1]见钱穆先生著《论语新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鱼小洁讲国学

    您过誉了!我只是带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坐冷板凳是一定的。但愿对小朋友们有帮助!

  • 悠然_1210

    啥时间出论语下部,好期待。

    大鱼小洁讲国学 回复 @悠然_1210: 谢谢!应该在9月底。

  • 任牧远

    大鱼老师辛苦了,250集,每一集精心讲解,不知翻阅了多少资料,不知做了多少考证!还要准备与此句相关联的历史故事,赋予经典新的时代内涵,讲解中,没有一句废话,体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在我看来,真是一代国学大师,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舒吟_i9 回复 @任牧远: 我也是这种感觉!

  • 安安_d1z

  • 安安_d1z

  • 喵喵xmm

  • 喵喵xmm

  • 喵喵x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