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圣贤智慧互通说》以道家说同《道德经》的了义说甲(2)

26《圣贤智慧互通说》以道家说同《道德经》的了义说甲(2)

00:00
13:38
佛陀还讲:“善男子,汝问于我复有何法菩萨摩诃萨应守护者?今为汝说。善男子,有一种法菩萨摩诃萨常当守护。何等一法?所谓己所不欲,勿劝他人,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常应守护。何以故?若菩萨摩诃萨守护此法,即是守护诸佛如来一切戒藏。如诸菩萨,自爱命者则不应杀;自爱财者则不应盗;自爱妻者,不应侵他;自爱实语,不应诳彼;自爱和合,不应间他;自爱正直,不应邪绮;自爱柔软,不应恶骂;自爱止足,终不于他而生贪欲;自爱仁恕,终不于他而生瞋恚;自爱正见,终不教他令生邪见。”“善男子,是故我说,己所不欲,勿劝他人。如是等法,菩萨摩诃萨应当守护。”
佛陀讲的“己所不欲,勿劝他人”,正就是孔老夫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都是儒释两家“挫其锐”的名言警句。孔老夫子还讲“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佛陀讲的大菩萨要守“己所不欲,勿劝他人”一法,孔老夫子讲博施济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都是大菩萨修习的境界,也是圣人所应具备的要求。老子第一次提出“挫其锐”,是在讲“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时提出来的,也就是说,要证到究竟的万物之宗的“道冲”,必须先要从“挫其锐”开始,修道如此,转凡成圣亦如此,“诸菩萨等欲求无上大菩提者”亦如此。所以,“挫其锐”是三教圣人世出世法的基础所在。
“解其纷”是什么意思?“纷”是杂乱的意思,杂乱了就一定迷惑。杂乱迷惑的“纷”是修道、悟道、证道的障碍。你因杂乱而产生的迷惑是什么呢?就是你六根门头的两大难题嘛。你不“挫其锐”,你把你的识心分别不清除,你怎么“解其纷”呢?你怎么解其杂乱无章的迷惑呢?给你们以前讲过,人人在六根门头都有两大难题,一则是见了六根门头显现的万象纷呈,因迷惑不解就乱了,因为你不知道六根门头的相是什么,这就是一大难题;也不知道六根门头相与相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就是第二大难题,一切人在六根门头都有这两大难题。你看,老子要叫你解决这两大难题,先挫锐,把众生凡夫猛利的识心分别去掉,用我们的话就叫转正觉。转了正觉才能把纷繁的、杂乱的、迷惑的、不解的两大难题解开。怎么解开?就是见六根门头的显现相,直下就见那个不显现的六根性。六根性是真空本性,见根性就是见真空本性。见真空本性,就是孔子讲的“闻道”、“空空如也”、“寂然不动”,就是老子讲的“大顺于道”、“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玄德”、“玄同”、“执大象”、“众妙之门”、“知常曰明”、“道乃久,没身不殆”、“微妙玄同”、“惟道是从”、“上德不德”。见六根门头显现的相,直下就是不显现的本性,这就把第一大难题解决了。
然后,再看第二大难题。六根门头相的关系是什么?个个六根门头都给你现出有相无相的相来,不管显现出什么相,也不管相的差异有多大,总不外乎是两大类相,一类是有相,一类是无相。如:眼根上有色无色,耳根上有声无声,鼻根上有香无香,舌根上有味无味,身根上有触无触,意根上有念无念,都是显现在六根门头的相,相的差别就迷惑了所有的人,所以老子要“解其纷”,叫你在显现的纷杂万象中直下见到不显现的根性。老子讲:“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视”、“听”、“抟”,这是指的眼、耳、身三根,其实老子用这三根就代表了六根。六根门头“不见”、“不闻”、“不得”,正指的是见六根门头显现的相不分别、不执著、不迷惑、不颠倒,直下就见不显现的见性(“夷”)、闻性(“希”)、触性(“微”)。老子说的“希”、“夷”、“微”,正指的是不显现的见性、闻性、触性,这已经就代表六根性了。老子就用六根门头见显现的相,直下就见不显现的根性、真空本性,以此来“解其纷”,这正就是老子的大智慧。六根性都是真空本性,是真空的属性,所以六根性是一性。虽然六根门头的相差别很大,但体性无二无别,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性=真空本性。你明白这个,这不就第二大难题也解决了吗?!
……显现的相直下就是不显现的根性。眼根上见明暗色空的显现相,直下就见不显现的见性。耳根上见动静音声的显现相,直下就见不显现的闻性。身根上见离合滑涩的显现相,直下就见不显现的触性。鼻根上见通塞香臭的显现相,直下就见不显现的嗅性。舌根上见酸甜苦辣的显现相,直下就见不显现的尝性。意根上见喜怒哀乐的显现相,直下就见不显现的觉性。用这个道理,直下你就解决了“锐”的烦恼和“纷”的杂乱迷惑,也就解决了困扰人们的见相著相、见相迷惑、见相攀缘、见相分别、见相颠倒、见相造业而生死轮回不了。
……只要是不显现的,就有六个特征,六根性这六个特征都具有。比如眼根的见性周遍,连十方世界都在你的见性中显现;见性“寂然不动”,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不受所见有色无色相的影响,这不就体现一相无相、周遍无限的属性吗?这不就体现绝对、真空、永恒的属性吗?你就知道,见性是真空的属性,见性即是真空本性,其它的诸根性道理相同,皆是真空本性。所以,见六根门头的任一显现相,直下皆显示真空本性真实不虚,都是真空本性中的所现物,不但皆不离真空本性,而且皆即是真空本性本身。因真空本性一性无性,一相无相,所以六根门头的相相皆平等,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也!这就解决了第二大难题了。
《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这是说五蕴的显现相皆是不显现的真空本身,色等于真空,受等于真空,想等于真空,行等于真空,识等于真空。五蕴就代表了万法,也代表了六根门头的一切有相无相。五蕴皆是真空,也就是万法皆是真空,亦是六根门头的有相无相皆是真空,宇宙万法、世界万象无一不是真空显现的相,无一不是真空体性本身。真空体性一相无相,一性无性,所以就叫万法归一、万法平等、万法本无、万象不有。明白此理,两大难题不就全解决了吗?!
……色是眼根上显现的相,见眼根上显现的色相,直下就见不显现的见性。显现和不显现只是一个,所以色等于空,那这里就叫色等于见性。其它诸根道理一样,声等于空,就叫声等于闻性;香等于空,就叫香等于嗅性;味等于空,就叫味等于尝性;触等于空,就叫触等于触性;法等于空,就叫法等于觉性。实际上,这才说了个六根门头的有相,六根门头的一切有相不异、即是真空的根性。那无相呢?无相也是六根性所展现的相,所以无相也不异、即是真空的根性。合起来看,有相无相皆是根性。具体到六根上,就是有色无色皆是见性,有声无声皆是闻性,有香无香皆是嗅性,有味无味皆是尝性,有触无触皆是触性,有念无念皆是觉性。六根性是一性——真空本性,故见色声香味触法的有相和无色声香味触法的无相只是表达、指示、证明真空本性真实不虚的,皆是真空本性中所现物,皆不离真空本性,皆即是真空本性本身。所以,见六根门头的有相无相,直下就见真空本性,这就彻底“挫其锐,解其纷”了,也就“和其光,同其尘”了。到此,显现的和不显现的圆融不二,六根和六尘圆融不二,性相圆融不二,此之“是谓玄同”者也!
……“和其光,同其尘”,光和尘还是显现的相。那与谁“和”、“同”呢?“和”什么?“同”什么?就是显现的“和”那个不显现的,就是显现的“同”那个不显现的。也就是说,六根门头的有相无相和六根性、真空本性无二无别,只是一个,这就“和其光,同其尘”了。正就是把显现的跟不显现的要“和”要“同”。明白了没有?那怎么“和”跟“同”呢?还是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