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金刚经》第十六段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鸠摩罗什译本)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鸠摩罗什译本)
阿僧祇:asaṃkhyeya ,无量、无数。
无量阿僧祇劫:玄奘法师译作“无量劫”,义净法师译作“无数劫”,鸠摩罗什大师为了强化语气,译作“无量阿僧祇劫”,其实阿僧祇就是无量。
然灯佛:是先于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的佛,是释迦牟尼往昔相似相续、多生累劫行菩萨道修行时期的老师。
于然灯佛前:这里的“前”不是空间上的面前,而是时间上的“之前”。
八百四千万亿:是印度人的表达习惯,意思是很多、很多、很多。
那由他:niyuta,多到了没有可以计算的那么多数。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鸠摩罗什译本)
末世:末法时期,后五百岁(今天就处于末法时期);就是佛法在世间相当衰落的时期,也就是我们众生听闻正法难、修行正法更难的时期。
注:正是因为在末法时期,正是因为很难,我们听闻正法、修行正法的障碍很多,因此在末法时期修行的功德才更大,弘法的功德才更大;
我们应该珍惜末法,末法才是我们修行最好的时机;
在末法时期能够弘扬佛陀正法的,都是在往昔发了大心、发了大愿的菩萨;
在末法时期能够听闻正法、如法修行的众生,也都是在往昔发了大心、发了大愿的菩萨;
越是在末法时期,我们越是要弘扬《金刚经》,越是要弘扬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
鸠摩罗什译: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玄奘法师译:善现,我先福聚于此福聚,百分计之所不能及;义净法师译:所得功德,以前功德比此功德百分不及一
在末法时期读诵、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无比巨大。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鸠摩罗什译本)
这部经的法义是能够引领众生证悟空性、能够见到甚深的诸法实相的,因此这部经的法义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甚深的般若波罗蜜的法门是能够引领众生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所以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金刚经》第十七段
1、菩萨道修行阶段的划分
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
这是从一个凡夫发心修行到成佛的完整历程;五位里的关键点是“见道位”,“见道位”是凡、圣的分界线,见道之前还是凡夫,见道之后就是圣者。资粮位的修行也叫信解行;
资粮位就是通过闻思佛陀的正法而生起对佛法的信心,生起对佛陀正法的正解,要知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生,因此生起菩提心,然后在菩提心的驱使下行菩萨行,修六度;
加行位是临近见道之前的那一时刻,见道前冲刺阶段,加行位也叫做“谛察行”;
见道位,也叫“现证真实”,就是见到了佛陀证悟的真实;
修道位,就是见道之后,我们也叫做登地的菩萨,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十地菩萨、等觉、妙觉;见道之后的等地菩萨的修行是基于诸法的真实性,而发心、而修行六度,跟资粮位的发心和修行六度的境界是不一样的;
证道位,也叫做究竟位,是最终彻底的觉醒了,就是成佛。
《金刚经》导读正文:
上一讲我们学习到了《金刚经》第十六段经文的第一部分,就是老师说:“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上一节课就学到这里,下边我们开始学习《金刚经》第十六段经文的第二部分。
老师说:“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这是释迦牟尼说他在往昔的相似相续的过程当中,在过去无量阿僧祗劫,“阿僧祗”是梵文 asaṃkhyeya 这个词的音译,asaṃkhyeya 这个词就是“无量”的意思,“无数”的意思,所以玄奘译作“无量劫”,义净法师译作“无数劫”,在这里鸠摩罗什为了语气的强调,他翻作“无量阿僧祗劫”,“阿僧祗”就是“无量”,这是语气的强化。
“于然灯佛前”,然灯佛是先于释迦牟尼在娑婆世界成佛的佛,是释迦牟尼往昔相似相续多生累劫行菩萨道修行时期的老师。那么“于然灯佛前”,大家注意,这个“前”不是空间上的“面前”,而是时间上的“之前”。
就是释迦牟尼说:“我还没有遇到我的老师然灯佛之前,我已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我已经见到了那么那么那么多的佛”。这个“八百四千万亿”,这是印度人的一种习惯的表达方法,表示很多很多很多。
这个“那由他”是梵文 niyuta 这个词的音译,niyuta 什么意思?就是多到了没有可以计算的那么多数。就是释迦牟尼在遇到然灯佛前,已经遇到了简直没法数的、没法计算的那么多佛,重要的是,“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遇到了这么多的佛,释迦牟尼说:“我都供养承事,没有一个被我漏掉的。”那么讲这个功德太大、太大了。
看下一句经文。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句经文的要点,是我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注意末世,就是末法时期,就是后五百岁,那么也就是今天,佛陀总是强调在这个末世,如果能够受持读诵这部《金刚经》的功德,大家要知道,末世就是末法时期,是佛法在世间相当衰落的时期,也就是我们众生听闻正法难、修行正法更难。但是大家注意,正是因为在末法时期,正是因为很难,我们听闻正法、修行正法的障碍很多,因此,其实在末法时期修行的功德才更大,弘法的功德才更大。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一听说是末法时期,我们的信心就减退了,不应该这样,我们应该珍惜末法,末法其实正是我们修行的最好的时机。在末法时期能够弘扬佛陀正法的,都是在往昔发了大心、发了大愿的菩萨。在末法时期能够来听闻正法、如法修行的众生,也都是在往昔发了大心、发了大愿的菩萨。
也正因为如此,大家注意,越是末法时期,我们越是要弘扬《金刚经》,越是要弘扬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
所以这句经文的一个要点就是末世,其实就是指我们今天,说一个人如果在这个末法时期能够受持读诵《金刚经》的话,鸠摩罗什译本是:“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鸠摩罗什的这个翻译是当时的语言习惯,因为我们现代的很多人读到这句话,你就会理解:好像我在末法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跟当年佛陀多生累劫相似相续供养诸佛的功德相比,我读诵《金刚经》的功德那百分之一,千万亿分之一都不及,好像就是供养诸佛的功德大,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小。
鸠摩罗什这个语言的翻译,我们现代人容易造成这样的理解,实际我们对照原来的梵本,不是这个法义。你看玄奘翻译的就是,“我先福聚”,就是他往昔的供养了无量的佛的这个福德,“于此福聚“,就是跟在末法时期受持读诵《金刚经》所获得的福德相比,“百分计之所不能及”,这是玄奘法师的翻译。
那义净法师的翻译就是,“以前功德”,就是过去供养了无量诸佛的功德,“比此功德”,比在末法时期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亦不能及”。
所以在这里,佛陀是强调的,说我往昔供养诸佛的功德,如果跟在末法时期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相比,那么我这个供养佛的功德百分之一都不到,千万亿分之一都不到,以至于我们能计算的、能够譬喻的、能够比拟的,哎呀,都不能及啊。
佛陀还是强调在末法时期读诵、受持《金刚经》的功德,这个在末法时期读诵、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是无比的巨大。
这个功德大到什么程度呢?再看下一句经文。
老师说:“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大家注意,佛陀在这儿还是强调“于后末世”,如果一个人在末法时期能够受持、读诵《金刚经》,他的功德,“我若具说者”,如果我要全部讲出来的话,那有人听了以后,“心则狂乱”,他的心会颠狂、会迷乱,“狐疑不信”,他会困惑,他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的。
大家还记得,老师在前面的经文讲,说把恒河里的一颗沙子代表一条恒河,恒河沙子数的恒河里边所有沙子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你都布施了,都不如一个人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四句《金刚经》的功德。前面老师还讲,说一个人每天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而且布施了无量的劫,那么他所获得的功德都不如我们对《金刚经》信心不逆、不生诽谤的功德。
老师前面的这两个比喻其实已经相当夸张,相当具有震憾性了,但是老师到这里讲,“我若具说者”,他的意思就是“我前面做了如此夸张的比喻,其实我还没有能够把在末法时期读诵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完全告诉你啊!如果完全告诉你,那很多人听了以后,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的。”
看下一句经文。老师作了总结:“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也就是这部经的法义,它是能够引领着众生去证悟“空性”、能够去见到甚深的诸法实相的,因此这部经的法义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它果报也就是不可思议的。
最不可思议的,就是这个甚深的般若波罗蜜的法门是能够引领着众生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所以果报是不可思议的。
好,讲到这儿,《金刚经》的第十六段经文我们学习圆满了。而《金刚经》全部是三十二段经文,那么到这里,十六段经文学习圆满了,就是从段落的数量上讲,我们已经学习了《金刚经》的一半儿。
印度的古德就是在这个《金刚经》的第十六段和第十七段经文之间,他作了一个了结,他认为这是个转折点,是什么转折点呢?下面我们要引出一个新话题,就是一个凡夫开始发心修行大乘佛法,以至于最终他能够证道,能够成佛,这个整个的菩萨道的修行,在阶段的划分上是如何?
那么大乘佛法不同的经典,对于菩萨道修行的阶段划分有不同的划分方法,那么最常见的划分方法,是把从凡夫到成佛整个菩萨道修行历程分成五个阶段,也叫做五位,分别取名叫“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这五位就是描述了一个凡夫从发心到最后成佛的完整的修行历程。
而这五位当中的关键点就是排在第三位那个“见道位”,见道,这个“见道位”是凡、圣的分界线。我们前面讨论过,佛陀认为我们凡夫是无明所障,我们是颠倒梦想,我们凡夫没有见到这个世界的真实,我们凡夫自以为的这个真实的世界,在佛陀看来一丁点儿都不真实。那佛陀说,你要想走向解脱,根本的修行是什么?就是要“打破无明见真实”。这是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内容。
那么这个“见道位”就是通过前面“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在那一时刻,机缘成熟了,福慧资粮圆满了,在那一时刻,见道了!什么意思?就是见到了佛陀这样的智者证悟的真实了。
所以见道之前还是凡夫,见道之后就是圣者。因此,“见道位”是一个修行的转折的关卡,也就是“见道位”之前的“资粮位”和“加行位”都是为了见道而努力的。那么“见道位”之后,叫“修道位”,因为你只有见了道才能修道,直至证道位。
那什么是“资粮位”?大家听资粮,就是准备粮草,就是为了见道、为见真实,在积累福慧资粮。那么“资粮位”的修行也叫做“信解行”,“相信”的“信”,“信仰”的“信”,“理解”的“解”,信解行。
“资粮位”就是通过我们闻思佛陀的正法,来生起对佛法的信心,生起对佛陀教法的正解,知道大乘佛法佛陀要让我们知“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生”,因此生起菩提心,然后在菩提心的驱使下行菩萨行,修六度,这就是“资粮位”。
通过“资粮位”的修行,当资粮积攒得差不多了,那么就进入了“加行位”。加,是“加减”的“加”,加行位。
什么是“加行位”?就是通过“资粮位”的修行,资粮积攒得差不多了,即将要见道了,就是见道之前的那个你要精进的去努力修行,去仔细地去体察诸法的法相,就是临近见道之前的那一时刻,形象地讲,就是马上要见道了,那个冲刺阶段。
那么“加行位”也叫做“谛察行”。谛,就是“二谛”的“谛”,察,就是“观察”的“察”、“考察”的“察”,谛察行。就是仔细地、细致地去观察诸法的法相,为马上见道做最后的准备,这就是“加行位”。那么,从这样的分析大家可以理解,现在我们大家千千万万的修行者,其实我们都是在“资粮位”。
通过“资粮位”、“加行位”,而后“见道位”。见道,佛教也叫做“现证真实”,“现在”的“现”,“修证”的“证”,现证真实,就是见到了这个佛陀证悟的真实。之后就进入了“修道位”。
见道之后,我们也叫做登地的菩萨,地,就是“土地”的“地”,就进入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以至十地,然后等觉、妙觉,经过这样一系列不断地、深入地接位的修行。那么见道之后的这些登地菩萨的修行,那就是基于诸法的真实性,而发心、而修行六度,那么跟“资粮位”的发心和修行六度境界是不一样的。那么,经过“修道位”,最后达到“证道位”。证道位,也叫做“究竟位”,也就是最终彻底地觉醒了。
“见道位”只是见道,形象地讲,就是我们还是在梦中,但是“见道位”使得你虽然在梦中,但是已然见到了醒之后的真实景象了,因此就跟我们凡夫不一样了,因此他所获得的结果,就是他完全确认了凡夫境界是不真实的,你这个时候再跟他讲凡夫境界是真实的,他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了,因为他见到了真正的真实。
再举个比喻,那么“见道位”虽然他还是在梦中,他见到了梦醒之后的景象了,因此,他对我们凡夫现在是在梦中这件事完全确认了,但是,他也只是见到了梦醒之后的境界,还没有完全地醒,经过“修道位”漫长的修行,所谓“证道位”,最后彻底地从凡夫的大梦当中醒来,这就是成佛。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请问文后的交流群二维码扫不出来了,净名精舍微信公众号也注销了,要去哪里提问呀?我看之前的评论,于老师经常会有回复
于晓非_ 回复 @1360971kgic: 请在微信中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其中有二 维 码,可以扫 码入群学习。
咋样加入导读群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198530086: 请在微信中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其中有二 维 码,可以扫 码入群学习。
老师一定是大菩萨乘愿再来,讲经讲的真好,听老师讲经,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顶礼于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听听听如:
京东 淘宝
音频下面文字资料中有“《金刚经》导读学习交流辅导群”的入群二维码,截图扫码入群,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群中还有辅导员解惑答疑。
我们应该珍惜末法,末法正是修行的最好时机🙏🙏🙏
于晓非_ 回复 @weizhezeo:
感恩于老师讲解《金刚经》
于晓非_ 回复 @悦悦402097315:
讲得好呀
于晓非_ 回复 @焱焱焱焱ZjR:
请问老师:释迦牟尼佛之前就有像燃灯佛等很多佛。这点有些不理解。佛教不是释迦牟尼佛创立的吗?怎么之前就有佛了呢?
于晓非_ 回复 @飘雪_nMK: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文明史里的佛,我们这个文明史里的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佛教说的过去佛,比如燃灯佛,是以前文明史里的佛。
京 东 淘 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