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015 什么是大乘佛法的修行

《金刚经》015 什么是大乘佛法的修行

00:00
21:00



《金刚经》导读正文:


上一讲我们讨论了佛陀“二时教法”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那个解构模式,四重“二谛”当中的前两重“二谛”,那么这前两重“二谛”,我们把它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缘生性空。


就是佛陀认为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这一切的“存在”都不过是种种、种种条件的临时的聚合而生起的存在。而这些种种条件聚合而生起的存在呢,那它就绝对不存在着一个独立于这些条件、独立于这些“缘”的那个“独立存在性”就不存在。


因此,这两重“二谛”——“缘生性空”告诉我们,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那么这就对治了我们凡夫的“常见”。


因为我们凡夫首先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我们认为凡夫境界的“存在”是坚固的存在,在时间上有“常一不变性”,在空间上有“独立存在性”,佛陀把这个“常见”解构了。


但佛陀用二谛说法,在“胜义谛”上说“性空”对治“常见”,但佛陀早就留了后手,因为佛陀知道,作为凡夫,当你最初听说“不常”、没有“常”,那么你一定会走到“常”的一种对立面,佛教叫“断见”,就是不承认因果的“相似相续性”了,认为只要没有了常一不变“独立存在性”,那我就可以道德无底线,我可以杀人放火,可以抢银行。


那佛陀说,我用“二谛”说法要告诉你,在凡夫境界上,此时此刻“世俗谛”的“缘生性”不能破坏。“缘生性”就确保着我们凡夫境界上的这个“存在”,它虽然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但是在凡夫境界上的“存在”,它的因果的“相似相续性”必须保持,所以“缘生性”确保了因果的“相似相续性”,这叫“不落断见”,不“断”!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不常、不断”,既不“常”、也不“断”,这叫“不落二边”。既不“常”、也不“断”,这就叫“不二”,不是那两端,因此佛陀的教法是中道,不落两边的中道。


那么在印度,龙树论师是对佛陀的“二时教法”、对《般若经》做了最权威的阐扬,那么他的这个传承的见地就叫作“中观见”。中,就是“中国”的“中”;观,就是“观看”的“观”;见,就是“见解”的“见”,是“中观见”,是不落两边的、不二的、中道的见解。


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落两边,不“常”、不“断”,注意这是对治!是解构!是因为我们凡夫有“常见”,所以佛陀说不“常”;是因为我们凡夫落“断见”,所以佛陀说不“断”。所以不“常”、不“断”只是对治,是解构我们凡夫的“常见”与“断见”。


在这里丝毫的佛陀都没有在“常”跟“断”之外,似乎又建立起来一种第三种见解,那种见解叫作“不常、不断”,No!不是的,这里没有丝毫的建构的法义,只是对治、只是解构。这是我对上一节课讨论的总结。


大家要知道讨论到这,我们把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讨论完了,我要提示各位,其实后两重“二谛”,也就是第三重“二谛”跟第四重“二谛”,它的法义更精彩!其实真正地能够体现大乘佛法精神的是后两重“二谛”,就是第三重“二谛”、第四重“二谛”,才是真正体现大乘佛法法义的。


那么,因为学习必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四重“二谛”我们到现在先讨论前两重“二谛”,后两重“二谛”我们放到后边,随着我们《金刚经》经文的逐字逐句地学习讨论,到了适当的时候,我们再引申出后两重“二谛”,所以四重“二谛”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告一段落。


那么前两重“二谛”——“缘生”、“性空“,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佛陀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无我”,就是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无我。“无我”是佛陀要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重要的道理,也是前两重“二谛”所表达出来的法义。那么下边我们就要讨论一个新的问题了,怎么修行的问题?


佛法不仅仅是说的,更是做的。它不仅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修持。那么就出现一个问题,怎么修?大乘佛法怎么修?什么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念佛是不是修行?当然是修行;参禅打坐是不是修行?当然是修行;磕大头是不是修行?当然是修行。


但是,我想我们先撇开这些具体的修行方式,我们能不能从一个最一般的意义上给大乘佛法的修行下个定义,至少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个法义的层次上——这个“无我”的法义的层次上,我们给大乘佛法的修行下一个最一般意义上的定义:什么是修行?


各位,佛陀说凡夫的特点是执“我”为实有,而走向解脱第一步得要证得我们凡夫境界的“存在”是“无我”的,所以什么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啊,各位?如果做一个最一般意义上的定义,我想说的是,也就是在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在每时每刻,注意在每时每刻!只要你当下的这个行为,它导致的结果是能够淡化我们心中对那个“我”的执着,这就可以是、算作是修行。


如果你当下的这个行为,不能够淡化我们心中对那“我”的执着,甚至强化了对那“我”的执着,即便形式上看似貌似是一种佛教的修行,严格意义上讲,都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的修行,至多只是方便行,不是究竟行。


因为佛陀说,要想走向涅槃,走向解脱,必须从有“我”的凡夫走向“无我”的智者,所以打破心中的“我执”,一步步地淡化我们心中对这“我”的执着,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我想这就是对大乘佛法修行在纲领上做了一个最一般意义上的定义。


那有人说有没有具体的措施?具体的方法?有没有?其实佛陀老人家在经中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了,大乘佛法的修行是什么。大乘佛法的修行,根本的、重要的修行,就是“六度”,就是“六个波罗蜜”。


形象地说,六条船,过河的船。修行六个根本的法门,哪六个法门?那就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和般若度,这六个修行法门。


这六个修行法门不平等,这第六个“般若度”、“般若波罗蜜”是纲领,是统帅,也就是前五度要在第六度“般若度”的统摄下去修持。佛经里说:般若是眼目,是光明。没有了第六个“般若波罗蜜”,没有了“般若度”,前五度为盲,盲就是盲人的盲,瞎子。因为“般若”是光明,没有了“般若”,前五度像瞎子一样。


那就是什么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其实就是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布施,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持戒,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忍辱、精进、禅定,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离开这个,没有修行。


如果我出一道考题,说大乘佛法修行的六大根本法门是什么?六波罗蜜是什么?这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项内容你都答对了,但是你的次序没答对,这道题不给满分,为什么?因为这大乘六度的修行的这个顺序就是修行的次第。


作为凡夫,是我们入门修行的次第。日后作为见道之后的登地菩萨,这六度的顺序依然是修行的次序。大家可以理解,那这“六度”,佛陀把哪一度摆在第一位了?把“布施”摆在第一位了。所以经常有朋友来问我,说我皈依了,我是佛教徒了,我该怎么修行?


我说如果你是在大乘佛法这受皈依,对吧,那么大乘佛法的修行你看一看,六波罗蜜当中哪个波罗蜜排第一?“布施”排第一。所以大乘佛法修行首先修什么?修布施。


那么什么是佛法所说的“布施”呢?佛教所说的“布施”比我们老百姓所理解的“布施”内容要宽泛些,一般老百姓理解的“布施”呢,就是在别人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给别人施于钱财。噢,这是一种“布施”,佛教管这种布施叫作“财布施”,财,就是“财富”的“财”,施于别人钱财的布施。


那佛教还有别的布施,比如说“无畏布施”,畏,就是“畏惧”的“畏”,“无所畏惧”的“畏”。无畏布施,就是布施也不一定非要拿钱,就是当别人生活遇到极端困难,心理上有着巨大的恐惧,那么你去安慰他,消除他内心的恐惧,这也是一种布施。


比如说有人炒股票加杠杆爆仓了,有人玩期货爆仓了,而且是借钱炒期货爆仓了,完蛋,生活很困苦,他到楼顶上准备自杀了,这时候你把他拉回来做他思想工作,给他生活的勇气,他不自杀了,重新开始生活了,这是布施,无畏布施。比如说有人,有个姑娘晚上回家走夜路不敢回家,你送她回去,给她走夜路的一种勇气,噢,无畏布施。这是第二种布施。


还有第三种布施叫作“身命布施”,用自己的身体、生命去做布施。佛经里记载,释迦牟尼在过去做菩萨时,往昔的多生累劫的“相似相续”的生命历程当中,注意是“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佛陀在过去“相似相续”的某一生当中,看到老虎妈妈带着老虎儿子,大雪封山,没有饭吃要饿死了,在那一生佛陀很勇敢地走向悬崖,纵身一跳摔到虎群里,虎们吃吧!舍身饲虎。


这是布施,这是修行。大家想一想,从悬崖跳下去舍身饲虎,这心中如果还有“我”,跳的下去吗?也许跳之前心中还残留着一丝丝的“我”,这么纵身一跳,估计心中这点“我”也荡涤了。


舍身饲虎,这是修行。有人说,这个我、我目前做不到,那无偿献血,身命布施啊!比如说立个遗嘱,死了以后献器官,能用的都拿去用,用不了的送医学院,让学生解剖研究,提高医术、救死扶伤,身命布施啊!这是第三个布施。


第四种布施叫“法布施”,“方法”的“法”,就是给别的人、给众生讲佛法,传扬佛陀的教法,就是“法布施”。而在佛经当中,佛陀极度地赞叹“法布施”,为什么呢?因为前三种布施只是解决着被布施人的现世的肉身的生命问题,而“法布施”解决的是被布施人的法身慧命问题。


前三种布施只能让被布施的人在生命的轮回的过程当中,轮回得更好些,而“法布施”是令众生跳出轮回、走向解脱。所以“法布施”与前三种布施是有质的差别,不是量的差别。


所以佛陀在很多经典里,包括在《金刚经》里边,佛陀都极度地赞叹“法布施”。噢,大乘六度佛陀把“布施”放到了第一位,大家想一想,有没有点道理啊?佛陀为什么把大乘佛法修行,把“布施”放到了修行的第一位?其实大家想想很简单,一个不想布施的人,为什么?


一个人为什么不愿意布施?不就是心中有“我执”嘛!噢,这个钱是“我”挣的,得“我”享受,得给“我”的妻儿老小享受,给你,不可能!也就是一个人不愿意布施,就是因为心中的“我执”很重,而佛陀把“布施”放到了大乘佛法修行的第一位,其实就是直截了当地对治我们心中的“我执”。


因此你在现实生活当中可以发现,一个愿意布施的人往往就比那些不愿意布施的人心中的“我”似乎是淡泊些吧!所以佛陀把“布施”放到大乘佛法修行的第一位,其实就是对治我们心中的“我”,就是让我们从一个很强的有着“我执”的凡夫渐渐地走“无我”的智者的境界。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于晓非_

    京东淘宝当当

    听友289933827 回复 @于晓非_: 读于老师的金刚经,我是敬仰和膜拜,随着深入了解星云大师讲金刚经,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了什么”,北大叶蔓老师讲经刚经之后,我发现于老师善于发明和创造佛教名词,总感觉在学术层次分拆金刚经,并没有从德道的层面悟出道理,有幸在微信的视频号上无意看了公众号“僧说”两个文章《我对于晓非和叶少勇的看法》及《再评于晓菲和叶少勇》,对我的怀疑给了一定的启示,本人正准佛理的大门,也希望能得到正真大师的接引和指导。不希望被假大误导,于老师到底是真大师,还是误人子弟,我现在没有能力去评价,也希望更多听众能多批评,多指导,在学佛的道路上探索真理。

  • 皓冉_cx

    于老师好!如何进学习群,找不到路径~

    于晓非_ 回复 @皓冉_cx: 请在微信中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其中有二 维 码,可以扫 码入群学习。

  • 1515520iagg

    请问于老师,网上大悲咒音乐中的梵语是标准的吗?

    于晓非_ 回复 @1515520iagg: 不标准

  • 于晓非_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课程也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了。

  • 听友502805320

    入群扫码用哪个软件扫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502805320: 请在微信中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其中有二 维 码,可以扫 码入群学习。

  • 于晓非_

    音频下面文字资料中有“《金刚经》导读学习交流辅导群”的入群二维码,截图扫码入群,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群中还有辅导员解惑答疑。

    苏苏139 回复 @于晓非_: 于老师,没看到啊二维码啊~

  • 1771313dkhm

    进群了码在那里?

    于晓非_ 回复 @1771313dkhm: 群已解散

  • 陶梓s

    怎么进交流群啊?

    于晓非_ 回复 @陶梓s: 点击音频下面的“剩余99%,查看全部”,其中有二维码,截图、扫码入群。

  • 1395177ikux

    怎么入群

    于晓非_ 回复 @1395177ikux: 群已关闭

  • MCSHOP

    通过学习对佛教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于教授的讲解虽然很绕,但是还是有豁然领悟的感觉。

    于晓非_ 回复 @MC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