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结语|你做选择的筹码,究竟是什么?

经济学结语|你做选择的筹码,究竟是什么?

00:00
13:39


你好,我是李筠。


方钦老师的经济学讲完了,篇幅确实有限,但确实是回味悠长。在这10讲里面,方钦老师不讲投资理财、不讲形势预测、不讲人生成功学,他带我们后撤了一大步,把经济学到底真的在想什么搞清楚。对,人怎样做出选择。


方钦老师这样的讲法,是有根据的。经济学行当里面有一本大部头的名著叫作《人的行为》,是经济学大师米塞斯写的,中文版超过了800页。米塞斯说,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合作的法则”。他从这一点出发,把经济学的所有重要议题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分工、价值、价格、劳动、工资、交换、竞争、信用、货币、利息、福利……应有尽有。沿着米塞斯的路,很多聪明的经济学家集结到一起,他们组成了奥地利学派。

讲这一段的目的不是跟你掉书袋,把方钦老师每一句话的学术依据都帮你刨个底朝天,那是我和方钦老师在后台干的事情。讲经济学研究人的行为、人的选择,是想帮你打开思路,能够更好地面对这个世界。我在这里跟你提米塞斯的目的是,要给你点破经济学最厉害的套路:米塞斯和奥地利学派,选择人的行为来讲经济学,竖立起一种看世界的角度,叫作“方法论个人主义”。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哈。简单来说就是人世间的一切,哪怕再宏大的东西,都必须由个人的行为来解释。你说这没什么奇怪的啊,事儿都是人做的啊!但你想想,这样一个思路在你生活里很难坚决贯彻。有很多你常用的词,就是和这种思路天然敌对的。比如命,比如神,比如运气。世界上有很多事你想不通,哪怕你自己做的事,你也想不通。你很自然就会把它们归结成命该如此、神的旨意、运气不好。一旦有了这些说法,你就不会再接着思考了,自然也就没法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你习惯了它们,你就会把越来越多的事情和它们连在一起,你思考的世界就越来越小。很多大词,很可能是阻挡我们思考的障碍,你靠它们回答自己遇到的难题,其实是变相地对困难投降。

再大的事情,用人的行为选择都是可以解释得了的,所以是可以理解的,理解了之后对我们以后做出明智的选择是有帮助的。这种思路如果你勇敢地贯彻下去,你的世界就会变得开阔。

我跟你说三点方法论个人主义这种思维方式的延伸。

第一,经济不只是钱。

人的选择不只是和钱有关。如果你把经济想成一切和钱有关的事情,就把选择的范围大大缩小了,很多和钱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本来你可以想清楚的,就不动脑筋地屏蔽掉了。经济学教我们的是人的选择,用方钦老师的话说叫作“权衡取舍”。权衡取舍对于人来说,无处不在。

举个例子。当一个战地医疗队投入战场,或者协和医院的医疗队投入了2020年2月封城的武汉,他们要做出很多选择,决定怎么样把稀缺的医疗资源投入到什么症状的人身上。抢救1名生命垂危的病人,还是救治10名症状不严重的早期感染者,如果你是医疗队的队长,你会选择把极其有限的医生、护士、药品、设备用在谁身上?

选择的难题无处不在,并不会因为这个问题当中不直接涉及钱就变得简单。钱只是人做出选择的时候的一种目标,很多事是为了钱,但不是所有事都为了钱;更重要的是,钱只是人做出选择的时候的一种资源,而不是全部筹码,很多事情的选择没法靠钱的交换去解决,但也必须做出选择。把经济学从钱当中解放出来,其实是把你的思维解放,让它有可能变得更广、更深、更锐利。


第二,经济和人心高度相关。

人的选择就是人心在跳动。经济不是简单的身外物的世界,不是冷冰冰的各种资源的流转。经济活动都是人的选择。既然是选择就必须做出评判,哪个更重要、哪个更有价值、哪个更有意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同,选择就会不同。方钦老师用机会成本的理论已经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了。

我们还说紧急医疗队。如果你是队长,你会选择每个病人无论如何都必须救活,还是尽可能地救治更多的病人?每条人命都一样重要,还是更多的人命更重要?你相信不同的原则,就会做出相应的取舍。尽管艰难,舍掉的也很让人心痛,但必须做出选择,必须舍掉。原则就是我们人心里当时做出选择的依据,还有事后平复自己伤痛的理由。

再看那些不需要思考就做出选择的例子,比如闹钟响了你就得起床上班。你不会每天早上闹钟响起的时候都选择一遍,到底是睡懒觉划算还是上班划算。上班是你的默认选项。为自己设置默认值是理性的,因为选择是耗费成本的。用方钦老师讲的机会成本概念想想,躺在床上和闹钟做思想斗争,即便不花钱,也花费了你干一件喜欢的事情的时间和脑力。

很多看起来不是选择的事情,是因为大家都习惯了默认值。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大堆默认值,读书的时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上班了之后撸起袖子加油干。人长大了,就是学会了按照很多很多默认值生活和工作。我们少了对老师的较真,少了对自己的较劲,因为理性的我们知道较真和较劲不划算,除了碰钉子,没什么收益。于是,我们习惯了这个充满了默认值的世界,用默认值把自己填满。偶尔也觉得自己死气沉沉,却很少再去想默认值到底有什么不对,我贪图默认值的方便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我还有什么其它选项,我有什么资源去选择别的选项?

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为什么会这么选?他的理由是什么、他的原则是什么、他的依据是什么?很多时候,人并不是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选择的理由,但他本人不知道并不代表就没有。我们学习经济学、想当聪明人,就是要把这些个人自己都不完全想明白的理由找出来,理解他们。就像我刚才讲的人都有默认值的例子一样,就像方钦老师讲的菜市场大妈跟风买股票仍然是理性的例子一样,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没理由的、不需要解释的事情,都是有理由的,理由都是可以被找到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从行为进入人心,从表面进入真相。


第三,经济讲结果。

经济是一定要讲结果的,经济学是一定要计算和考量结果的。反过来,结果也是理解和评判行为最重要的推理依据。经济学不讲诛心之论,经济学不讲阴谋论,经济学不讲高尚情操论。

你说,不对吧,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名著就是《道德情操论》啊!对,不过斯密在里面可不是贩卖道德说教,而是说人与人能够达成相互理解的基本心理机制叫作“同情”。而他讲的“同情”不是怜爱小动物那种爱心,而是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用今天的话说大致相当于换位思考。但换位思考也不是没有上限的。他认为“公正无偏私的旁观者”,也就是一个讲常识、常理性的、冷静公允的第三人,是评判是非的最佳姿势。你看,斯密的目的并不是教我们都成为道德情操高尚的好人,他只是倡导我们成为能够同情别人、能够凭良心公正看待别人行为的人。因为只要这样,市场经济就可以结成一张分工合作的大网,我们每个人都能享受其中的红利。

经济学不是伦理学,更不是宗教布道,人的动机是善是恶,经济学并不在乎。每种学问,成其为学问,就是挑一些重点去钻研,自然也就会放弃其它。所谓放弃,并不是否认这些因素的存在,而是要把自己的学问处理成无论这些因素怎么变化,我都可以把自己关心的重点讲清楚。一句话,离了它们,我讲的道理一样成立。做不成这一点,这个学科就没有资格从哲学或者神学当中分离出来,就只配做它们的婢女。

找到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规律性关联是经济学的任务。无论动机是什么,多好还是多坏,在很多时候,行为的结果是一样的。举个例子,囚徒困境。在被隔离的情况下,两个囚徒如果相互出卖就会都坐10年牢;如果相互保密就会都无罪释放;一方出卖一方保密就会出卖一方坐2年牢、保密一方坐8年牢。大概率的结果是,双方相互出卖。这种规律并不会因为被抓的囚徒是牧师还是恶棍有什么差别。

方钦老师在这门课里讲了很多容易让我们生气的道理,比如交易自己论、强盗政府论,等等。当你理解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它讲的道理,就不会生气了。就像现在的你已经不会像500年前的天主教徒一样为了哥白尼说是地球绕着太阳转生气了。当你对同事、对朋友、对老婆生气的时候,一定不要上来就揣测他的动机,陷入“总有刁民想害朕”的恐慌。不不不。冷静。想想他的什么样一连串的选择导致了最后对你的所谓“伤害”。哪一步选择是他好心办坏事,哪一步选择是他故意针对你,哪一步选择是不假思索地遵循了默认值,哪一步选择是根本就没有把你考虑进去,等等。行为不能简简单单地还原为动机,即便找到了真实的动机其实也不解决问题。哪怕是老婆好心办了坏事,你知道动机了,原谅她了,也得分析她的行为链条,才能帮她找到善后的办法啊!

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学不仅交给我们智慧,理解人的行为,还帮我们修身养性:别动气,关键问题不是人怎么样,而是怎么把事儿办成。学一点经济学,多一点理解人的行为,让自己做一个能办事儿、少生闲气的人。

(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与知识爱好者们交流讨论,获得更多课程与学者的相关信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观天下志

    欢迎大家可以加入社群,提出问题,与人文社科爱好者一起讨论。我们会在大家提出的问题中选取问题内容,请主讲老师进行答疑,期待和你一起讨论。➕VX:eidos002

  • 小哥斯基

    又有两本书看了,道德情操论,人的行为

    大观天下志 回复 @小哥斯基: 棒棒哒,就像看马基雅维利要把《君主论》和《论李维》结合一起看一样,《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结合到一起来,才能看清斯密经济学思想的完整面向。

  • 1389626naem

    老师讲得真好。

  • _囍悦_

    还是那句话,老师们都挺专业的,这个人在扯啥?

  • 鱼尾鱼0

    我确实还是每天早上醒来都要纠结一下:上班划算还是睡懒觉划算

  • 地山谦雷风恒

    归因到运气、神的旨意,今儿不愿意思考,让我想起了知乎一篇分析叙利亚战场坦克糟糕表现的文章了

  • 流水无穷已

    原以为竖起大拇指是因为学了知识,直到“老婆”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