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白话文】致二子:教二子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160.1【白话文】致二子:教二子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00:00
23:06

导言  

这封信是曾国藩同治十年,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写给他的两个儿子的。在这封家信中,曾国藩从“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个方面讲述了如何超凡脱俗进而成仁至圣的道理,这些道理或许并不是他能够取得人生辉煌成就最直接的原因,但却是他在人生尽头回望此生时最看重的东西,是他向人生顶峰攀登过程中最根本也是最纯粹的动力,也是他丰富而多面的一生最为重要的注脚。曾国藩是怎么说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白话文 

(纪泽、纪鸿:)


第一、一个人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更应该谨慎从事,端正言行,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这就是“慎独”。惟有慎独才能在处世时安定自身、无愧于心。修养德性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如何养成一颗诚心。心里虽然已经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不能尽心要求自己努力去为善去恶,这就叫做自我欺骗。你的内心是否在欺骗自己,这是其他人所无从得知的,只有自己知道是否在欺骗自己。所以《大学》中的“诚意”一章,两次提到“慎独”。如果真的能做到“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也就是说“如果喜欢善良像喜爱美色一样,厌恶恶行像讨厌恶臭一般”,摒除各种物欲,将天理存之于心,那么《大学》中所谓可以自我满足的境界,就可以达到了。《中庸》中所说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也就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如果这些道理都能切切实实的做到,那么曾子所说的,反省自身而问心无愧,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以及所谓修养身心没有什么比清心寡欲更好的方法了。提高自身的修养,无外乎这些道理。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慎独”,那么他审视自己的内心,不会觉得有什么可以愧疚的事,可以坦然的面对天地鬼神,绝对不会有行为不遵从内心而感到勇气丧失的时候。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没有让内心愧疚的事,那么心思就会泰然,这颗心会保持快乐自足宽松平静的良好状态。这是让人生自立自强的首要道理,也是让人生寻找真正快乐的最好方法。保持内心的洁净,首先要做到“慎独”。


第二、在交感万物的思虑中能使心有所主,内心整齐、严肃而仪态恭敬,这就是“主敬”,“主敬”则身心强健。“敬”这个字,是儒家专门拿来教育别人的。春秋时代的士大夫也常常提到这个字,到了二程、朱熹的时候,讲说道理的话千千万万,但其内容都是在围绕这个主旨而谈。内心专一、宁静而浑然一体;外表整洁、严肃且态度严谨、恭敬,这是在“敬”字上用功夫的方法。出门时的神态就像见到了尊贵的客人一般郑重,派遣百姓做事好像在主持隆重的祭祀活动一般庄重,这样做,就有了“敬”的味道。努力于自身的修为,而百姓因此心安;内心笃定而恭敬,而天下太平无事,这都是做到“敬”达到的效果与验证。程先生说,上下在恭敬上达到一致,那么天地自然而然会按部就班的规律运动,万物会自然而然的茁壮生长,没有什么不和顺的气息。各种祥瑞都会降临,聪明智慧的人才,也都因此产生。以“敬”的态度服侍上天、事奉天子。总的来说,如果做到了“敬”,那么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没有不具备的。


我认为,敬对人们最切近、直接的功效,尤其在于能使人如同肌肤会合、筋骨相连一样巩固地团结起来。人如果外表庄重,内心恭敬,身体就会越来越强健,人如果贪图安逸,行为放肆,身体就会越来越差。这都是在自然中得到过验证的事情。即便已经年迈多病,但一遇到坛庙举行祭祀大典的时候,打仗情况危急的时候,就不自觉会感到恐惧、害怕,不由精神为之一振,仅仅通过这一点就足以确信,敬能够使人身体强健。如果人能在无论旁人多寡、无论事情大小的情况下,都能保持仪态恭敬,内心整齐、严肃而不敢有所松懈怠慢,那么,身体必定能够强健,这一点确信无疑,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第三、追求仁,人们就会感到发自内心的愉悦。但凡是人的生命,都因获得了天地之理而具有灵性,得到天地之气的才化育成形。我与人民、万物,从根本上说,同出一源。如果人自私自利,只知道爱惜自己,而不知道给人民仁德和给万物以呵护,那么,就违背了“民胞物与”,人物同出一源之说,失去了仁的精神。至于享有高官厚禄,高高在上的人,必然负有拯救人民于水火,使人民摆脱饥饿、贫困的职责。阅读圣贤之书,学习古人之道,粗略知道其中的大义,就是先觉者,就应有启蒙后知后觉者的职责。如果只知道完善自身,而不懂得教养人民,启蒙大众的道理,那么就会深深地辜负上天厚待我的本意。


儒家教育人的道理之中,没有比求仁更大的了;而其中最急切的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自己如果想成就自身,首先要帮助别人成就自身,自己要想显达,首先要帮助别人显达。这几句话说明,能够帮助别人取得成就的人从来不会担心自身不能有所成就,就好像富贵人家,家里各种东西都有,并不需要向别人去借什么。想要自身显达的人,不会认为让四周的人显达会妨害自己的显达,就好比身份显贵的人,登高一呼,群山之上响应的人比比皆是。人哪有自己不想成就事业,让自己显达的呢?如果能够推己之心及人,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让别人也能成就事业,能够显达闻名,这样就与万物一同进入美丽的春天,沐浴生机。


后世谈论追求仁道的人,没有谁的观点超过张载的《西铭》这篇文章。他认为将仁道推行于人民与万物之间,广济天下苍生,都是敬事上天的人理应要做的事情。只有如此行事,才算是真正的人,不这样做,就是违背了做人的德义,只能算道德败坏。如果真的如张载所说的那样,就算让全天下的人都能有所成就,都能显达闻名,而自己却任劳任怨,绝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那么,天下还有谁能不心悦诚服地拥护这样的人,使他自立、显达呢?


第四、习惯于勤劳的人,神灵都会喜欢、眷顾他。按人的常情和本性,没有谁是不好逸恶劳的;无论富贵与贫贱、聪明与愚笨、年老与年少,都会贪图安逸而害怕劳苦,这道理古今相同。人们每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跟他每天所做的事情,所出的力基本对等,那么身边的人就会认可,鬼神也会赞成他是个自食其力的人。像种田的农夫、纺织的农妇,一年到头辛勤的劳作,不过才获得几百斤的粮食和几尺布;然而富贵人家,终年安逸享乐,什么事都不用做,吃的却是山珍海味,穿的却是绫罗绸缎,豢养的奴婢成群,居家高枕无忧,出门一呼百应,出力多的人得到的好处很少,不干活的人得到的礼仪却很多,这是天下最不公平的事,即便鬼神都不会同意,这样的局面,能够长久吗?


古代的圣明的君主,贤德的宰相,比如商汤能通宵达旦地工作,周文王只顾工作忙得无暇吃饭,周公夜以继日的处理国事,废寝忘食,坐等天亮。大概他们无时不以勤劳激励自己。《尚书》中的《无逸》,周公告诫周成王不要耽于享乐的文章。文中提到人如果勤劳,就会长寿,如果贪图安逸,便会夭折、早死,这是万古不变的真理。人如果为自身着想,就必须学习本领、技艺,磨炼筋骨,强身健体,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全力实践,学以致用。从长远打算,居安思危,做到这些,然后才能真正增长智慧和才干。如果为天下着想,那么人必须自己先忍受饥饿劳苦,努力造福天下,只要一人没有收获,就认为是自己的罪过。大禹治水,乘车在全国各地考察了四年,历尽辛劳,三次经过自家门前都没有回家,墨子从头顶到脚跟都磨伤了,还在想着为天下人谋福利;他们都要求自己极其节俭,要求自己极其勤劳,希望能够拯救百姓于水火。所以,荀子非常赞赏大禹、墨子的品行,这是因为他们特别勤劳为民谋利的缘故。


自从国家开始发生战争以来,我常常见到那些有一定才干,一技之长同时还能忍受艰难困苦的人,往往都能得到任用,得到世人的称赞与肯定。那些没有才干技能,又不习惯勤奋、劳累的人,往往都被世人所唾弃,最后挨饿受冻而死。因此,勤劳的人往往会长寿,安逸的人往往会短命;勤劳,便会有一技之长,就能为人所重用;安逸,往往会导致无能,进而会被时代所抛弃。勤劳努力,便能普济众生,连神明都会钦佩景仰;贪图安逸,在社会上就会一无是处,鬼神都不会保佑他。所以,君子要想成为人们和神明都信赖、依靠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习惯于做个勤劳的人。


我年老多病,眼睛的疾病逐渐加重,很难好转了。你和侄儿辈的孩子们,身体强壮的很少。古代的君子,想要提高自身的修养,治理自己的家庭,必然要先做到内心安定、身体强健,然后才能为自身、家庭带来兴旺的迹象,必然要先让别人心悦诚服,然后才能使吉祥如意的福气集中于自己的家庭。现在我写下这四条重要的道理,是我年纪大了之后用来自我警醒,补救过去的岁月里所犯罪过的。同时也是为了我的两个儿子各自勉励、激励自己,每天晚上都按照这四条要求自己,每个月的末尾都拿这四条来审视自己过去一个月的言行。我仍寄希望于家里的各位子侄,希望你们在这四条大道上有所成就。


解读  

 在这封家信中,曾国藩主要谈到了“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这四个方面的道理。其中,“慎独”反映的是一种高度的行为自觉,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审查、自我批评的态度。曾国藩的一生都保持了高度的行为自觉,严格的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但即便是曾国藩也会犯错,所以他一生都在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对于自己的过错,他不仅没有隐瞒,而且还把它们都记录在日记、笔记里,并努力的改正。所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犯错并不可耻,也不可怕,关键在于能否正视它,改正它。曾国藩在其人生伊始之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当他去世时,他也没有能够成为完美的人,但他的人生却是一个不断向着完美努力的过程,单是这一点就足够让人钦佩,慎独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主敬”反映的是一种严肃认真的处世态度。曾国藩是父兄,是将帅,是朋友、是同僚,同时也是儿子,是臣子,他的一生有过众多的身份和角色,他之所以能把每一个身份和角色都扮演的很好,正在于他主敬的态度。每一个身份和角色中,他都外表庄重,内心恭敬,认认真真的去承担,他按着每个身份的要求一丝不苟的去完成,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所以在那个时代的标准下,每个身份他都足以称之为楷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是他所坚守的那些标准,而是要学习他对待标准和身份时,外表庄重,内心恭敬,一丝不苟的态度。你敬重人生,严肃认真的对待自己的身份与职业,人生才会敬重你,身份与职业才会给予你荣誉。主敬的意义正在于此。


“求仁”是一种同情之心,是一种同理之心,也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同情带来的是对他人的友善,同理带来的是对他人的理解。由于同情、同理,则自然会发自内心生出一种爱人之心。同情则尽心为人,爱人则推己及人,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之推广开来就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正是这种责任感促使曾国藩扶植亲族中的兄弟姐妹,扶植家乡的父老乡亲,进而弃笔从戎,组建湘军,立志镇压太平天国的。没有由求仁而引发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想要成就一番大的功业,无异于天方夜谭。求仁带来的是宽广的胸怀,高远的眼界和宏达的志向,这些都是成就一番大功业的必备条件,求仁的意义正在于此。


“习劳”是成就人生最基本的法则。每个人自出生起,资质、天分、家境等等都不尽相同,人生的机遇也并不均等,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先天的优势再大,如果不付诸努力,这种优势也无法真正转换为现实,而如果努力了,人人都有成就人生的可能。为自己的人生付出多少的努力永远是由我们自己说了算的。正像曾国藩反复告诉自己和身边人的那样,“知天命而尽人事”。天命能给我们指明人生的方向,决定人生道路的长短与难易,但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最终能够收获多少,则主要还是看个人的修为。劳动是收获的前提,当勤劳成为一种习惯,未必一定能成功,但必然有收获。对于人生,习劳的意义正在于此。


曾国藩心存高远的理想,又能在生活中一些极细微的细节中去落实、践行理想,这是他得以立德的根本。曾国藩在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的同时,却能宽容的对待他人,善于发现每一个人身上的优点,懂得用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人相处,将品行、性格、特长各异的人整合到湘军的体系之中,发挥他们各自最大的长处,使人尽其才,这是他立功的根本。曾国藩将读书、问学、思考视为人生的一种习惯,他看重学问,喜欢读书,善于思考。通过日记、书信等等将自己所思所想所学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当他的思想幻化为文字,这些言论就永久的留存下来,这是他得以立言的根本。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所做到的每一个方面都由他自己的努力所决定。


曾国藩的高明之处不在于他给我们留下的那些所谓成功学的道理,而在于他巧妙的将理想与现实糅合在一起,他的思想源于最真切的生活,与生活融为一体。通过走进他的人生,我们或许可以学习到一些更好走好人生之路的心态与办法,这或许才是曾国藩家书真正的价值之所在。


至此,家书的阅读与分享就告一段落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66203xkt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