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铜走银:差点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隐藏在昆明古镇之中

乌铜走银:差点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隐藏在昆明古镇之中

00:00
04:59

我们走进了乌铜走银的非物质文化传习馆,扑面而来的就是一件件造型古朴的铜器。这些铜器与我们常见的古代青铜器和现代的红铜黄铜甚至斑铜器都不同。在颜色上呈现出一种乌黑的色调,第一眼看上去,并不会给你一种金属器物的质感,反而有些类似黑檀或者乌木的感觉。但细看之下,却又有着金属的稳重和大气,特别是上面复杂而精美的图案,更是处处彰显出这些铜器在低调中暗藏的华贵。
所谓乌铜,就是指这些铜器通体乌黑的颜色。其实原本这些铜器也是用紫铜作为原料的,但在冶炼的过程之中,要按照比例加入黄金和一些其他的金属,制成合金,然后再通过人为的把玩,经过和人体汗液的化学反应之后,才会成为这种通体乌黑,带有包浆质感的乌铜。目前,不仅乌铜的配方是属于国家保密方,就连手捂把玩的人都必须是符合条件的体质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否则生产出来的乌铜颜色就不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项技艺的传承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走银指的是制作和加工的一种工艺。在乌铜器皿塑形完成之后,先要在其表面上錾刻出图案,打磨平整之后才用银块或者银屑经高温的方式将白银填满这些錾刻出来的缝隙。这个过程对制作的手法非常考究,温度高了就会将乌铜一并融化;温度低了又会造成白银融化不均匀,填不满空隙或者凹凸不平。在填满这些空隙的过程中,推动白银在这些錾刻的缝隙之上滑动的动作,就像极了白银在行走,所以形象地称之为“走银”。
所以,乌铜走银,短短四个字,就阐述了从原料到工艺的整个流程,可谓是实至名归。不过,这四个字只能让没有接触过真正乌铜走银的人留下一个浅显的印象。如果想要真正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得像我一样,亲身到这里来感受一下整个制作的过程。
当然,作为一个体验者,我们无法从头到尾感受一件乌铜走银器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但通过制作一把造型最为简单的汤匙,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锻造相对柔软的黄铜也是多么不容易,就更不要提硬度被拔高了无数倍的合金乌铜了。
乌铜走银起源于云南石屏,是云南传统手工艺的骄傲,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间。在晚晴到民国时期到达了巅峰,被誉为和景泰蓝齐名的两大铜制工艺。传奇大佬杜月笙都曾收藏过一件乌铜走银的器物。随着抗战的爆发,乌铜走银曾一度消失。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现在的传承人金永才先生因为机缘巧合才学习到了这一几近失传的技艺,凭借着金先生过人的天赋和钻研精神,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大业有成,并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
在和传习馆负责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得知,现在虽然乌铜走银的技艺已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知道这种技艺的人却很少,就连云南本地的知名度都不算太高。如何将这种差点失传的技艺继续传承和推广出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我体验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不断地有学生团体来参观传习馆和听金先生讲课。能够让本地的年轻人认知和关注这种传统技艺我感到非常欣慰。在此,也祝愿乌铜走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走出高原,传扬四海,成为云南人的骄傲和自豪。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