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的历史3:琥珀是老虎的精魄所化?古老东方对琥珀认知的艰辛历程

琥珀的历史3:琥珀是老虎的精魄所化?古老东方对琥珀认知的艰辛历程

00:00
05:39

 

 琥珀是老虎的精魄所化?古老东方对琥珀认知的艰辛历程 

 大家好,我是老郭。
 上一期,我们谈到了琥珀的欧洲、东非以及中东的使用历史,那么这一期,我们就要正式开始探讨一下,在东方,琥珀又是什么如何被开发和利用的, 对于琥珀这种半透明但质地与其他玉石宝石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人们对它的认知又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最早关于琥珀名称的记载,来自于大约公元前206年汉初陆贾的《新语·道基篇》其中说道:“琥珀珊瑚,翠羽珠玉,山生水藏,择地而居。”根据这里的记载,我们可以说我国古代先民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了琥珀这种物质,并开始使用琥珀这一名称。并初步提出了相对模糊的珠宝成因,也就是“山生水藏”。他认为这些珠宝都是大自然孕育的结果,而不是来自于神灵。
 在陆贾之后,汉代到唐宋之间,也有其他人的著述之中提到过琥珀,但神奇的一幕来了,越往后,琥珀反而变得越神秘。在《后汉书·西南夷传》之中,将琥珀称之为“虎魄”,虽然发音一样,但意思则大相径庭,此处的虎魄,很明显是将其认为是老虎的精魄。
 从西汉一直到北宋,这样的观点一直持续了1200多年,北宋著名文人、收藏家黄休复在其著述《茅亭客话》之中也明确记载了琥珀乃“老虎魂魄入地化为琥珀”的说法,但此处的书写习惯,至少也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琥珀”二字。
 不过,其实早在三国之后的晋代,也就是北宋之前的600年前,其实就已经有博物学家张华在其编著的《博物志》中就指出“神仙传云,松柏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化为琥珀”。这一认知,其实已经相对准确了,唯一的错误就是把琥珀和茯苓这种中药混为一谈。但松柏脂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
 时间来到唐朝,诗人韦应物在他的诗篇《咏琥珀》之中说“曾为老茯苓,本是寒松液。蛟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觑。”这首诗也生动地解释了琥珀的形成,翻译过来大致就是“琥珀原本是松脂,后来成为了茯苓,小虫子掉到里面,历经千年还能看到。”
 韦应物的诗句对琥珀的形成观点大致与几百年前张华一致,但在此基础上,还更加形象地描述了虫珀的概念,当然,其中关于茯苓和千年的说法只是古人的认知局限,我们现在早已知道,首先琥珀和茯苓无关,其次琥珀的年份绝对要比千年万年长了是在太多太多,最起码都是一千五百万年。这一点,在我的上一期琥珀历史故事之中有详细阐述,欢迎大家关注我的频道,然后就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了。
 时间再来到宋代,一位名为陈承的医士,也就是医生,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两物皆自松而出,而所禀各异,茯苓出于阴着也,琥珀生于阳而于阴。”这段话的大意是,琥珀和茯苓都是松树的产物,但秉性不同,茯苓是地里长出来的,琥珀则是掉到地里被埋之后才形成的。此处的阴阳,即指的就是地上地下的意思。
 根据这段描述,对琥珀的认知就基本正确了,虽然和现今的认知还有着些许差异,但可以说是在古代最正确的说法。
 时间往后推300多年,来到明朝,让我们遗憾的是,对琥珀的认知,似乎又有了倒退,因为,明代的最著名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之中居然提到“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谓之虎魄,俗文从玉,以其类玉也。”这段话的大意是,老虎死后精魄会钻入地下变成琥珀这种类似石头的东西,所以称之为“虎魄”。这种石头还有个俗名叫“从玉”,因为很像玉石但又不是玉石。
 从上述文字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时珍对琥珀的认知,似乎还不如几百年前的古人,当然,这种认知与古代很不发达的文化传承和检索方法有很大关系。那时候的知识学习,特别是这种百科类的知识体系学习,是非常繁琐的,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而且,并非所有的书籍之中讲的都是正确的,也许,李时珍看到的书籍之中所记载的,就是和老虎有关,而不是与松柏科植物有关。
 如今的我们就很是方便了,想要获取什么不知道的知识,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到相关信息,又或者,还可以通过像我现在给大家介绍的视频一样,短短几分钟就讲述了非常多的信息,而且也简单易懂,您说呢?
 好了,我们今天大致讲了在中国2000年时间跨度上对于琥珀的认知历程,下一期,我们接着聊这个话题,有些古籍中甚至有些记录非常细致的和琥珀有关的小故事,另外,我们也会谈一谈琥珀在佛家七宝之中的地位和一些神奇的功效。
 好了,关注我,获取更多的珠宝历史和珠宝故事。下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