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致知”需要在心地上用功

148.“致知”需要在心地上用功

00:00
15:40


此集主要记叙了阳明先生与弟子欧阳崇一和陈九川的对话。弟子讲述了自己用功的体会,随着不断用功,自己的体会也越有深入和不同。千经万典的真机都在这里,需要实实在在的在内心用功,才能真正了解。对于那些不肯用功或者用功用错地方的人,就可能会轻视忽略这门学问,所谓不离“方寸”,时时在心地上用功,有一天终究会恢复本心自有的光明。内心的光明人人具有,阳明先生以为帮助大家发现内心的光明,又岂能说是泄露天机。


1  为什么说【致知】学问是个无底洞?

圣人筛选经典,采用什么方式?


《传习录卷下》

(一0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一一)

先生问九川:“于‘致知’之说体验如何?”

九川曰:“自觉不同往时操持常不得个恰好处,此乃是恰好处。”

先生曰:“可知是体来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

又曰:“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一二)

九川问曰:“伊川说到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处,门人已说是泄天机先生‘致知’之说,莫亦泄天机太甚否?”

先生曰:“圣人已指以示人,只为后人掩匿,我发明耳,何故说泄?此是人人自有的,觉来甚不打紧一般,然与不用实功人说,亦甚轻忽可惜彼此无益;与实用功而不得其要者提撕之甚沛然得力。”


各位好,欢迎继续来欣赏《传习录》。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这个崇一,欧阳崇一他是做到礼部尚书也是一个进士阳明先生的高徒,他的学生很多很多人家说,“南野门人者半边天”因为他号南野,南野就是指崇一说求学问的人半边天都是崇一的学生是个不简单的人。“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先生您把“致知这两个字宗旨阐发得已经是淋漓尽致了怎么做在身上在内不在外,等等都已经讲得清楚明白了,已经讲得淋漓尽致了没可再讲了看来这里再去不得”,求学问明明德,止于至善”这个主题到“致知”这里已经到尽头无法再往前再阐述更精细的东西没有这个空间了,学问到头的意思意思也有点说我已经了解您的致知,其实这个学问其实我现在做到这儿感觉我已经到头了这个有一点......,一个意思是褒奖了王阳明另外有一个意思是好像褒奖他自己了。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说,你怎么能说得这么简单,你怎么能这么看轻这个学问。

“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你好好地就在致知这两个字用功再过半年看看你体会怎么样?再过一年看看你体会怎么样?到时候你会哑口无言你会回过头说,我过去怎么这么无知?


“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这个功夫,是个无底洞。

各位,我常举例子,就说这个太极拳,老师傅常说放松放松各位,你仔细放松看看你会发现,你所谓的松松松你觉知自己,你认为最松了,再感觉一下自己,你还会发现身中还有残余的力量,没有真正的松。什么样的人松得最彻底? 昏倒的人,喝得烂醉如泥,躺在路旁的,那个真的松。松真的是无底洞。各位,“致知”啊, 真是个无底洞。因为你要学习怎么样跟气血共处,对它“勿忘勿助”对它无分别取舍,毫不干涉,这就是你跟它之间的松,真是个无底洞。功夫越久,越觉得不同,这是嘴巴无法说到的。简单地说,这个学问是体验的,是练习的,是开始从里面去感觉的,不是白话翻译的。这不是哲学系学生,从网络上抓几篇文章,贴来贴去,翻译一下,讲得虚无缥缈可以解决的。这个事情,内心的真相,是独立而不改的。


我常常讲说内心的真相是很专制的,它怎样就怎样,它可不跟你用投票来决定哦!《道德经》讲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不要说现在民意怎么样,跟民意无关,真相就是真相,有见解就是有见解。有时候大家会说:“老师,你说黄庭在这,你说内心在这,我怎么外面没有听人家讲过?”我现在就找证据给你看,阳明先生有没有说过?有。朱子有没有说过?朱子在《晚年定论》里确实明白地说,在胸中。程颐、程颢有没有说过?有,就在胸中。有没有说胸中磊落?有,都有。我都举例给各位看了。有见到就是有,没见到就是没,就这么简单。


下一段。

“先生问九川:‘于‘致知’之说体验如何?’先生问九川:“您对‘致知’,现在最近的体验怎么样?”有没有进步的意思啦。


“九川曰:‘自觉不同。’”“哎呀,我就是从‘致知’这两个字一直用功,过了半年了,过了一年了,感觉越来越不同。”所以“自觉不同”,自己知道不同。


“往时操持常不得个恰好处,此乃是恰好处。”“过去我在操持我这个心,怎么跟我内在的内心的气血和平共处,怎么样不对它分别取舍,怎么样发而中节,就是很难得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地方。现在我才知道说,怎样叫做恰到好处。”


这是阳明先生问九川的时候,九川这么回答了。换个说法,如果半年后再问,九川或许还是会这么说,过去呢,还是不太恰到好处,现在我觉得比较恰到好处。

因为我讲过,这个学问就是个无底洞。但也正因为这样,才是它的乐趣所在。不是这一篇文章你读完,下一次你读的时候,你就感觉厌烦了,一直读同一篇文章,有什么意思?虽然同一个心体,但是你会一直进,而且,我们内在的气机的造化,功程会往前推进,整个身体的造化,关窍的开启全部是截然不同的。到西天十万八千里,这十万八千里,处处都是风景,天天都有不同。他说我到现在才觉得恰到好处。


“先生曰:‘可知是体来与听讲不同。’”由此可见,“是体来”从里面体会而来的与听讲确实是不同的听讲是听语言,在斗文字游戏做翻译。


“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我刚开始跟你讲这个“致知”学问的时候,我知道你稍微看轻了这个学问了你还没有体会到里面的滋味。


“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这个要妙”,什么要妙?从你内心里面去体会良知。“再体到深处”,体会到越精深的地方,“日见不同”,每天都会有新的体会,是无穷尽的,这个学问真是没有尽头,是个无底洞,没有尽头。

这就是乐趣所在,一个学问一下到尽头了,有什么乐趣可言?为什么一个人参加黄庭禅会参加一二十次、二三十次,这样参加呢?因为这个学问啊,没有尽头,能够跟你讲的,能够告诉你的,都已经一写出来就已经到底了。但是你体会的时候,同样一句话,你会一直在进一直在进越来越深邃,就是这个道理。


“又曰:‘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王阳明说“致知”这两个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各位,为什么讲“致知”?为什么特别提“致知”?你为什么不说“格物’这两个字?你为什么不说“诚意正心”这两个字?为什么要提致知这两个字?因为你要格物也好,那个物,是心物,你必须先启动你的感觉;你要诚意也好,那个诚不诚,善不善,是个感觉, 你必须启动感觉。所以正心也好,心是个感觉。意呢?也是个感觉。格物呢?也是用感觉,所以用“致知”这两个字来概括。现在看到“致知”这两个字,其实不是两个字,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致知”这两个字,启动你的感觉,启动你的良知,启动你的良心,“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


各位,不是常常都要找最神秘的东西吗?我们还拜一个师父,要找一个秘籍吗?要了解“明明德”,“止于至善”的秘籍在哪里?就是“致知”两个字!从哪里开始觉知呢?知就是这里一觉。前面不是讲明白了吗?这里一觉!在哪里一觉?在胸膛内。怎么觉?感觉!见到内心里面,喜怒哀乐未发的体,喜怒哀乐发的时候的用,发而皆中节的良知。看到这里,看到黄庭里面的真相,“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你把真相写下来,百世后再有圣人降世,看到你所写的,他会说这个人看到真相。


为什么孔子在那么多年以前,几千年前出生的人,他写的字, 有见地的人一看,哇,这个人不得了,写到骨子里去了,写到心坎里去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只要有见地的人出现绝对不会看到他的字有所怀疑这个人是看过真相的人。前面的文章不是问到, 说陆九渊这个人的学问怎么样?阳明说,从这个程颐、程颢以来他算是不错的,但是还是粗些。为什么粗些?因为他写出来的东西就表露出,他对内在的观照是还有所欠缺的。


所以,各位,从“致知”这两个字,格物致知,从这两个字里面去入手。你说致知,那格物呢?“格物”就是在在处处,“致知”是直接讲你的心体里面的感觉,格物的时候,在在处处,不论你对这个事、对这个人、对这个物,以小范围里面去讲里面的内心的觉知,这个时候我们会说“格物”。或者是对这个情绪我就把这个喜怒哀乐的“喜”看清楚,把这个喜怒哀乐的“怒”看清楚,我把我里面的贪嗔痴爱嫉妒,一物一物地去格正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有的人对这种感受容易观到实相,对其他感受却没有办法。一样一样来的这个过程,小范围、小面积的这个过程,去解决它,去看它的实相,这个过程叫“格”。


启动你全面的心里面的真觉,把这个良知,无好恶分别取舍的这个知见,彻底落实下来,叫做“致知”。“致知”,落实下来,让它落实下来的这个过程,还未落实下来叫做“格物”,落实下来的过程我们叫“致知”。


这个“致知”,说穿了就是我们黄庭禅所教的观照内心气机的实相,跟它和平共处,不要想赶它走,不要把它拉进来,不将不迎,只是放任它的自在,观自在,就是“致知”两个字。“致知”两个字就是佛家的妙觉啦、菩萨,菩萨这两个字就是。


看到这里,千经万典拿来,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了。所以,你会说,你怎么知道这本经写得有没有错? 原因很简单,知道的人,一看就知道它对,就把它留下了。错的一看就知道是错,就把它给排开了。 


为什么孟子看到墨家的,要把它拿开;他看到法家的,要把它拿开;看到杨子的也要把它拿开;看到孔子的赶快把它留下来,这不是玩个人崇拜,这是有真知真见的人就能看得懂。有真知真见的人就这么一回事情,不是用投票解决的,不是黑手党比人多的,跟这些都没有关系的。


我们看下一段。

“九川问曰:‘伊川说到‘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处’,门人已说是泄天机。’”这个九川问阳明,说当这个伊川(程颐)他在《伊川易传序》里面说到这么一段话体用一原,显微无间”,有一个门人,叫做尹和靖的,他是伊川先生的高徒,他看看看看到伊川所作《伊川易传序》的时候惊为天人,写得那么深入。尤其是写到这一句,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写到这个话,他就跟伊川说,是太露天机也。说天机就被你在《易传序》里面把它给说破天机了,人家不是说不可以泄露天机吗?他说这就是天机,这个天机被你说破了,我们就没秘密了。伊川叹美曰:“如此分明说破,犹自人不解悟。说,我分明是说破了,但是说破是说破,人家还是没有办法体会的。你认为泄露天机吗?就把这个字已经公布了,各位,《心经》写出来已经泄露天机了,有几个懂?《金刚经》写出来也泄露天机了,又有几个知道?《中庸》写出来天机也泄露了。我们把黄庭都指出来了,我们说里面观察,观察什么?就是气。气里面的真机,对它无分别取舍。我不是讲完了吗?讲完了,懂不懂?还是不懂。你说泄露天机吗?这人人所俱有的,哪有什么泄露不泄露。

九川说,伊川只是说到这句话,他的门人就说泄露天机。


“先生‘致知’之说,莫亦泄天机太甚否?”他就跟阳明先生说,先生您把“致知”讲得这么明白了,从古以来没有人讲得这么明白的。孔夫子把主轴说出来了,当时他在世也许讲得很明白,但是这个字看久了,就麻痹麻痹,你不觉得吗?就单独良知、良知、良知,这两个字,你看久了也是麻痹,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就隐藏掉了。在过后的儒者再也没有人像你讲这么明白,现在你把这个“致知”讲这么明白,“莫亦泄天机太甚否”,你不担心你泄天机太过吗?说天机不可泄露,可不可能受天谴?大概是这个意思。


“先生曰:‘圣人已指以示人,只为后人掩匿,我发明耳,何故说泄?’”阳明先生就说,这个是圣人早就已经指示给我们的了,已经显示给我们,告诉我们世人,要“格物”,要“致知”,要“诚意正心”,不是讲好了吗?“只为后人掩匿”,后人为什么掩匿?后人是自己掩匿,不是刻意掩匿,自己的阴私我见,好恶分别,就把我们的良知给掩藏了。“我发明耳我现在是试图把你掩藏的东西掀掉,让它展现它的光明,重新让你自己本有的东西展现光明。“何故说泄”怎能说是泄露天机呢?天机是天已经给你了,要说泄露天机那是谁泄的?也是天泄的,不是我泄的,它本来要你明白是你自己把它掩盖,我现在是重新试图把它给拉开而已。


“此是人人自有的,觉来甚不打紧一般。”说,这个良知是人人自有的,致良知,良知是人人自有的,你去感觉它,觉照它。我们说你往里面感觉,大家一定觉得很蒙,往里面感觉什么呢?“甚不打紧一般”,好像不怎么重要? 我们刚开始对一个人提倡说,你要卸除你所有的烦恼、习气、痛苦,你要开始往里面观照,听起来这个话,有讲跟没讲一样,有听跟没听差不多。到底要觉观什么?我们说去感觉,去感觉,感觉什么呢?“甚不打紧一般”,好像没什么重要。


“然与不用实功人说,亦甚轻忽可惜。”这么重要的东西感觉起来,感觉不怎么重要,但是越用越惊叹因为人的真乐解脱统统在里面贯穿千经万典的真机都在这里面,怎么样返本还原的真机也在这里面,明心见性的真机就在这里面了。可是你跟一个不实用功的人来说,他没有实际在内心用功,他在那边翻译,文义解释来说,“亦甚轻忽可惜”你必然遭到轻忽你觉得太可惜了这个学问。


“彼此无益。”对彼此强灌他,强硬灌输给他都没有用。

与实用功而不得其要者提撕之,甚沛然得力。”说,你认为我泄露天机吗?我告诉你,我跟那些不怎么用功的人来说,他也是很轻忽,一点都没有泄露,我们觉得惋惜而已。但是我如果让那些已经在实地上、在心体上用功的而得不到要领的人,我来“提撕之”。“提撕之”就是提醒他、提醒他、点醒他,“甚沛然得力”,他必然感到如获至宝。“沛然不能御”,不能够停止、停不下来,他感受到好处停不下来,手舞足蹈,不能自已。我们讲出来的这个良知,对他来讲必定大大的得力。但是对于不用功的人来,却一点也得不到好处。到底有没有泄露天机?人人所固有的,泄露个什么天机?

好,我们这一节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桃之夭夭_5tu

    性本俱足,人皆俱足,何谈说泄,反而是众人遗弃本心、本性。就算是天机与人与己皆有益,何俱泄。

  • 1372533bmcx

    真学问。着迷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19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恩!20220402

  • FB_BDDW9

    哲学系学生😁😁😁😓😓

  • 江湖俗子

    至微者理,至著者象,体用一元,显微无间。心者意之体,意者心之用。

  • FB_BDDW9

    越听越有滋味

  • XL云淡风轻

    情绪困扰很多年了。还是听不太懂。

    无我而为2017 回复 @XL云淡风轻: 多听几遍吧!真学问!

  • 时习之2022

    致知

  • 水心投资

    致知,我觉得是自然之觉,也就是致其良。

  • 听友81013827

    阳明阐释的格物致知只相当于择善而固执之,绝对到不了道心惟微的层次,本体心性不是随便可以见到的,古今圣人有几个?

    FB_BDDW9 回复 @听友81013827: 理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