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官,公务繁冗,如何为学?阳明先生只道日常生活,与人应对之间皆是格物致知学问练习处。时常反省此时有何存心,是否大公无私便是为学之道。阳明先生喜于学生悟透良知为本之真机,赞叹学生判事情好恶,全凭良知为正道。良知学问,踏实于日常生活运用之间,非游离于玄奇高空之中。而对于脱离良知求到的学问,犹如腹中不能消化的食物,反而有害,吾等当戒慎。透过张讲师的讲解,我们来看看阳明先生是如何指导将学问运用到日常与人应对进退中的。
1 如何在生活工作中练习我们的学问?
2 读了很多经典,我们如何才能消化?
《传习录卷下》
(一八)
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薄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薄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薄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
(一九)
虔州将归,有诗别先生云:“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先生曰:“若未来讲此学,不知说‘好恶从之’从个甚么?”
敷英在座曰:“诚然。尝读先生《大学》古本序,不知所说何事。及来听讲许时,乃稍知大意。”
(二0)
于中、国裳辈同侍食,先生曰:“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
好恶一切都秉持良知,才是圣学的根本所在
俯仰无愧,才是修心的根本!顺从良知才是圣学
与人进退之间,不玩空断灭。本性具足,不致良知都不知道好恶是什么,好的什么,恶的什么。,观念可以不同,但是良知相同。
好恶都遵循良知,就是圣学。心没有用之前,观察自己的体用,远离控制分别。用于人伦应用时。要有好恶时都依着良知。在在处处都是乾元,是万物滋始,是佛家所说的本性。
谢谢讲师的讲解~原来读书要以心印心,不能死读书,也不能读了不去体悟,读得多就会积食,就好像现在学习传习录,一天一两集,慢慢地消化,通过实践慢慢印到心里去
感恩!20210320
本心无善无恶,无好无恶,也就是体;而用于事用时是有善恶好恶,但依循的标准是良知。再反过来就是善恶好恶不能动其本心,就是不能有人为私欲好恶,就事论事,因为一旦有私欲,良知本心就会有尘埃,从而本心难明、良知难明、是非难明。就像一个循环。
彩!
经典
良知:本心的感知能力、自然而然、随物赋理。心若有了私欲攀附,虽亦可感知,但私欲弊理,心不安、理不得。
错己 回复 @桃之夭夭_5tu: 良知不是本心自然而然的感知吧,应该出自天理的心的感知就是良知,极快又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