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147.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00:00
16:40


两位学生陪侍着阳明先生论道,先生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并指着一个学生说“尔胸中原是圣人”,让这学生惶恐不已。圣人是由致良知的人所做出来的,先生话中的“圣人”指的是我们内心的良知,且明示了良知在身中的位置。良知永远存于心中,只是被物欲蒙蔽,如云遮日般无法展现其光芒。若能将内心的真机看个清楚,便可拨云见日,用良知作为千经万典的试金石,任书上如何写、百家如何争鸣,字字句句往胸中去对照、去觉察,是非诚伪,当下就明,是谓“心印”。本篇最后,阳明先生还道出了让邪思妄见消融殆尽的诀窍,而这正是黄庭禅这门学问致力教导的主轴。


1  为什么阳明先生将【良知】说成是【胸中】?

千经万典的试金石是什么?


《传习录卷下》

(七)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

于中起不敢当。

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

于中又曰:“不敢。”

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

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

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

先生曰:“于中如此聪明,地人见不及此。”

(八)

先生曰:“这些子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说‘心印’相似,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

(九)

先生曰:“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各位好,欢迎继续来欣赏《传习录》,我们现在讲九川跟阳明先生的对话第七段。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虔,就是江西赣县。当时九川在江西跟于中还有谦之两位学生同侍阳明先生,都陪侍着阳明先生这个于中应该是子中,因为古代人在抄写时或者有误有一个学生叫夏良胜,夏良胜字子中。不过,现在的抄本里面都是写于中要查阳明先生的学生里面有没有于中呢,是查不到,那我们就怀疑他应该是子中不过,这个无所谓反正都是抄本,大家都是写于中于中就于中,不知道他是谁,反正就有这么一个学生。谦之,叫邹守益,字谦之他是做到南京的国子祭酒反正也是一个做官的人。九川跟这两位先生一起陪侍着阳明先生在论道。

“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阳明先生说,每一个人的胸中,胸中,各位在哪里啊?就在这,在这,我常常讲的黄庭,在胸的中间。各位,心田心田,田怎么写啊?把这个田的范围画一个胸膛的范围,打个十字架在中间交会点,就是我们的心田,中丹田,中丹田就在两乳之正中的地方。人的胸中里面有个圣人,这个圣人是什么意思?就是纯洁无瑕的心呐。圣人是由纯洁无瑕的心所做出来的,圣人是由致良知的人所做出来的,诚意正心的人所做出来的。万法惟心,这个圣人,你不要想象成说有一个圣人住在里面,可不是啊,就是你的良心就在这个地方。在哪里?在胸膛正中间,所以叫胸中。这一段可以说是阳明先生直接说明你的良知,你观照良知从哪里观照最明白的一段话,就是这一段。“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各位,我们常常讲说你的内心是有位置的,就在这个膻中穴,黄庭这一窍,有很多很多人攻击,为什么呢?这个攻击其实也无可厚非,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感觉到。但当你感觉到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怀疑。为什么程颐、程颢后来也说是在这个胸膛里面呢?为什么朱熹晚年最后也承认它是在胸膛里面呢?就是有见地的人他就知道在胸膛里面。为什么如来佛的心轮画在这个胸膛里面呢?没有见地的人,那他没办法。有真觉的人、有真知的人、有实际在内心用功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少数的人提倡这个就会被多数的人所攻击,所以就会变得提倡内心有位置的人讲话就会变得比较隐约,不讲那么明,讲得太明容易引起太多的攻击。就讲胸中,讲胸中,各位,胸中好像你也常听到,你不会去想象得到他原来是在指内心的位置,你一溜烟读过,你好像懂了。我们说胸怀磊落,对不对?我们说胸中无物,说人的胸中各有个圣人,他直指胸中。王阳明提倡致良知,把这个良知直接说成在胸中,各位不要轻忽了这件事情。“只是自信不及”,对自己的观照不清楚,不明白,叫作自信不及。所以呢,“都自埋倒了”,把自己的圣人都埋倒了。

“因顾于中曰。”阳明先生转过头就看着于中说:胸中原是圣人。说,你啊,你的胸中原来也是个圣人。这个九川也在,谦之也在他为什么顾着于中讲,到底是他比较优秀还是比较不优秀?还是在鼓励他?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看着这个于中,就说,你的胸中原来也是个圣人。各位,那九川胸中原来也是个圣人,不是吗?当然也是的。

“于中起不敢当。”于中赶快爬起来,说不敢当,不敢当。因为在老师的面前,老师才是个圣人,我怎么敢当这个圣人呢?

“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先生就跟他说明白,我说你胸中有个圣人,就好像如来佛说人人本具佛性。各位,如来佛既然说人人本具佛性,那你有没有佛性?如来佛现在指着他的学生说:“你就是佛。”那个人一定赶快站起来说,“不敢,不敢,不敢。”如来佛就跟他讲你有什么不敢?如来佛讲课讲了四十几年,不就告诉每个人说人人本具佛性。各位,人人本具佛性,大家每天都听哦,都没有人反对哦,也不会谦虚哦。但如果有一天指着你说你就是佛,不敢不敢。那你是不是在否定人人本具佛性呢?各位我们说人人本具良知,大家都没有意见哦。说圣人就是良知做的,大家也没意见哦。那人人本具良知,那你有没有呢?有啊!那你是不是原来就是个圣人?那当然是啊。所以,他起不敢当。我想这当学生固然是如此啦。先生就给他肯定,“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为什么要推呢?

“于中又曰:‘不敢。’”他再次起身,说不敢。

“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每个人都有的,阳明给他鼓励,你本来就有的。只是我们藏污纳垢,我们太多的人欲,太多的我私把这个良知给掩盖了。你把这些掩盖的东西拿掉你就是圣人啊,没错啊。

“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别的事情可以谦,可以谦虚一点这个事情你不必谦虚。为什么?“谦亦不得”,你要谦虚吗?没办法谦虚。为什么?因为你就是圣人。你有佛性,你有良知,说到这,“谦亦不得”,不能谦,这个事情不能谦,因为你本来就有佛性,你有什么好谦的。

“于中乃笑受。”这个时候于中就展开灿烂的笑容说,是是是,我的胸中原有个圣人。那么,接下来呢,我应该好好地努力,把埋没圣人的这些我私我见把它给去除掉,我就是个圣人了。

“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说,良知就在人的身上,已经附在人的身上,随你如何,随你怎么样地为非作歹,不能泯灭良知。因为良知是你的心的本体,你无法消灭它,你只能掩盖它。各位,就像太阳高高挂在天上,乌云可以遮蔽它,但无法消灭它它永远都在那。

“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做盗贼的人他也知道不应该为盗,进入黑社会的人他也知道进入黑社会是不归路,这不好,他只是没有那么大的勇气、魄力、担当一下子走出来而已。你如何证明做盗贼的人他也自知不当为盗呢?各位,我们对那些做窃贼的人,我们很生气,恨得牙痒痒,我们说这个人没有良知,实际上不是的。走在路上,你唤他说,诶,贼啊,唤他作贼他还忸怩,不是吗?为什么他忸怩呢?就是因为他有良知。他一辈子做贼哦,走在路上他不敢承认他当贼,这不是良知吗?这就是良知。所以阳明先生举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让我们知道人是有良知的。各位,你看黑道的人,有的人很耍狠的,他可以对任何人杀人不眨眼,抢了钱还杀了人,但是他同伙之间要不要讲讲道义啊?也要啊。两个人抢了钱要不要分赃公平啊?也要啊。如果分赃抢了十万,结果我分他三万,不公平。然后我就骗他说我只抢六万,改天被发现了呢,他也是觉得很不好意思。那这个是不是良知呢?这个就是良知啊!我们可能会被欲望给淹没,但是我们的良知永远是无法消灭的,即使是最坏的人身上,也是这样的。

“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是因为物欲的遮蔽,良心是不会丢掉的,任你怎么样为非作歹,良知是不会不见的。

“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就像云把日给蔽了,但是日永远是高挂在那的,只是无法展现它的光芒而已啊。

“先生曰:‘于中如此聪明,他人见不及此。’”说,于中,你真是聪明啊,别人的见解没有你这么精细。从这段来看,阳明先生似乎是想特别鼓励于中,或者是他对自己没有自信,不自信说我有佛性,我以后可以当圣人。各位,很多人就是这样啊,很多人在学佛啊,但并不认为他这辈子可以做佛呢,没有这个自信。这个事情不必谦虚,也谦虚不得呢,重点就是有没有在恢复我的良知这件事情上用功而已,这个事情不必谦虚的。

我们看下一段。

“先生曰:‘这些子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说,这些子,这些子是什么?是内心的点点滴滴。“这些子看得透彻”,内心的点点滴滴,如果你平时观照,对它的所有变化,它的体,它的用,它的贪嗔痴爱,它的大公无私,看得清清楚楚。“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随你现在正在说话也好,正在发泄情绪也好,正在做什么事也好,只要它一显现,内心动静一显现,“到前便明”。

“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任他怎么说,任书上怎么写任百家怎么争鸣,你里面看得透,你就拿它来印心呐。拿他所写,然后你对着良知对对看呐,以心印心嘛,对对看呐。我们现在的文学家犯很大毛病,他喜欢搜罗各家的不同,把他们的语言拿来做比对,比对他们两个合不合。各位,你从外在比对外在,他讲的是内在,你却从外在比对外在,任你比对八辈子,你也不能够有丝毫的所得啊,充其量就是骗一个博士论文而已嘛。古人读书不是这样,古人读书以心印心。我呢,把我的这些子看得透彻了,用我内心的良知的真相,印心经,印金刚经,印中庸,印大学,是这样印的啊,叫作以心印心。所以随他千言万语,不论这个经书写多厚啊,不论法华经写多厚啊,它的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到眼前一看,信手拈来,一看就知道它对不对。这些事情不必谦虚啊,你把内心看明了,这个事情你不必谦虚啊。因为你的心就是佛,他写的就是佛的觉,不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吗?所以“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

“如佛家说‘心印’相似,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这个事情就像佛家所说的心印这两个字,是相似的。各位,心印什么意思?不立文字,不依语言,直指你内心的真相。所以,我听到这些话,看到这些经文,看心经的字字句句,往胸中印,往胸中去觉察。怎么个觉察法呢?你要先把内心的这些真机看清楚,你的心未动是什么状态?你已动是什么状态?你大公无私是什么状态?你满心的阴私是什么状态?你把那些里面的动静、真机把它看清楚,用这个来作为千经万典的试金石,作为指南针,你无一毫亏欠的,也不必觉得紧张。好像我们解了这些经典,我想大多数的人会说,你怎么知道你解的对不对?各位,这个事情问谁?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对不对?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的听,不知道的能够指责说你怎么知不知道?这个事情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最后知道的自己知道,不知道的永远都不知道。所以,你指责说你怎么知道你说的对不对?各位,当你这样一问就知道这个问的人就是不知道。知道的人一听,他就跟你说对还是不对,直接跟你说对还是不对,为什么?因为他对内在的观照是透彻的。所以,以上这段很重要,它是告诉你说作为千经万典、百家争鸣的试金石是什么?就是你的本心,你的良知。你“这些子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确确实实是如此。

下一段。

“先生曰:‘人若知这良心诀窍,随他多少邪思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说人呐,任你多少的邪思枉念,如果你懂得这个良心的诀窍,各位,什么是良心?就是良知。掌握到这个良知的诀窍是什么?

黄庭禅从第一堂课讲到最后一堂课,永远讲同样的事情,就是观照黄庭一窍里面的气机变化的实相。“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是什么样子?“喜怒哀乐已发中节”叫作和,不中节是什么样子?不中节就是喜怒哀乐了,已经中节叫作和,把这个真相把它看清楚。当你有枉念上来的时候,“这里一觉”。各位,这里是什么?各位,现在在读书,他是写这里一觉。我相信王阳明当时在讲这段话的时候,他在讲这里一觉的时候,他的手是摸哪里啊?他说这里,这里一觉。各位,他的徒弟写这里一觉,实际上他应该写这里(胸中)一觉,指着你的内心一觉,往内在的、内心的气机一觉照,气机的实相,活泼的实相,都自消融,那些邪思枉念啊、贪嗔好恶啊,全部消融殆尽,剩下什么?气机的实相,只当实相看不当好恶看。

“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那真叫作灵丹一粒,什么灵丹?就在这啊,在胸中啊。“点铁成金”,明明贪嗔好恶的,明明是非常烦恼的,浮躁的,一下子却变成安乐窝。这为什么说乐在其中?中,就是胸中啊,胸中,在这里面有真乐。前面不是问到了吗?问到说我好像已经掌握到诀窍,掌握到头脑了,我觉得我有进步了,为什么我找不到那种稳当的快乐呢?原因就在于这里。你对内在的气机不分别取舍,与它和平共处,那个真乐呢,就隐藏在这里面。这段话呢,也没有说观照,也没有说实相,也没有说气机,但是你要解开这里面的话,你不往里面观照这个气机,内心的气机变化的实相,你简直是解不开的。

往这里一觉,这里一觉怎么个觉法啊?觉就是感觉。感觉是什么呢?就是知。知没有贪嗔好恶,是一种觉知。什么叫觉知?各位,我现在手摸在桌上是冷的,我感觉到冷的,冷的就是冷的,没有好恶来说,没有个人的好恶,没有说这个冷,冷得我很有欲望,这个冷,冷得我很开心,这个冷,冷得我很讨厌。不说这个,就说它是热的还是冷的?冷的。就这里一觉,清醒的,没有说感觉到冷的,它很讨厌,跟这个事情无关。不要以为这是开玩笑。我们常常感觉到胸中有一股热,我们就说他好可恶,不是这样吗?当你在愤怒的时候里面是不是有个热血冲上来,越热他越可恶,不是这样吗?这不叫作觉,这叫作做梦。觉跟梦来相对,一个是清醒的,一个是在做梦。这个是返观觉照,返观哪里?这里。这里是哪里?胸中有个圣人,在这里,有位置的。这真是灵丹一粒。在哪里?在内心。直指一下,如来佛说直指人心,手一拿出来要直指的呀,这里一觉,指着人呐。王阳明说这里一觉,指他的胸中。各位,你很难受的时候,你会摸着胸中说,我好揪心啊,说我好难过。你很感动的时候说,我觉得好温暖,你的手是不是抱到胸中来呢?这都是一样。这个是点铁成金的地方,魔鬼一剎那就化为天使的地方。诀窍呢,就是观照我们的良心,里面的实相。

好,这一节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水心投资

    假如我们摔了一跤,我们我们会痛,但是没有恨,假如被别人推了一跤,此时众生就会有痛和恨。有痛无恨,这时气机加速但亦是(良知、本心)自然反应,也是动时的定,也是发而中杰;但是后者有恨,就要产生好恶之心,气血/心就会有我私、我虑,就是动而不定,烦恼滋生。贤人在七情面前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去除我私、我虑,致其本心,而圣人七情本心自然而发,没有我私、我虑,气机任运自然,从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我表达也许不够准确)。

    1569375orjm 回复 @水心投资: 写得好,通俗易懂,学习了。

  • 水心投资

    圣人、佛性、道心,都是去私欲后的良知本心,也都是胸中不夹杂好恶的自然气机,定于良知本心即是圣人、佛。

  • 听友68890145

    人胸中皆有个圣人,当良知充盈,便可与圣人同伍

  • 愚媛

    只要踏踏实实去观照内心的实相,任气机自然变化不起分别好恶心,邪思枉念就可以消失。感谢讲师解惑🙏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18

  • Zking同学

    张老师好,本集听您说“知”就是“觉”觉就是知,有惑,我可理解为“觉”为契动而“知”为动象之持?

    汤云杰 回复 @Zking同学: 我觉得回到身中观照,知和觉没差别,只是文字表达不同而已

  • 一粒小虾米

    ❤人人本具良知,便想起曾经讨厌的人或伤害你的人。如何解得开这个烦恼,反击还是接纳,最佳的策略是如何,我想各有所不同。依据自己的认知和良知来判断。我是一个拳击手我肯定要反击,我是一个将军,为了赶路不打小鬼,顺其自己的良知,都对。 如果没有讲师的讲解,认识有胸中黄庭,还真难理解圣人们讲的良知、气、中和这些诀窍。

  • 1868795nfar

  • leikind

    良知即实像,到达实像则要实事求是